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嗬護十字區,教你科學用藥
一、頸椎用藥,中西合璧
中醫將頸椎病歸於“痹症”、“眩暈”、“項強”等範疇,認為頸椎病是因人的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濕寒之氣入侵身體所致,對其治療應理清病因,對症下藥。西醫治療頸椎病,以消炎鎮痛藥、手術等為主要療法。下麵就為您細致介紹中西醫治療頸椎病的不同用藥方法。
(一)通經除痹 中藥護頸
除濕止痛良方——羌活勝濕湯
濕寒之氣入侵人體後,會作用於頭部太陽經脈,使頭部氣血運行不暢,引起頭痛、畏寒等症狀,這些症狀又會引發頸項、肩背、四肢疼痛,成為頸椎病的一個重要誘因。對於這類因太陽經絡不通而導致的頸項疼痛症狀,可采用一些除濕止痛的中藥方進行治療,羌活勝濕湯就是療效較好的方藥之一。
羌活勝濕湯是利濕之劑,可祛風除濕、防風通氣,緩解頸部僵硬、疼痛症狀。因濕寒之氣阻滯頭部氣血運行而感覺頭項、頸肩疼痛的患者,可用羌活勝濕湯進行治療。羌活勝濕湯的主要組成是羌活、獨活各3克,槁本、防風、甘草、川芎各15克,蔓荊子09克,1服藥需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後去渣留湯即可服用。但需注意的是,患者應在飯後溫服。另外,除頸肩疼痛外,患者若有腰背疼痛、身重乏力或全身盡痛等症狀,就需用羌活勝濕湯進行加減來治療,如佐以升麻、柴胡和蒼術,並在醫生指導下增減各種藥材的分量,之後水煎溫服。
通經除痹方藥——程氏蠲痹湯
風寒濕邪、血行不暢或頸椎長期勞損等,都會造成人體的經絡痹阻、氣血瘀滯,導致頸椎疼痛,甚至全身麻木、酸痛。對於這類頸椎疼痛或全身酸痛症狀,患者可使用程氏蠲痹湯進行治療。
程氏蠲痹湯的主要功效是祛風散寒、通經除痹,可有效改善人體的氣血運行,緩解頸椎疼痛、四肢麻木酸痛等症狀。程氏蠲痹湯的主要成分為羌活、木香、乳香各6克,獨活、秦艽、海風藤、當歸、川芎各10克,桑枝15克以及甘草3克。頸椎疼痛患者每日隻需服用1劑程氏蠲痹湯,身體其他部位有疼痛症狀或全身酸痛患者每日需服2劑,且應分晝夜4次溫服,連服10劑為1個療程。
活血化瘀護頸椎——身痛逐瘀湯
頸椎病有多種致病因素,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是因外邪入侵而導致的氣血瘀滯,這會嚴重影響人體內的血液循環,使頸椎供血不足,導致頸椎疼痛。另外,長期氣血瘀滯,還會傷及肝腎,造成肝血不足、腎氣虧虛,使人產生頭暈、眼花或失眠、健忘等症狀。對此,人們可通過服用身痛逐瘀湯來治療頸椎病,並達到補氣養精的效果。
身痛逐瘀湯主要用於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即是可以治療頸椎病的良藥,也是幫助人們強身健體的中藥保健品。據《醫林改錯》記載,身痛逐瘀湯的所需藥材及其分量為秦艽、羌活、香附各3克,川芎、甘草、沒藥、靈脂及去土地龍各6克,另外還需桃仁、紅花、牛膝各9克。身痛逐瘀湯需水煎溫服,才能達到緩解頸椎疼痛、補氣養血的效果,切不可放涼後服用。
祛濕化痰治頸痛——蒼附導痰丸
頸椎病患者經常會出現頭暈、惡心、嘔吐等症狀,這是因為寒濕之氣侵入患者體內後,阻滯了經絡運行,並在咽喉部位凝聚為痰,導致咽喉不利。患者因咽喉不適而咳嗽、吐痰時,頸椎疼痛感就會加劇,這會使頸椎承受更大負擔。
因此,患者在感覺眩暈、惡心、咽喉有淤痰時,必須積極采取各種措施治療頸椎病,養護身體,以免身體受到更大傷害。蒼附導痰丸就是對咽喉不適有很好療效的1方藥。
蒼附導痰丸在《葉氏女科》和《廣嗣紀要》中均有記載,是祛濕化痰、散瘀通絡的良藥,其主要組成是蒼術、香附各60克,陳皮、白茯苓各45克,枳殼、半夏、南星、炙草各30克,患者需將這些中藥材用生薑自然汁浸蒸為丸。患者在服用這種蒼附導痰丸時,可用淡薑湯送下,每次服10克即可。
調氣養血良方——六味地黃湯
很多情況下,頸椎病都伴隨肝腎虧虛的症狀。這時,患者會因肝腎不足、血氣不通而產生頭暈眼花、頭腦漲痛等症狀,同時患者還會感覺腰膝酸軟,全身乏力,行動艱難。因此,頸椎病患者應時刻注意保養身體,護肝補腎,以防因肝腎虧虛而使病情更加惡化。
人們要護肝補腎,最重要的就是調氣養血。而六味地黃湯有滋陰補腎、調和氣血的功效,正是幫助人們保養肝腎的良方。
六味地黃湯所需中藥材及其分量分別為熟地黃15克,山茱萸肉和山藥各12克,丹皮、澤瀉、茯苓各10克。肝腎不足患者可每天分兩次服用六味地黃湯1劑,持續一段時間後,可依病情加減藥材及用量。
除溫補肝腎外,六味地黃湯還可起到抗衰老、美容養顏的功效。但人們必須在醫生指導下謹慎服用,切不可憑自己的判斷隨意用藥,否則會對身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治療頸椎病的其他中藥方(一)
芍藥甘草湯可用於治療頸椎病,其主要功效是祛風活絡,緩解頸項麻木、疼痛及四肢無力等症狀,增強頸部活動功能。芍藥甘草湯是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的著名方劑,其主要成分是甘草、木瓜、白芍、雞血藤、葛根、巴戟天、桂枝、皂角刺等。頸椎病患者有頸部疼痛症狀,或感覺手腳無力、頭項轉動不利時,可每天服用芍藥甘草湯1劑,分兩次服用。
肝陽上亢型頸椎病患者會出現頭暈腦漲、惡心幹嘔、腰膝酸軟等症狀,且經常失眠多夢、脾氣暴躁。這時,患者可水煎溫服杞菊地黃湯合鎮肝熄風湯,它能起到鎮痛滋養的作用,對頸椎病有很好的療效。此方藥的主要組成是枸杞子、菊花、茯苓、山藥、黨參、熟地黃、牡丹皮、懷牛膝、石決明等。
有突然昏厥猝倒、麵色蒼白、氣息微弱等症狀的頸椎病患者,可用河車大造丸。河車大造丸在《本草綱目》《活人方》《中國藥典》等中醫藥典籍中均有記載,其所需藥材主要有熟地黃、天冬、杜仲、白芍、黨參、山藥、龜板、葛根等,患者服用此丸可有效緩解頭暈耳鳴、四肢乏力和頸項疼痛等症狀。
治療頸椎病的其他中藥方(二)
頸椎病可分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痿證型頸椎病,主要表現症狀為肢體沉重無力、舌苔發紫、語言不利、步履艱難等,這類頸椎病患者可服用全鹿丸以緩解病症。全鹿丸出自中醫藥著作《古今醫統》,其主要成分是鹿角、肉蓯蓉、當歸、生黃芪、懷牛膝、芡實、葛根、川芎等,這些藥材搭配使用,可以起到溫補強身的作用,對痿證型頸椎病有較好的療效。
葛根芍甘木瓜湯也是治療頸椎病的良方,其主要成分為葛根、白芍、甘草、木瓜、全蠍等,其中的葛根可生津止痛、清熱排毒,白芍可養血護肝,甘草可調和氣血,木瓜又能疏肝強筋,防治頸肌痙攣。因此,葛根芍甘木瓜湯的主要功效在於除濕驅寒、通經活絡、調節氣血,用於治療因風寒濕邪入侵而引起的頸椎病。
頸椎病的中藥水針療法
水針療法是一種對症治療的措施,主要是指在經絡、穴位或皮下反應物上注射小劑量藥液,又稱穴位注射療法或小劑量藥物穴位注射。而中藥水針療法,顧名思義就是使用中藥注射液治療頸椎病的方法。
中藥水針療法的主要注射液有當歸、紅花、板藍根、燈盞花、補骨脂、柴胡、魚腥草、複方丹參、川芎等成分。這些中藥注射液能很快滲入到局部肌膚、筋骨之間,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還有消腫止痛、疏通經絡、防治肌肉痙攣的作用,非常適合頸椎疼痛患者使用。
頸椎病患者要使用中藥穴位注射療法,可隔日到醫院注射1次,3~5次為1個療程。一般情況下,患者在注射一次後,頸椎疼痛症狀就會明顯減輕,這時,患者應再堅持注射幾次,最好完成1~2個療程,這樣才有可能徹底消除疼痛症狀。但需注意的是,孕婦及年老體弱者選穴須少,且劑量要小;皮膚易過敏的患者,應在注射藥物前先做皮試;患者注射的藥液劑量應依病情嚴重程度而定。
中藥熱敷消除頸椎疼痛感
中藥熱敷療法主要用於治療局部軟組織損傷疾病,有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代謝的作用,對頸部肌肉勞損引起的頸椎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熱敷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十分簡單,容易操作,患者在家就可自行治療。熱敷所需的主要中藥材及其分量為桂枝、紅花、五加皮、虎杖根等各50克。患者可將這些藥材放入布袋中,將布袋放入蒸籠加熱後敷於頸部。一般來說,患者每次熱敷的時間應為半小時,每日敷睡前敷1次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中藥熱敷療法時,必須注意掌握熱敷布袋的溫度,以免燙傷皮膚。另外,中藥熱敷療法雖然使用廣泛,但並不是所有病症患者都適用此療法,皮膚有破損的患者就不能用熱敷療法。
風寒砂可緩解頸部疼痛
風寒砂又稱坎離砂,其主要成分有當歸、川芎、防風、透骨草等,是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的良方,有祛風驅寒、活血止痛的作用。因此,它也對風寒引起的頸椎病有很好的療效。
風寒砂遇到空氣時會自行發熱,一般溫度在53度左右,並能散發出有一定溫度的“藥霧”。這時,風寒砂貼膏與人體接觸後,“藥霧”會在熱力作用下迅速滲入患處,促進軟組織對藥物的吸收。
使用風寒砂的方法很簡單,人們隻需將已經發熱的風寒砂藥貼敷在頸椎疼痛部位,這樣就能使頸部組織升溫,擴張頸部血管、加快血流,促進人體血液循環,緩解頸部肌肉僵硬、疼痛等症狀。但需注意的是,皮膚易過敏的患者不宜使用風寒砂療法。因此,患者在熱敷風寒砂藥膏時,若出現皮膚紅腫、發癢、有皮疹等現象,必須立即停止熱敷,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其他治療頸椎病的方法。
(二) 當即見效,西藥見長
消炎止痛藥——泰諾林
泰諾林又稱百服寧、泰諾止痛片或一粒清,是一種常見的比較安全有效的消炎止痛藥,主要用於治療傷風、頭痛,對頸部肌肉、關節疼痛也有很好的療效。
頸椎病患者在頸部有明顯疼痛症狀時,可口服泰諾止痛片,這樣就能迅速緩解疼痛症狀。患者每日需服用泰諾林3~4次,每次的分量應在025~05克之間,1天的用量不能超過2克,整個療程不宜超過10天,否則會對身體產生毒副作用。頸椎病患者在服用泰諾林1個療程後,若疼痛症狀沒有明顯的改善,就應去醫院接受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泰諾可能會引起惡心、嘔吐、腹痛或麵色蒼白等症狀,患者服用劑量過大還會使肝髒受損,嚴重者會導致昏迷甚至死亡。因此,患者必須嚴格控製泰諾林的使用劑量,一旦身體出現不良反應,應及時就醫。另外,泰諾林的藥性較強,3歲以下的兒童及新生兒無論患哪種病症都不可使用此藥;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也不宜使用泰諾林等藥效太強的止痛藥。
鎮痛解熱抗風濕——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比較傳統的解熱止痛藥,具有消炎、止痛、解熱、抗風濕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頭痛、牙痛、神經痛、肌肉痛,也是治療風濕熱、退燒治感冒的良藥。頸椎病患者都會出現頸部肌肉疼痛症狀,因此也可使用阿司匹林來緩解疼痛症狀。
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時,應注意要將藥物與食物同服或用水衝服,這樣可以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頸椎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時,應注意控製好用量。一般情況下,患者每日可服藥3次,每次03~06克,且每次服藥必須間隔4個小時,用量過大或間隔時間太短都會對身體產生一定的毒副作用。
另外,阿司匹林的用途廣泛,見效快,不僅用於緩解各種肌肉疼痛症狀,還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抗血栓的作用,臨床上還用於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
值得注意的是,阿司匹林對人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人們在飲酒後不宜服用阿司匹林,否則易導致胃出血;凝血功能障礙者不可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在手術前一周應停止服用阿司匹林;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會導致出血或穿孔;哮喘病患者及孕婦也應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總之,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時,一定要遵循醫囑,切不可自行用藥。
非甾體類抗炎止痛藥——雙氯芬酸
雙氯芬酸是一種藥效較強的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通用名為雙氯芬酸鈉腸溶片。雙氯芬酸對類風濕性關節炎、脊椎關節炎及身體各種軟組織的風濕性疼痛都有很好的療效,尤其能有效緩解頸椎病患者的頸、肩疼痛症狀,是臨床上較常用的抗炎止痛藥。
頸椎病患者感覺頸、肩等部位疼痛時,可選擇服用一定量的雙氯芬酸鈉腸溶片來緩解疼痛症狀。一般來說,患者剛開始服用雙氯芬酸時,每日可服劑量應為100~150毫克,即4~6片的雙氯芬酸鈉腸溶片。患者在使用雙氯芬酸一段時間後,需逐漸減少用量,每日服用75~100毫克即可,還應分2~3次服用,以免一次性用量過大對身體產生毒副作用。
除可治療頸椎病、關節炎等病症外,雙氯芬酸對扁桃體炎、耳炎及牙痛、頭痛等各種急性疼痛症狀也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另外,人們感冒發燒時,也可使用雙氯芬酸來解熱退燒。
和其他止痛藥一樣,雙氯芬酸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患者服用雙氯芬酸後,有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腹瀉、消化不良或胃痛、嘔血、便血等不良反應。因此,胃腸疾病患者、肝腎虧虛者、易過敏者及孕婦都不能服用雙氯芬酸。雙氯芬酸偶爾還會引起頭暈、頭痛、四肢乏力、皮疹等症狀,患者一定要謹慎用藥,以免身體出現這些不良反應。
中度疼痛鎮痛藥——奇曼丁
奇曼丁即鹽酸曲馬朵緩釋片,是緩解頸椎病患者頸肩疼痛症狀的常用藥。此外,它還對外傷性疼痛、術後疼痛、神經痛及其他中度和嚴重性疼痛有很好的療效。
奇曼丁是一種緩釋片,其藥效是持久性的,且比較平穩。因使用了阿司匹林、雙氯芬酸等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而產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可單獨使用奇曼丁來緩解疼痛症狀。另外,奇曼丁的安全性較高,患者服用後不會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因此,患有其他多種內科疾病的老年人,也可放心服用奇曼丁。奇曼丁的鎮痛效果也優於其他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患者服藥1次即可獲得長達12小時的持續性鎮痛效果。
奇曼丁是一種鴉片類鎮痛藥,因此,患者不宜長期使用奇曼丁,否則可能會對其產生依賴性。另外,少數患者服用奇曼丁後可能出現惡心、嘔吐、出汗、頭暈等症狀,此時,患者隻需減少服用劑量便可避免或減少這些不良反應的產生。對酒精、安眠藥和其他精神藥物有過敏反應的患者不應服用奇曼丁。
緩解頸痛的其他鎮痛藥
芬必得,通用名為布洛芬,是一種常用的解熱鎮痛藥,還有消炎作用。布洛芬多用於緩解關節痛、肌肉痛、頭痛、牙痛、女性痛經等中度疼痛症狀,因此對頸椎病引起的頸部肌肉、關節疼痛有較好的療效。布洛芬的耐受性較好,且副作用較小,但偶爾會引起胃腸不適、頭痛、耳鳴等症狀。因此,患者必須嚴格按照說明書上的要求來服用此藥。
意施丁,即吲哚美辛控釋片,是一種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其藥效比阿司匹林強很多,且作用持久、平穩。頸椎有疼痛症狀的患者每日隻需服用1次吲哚美辛控釋片,即可達到24小時鎮痛的效果。需注意的是,意施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比較多,如惡心、嘔吐、胃燒、腹瀉等胃腸道反應;還有頭痛、疲乏、皮膚瘙癢紅腫等神經係統的不良反應。因此,患者在服用此藥時一定要謹慎,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服用改善血液循環的藥物治療頸椎病
頸椎病的一個重要誘因是人體血液循環受阻造成的頭、頸、肩等部位供血不足。人的頭部、頸、肩等部位血流不暢,就會導致頸部供血不足,引起頸部肌肉僵硬、麻木、酸痛等症狀。因此,頸椎病患者要緩解頸部疼痛症狀,還需使用一些促進體內血液循環的藥物。
維腦路通片是用於促進腦部血液循環、防治腦血栓和腦梗死等疾病的常見藥,尤其對改善人體血液循環有很好的作用。頸椎病患者可每天服用3次維腦路通片,每次02克,持續一段時間後,頸肩疼痛症狀會有明顯的改善。另外,患者還可使用維腦路通注射液以改善頸部疼痛症狀。
腦通片也是對腦血管疾病有很好療效的一種常用藥,頸椎病患者也可使用此藥來改善體內血液循環,防止頭部、頸部供血不足。患者每日可口服腦通片3次,每次10毫克。腦通片也有對應的液體形態,即腦通注射液,患者可通過每天進行1次靜脈點滴的方式改善體內血液循環。
神經營養藥——維生素B1片
無論哪種類型的頸椎病患者,都應經常服用神經營養藥,補充體內所需的各種營養。維生素B1片是比較常用的且藥效較好的一種神經營養藥。
頸椎病患者應每天堅持服用維生素B1片,每天可服用3次,每次10毫克。另外,維生素B1片對腳氣、神經炎及消化不良等病症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而有胃腸性疾病、肝膽係統疾病、慢性感染疾病的患者及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更應注意補充維生素B1,且應加大用量。
值得注意的是,維生素B1對腎功能正常者幾乎無毒副作用,但過量使用也可能引起頭痛、疲倦、腹瀉、食欲不振等症狀。因此,人們在服用維生素B1片時,應根據自己的病情選擇合適的用量。患者使用維生素B1片後,若感覺身體有其他不適感,應及時就醫。
其他一些可治療頸椎病的藥物
除使用一些止痛藥、神經營養藥和改善血液循環的藥物外,頸椎病患者還應注意攝入鎮靜藥物,減輕神經興奮性,緩解緊張的頸部肌肉。一般來說,患者可在睡前口服安定藥25~50毫克,也可服用健腦安神的中成藥。
頸椎病患者經常會出現頸部肌肉痙攣症狀,此時,患者應服用一些能使肌肉鬆弛的藥物,如肌肉鬆弛片劑。肌肉鬆弛片劑主要用於緩解因各種軟組織損傷和中樞神經病變而引起的肌肉痙攣症狀,因此對頸椎病患者的頸部肌肉痙攣症狀有很好的療效。患者可每日口服肌肉鬆弛片劑3次,每次1~2片,持續幾天後,肌肉痙攣症狀會有明顯改善。
此外,一些外用劑型的藥物也會對頸椎麻木、僵硬、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如雙氯芬酸乳膏。患者可在頸部僵硬、疼痛處塗抹少量的雙氯芬酸乳膏,每天塗抹3~5次,持續幾天後,可逐漸減少塗抹量和塗抹次數。
二、肩部用藥,全麵詳解
目前,肩周炎已成為威脅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因此,肩周炎患者應積極進行治療,以免對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下麵將分兩部分介紹肩周炎的中藥和西藥療法。
(一)舒筋活絡 中藥調理
舒筋活絡良藥——生山楂甘草湯
肩周炎患者會經常出現肩部肌肉僵硬、疼痛等症狀,這是因肩部血液循環不暢、經絡不通而造成的。因此,肩周炎患者在出現肩部肌肉僵硬、疼痛症狀時,應注意改善體內血液循環,舒筋活絡,養氣調血。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可選用生山楂甘草湯來防治肩周炎,消除肩部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