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不為人知的背部健康“十字區”
一、深度了解頸部
如果人的頸部有病變,導致轉頭、坐立等行為都無法順利進行時,人們的工作、生活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如果人的頸部長期處於不健康狀態,會對整個人體健康有多大危害……事實上,人們都知道頸部不健康會影響身體健康,但由於對頸椎的具體構成及特點,對頸部病症的認識還不夠全麵,使人們忽視了對頸部的保健與頸部病症的治療。
“解剖”頸椎
頸椎是人體十分重要的部位之一。它位於人體頭部以下、胸椎以上的地方,是支持頭部、連接胸椎的重要部位,起支架和杠杆以及保護脊髓神經的作用。它由7節頸椎組成,且依次相連,之間構成神經、椎動脈管和脊髓的通道,並且頸椎與脊椎之間還夾有椎間盤。但需要強調的是,隻有第3至第7個頸椎之間以及第7和第1胸椎之間才夾有椎間盤,因此,椎間盤的數量一共有6個。而第1和第2個頸椎擔任頸部屈伸和旋轉工作,如點頭、搖頭、轉頭等。
在脊柱椎骨中,頸椎與胸椎、腰椎有明顯的不同。它不僅是體積最小的部位,也是最具靈活性和活動頻率最高且負擔較大的部位。
“1+1+7式”頸椎結構
頸椎共有7塊,由1個椎體、1個椎弓和7個突起構成,其中,7個突起又是由1個棘突、一對橫突、兩對關節突構成。
椎體。椎體呈橫橢圓形,較小,上麵的左右徑比下麵的左右徑略寬。椎體中部略細,且向外凸,整個椎體呈拱形,如此一來,就會較好地保持頸部脊柱在活動中的穩定性。
椎弓。椎弓向前與椎體相連較細處。椎間孔是上、下椎弓根的合成所致,且前內側壁為椎間盤,後外側壁為關節突關節及關節囊。此孔不僅是脊神經的通道,還是神經根營養動脈的通道。
突起。棘突位於椎弓正中,凸向後下方,末端分叉;橫突凸向外,其中,上麵的深溝稱為脊神經溝;關節突是在橫突後麵呈短柱狀,分為上、下關節突兩部分,這兩部分之間的部位叫峽部,這樣的分布比較有利於頸椎做前後屈伸動作。
“靈活”的椎骨
第1頸椎,還可稱為寰椎,由前後弓和側塊組成。除了沒有椎體和棘突之外,它與其他頸椎的形態基本相似。第2頸椎又稱樞椎。它與一般的頸椎相似,但椎體上方有一個齒凸,此齒凸不僅是一個指狀突起,而且還可視為寰椎的椎體。不僅如此,樞椎還有一個方向朝下的較小的橫突,並且隻有一個較明顯的後結節。第7頸椎棘突較長、呈結節狀、隆凸於皮下。頸椎間盤由纖維環、髓核、髓體的透明軟骨板組成。纖維環前部厚,後部薄,由軟骨細胞與軟骨板相連,穩定性較強,不易受外力影響而變形。
頸椎的活動範圍在整個脊柱椎骨中是最大的。正常人的頸椎會有一定的彎曲度,即生理曲度。生理曲度的主要作用是使頸椎保持必要的彈性,這樣就可減輕或避免因身體震蕩而對頸椎和大腦造成的傷害。椎間動脈是為脊椎供應血液的主要器官,它發自椎動脈,並在椎間孔內分背側支、中間支和前側支,以此來完成椎體的血液運輸。
屈頸應有“度”
一般人們頸部的活動範圍為屈曲和伸展均在35度至45度之間,左右側屈在45度左右,左右旋轉在60度至80度之間。頸椎呈彎曲狀,整個頸椎的中間段有一個向前突出的弧度,此弧度便是頸椎的生理曲度。頸椎的生理曲度是人體所必需的,它是因頸椎第4至第5椎間盤前部較厚、後部較薄而形成,可使頸椎保持較好的彈性,能減輕人們運動或進行其他活動時的身體晃動對頸椎和大腦等部位帶來的振蕩,防止人體各部位受到更大傷害。當然,在頸椎受外力損傷或其他不良刺激而發生病變時,頸椎的生理曲度就會改變,這會引起人的頸部和椎間盤的病變,易使頸部扭傷或導致椎間盤突出。
在頸椎的各個椎體後緣,有一條較光滑的弧形曲線,它叫作頸椎生理曲線。頸椎生理曲線對人的頸部脊髓、神經、血管等組織都有重要意義,它的正常值為(12±5)mm,此正常值一旦改變,會嚴重影響頸椎的正常活動功能。
“密集叢生”的頸椎神經
頸椎神經包括頸叢、臂叢。其中頸叢由第1至第4頸神經前支組成,發出皮支和肌支。皮支包括枕小神經、耳大神經、頸橫神經和鎖骨上神經;肌支包括膈神經、頸神經降支和頸袢。臂叢由第5至第4頸神經和第1胸神經前支的大部分組成,在腋動脈外、內、後側分別形成外側束、內側束、後束。
臂叢的分支很多,包括尺神經、橈神經、腋神經、胸背神經、胸長神經等。其中,各個神經又有其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如尺神經支配的前臂小部分肌肉、大部分手中肌肉、手掌及手背部皮膚等受到損傷時,就會降低屈腕能力和拇指內收力,各指不能靠攏。
橈神經支配前臂肌肉、臂後及側麵皮膚等,其受到受損後會使前臂伸肌癱瘓,對手臂活動有很大的不利影響。
頸椎的供血係統
血液通過人體椎間孔進入頸椎的過程,是頸椎的主要供血過程,而頸椎的血液供應主要由椎間動脈負責完成。
椎間動脈主要分為背側支、腹側支和中間支三部分。背側支主要負責該部位硬膜、硬膜外組織、黃韌帶和椎弓的血液供應;腹側支主要負責該部位硬膜、硬膜外組織、韌帶和椎體的血液供應;中間支主要負責脊神經根和該部位脊膜的血液供應。
另外,靜脈回流也是向頸椎運送血液的主要方式。在人體血液循環的過程中,靜脈係統有很大的血容量,起著為人體儲存血液的作用。靜脈的擴張或收縮可調節心髒輸出或回流至心髒的血量,因此,它也能有效調節流向頸椎的血量。但肺功能和心肌功能較弱的人,體內靜脈回流會受到阻礙,這會影響頸椎的血液供應,所以人們應注意增強心肺功能,有呼吸係統疾病或心髒病的人一定要盡快就醫,以免對身體其他部位造成損害。
“多類型”頸椎病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各種頸椎疾病的統稱。主要因為頸部長期的不良姿勢而導致的骨質增生、間盤蛻變等,其中,以第5至第6節和第6至第7節的頸椎發生病變較多,具體表現為椎關節不穩、椎體突出或脫落等,症狀嚴重者可能會癱瘓。
頸椎病可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以及其他不常見型頸椎病。不管是哪種類型的頸椎病都有較高的發病率,且有治療時間較長、治療後易複發等特點。
不同類型的頸椎病又會使人體出現不同的症狀,累及到人體不同的部位。如神經根型頸椎病會引起患者頸肩疼痛、肌肉無力等症狀;椎動脈型頸椎病會引起患者視力模糊、聽力障礙等症狀;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會引起患者有手腳冰涼、心慌等症狀;頸椎型頸椎病會引起患者感覺異常、行動不便等症狀。
頸椎病之“痛”
頸椎病會引起各種不同特點的頸部疼痛,如局部性疼痛、放射性疼痛、血管性疼痛、擴散性疼痛、牽拉性疼痛等。
局部性疼痛主要因患者的睡眠姿勢不當或椎關節骨質增生所致。睡眠姿勢不當會引起椎關節錯位、頸部肌肉拉傷等,椎關節骨質增生會使頸椎供血不足,引起鈍痛、隱痛等局部性疼痛症狀;放射性疼痛。其主要致病原因是脊神經根受到了刺激、壓迫或牽拉,這會使患者的疼痛感由上肢向手部放射,引起放射性疼痛,並伴隨手臂麻木、酸軟等症狀。
血管性疼痛主要因椎動脈供血不足所致。血管性疼痛的頸椎病患者經常會感覺頸部灼熱、跳痛,還會出現短暫的頭暈目眩症狀;擴散性疼痛指因人體某一神經的分支受累而引起的第6頸脊神經所有分布區的疼痛症狀,此種疼痛的分布範圍廣,對患者身體的損害較大。牽拉性疼痛。患者頸髓節段受累,就會引起相應節段內髒區出現疼痛,這種疼痛就是牽拉性疼痛。
頸椎病的“信號燈”
頸椎病可分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頸椎病又有不同的表現症狀。患有頸椎病的患者,身體往往會表現出一些不良反應。因此,頸椎不舒服的人應經常留意自身身體狀況,一旦身體有不良反應,就應及早就醫。
頸項型頸椎病的患者經常會出現頸項部位疼痛、落枕、頸頭部活動受限、X線片中可看見頸椎變直等症狀;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頸背部有較強烈的疼痛感,且經常伴隨頸部活動受限、手臂麻木、手指不靈活等症狀,同時還會出現握力下降、頭暈目眩等症狀;脊髓型頸椎病的常見症狀為四肢無力顫抖、步履艱難,病情嚴重者還會出現大小便失禁、四肢癱瘓等症狀;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會有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肢體麻木、視力下降等症狀出現,這時,患者頸部會有強烈壓痛感,還會有因椎動脈供血不足而產生頸部肌肉痙攣症狀。因此,人們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去醫院檢查身體,以便及早發現疾病,早做治療。
頸椎病的“危險信號”
頸椎病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它對人體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也很多,這些不良影響都是對人體發出的危險信號,如久治不愈的頭痛或高血壓、心律失常、失眠多夢、聽力下降、長期打呼嚕、反複落枕、手指發麻、四肢無力等。患者若有以上症狀應及時就醫檢查,以免各種不良反應對人體造成更大的損害。
需要注意的是,有三分之二的中風患者都有頸椎病,而這些人卻經常忽視頸椎健康問題,更有甚者中風後還不知道其嚴重後果;有一半以上的頑固失眠、神經衰弱患者也有頸椎病,但一般情況下,這些人都隻治療失眠症狀,對頸椎是否健康的問題不予重視,最後導致了嚴重的後果;日常工作或生活中,很多人都會出現頭暈症狀,且易反複發作,其實,這也是與頸椎病有很大關係的。反複發作的頭暈症狀一般是因頸部血液循環不暢、椎動脈受壓迫所致,人們在症狀發作時若不及時接受治療,就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很大危害。
“多麵”的頸椎間盤突出
頸椎間盤突出是一種較常見的頸椎疾病,主要是由於椎間盤發生不同程度的退役性病變,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骨髓組織從破裂處突出,造成脊神經根和脊髓受壓,這就會導致頸椎間盤向外突出,引起頭痛、頸部酸脹、上肢麻木等症狀。
誘發頸椎間盤突出症的因素很多,包括頸椎的慢性勞損、外傷、咽喉部炎症等。
根據頸椎間盤向椎管內突出的位置不同,可將頸椎間盤突出分為側方突出型、旁中央突出型和中央突出型3種類型。側方突出型頸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的患病側上肢會有劇烈疼痛感,且會感覺上肢麻木無力,咳嗽、大聲說話等都會使疼痛感加重;旁中央突出型主要是單側神經根及脊髓受壓後出現的症狀,這類頸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會有患處同側肢體酸痛無力症狀,有時還會出現觸覺不靈等情況;中央突出型頸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的兩側脊髓都受到了重壓,除頸部疼痛外,患者有可能出現腿腳不靈、走路不穩、胸悶氣短等症狀,少數人甚至會呼吸困難,大、小便失禁,嚴重危害人的身體健康。
脊柱退化“四階段”
人體脊柱從20~30歲就開始發生退化現象,一般可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多發生在25歲之前。此階段椎體的病變較輕,並無永久性病變和椎體功能退化現象產生,患者一般會有頸部輕微酸痛症狀,但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損害。因此,脊柱退化的第一個階段屬於無症狀期,期間疾病的隱蔽性較大。
第二階段多發生在25~45歲之間。此階段屬於輕度退化期,患者會出現骨刺、椎間盤突出等症狀,具體表現為經常會有頭疼、四肢麻木等現象發生。
第三階段多發生在45~65歲之間。此階段患者的椎間盤會變得更薄,骨刺會明顯增長。更嚴重的是,患者的頭痛、四肢麻木等症狀會反複發作,這會對患者身體健康產生較大威脅。因此,此階段屬於脊柱退化明顯期。
第四階段多發生在65歲之後。此階段患者的椎間盤退化顯著,神經受到壓迫並將影響其他器官的功能,故稱功能障礙期,各種症狀持續並且越發嚴重。
“低齡化”的頸型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又稱韌帶關節囊型頸椎病或落枕,是頸椎病的一種類型,它不僅是早期的頸椎病,也是各型頸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現,同時也是治療的有利階段。多因枕頭高度不適或睡眠姿勢不當所致,但由於此類型頸椎病病程長、易反複發作,但大多症狀較輕,因而常被人們忽視,以致使病情加重。
患有頸型頸椎病就預示著頸椎局部內外平衡失調或發生頸肌痙攣,出現頸部不適症狀。此類型頸椎病以青少年發病居多,早期會有頭頸、肩背疼痛等症狀,且一旦觸碰這些部位,疼痛症狀會更嚴重,大部分人也會因此而不敢轉頭或將頭歪向一側,隻能讓頸部和身體一起轉動,若非如此,頭、頸、肩等部位的疼痛感會明顯加劇,尤其在長時間看電視、電腦時,頸部很容易疲勞受損。因此,頸型頸椎病患者在平時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要特別注意,切不可使頸部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
讓人夜不能寐的落枕
落枕,即頸型頸椎病,也稱失枕。落枕多發生在青壯年人群中,其表現為清晨起床後突感頸後部疼痛、頸項活動不佳、自由旋轉受到限製,嚴重者甚至會俯仰困難,更有甚者會伴有肌肉觸痛、痙攣、僵硬等現象。落枕患者在夜晚睡覺時,頸部疼痛感會加重,這會使人無法安眠,還會嚴重影響患者白天的工作和生活。
導致落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肌肉扭傷,具體表現為患者睡眠時頭頸姿勢不當,使頸部長時間處於過度偏轉的位置;枕頭墊的過高、軟硬不當,使頭頸長時間過伸或過屈,從而導致肌肉緊張、頸椎小關節扭錯,產生局部疼痛感。此外,頸部外傷、受風著涼等也可引起落枕。
一般情況下,患者落枕症狀可在一段時間後自動恢複,較嚴重的患者可采用熱敷、按摩等方法治療,也可獲得較好的療效。
頸性眩暈“不一般”
頸椎病患者因椎動脈受壓迫,一般會有頭暈、惡心、耳鳴、視物不清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在扭轉頭部時發生猝倒,這種症狀可稱為頸性眩暈。頸性眩暈不是一般的頭暈目眩,它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更大。頸性暈厥患者的眩暈症狀會反複發作,且會伴隨惡心、嘔吐、頭痛等不良反應,而這種眩暈通常容易被誤診為腦動脈硬化或小腦疾患等。因此,經常有眩暈或猝倒情況的患者,應到醫院檢查是否患有頸椎病,若是頸性暈厥,就應先治好頸椎病,暈厥症狀會隨之消除。
引起頸性眩暈的原因很多,如人們突然轉頭時,頸椎動脈受壓迫而引起的動脈受阻或頸部交感神經受刺激引起的椎動脈痙攣等。另外,頸部骨質受損造成的骨質增生、外傷,頸部軟組織受損引起的頸肌損傷、椎間盤突出、頸部活動功能受限等症狀,也會引起頸性暈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