1.人文始祖軒轅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上古帝王軒轅氏的稱號,相傳他有25個兒子,分別得12個姓,後來的虞、夏、商、周、秦、唐都是這12姓的後代。不僅中原的漢族這樣說,北方的匈奴,西方的羌族,南方的苗、戎、狄、毛等少數民族,也都自稱是炎黃子孫。所以,黃帝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說時代,黃帝就是中國傳說時代中的一位英雄人物代表,人們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種優點、諸多創造,他帶領中華民族從野蠻走向文明,開啟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先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源頭,因而被奉為人文始祖。
中華始祖,身世傳說
在中國的曆史紀年中,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隻能從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代算起,而夏以前的"三皇五帝時代"因無地下文物考古資料,所以隻能憑借傳說。在這些傳說中,尤以黃帝的傳說最多,也最引人關注。後來經過文人、學者的記錄和加工,散見於先秦的一些文獻中。直到西漢司馬遷寫那部偉大著作-《史記》,才對這些文獻進行了整理,所以今天的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知道我們祖先的事跡。
據史學家研究,在中國古史五帝傳說的記載中,五帝時代可分為兩大階段,五帝前期以黃帝為代表,其主要活動地域多在北方。黃帝時代是"龍戰於野"的時代。黃帝戰蚩尤於涿鹿之野,在今河北省北部桑幹河流域,黃帝族"遷徙往來無常處"。黃帝率兵與炎帝作戰的"熊、羆、貔、貅、,軀、虎":,,一般認為是黃帝部族內以這些野獸為圖騰的諸部落的名稱,故有黃帝"號日有熊氏"、"黃帝為有熊"(《史記·五帝本紀》)等記載。這些記載,都頗具北方遊牧和狩獵民族色彩。
然而,這些傳說多年來一直缺乏考古實證。近年來,隨著遼河流域紅山文化考古的不斷深入,考古工作者先後發現了20餘件形似熊龍的玉塊,這種玉雕熊龍是紅山文化玉器中最多的種類之一,也是紅山文化玉器中四大主要類型(即馬蹄形玉箍、勾雲形玉佩、方圓形玉璧及以玉雕龍為主的動物形玉)中最具形象的一種。
這類玉雕熊龍除在遼寧省牛河梁及附近建平縣出土較多以外,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和西拉木倫河以北的巴林右旗、巴林左旗以及河北省的圍場縣都有出土,其分布麵覆蓋了紅山文化分布區的大部分。可見,玉雕熊龍在紅山文化、玉器中的地位非同尋常。
據考古專家研究,紅山文化及其所在的遼西地區,是中國東北文化區的一部分,又是東北文化區與中原文化區交彙的前沿地帶。東北文化區的經濟生活是以漁獵為主,熊崇拜本是漁獵民族所特有的習俗。紅山文化以熊為主要崇拜對象,正反映了東北漁獵文化的地域特性。而這種熊崇拜恰好與古史記載中"黃帝為有熊"的傳說相吻合。
紅山文化玉雕熊龍的確認和以熊龍為動物神學說的提出,為古史中有關黃帝傳說的記載和考證提供了一個重要實證。神奇的玉雕熊龍也許是解開長期以來撲朔迷離的黃帝乃至五帝傳說的一把鑰匙。因此,根據這些年的考古發現,人們相信黃帝可能確有其人,是原始社會末期父係氏族公社時代中原地區的一位部落聯盟首領。他通過戰爭,使中原各部落實現了聯合,並做了許多推動時代進程的好事,因而在古人的口傳曆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黃帝為什麼叫"黃"帝呢?《淮南子》一書中說:"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幫助)後土(管土的神),執繩(法)而製四方。"這就是說,因為黃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領,他專管土地,而土是黃色的,故稱"黃帝"。還有一種說法:黃帝古書也寫作"皇帝",它的意思是"皇天上帝","皇"是"帝"的形容詞,形容"帝"的光輝偉大。有些古書把"黃帝"這兩個字也;寫作"皇帝",表明了黃帝的神格。古時候的國君都不稱帝,從周代開始稱"王",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他覺得稱"主"不過癮,才開始稱"皇帝"。
據史籍記載,黃帝姓公孫,因長於姬水,又姓姬,號有熊氏,是少典之子,母親是附寶,是位聖賢之人。對於黃帝為什麼又名軒轅氏有這樣一種傳說:附寶因思子心切,經常求神問卦。有一天,附寶看見一道大電光閃耀著纏繞北鬥星,把整個宇宙照得通明透亮,頓時腹中有感而懷孕。在孕育了24個月之後,她在青丘(軒轅之丘)生下了黃帝,因此取名軒轅。還有另一種解釋:黃帝曾發明一種車戰法,打仗的時候,將士都站在戰車上,停戰休息時,將戰車連接起來,圍成一圈,指揮員在中間,隻留一個空當作為出入的門,起到了保護指揮員的作用。古人把帶有布幕的戰車叫"軒",把兩輛戰車中間的空當叫做"轅",因為黃帝是這種車戰法的發明者,所以後人便把黃帝叫做軒轅氏。
據傳他出生幾個月後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智慧過人。傳說他是黃龍體,有四張臉,先後打敗了無數的敵人,最後在鼎湖乘龍登天,安坐在天廷的中央,做了中央的天帝。他手裏拿著一條繩子,和他的屬神後土,共同統領四方。其他四方的主神分別是:東方太昊,屬神句芒;南方炎帝,屬神祝融;西方少昊,屬神蓐收;北方顓頊,屬神玄冥。這樣隨著黃帝和四方天帝的確立,一幅完整的神國組織圖便繪製成功了。
同時,還經常有百神來朝見他,他也經常派這些神替他做事。天上的雷雨歸他主管,他能使天空發生14種變化,使陰氣和陽氣相互交感,震動為雷,激蕩為電,交和為雨,發怒為風,亂而為霧,凝結為霜,分散為露,聚攏為雲,升騰為虹霓......(見《太平禦覽》卷六引《天文錄》)。由此可知,黃帝作為神話形象,奇異神秘。他有超自然、超人的本領,這是曆來神話創作者的誇張。實際上所謂黃帝四麵,無非是表示他對四麵八方的動態都很注意了解,方有每戰必勝的可能。
涿鹿之戰,一統四方
黃帝生活的時代還是部落、氏族聚居時期,階級和國家還沒有產生。黃帝部落聚居的地方,曆史記載各有不同。有的說,黃帝族發祥於今陝北地方,後來沿北洛水向東南遷徙,渡過黃河,又向東北發展,終於定居在今河北涿鹿附近的山彎裏,史書上叫做"涿鹿之野"。也有的說,他的部落居住在今河南新鄭一帶,名日"軒轅之丘"。這說明當時大約還沒有完全定居,部落經常遷徙,黃帝部落大體活動在今陝西、河南、河北沿黃河一線。這時黃帝部落已逐步由遊牧轉為從事農業。
後來黃帝族後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造了夏文化,遂稱夏族。夏族進人中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
與黃帝同時的還有炎帝族和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以及江淮流域以三苗等為首的苗族。炎帝族也發祥於陝北,後來沿渭水、黃河東下,到達今山東地區。炎帝薑姓,其祖先為神農氏,大約是最早從事農業的部族。傳說炎帝牛頭人身,大概以牛為圖騰。九黎族活動於山東至安徽中部地區,史稱"東夷"。大致來說,北方西部是黃帝族活動地區,中部是炎帝族活動地區,東部是東夷族活動地區,南方則是苗蠻族活動地區。
也有人認為,公元前4500年,甘肅秦安大地灣一帶的裔民少典氏、有斫氏等氏族,由於西部山地洪水泛濫大地灣變為大湖的原因,離開了大地灣、老官台地區,而向南遷徙到秦嶺常羊山(今常陽山)重新建立了觀天祭祀中心,並在這一地區繁衍了炎帝氏族和黃帝氏族,創造了繼大地灣文化之後的仰韶文化。
炎帝和黃帝是同父異母兄弟,黃帝是少典與附寶所生,炎帝是少典與任姒所生。這個龍圖騰的國家,是華族伏羲帝和女媧帝的直係家族,其國為有熊國,但從秦漢以後,再沒有人知道"熊"字的真正含義了。上古的"熊"字是"上今下酉",為"帝王"的意思。有熊,是族中有帝王的意思,是華族伏羲帝和女媧帝的繼承人,世襲龍圖騰。
當時,各部族之間戰爭不斷,騷擾不已。黃帝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組織和訓練部落裏的人習武備戰,保衛自己。同時,他辦事公道,是古代主持正義力量的代表。他周圍的部落都對他又敬又怕,紛紛前來歸降,於是結成了一個很大的部落聯盟,他做了這個部落聯盟的領袖。接著很快就統一了黃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在涿鹿山下建立了都城,用雲來命名百官,軍隊稱雲師,設立左右大監,以監察衛國。他還製定了禮儀和典章製度,作為治理國家的準繩,並派百官到各地去處理各種事務。
那時南方的蚩尤族生性殘暴好戰,他有81個兄弟,都是能說人話的野獸,一個個銅頭.鐵額,把石頭、鐵塊當飯吃,且部眾勇猛剽悍,生性善戰,擅長角祗。蚩尤部族在廬山腳下發現了銅礦,並把這些銅製成了劍、矛、戟、盾等兵器,武器精良堅利,因此,常常憑借自己的強大力量,進攻別的部落,燒殺搶掠,使得認們不能安定生活。他們進入華北地區後,與炎帝部族發生了正麵衝突。首先奪取了炎帝族共工部落的土地,共工便決河放水以阻扼九黎。洪水危害了九黎的利益,他們起而與共工大戰於今太行山東麓。共工戰敗,土地全被九黎占有。共工"怒而觸不周之山,,,致使"天柱折,地維絕",天向西北傾斜了,從此日月星辰都向西落去;地向東南塌陷了,從此江河都向東南奔流。這當然是神話,但足可以看出戰鬥之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