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傳世情懷篇(1 / 3)

第六章 傳世情懷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朝詩人王勃,家住在京城,王勃有位姓杜的好朋友,二人經常在一起遊玩、作詩,很是投機,交情很深。

有一天,王勃像往常一樣來找這位朋友下棋。可是,一進門卻見到朋友一副愁容的樣子。王勃很是奇怪,平時朋友性格開朗,善於交談,怎麼今天這般模樣,一定是發生什麼事了。於是他就趕緊地向朋友詢問,原來,朋友被朝廷任命縣尉,不久之後就要去蜀州上任了,蜀州是個極偏遠的地方,朋友不情願,但是又不能違反朝廷的旨意,所以心生苦悶,不知如何是好。

王勃興致勃勃地來找朋友玩棋,卻聽到了這樣不好的消息。想到不能再和朋友一起遊玩作詩,心裏感到非常難過,很不舍得。但是,他仍然勸朋友要樂觀一些,就算分開了,也還是最好的朋友。

日子很快就過去了,眼看著再過一天,王勃的朋友就要去蜀州上任了。深夜,王勃在床上是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入睡,眼前總是浮現出老朋友的樣子。他回想起過去種種的趣事,很是珍惜,盡管不舍,但必須分離。他這樣想著,就下床拿起筆給朋友寫了一首詩,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是一首贈別詩,詩中表達了詩人對友人強烈的不舍,詩的意思是:三秦之地拱護這長安城的宮闕,我們就此地分別,遙望蜀州五津之地,風煙彌漫。此次分別的心情,你我都明白,畢竟都是遠離家鄉在外做官的人。四海之內,你我知己心意相通,即使是天涯海角,你我還是像比鄰而居一樣。不要在這分別的道路上哭泣,像分離的癡情男女一樣。

前兩句對仗工整,交代了餞別的地點和友人要前往的地方,三、四句是對友人的安慰,並勉勵對方重新振作起來。其實我們不難從詩句中看出,詩人對友人的感情很深厚,不忍離別。但是詩人同時還要寬慰朋友,鼓勵朋友振作,深刻表現了詩人豁達的胸襟和豪邁的態度以及對友人真摯的感情。

芙蓉樓送辛漸(其一)

王昌齡是唐朝著名的詩人,生性豁達,不拘小節,也因此被一些看不慣他的人指責誹謗,還被貶到嶺南,從嶺南歸來後,他被任命為江寧丞。貶官的落差讓王昌齡痛苦難熬,在外的日子更是寂寞無聊,心裏很不是滋味,但是又不能與別人說。

一個叫辛漸的好友因為公事來到江寧,正好來看望他。二人相見很是高興,王昌齡心想終於有個人能聽聽我訴苦了。他高興地和辛漸聊個沒完沒了,直到辛漸將要離開江寧,前往洛陽。王昌齡覺得很不舍,於是決定送辛漸一段路程。

兩個人從江寧來到了潤州(江蘇鎮江),最後,王昌齡不情願地在潤州設宴為辛漸送行。來到碼頭,船已經停在岸邊了,兩個人在岸上難舍難分。王昌齡心裏十分苦悶,平時不能聊天訴說心事,現在好不容易來了個好朋友,卻又要走了,不知道什麼時候還能再和好友相見。

辛漸看著王昌齡不舍的神情,也很不忍心離開。辛漸知道王昌齡在洛陽有很多親戚朋友,那些人也一定聽見了對於王昌齡的誹謗,到了洛陽,見到他們,肯定會被問起王昌齡現在的情況。

於是,辛漸十分關切地問王昌齡:“我們就要在這裏分別了,我到了洛陽,會見到你的親戚朋友,你有什麼話要對他們說嗎?我可以幫你轉達。”王昌齡明白,自己這幾年的遭遇一定讓親友掛念了,但是自己又無能為力,想到這裏心酸不已。王昌齡對辛漸說:“要是他們問起我,你就對他們說我已經釋然了。我的心就像是玉壺裏的冰一樣純潔,不會因為小人的話語和利益的誘惑動搖。”說著,他轉身望向遠方,吟出了一首詩《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此情此景都被寫進了詩中:夜裏,寒冷的雨籠罩著吳地的江水。早晨,我送好友離開,心中好像是楚山一樣孤寂。要是洛陽的朋友問起我,就說我的心已歸於平靜,我的心依然像玉壺中的冰般晶亮純潔。

這首詩含蓄地反映出詩人當時複雜的心情,首先是與好友的分別不舍之情,同時還摻雜著對仕途坎坷的憤懣,想到自己的親友,更是加重了自己的憂鬱。詩人說自己的心像玉壺裏的冰,不隻是安慰他人,更是安慰自己,鼓舞自己。

七 步 詩

三國時期,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都很有才華,從小聰明可愛。兩個孩子都很喜歡寫文章、作詩,尤其是弟弟曹植的文學才識更是略勝一籌,非常受曹操的寵愛。曹操經常誇獎弟弟曹植,還差點立曹植為世子,曹丕看在眼裏,恨在心裏,很是嫉妒。

曹丕繼位以後,心想這下終於可以報複弟弟曹植了,自己出氣的機會來了!傳說有一次,在朝廷的宴會上,幾個大臣很欣賞曹植的才華,一直對曹植是讚不絕口。曹丕嫉妒不已,皺著眉毛,噘著嘴不高興地對曹植說:“既然大臣們都這麼賞識你,說你穎慧聰明,今天就當眾來首詩怎麼樣?要是你在七步之內作不出來一首詩,我就不得不殺你了。”

曹植心裏很難過,他知道自己的哥哥已經記恨自己好久了。現在哥哥又當了皇帝,自己處在弱勢鬥不過哥哥。可是,怎麼也沒想到哥哥會如此心狠歹毒,想置自己於死地。不過,現在身為皇帝的哥哥話已經說出來了,不照辦肯定會被殺掉。於是曹植忍住心中的痛苦回道:“遵旨。”然後,離開座位略加思索,邊走邊吟道: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念完整首詩,正好走完七步。詩的意思是:點著豆秸煮豆子,豆秸在鍋下麵燃燒,豆子在鍋裏哭泣。本來是同根生長的同胞兄弟,為什麼這麼急迫地加害我呢?

眾大臣一聽,真是好詩啊,不愧是落筆成文啊!曹丕聽了曹植的詩,頓時一驚,明白自己確實不如弟弟,更是知道曹植拿豆秸和豆子比喻他們兄弟倆,一時間覺得自己做得太過分了,心裏頓生愧疚之情,就把曹植給放了。曹植用這首《七步詩》挽回了自己的生命。

黃台瓜辭

唐朝時期,武則天有四個兒子,分別叫李弘、李賢、李顯、李旦。當時的武則天野心勃勃,想獨攬朝廷大權,還想自己當皇帝。

在她剛生下李弘的時候,就開始處心積慮地使用各種手段,讓皇帝廢掉了他人所生的太子李忠,然後立自己的兒子李弘為太子。

當時皇帝(也就是李弘的父親)身體不好,不能管理朝政了,就讓李弘參與朝政。武則天經常要求李弘按照她的意思去做。可是,李弘偏偏不理會武則天的安排,武則天一怒之下,狠心賜毒酒給李弘,就這樣將親生兒子害死了。

武則天又立自己的二兒子李賢為太子。李賢為人厚道,做事得體,精明能幹,很受愛戴。武則天又開始忌恨李賢。李賢想到自己哥哥的可悲下場,感覺到母親對自己的敵意越來越大,總有一天也會對自己下毒手。

有一次,李賢經過一個叫黃台的地方,看到農夫正在采摘黃瓜的花。他聯想到自己的母親和自己的處境,心中有感而發,當即寫下了這首《黃台瓜辭》: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

大意是說:黃台下種著黃瓜,黃瓜成熟的季節,瓜蔓上長了很多黃瓜。摘去一個黃瓜可能使其他黃瓜生長得更好。再摘一個瓜就看著少了,要是摘了三個,可能還會有瓜,但是把所有的瓜都摘掉,種瓜的人就什麼也收獲不到了,隻剩下瓜蔓了。

回朝以後,李賢把這首詩獻給了自己的母親,希望以此來讓武則天醒悟,念在親生骨肉的分上憐惜自己。可是,武則天當時權勢強大,欲望如火,她一心想獨攬朝政,根本聽不進去。沒過多久,最終還是把李賢廢掉,又逼李賢自殺了。

題都城南莊

唐朝時期,有個叫崔護的詩人。當他還是個年輕帥氣的小夥子時,進京參加了幾次考試,都沒能考中,心中十分苦悶。

相傳一年春天,他來到城外散心,覺得口渴,就去敲村邊一戶人家的門。門開了,出來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崔護說明來意,姑娘很熱情地為他取來清水,麵帶微笑地看著他喝下。崔護眼看這位姑娘生得跟桃花一樣漂亮,不禁心情也舒暢了很多。

第二年的春天,崔護又來到了這家門前,這一年的想念,使他更加想見到這位美麗的姑娘。可是,門前卻上了鎖,那個美麗的姑娘不知道哪裏去了。崔護很失落,於是就在那扇大門上題了一首《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

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的這首詩是說:去年的今天,我在這個門中看到一位少女,美麗少女的臉龐就像桃花一樣嫩紅。今天,我又來到這個門口,卻不知道那位美麗的少女去了哪裏,隻留下這盛開的桃花迎著春風微笑。

崔護失望地回到家中,還是放心不下。沒過幾天,他又去了,這次大門沒上鎖,崔護趕緊上前敲門,開門的是一位老者。崔護說明來意,並表示自己就是寫詩的人。老者歎氣說道:“唉,別提了,前幾日,我和女兒走親戚去了。回來後她看到大門上的詩,莫名其妙地生了怪病,現在已經快不行了。”崔護一聽,又是心疼又是難過,知道姑娘是想念自己才生病的,就要求進屋看看。

崔護看到床上躺著的姑娘已經奄奄一息了,就哭著對姑娘說:“你快醒醒啊,我來看你了。”不一會兒,奇跡出現了。姑娘睜開了眼,慢慢地病也好了。老人喜不自勝,就把女兒嫁給了崔護。

崔護在姑娘的陪伴下,終於考取進士,當上了禦史大夫、節度使。

贈 汪 倫

李白一生遊曆名勝古跡不計其數,年輕時,更是喜歡到處遊玩。當時有一位叫汪倫的人,很仰慕李白。他聽說李白辭了朝廷的官職,打算到處旅遊,他還聽說李白就在鄰縣遊玩。

汪倫寫信給李白,信中說:“我們這裏有十裏桃花,萬家酒店,你來了一定不會失望的。”李白收到汪倫的信就動了心,立即起程隨送信的人去了汪倫的家鄉。

汪倫高興得不得了,趕緊準備飯菜盛情款待李白。席間,李白提起信中的“十裏桃花”、“萬家酒店”時,汪倫哈哈大笑地解釋道:“李白兄,‘十裏桃花’就是我們這裏的十裏桃花潭。‘萬家酒店’就是一家姓萬的人開的酒店,名字叫萬家酒店。”李白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是被“騙”來的,忍不住也笑了。

汪倫邀請了很多要好的朋友,每天都陪著李白到當地不同的地方遊玩觀賞,還為李白準備了很多美酒佳肴。李白在這裏過著逍遙快樂的生活,但是日子很快就要到離開的時候了。

臨行前,汪倫又送給李白一些銀兩和錦緞。船就要開了,汪倫帶領著一幫朋友在岸邊歡送李白,一邊打著節拍一邊唱著歌。李白見到這樣的場麵心裏十分感動,很感激汪倫對自己的這番情誼,當即吟出一首《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詩中寫道:我正要乘船離開,忽然聽到岸邊踏著節拍唱起了歌。縱然桃花潭的水深千尺,也不如汪倫對我的感情啊。這首詩描寫了當地人淳樸的民風,表達了自己對友人的感激之情和自己戀戀不舍的心情。

李白走後,汪倫等人就將這首《贈汪倫》的詩傳抄著看。從此,這首詩就傳開了,汪倫這個人物也因此被眾人所熟知。

題木蘭院二首

王播是唐朝偉大的政治家、詩人,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不幸病故,家裏很窮。但是,王播胸懷大誌,勤奮好學,獨立生活,後來,終於考取功名,做了官。

做了官的王播打算回自己以前生活過的地方瞧瞧。當他來到生活過的揚州惠昭寺時,一些地方官員和寺院裏的住持卑躬屈膝地陪同他。就這樣轉到了後院的小茅屋,那是他曾經休息的地方。

王播記得那個時候因為家貧寄宿在惠昭寺(也就是木蘭院),每當鍾聲響起,就隨著和尚一起吃飯。久而久之,和尚們就開始厭煩他。於是和尚們就把敲鍾的時間放在了晚飯後。後來,王播聽到鍾聲趕到時,和尚們已經在收拾碗筷了。看著和尚們有說有笑的樣子,心裏別提多難過了。王播發誓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有出息了就不再受這種冷遇了。

如今他功成名就,回到這裏,真的是受到了不同的待遇。回憶到這裏,他忽然看見牆壁上蓋著一塊碧紗,掀起來一看,竟是自己當年題的詩“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黎飯後鍾”。陪同的和尚連忙解釋道:“這是大人您當年題的詩,我們蓋上綠紗是為了防止別人破壞,也是為了表示尊重。”原來是住持得知自己做了官,特意找人籠起來的。這時,門外擠滿了和尚,都是聽到他回寺而趕過來看熱鬧的。王播感慨萬千,提筆在牆上續完前作,又新作一首,即我們今天所見《題木蘭院二首》:

三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

如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

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黎飯後鍾。

三十年來塵撲麵,如今始得碧紗籠。

這兩首詩的意思是:三十年前來到這座寺院,木蘭花正在開放,院內正在裝修。現在再次走在這裏,老樹已經不再開花,和尚的頭發也已經白了。那時,我來到用齋的地方,和尚們都已經收拾碗筷各自忙去了,隻有我慚愧地站在那裏。三十年來,我的詩都沒人管,落滿了灰塵,現在終於也有人把我的詩用碧綠的綢紗罩住了。

和尚們聽了,都慚愧地低下了頭。後人們也用“碧紗籠”比喻因地位高貴而受到重視,“飯後鍾”來比喻落魄、不受歡迎的處境。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隱以寫愛情詩在文學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他有一首《夜雨寄北》是寫給自己妻子的,千百年來,常為人記起。

當時,李商隱因事旅居在巴蜀,妻子王氏寄來書信問他何時才能回到家中。李商隱拿著書信,心裏想:這回家的日子真是遙遙無期啊。站在巴蜀山地的客棧裏,聽著秋夜的雨下個不停,池塘裏的水都快漲滿了吧。回想起以前和妻子促膝長談的景象,正是在這樣的夜幕降臨後啊,那時共同坐在家中的西窗下,剪燭夜談,共敘情意。傷感之際,李商隱給妻子回了一封信,信中有這樣一首詩《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此詩大意是:你問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家,可是我卻沒有給你一個準確的日期。巴蜀這個地方秋天的夜裏經常下著大雨,把池塘都漲滿了。什麼時候才能與你相聚,共同在西窗下剪燭夜談訴說心事,聊聊我今天在巴山看著這孤寂景象的感情呀。

這首詩看起來就是一封簡短的回信,其實是在訴說自己對遠方妻子的思念,明明是在寫今日的離別之情,卻在憧憬未來的相聚,相聚之時再訴說此時的思念。句句留情,字字表達哀愁,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李商隱在三十八歲的時候,妻子不幸因病去世,留下了三個孩子,給了李商隱沉重的打擊。他寫了很多悼亡詩來懷念妻子。直到最後臨死,李商隱對妻子的真摯懷念都沒有改變。

柳枝五首

李商隱對妻子是情意綿綿,不可代替。但是,據說,他在與妻子王氏結婚前,曾經與另外一位女子相戀。

那是公元834年,李商隱得了重病,沒有參加進士科考試,跟隨表叔來到山東。表叔是那裏的觀察使,李商隱就在他手下工作。

這一年的春天,李商隱在去山東之前曾到過洛陽。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商隱與一位名叫柳枝的姑娘相識。柳枝是一個商人的女兒,才十七歲。她的父親常年外出經商,有一次,遇到了大風浪,死在了船上。從此,柳枝孤苦伶仃地生活。但是,柳枝相貌美麗,性格活潑,而且非常善於吹笛子,聲音美妙動聽。

李商隱的堂弟叫讓山,和柳枝是鄰居。兩家平時關係很好,讓山也總是照顧著柳枝。一次,讓山在柳枝家南邊的柳樹下,搖頭晃腦地朗誦李商隱的愛情詩《燕台》四首,委婉深情的詩句打動了正在家裏休息的柳枝。她驚詫地跑出去問讓山:“這是哪個大詩人的作品?”讓山立即說道:“這是我堂哥李商隱的作品。”柳枝一聽,原來這樣的大詩人離自己如此近,於是馬上拉斷長帶打了個漂亮的結,托讓山帶給李商隱,並向李商隱求詩。

讓山見到李商隱,並說明了這件事。李商隱大喜,第二天就與柳枝見了麵,兩個人相見恨晚,聊得很投機。李商隱覺得柳枝不僅活潑可愛,相貌端正,而且對詩歌也有濃厚的興趣,正和自己的愛好相同。李商隱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個可愛的柳枝姑娘。

可是,李商隱的朋友不知此事,把他的行李帶走了,李商隱隻能離開洛陽。在李商隱離開洛陽後不久,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柳枝被有錢人家奪去當了妾,當讓山把這個消息告訴李商隱時,李商隱悲痛萬分,將滿腔相思寫進了《柳枝五首》當中:

花房與蜜脾,雄蜂蛺蝶雌。同時不同類,哪複更相思?

本是丁香樹,春條結始生。玉作彈棋局,中心亦不平。

嘉瓜引蔓長,碧玉冰寒漿。東陵雖五色,不忍值牙香。

柳枝井上蟠,蓮葉浦中幹。錦鱗與繡羽,水陸有傷殘。

畫屏繡步障,物物自成雙。如何湖上望,隻是見鴛鴦?

在這五首詩中,作者提到了與柳枝相識相知的過程,之後,難舍難別的感情讓他無法釋懷。花與蜜,蜂與蝶,在這個世界,有著不可替代的關係,盡管它們不屬於同類事物,但是它們相思,無法克製。明明遇到了知音,卻非要苦苦相思。柳枝姑娘就似“丁香樹”、“碧玉”,然後卻要被他人奪走。想到這件事,心中的抑鬱就在無限擴散。嘉瓜(指柳枝)色如碧玉,冰似寒漿。東陵雖有五色之美,但已不足以提起。柳枝蟠在井上,蓮葉在浦中幹枯。錦鱗和繡羽在水、陸當中都會有傷殘。畫屏中繡出了成雙的事物。該怎麼望向湖上?僅僅是看看鴛鴦罷了。

作者忍痛寫下了這千古流傳的詩句,既是在安慰戀人也是在勸慰自己,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無法抵抗外界的阻力,隻能在心中苦苦地傷感,極具感染力。

回鄉偶書

唐人賀知章是越州永興(現浙江蕭山)人士,他少年得誌,十九歲就上京趕考,考中之後,就留在京城做了官。賀知章先後被朝廷任命多種官職,最後被重用至太子賓客、秘書監。

賀知章八十歲那年,向皇帝上書,說自己年紀大了,想告老還鄉。唐玄宗念他多年來忠心耿耿,而且年紀大了,就恩準他回鄉了。

賀知章高興地回到家鄉,一天,他獨自一人拄著拐在村裏散步。看到曾經玩耍過的小橋,橋下溪水潺潺,感到非常親切。這時,賀知章看到前麵大路上有幾個孩子玩耍,便走上前去觀看。

幾個玩得正高興的小朋友,見賀知章走過來。都好奇地看著這位老爺爺。一個小孩子壯著膽子說道:“老爺爺,您是哪裏來的呀?去誰家做客?”賀知章和藹地回答道:“這裏就是我家鄉啊,我就是這裏的人。”孩子們聽了,都驚訝地看著賀知章,問道:“那我們怎麼沒見過您啊?”賀知章笑吟吟地說:“我都離開家鄉幾十年了,我走的時候,你們的父母還沒出生呢!”孩子們一聽,恍然大悟,笑著玩耍去了。

而賀知章臉上笑吟吟的,心裏卻生出無限感慨。回到家中,一揮而就地寫下了《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首詩的大意是: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才回到家鄉。我的口音雖然沒有怎麼變,但是我兩鬢的毛發卻已經斑白了。家鄉的小孩子見到我都不認識。還好奇地問我是從什麼地方來這裏做客的。

詩人賀知章的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久別他鄉的傷感和闊別家鄉再次回來的親切。詩中寫出了詩人當年意氣風發地離家赴考,到如今兩鬢疏落地回歸故鄉之間的巨大反差,表現出了詩人內心的感慨和無奈。明明因為兒童的一句話引出了他無窮的感慨,想起了自己老邁衰頹甚至“變主為客”的悲哀,卻用笑談作為襯托,體現了隱匿在自己心中的哀歎,使詩句富有生活氣息,能夠深深地感染他人。

涼 州 詞

唐朝時候,有一天,王之渙、王昌齡、高適三位大才子相約到長安有名的酒樓飲酒。酒樓裏請來的是著名的歌伎,唱的都是當時最有名的詩詞。王昌齡饒有興趣地對兩位好友說:“咱們也算是小有名氣的詩人,可是到底誰比誰更勝一籌,還真說不清楚。今天正好有個好機會,歌女們唱誰的詩詞多,誰就是第一,兩位意下如何啊?”王之渙、高適也都是性情中人,都覺得王昌齡的建議不錯,幾乎異口同聲地說:“好,今日就來分出個勝負!”

樂曲響起,三位詩人都豎起耳朵聽著,隻聽那歌女唱道: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笑吟吟地說道:“二位,不好意思,第一首就是我的絕句。”然後,在牆上做了個符號。

第二個歌女也開口唱了起來: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連忙也在牆上做了個符號。

第三個歌女又是唱的王昌齡的絕句,這可把王昌齡高興壞了,有些得意地笑著。王之渙不慌不忙地喝著美酒,對兩位好友說:“你們看見那位最漂亮、最有氣質的歌女了嗎?她要是不唱我的歌,我就甘拜下風。”

終於輪到那位歌女唱歌了。她不僅長得漂亮,聲音也是最動聽,一開口便唱道: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詞通過寫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的邊塞,抒發了詞人雄偉豪壯的感情,透露了長期守衛在邊疆的戰士們不得歸鄉的哀愁,表達了詩人對戰士的敬意和同情,更是諷刺了朝廷權貴對戰士的毫不體恤甚至冷漠的態度。全詩寫得幽怨悲壯,深沉含蓄。這是一首令人讚歎不已的絕妙好詩。

三位聽罷,哈哈大笑,因為這正是王之渙的《涼州詞》。

袍 中 詩

相傳一年秋天,唐玄宗下旨送一批棉衣給守衛在邊疆的將士們,將士們拿到棉衣都特別地高興。有一位戰士,在試穿棉衣的時候,發現口袋中有一張紙條,上麵有幾行娟秀的字跡:

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

戰袍經手做,知落阿誰邊。

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

今生已過也,結取後生緣。

這首《袍中詩》大意是說:邊疆沙場征戰的士兵,在這寒夜裏苦苦難以入眠。經我的手做成的戰袍不知道要到誰的手中。特意多縫了幾針線,多添一些棉絮。今生已成定局,隻求為我們來生結緣。

這首詩寄托了一位女子的深情,反映出了當時邊疆戰士生活環境的艱苦,同時也反映出了深鎖宮中的宮女們對愛情的渴望。

戰士不敢隱瞞,覺得事情肯定蹊蹺,就立刻稟告了主帥。主帥清楚這批棉衣是從京城的宮中運來的,很可能是一位宮中女子留下的。主帥認為事關重大,就馬上派人把這件事情上報給了唐玄宗。

唐玄宗看了詩之後,覺得這很可能是當時縫製棉衣的宮女留下的,就讓太監把縫製棉衣的宮女召集起來查問。

唐玄宗將這首詩歌公布在整個皇宮中,並對宮女們說:“到底是誰所作?站出來,我不會治你的罪。”

宮女們嚇得不敢出聲,隻有一個宮女跪下說道:“奴婢該死,是我做的。”唐玄宗問她:“你為什麼要寫這首詩放在棉衣裏?”宮女誠實地說道:“遠方將士離家多年,見不到親人,還要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生活,不怕辛苦,不怕犧牲。我非常敬重他們。”

唐玄宗聽了,笑著說:“既然是這樣,朕就成全你們,讓你們今生就結緣。”當即下令,讓這位宮女和遠在邊疆的戰士結為夫妻。不過,這在當時也隻不過是特例,是唐玄宗為了安撫人心所做。

相  思

相傳大唐時期,岐王李範頗愛音樂,經常結交一些懂樂律的朋友。少年時期的王維不但能賦詩作畫,還精通音律。因此,岐王與王維經常在一起交流,王維成了岐王家裏的常客。

王維十九歲那年,準備參加京城進士科考。岐王給他出主意說:“九公主也喜歡音樂,愛好詩詞,你要是能夠得到她的推薦,肯定能考中的。”王維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問岐王:“要怎麼才能得到九公主的推薦呢?”岐王回答道:“過幾天,九公主要在宮中設宴。到時候,你就裝扮成樂師,由我引薦過去,你碰碰運氣吧。”

這天,公主擺宴的日子到了。王維穿著事先準備好的華服,懷抱著精致的琵琶,跟隨岐王來到宮中。公主見到岐王身邊的樂師年輕俊美,氣宇軒昂,就說:“你是新來的樂師?你彈一首曲子,我聽聽。”

王維恭敬地來到台上,輕撫琵琶,彈得聲聲哀切,感情真摯,吸引了全場滿座的賓客。公主也聽得如癡如醉,一曲終了,公主問王維:“你彈的這是什麼曲子?”王維起身回道:“回公主,這是我的新作《鬱輪袍》。”公主非常欣賞地看著王維,這時,岐王趁機說道:“這個人不但精通音律,寫詩也是一絕!”

公主驚訝地說:“你還會寫詩?那你說說你寫過什麼詩。”王維當即吟出了自己的佳作: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大意為:紅豆產於嶺南,春天到來時,就會長出繁茂的枝葉。希望你來多采摘它,當作飾品戴在身上,它是最能寄托情思的了。

這是一首借物寄情的上好佳作。體現了對友人的眷懷,該詩語言簡單淳樸,富有想象力。韻律柔美,深喻了相思之情。

王維念完,又把事先準備好的詩稿獻上。公主饒有興致地讀了一首又一首,稱讚地說:“這些詩我都讀過,我還以為是古人所作,原來是你的啊。”

公主得知王維要去參加進士科考,就向主考官極力推薦王維。果然,考試的結果一公布,王維的名字便不負眾望地出現皇榜上,一舉登第。

虞美人·聽雨

南宋蔣捷出身名門望族,受到良好的教育,年紀輕輕就考中了進士,在朝廷做了官。當時江南一帶富庶繁華,生活水平很高,蔣捷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但是,好景不長,南宋末期,蒙古大軍開始南侵,南方的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熱的境地。中年的蔣捷急忙拖家帶口地四處逃難,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客船上漂泊生活。南宋滅亡之後,蔣捷就隱居在太湖邊的竹山中,人們都叫他“竹山先生”。

元朝初期,元朝皇帝得知他的大名,很欣賞他。多次派人來請他做官,但是都遭到他的拒絕。這時的蔣捷已經是風燭殘年,雙鬢斑白,他在竹山中過著寂靜悠閑的生活,但是他的內心卻一點也不平靜。經曆過亡國的痛苦,那記憶就像是空氣侵入他的身體,不容反抗,他曾經寫了一首很有名的《虞美人·聽雨》來概括他的一生: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虞美人·聽雨》的大意是:還是少年時,經常在歌樓上靜靜地聽雨,盞盞紅燭點燃,照得羅帳前輕盈溫暖。中年的時候,在漂泊他鄉的客船上聽雨,看見那茫茫江水,與天相齊,失群的大雁在西風中哀鳴。如今,已是暮年,兩鬢已經蒼白,獨自在僧廬下靜靜地聽著細雨。人生中要經曆無情的悲歡離合,還是任憑台階前的雨水點點滴滴地下到天亮吧。

這首詞中的“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就是他年輕時代的寫照,過著快樂得意的生活。“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正是他避難漂泊的情景。這首詞不僅是他一生的簡括,更是當時南宋滅亡之際許多人的經曆縮影。

宿五鬆山下荀媼家

李白一生桀驁不馴,頗具盛名,在當時連皇上都要敬佩他幾分。達官貴人總是想請他題詩,可是卻難上加難。李白常年在各地遊玩,倒是經常給平民百姓留下詩篇。

這天,李白來到了五鬆山下。天色已晚,四周連個客棧都沒有。李白走了一天,正是又累又餓的時候。正發愁之際,迎麵來了個從河邊洗菜回來的大娘。於是,他走上前去說道:“大娘,我是到此地遊玩的。可是,這麼晚了既沒找到客棧又沒找到旅店。您要是不介意,就給我一頓飯菜,借我個睡覺的地方。”

老大娘仔細打量李白,看他風塵仆仆的樣子,就將他帶回了家。晚飯做好了,老大娘盛來一碗熱騰騰的野菜湯。並笑著說道:“今年啊,這裏收成不太好,家裏的糧食也都吃光了,隻能吃些菰米飯了。你可不要介意啊。”李白感激地接過這菰米飯,心裏卻別提多感動了,覺得比什麼都香。

一夜過去了,李白還要繼續趕路,早早就起床了。離開前,對老大娘說:“你看,我出門也沒帶什麼銀兩,身上跟沒啥可以送您的,我給您寫首詩吧,表達一下我的謝意。”說罷,就拿出隨身帶著的筆墨,在老大娘的牆壁上寫下了一首《宿五鬆山下荀媼家》:

我宿五鬆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意思是說:我夜裏寄宿在五鬆山下,這裏沒有繁華的夜市,夜晚寂寥,沒有什麼樂事。農民白天在田裏幹活已經非常辛苦了,秋後卻不能豐收,鄰家的婦女還要在寒夜裏舂米。荀大娘將菰米飯端上,月光灑在上麵,盤子與菰米都是素白的,荀大娘的熱情款待就像漢代的漂母對待韓信一樣,真是令我羞愧,不能對她有所報答,再三感謝大娘對我的招待。

詩中把荀大娘比作幫助韓信的漂母,表現了勞動農民生活艱難卻情意深重。這首詩寫了詩人借宿在一位貧苦的荀大娘家,卻受到盛情的款待,親眼目睹了農家的辛勤勞作卻不得回報的貧苦,卻能淳樸待人、濟人之困,表達了自己內心由衷的感激之情,流露出對農民的真摯感情和謙遜的態度,充分顯示了李白可貴的品質。

凝 碧 詩

安史之亂時期,唐玄宗帶領眾人倉促逃跑,離開長安,直奔四川。還有一些人沒來得及逃跑,就被敵軍抓住了,其中就包括大詩人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