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揶揄諷刺篇
祝枝山謎諷拙文
某縣令有一個兒子,不學無術,成天遊手好閑。這一天,兒子寫了一篇文章拿給縣令看。縣令看了,立即派人請來才子祝枝山,讓其指點一二,並要求他揮毫題詞。祝枝山見縣令一臉期盼之色,實在無法推辭,隻好揮筆題詞。
祝枝山寫罷,縣令拿過來一看,是唐代杜甫的兩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縣令手下一幫衙役七嘴八舌地讚歎:“大才子就是不同凡響。第一句意思是說少爺文章寫得‘有聲有色’,第二句暗示少爺前途會‘青雲直上’。”縣令聽後,樂得嘴都快合不攏了。祝枝山在一旁偷著樂,說道:“謎底我已經寫在令郎佳作的右下角了。”說罷,轉身便走。
縣令趕忙搜尋,發覺右下角果然有兩行蠅頭小字,是兩句成語:“不知所雲”、“離題萬裏”。
縣令氣得差點兒暈過去。
李時珍藥方戲官
傳說我國明代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曾在四川蓬溪任縣令,但是由於當時朝政黑暗,貪官橫行,他毅然決定辭官回鄉,潛心著述。
李時珍臨行前,接任他的新縣令設宴為他餞行。席間,新縣令頻頻舉杯向李時珍敬酒,說了一番讚美之詞,然後話鋒一轉說道:“李大人,下官早就聽聞你醫術高明,想請您為我開一劑滋補之藥,不知可否?”
李時珍早就聽說此人是個貪財好色的昏官,有心戲弄他一番,便說:“這不難,這不難。”說罷,叫人取來筆墨紙硯,提筆龍飛鳳舞地在紙上寫了一副藥方:
“柏子仁三錢、木瓜二錢、官桂三錢、柴胡三錢、益母二錢、附子三錢、八角二錢、人參一錢、台烏三錢、上黨三錢、山藥二錢。”
李時珍把藥方交給了縣令,冷冷地對縣令說道:“在下告辭了,咱們後會有期!”說罷,便草草收拾好行李,回鄉去了。
急不可耐的縣令當即把藥方交給師爺,讓他照著藥方去抓藥。師爺接過來一看,忙說:“大人,這哪裏是藥方,分明是李時珍在罵您啊!”
縣令哪裏能聽得懂,忙讓師爺解釋。師爺說:“這個藥方其實是一個藏頭字謎。您看,把這11味藥名的頭一個字連起來讀就是:‘柏木官(棺)柴(材)益(一)附(副),八人台(抬)上山。’”
縣令一聽,氣得咬牙切齒,卻又毫無辦法。
李正題字罵和尚
清朝康熙年間,上海一位地方大員手下有一個名叫李正的人,他掌管文書,十分聰明,頗有才華,深得這位大員喜歡和信任。李正在上海待的時間長了,認識了寺院的一個和尚。這個和尚出家之前是個書生,所以他們兩人有共同的話題,經常聚在一起喝酒聊天,不分彼此。
後來,那位大員調到別處任職,李正因妻兒老小皆在上海,沒有跟隨,一時間沒有合適的差事,便失業待在家中。李正是個孝子,過了一段時間,發現家中的錢都快讓自己花完了,父母妻兒因此吃不好、睡不著,他心中十分難過,想盡快謀個差事好賺錢養家,可這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差事。
這天,他來到寺院找到和尚,想向這位朋友傾吐心中的憤懣,順便討頓酒喝。誰知那和尚是個嫌貧愛富之人,一見李正落魄到如此境地,心中便生出幾分厭惡,對李正的態度與往日截然不同,雖沒下逐客令,但擺出一副愛理不理的模樣,讓李正十分寒心。
沒過多久,李正時來運轉,謀得了一份肥差,有了十分優厚的俸祿,身穿輕暖狐裘,出門乘官轎,比原來更得意。那個和尚見了心中不由得懊悔萬分,心想:早知李正有這麼大能耐,當初就不該冷落了他!於是找機會奉承李正,想恢複他們之間的友誼。
這一天,和尚送來請柬,讓李正到寺中一敘。李正不好推辭,答應了,忙完衙門事後,就來到寺院。和尚早就備好了豐盛的酒宴。宴中,和尚為了取悅李正,便拿出自己的畫像,請李正題字留念。
李正撚須沉思片刻,微微一笑,提筆寫道:
“一夕靈光出太虛,化身人去意何如?
秋丹不用爐中火,凡子心頭一點除。”
和尚看了,覺得題詞很好,便把畫像掛在寺院牆壁上。這畫像在牆上掛了很長時間,來寺院進香的人們看到了題字的畫像,都讚不絕口。
一天,寺院來了幾個書生,在題的字畫像前麵駐足觀看,隻見他們指指點點,接著哈哈大笑起來。和尚覺得很納悶,於是上前詢問。其中一個書生指著畫像上的題詞解釋說:“這是一首詩謎,前兩句是一個‘死’字,後兩句是個‘禿’字。”說到這,書生便住了嘴,笑眯眯地看著和尚。
和尚一聽,明白這是李正罵自己“死禿”,便紅著臉把題了詞的畫像摘下來了。
壽聯藏謎諷縣令
從前,有一個縣令貪贓枉法,千方百計地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
一天,縣令為慶賀自己生日,大擺三天宴席。有一個人特地寫了一副對聯送到他的縣衙。
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
下聯:孝悌忠信禮義廉
縣令接過壽聯,還以為是讚美自己的功德呢,但看到旁邊有人捂嘴偷笑不已,他才似乎明白這副對聯有問題。於是他叫來師爺解釋這副對聯。師爺一看,說道:“老爺,他這是在罵您呢!您看,上聯少寫了一個‘八’字,下聯少寫了一個‘恥’字,意思就是‘忘(王)八無恥’。”
縣令聽後,氣得把對聯撕了個粉碎。
玉祥作詩嘲秀才
從前,有一個禿頂的秀才,他家境優越,自恃讀了幾年私塾,總喜歡在鄉親麵前舞文弄墨,逢人便揚揚自得地胡謅兩句不倫不類的詩,以顯示自己的才學。
正月十五燈節,鄉親們聚集街頭觀燈。禿秀才自然不會錯過這個熱鬧非凡的節日,便擠進人群東張西望。這時,他見鄰居何貴的妻子白玉祥正興致勃勃地猜謎,便湊上去,酸不溜丟地來了一句:“玉祥嫂,你正好比一物。”隨即念道:
“此花自古無人栽,一夜風吹滿地開;
看看無根又無葉, 不知誰送門上來。”
玉祥嫂聽後,心中暗罵:這死禿子又開始賣弄自己那點兒不倫不類的詩,調戲良家婦女,實在可恨。於是,張口回擊道:“你這書生也有一比。”便順嘴吟一首詩謎:
“鳳落禾下又飛去,馬到蘆旁草不生;
好鳳自古桐上站,良馬從不磨道行。”
旁邊的人一聽,不禁爆發出一陣哄笑。秀才撓了撓頭,過了很長時間才反應過來:她是在罵我啊!
原來他們兩人的詩都是打兩字的謎底,秀才的謎底是“雪花”,玉祥嫂的謎底是“禿驢”。
烏鱉本來同一色
徐渭,字文長,浙江紹興人。明代著名的畫家、文學家,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大才子”。 徐文長生性疾惡如仇,專愛打抱不平,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他捉弄貪官汙吏的故事。
當時,紹興縣衙有兩個師爺,一個姓鄔,一個姓畢,他倆仗著縣衙的勢力和招牌,貪贓枉法,到處作亂,人人痛恨。
這一天,鄔、畢兩人招搖過市,進入一家酒館喝酒,正好被徐文長看到了,他便跟進酒館,準備戲弄兩人。
鄔、畢兩人一見徐文長,便假裝斯文,要和他論詩。鄔師爺一臉諂媚地說:“徐才子大名,我們都已知道。今日有幸在此一聚,與先生共同作詩:一字拆成兩個字,字字相同,還要選同色兩樣東西作比較,聯成一首詩,不知意下如何?”徐文長當即點頭答應。
鄔師爺開口說道:
“出字拆開兩座山,一山煤來一山炭。
煤炭本是同一色,哪山煤來哪山炭?”
畢師爺接口道:
“呂字拆開兩張口,一口茶來一口酒(黃酒)。
茶酒本來同一色,哪口是茶哪口酒? ”
徐文長道:
“二字拆開兩個一,一個烏(鄔)龜一個鱉(畢);
龜鱉本來同一色,哪是烏龜哪是鱉?”
徐文長的這首詩做得真是絕妙,利用諧音,將鄔、畢隱含詩中,將兩人比作龜和鱉,斥責兩人一丘之貉,沒有區分。鄔、畢兩人無形中挨了罵,但又不好發作,隻好走人,留下徐文長獨自享用那一桌美味。
一張藥方催回家
清代有一個姓黃的人在京城為官,苦心經營多年,積攢了很多人脈關係,打通了許多關節,馬上就要高升了。在這關鍵時刻,偏偏傳來了他遠在家鄉的母親病逝的消息。按照當時的習俗,他必須辭官回去為母親守孝三年。可是,這位官員眼看自己就要升遷了,不願回去。他心想,紙包不住火,如果自己正常上朝,肯定會被人察覺,到那時,必然是雞飛蛋打一場空,既毀掉了自己的前程,又陷自己於不忠不孝之地。
於是他就裝病在家,希望能瞞住這件事情,等到升了官再作打算。此事雖然做得十分隱秘,但還是被另外競爭這個官職的人知道了他的秘密。
這一天,一個同僚登門要拜訪黃某。黃某推說有病,不肯見他。同僚卻說自己精通醫理,特來獻藥方給黃某。一張藥方送到“病榻”前,上麵開的藥是:“黃柏、知母、桑白、當歸”。
黃某一看這藥方,知道這是一則心照不宣的啞謎,明白自己的事已敗露,無奈之下,他奏請皇帝辭官回鄉為母“守製”去了。
這個藥方究竟是何意呢?原來是“黃知母喪(桑)當歸”。
書生狂妄遭慘敗
一天,三個進京趕考的書生在途中投宿一家客棧。客棧的女掌櫃還未等他們進門,就笑吟吟地迎在門口說道:“三位一路舟車勞頓,辛苦了。”說罷,一邊將三人讓進店內,一邊問道:“不知三位客官如何稱呼?”
這三個書生自恃讀了不少書,便互相使了眼色,開始賣弄起來了。其中一個書生說:
“四個山字山靠山,四個口字口對口,
四個川字川連川,四個十字顛倒顛。”
女掌櫃聽後微微一笑,剛想說話,隻聽第二個書生接口吟道:
“千字不像千,八字排兩邊,
有個風流女, 卻被鬼來纏。”
最後那個書生似乎早有準備,忙著說道:
“孔明借箭草人充,曹操北兵走西東,
一口想吞孫吳地,卻遭周郎用火攻。”
女掌櫃聽後,仍然笑吟吟地說:“請問田、魏、燕三位才子喝點兒什麼茶呢?”
三位書生聽後,不由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想,本來想為難一下這位女掌櫃,不料他們精心準備的姓氏謎被她輕而易舉地破解了。他們不由得對這位女掌櫃刮目相看,一起拱手相問:“不知掌櫃尊姓大名?”
女掌櫃微微一笑,說:“我也出個字謎,你們猜一猜。”說完,隨口念道:
“三鬥三,四鬥四,
二鬥三升共個字。”
三個書生麵麵相覷,支吾了半天也沒猜出來,隻好尷尬地回到房中繼續猜,一直想到天黑還是猜不出。後來,他們偷偷地問店中的夥計,才知道女掌櫃姓“石”。
原來古時十鬥為一石,三鬥三升、四鬥四升、二鬥三升,加起來正好是一石。
李白醋店諷縣令
相傳,唐肅宗乾元年間,已經垂暮之年的李白生活得依然像年輕時一樣灑脫,經常騎著一頭小毛驢浪跡天涯。
一天,他要去一處風景絕佳的地方,因天氣酷熱難當,途中他頭暈耳鳴,口幹舌燥,差點兒從驢背上摔下來。
突然,他發現前麵一棵大樹下有一家小店,門前斜挑一麵旗子,旗子上寫了一個鬥大的“醋”字。
李白心想:既然沒酒喝,我就喝點兒醋解渴,必定會別有一番滋味。於是他將驢拴在大樹上,信步走進店中。
這時,店內已經端坐一人,看那人一臉倨傲的神情和穿著打扮像個縣令。李白沒搭理他,張口對老板說道:
“一人一口又一丁,竹林有寺沒有僧,
女人懷中抱一子,二十一日酉時生。”
恰巧那位老板也粗通文墨,聽了李白的話,仔細一思索就明白了其中的含義,忙拱手回禮道:“先生您是問我賣的是‘何等好醋’。此乃山西老陳醋,保您夠酸,我給您打一壺。”說罷,給李白盛了一壺醋。
李白沒想到在這異鄉之地還能遇到知音,便和老板開始攀談起來,不多時,便將那壺醋喝了個精光。接著,李白又吟道:
“鵝山一鳥鳥不在,西下一女人人愛,
大口一張吞小口,法去三點冰不來。”
老板一聽,明白這是李白在告訴他“我要回去”,所以也就沒再挽留,準備送李白出門。
這時,端坐在一旁的縣令卻“騰”地站來嗬道:“且慢,你是何人?敢在本官麵前咬文嚼字!”
原來,縣令自恃是這孤山葛嶺的縣太爺,見來人不僅對自己視而不見,反倒旁若無人地賣弄自己詩謎,因此才起身斥責。
李白聽了,轉過身又張口吟道:
“豆在山根下,月亮半空掛,打柴不見木,王裏是一家。”
李白說罷,解下毛驢騎上,然後晃晃悠悠地走遠了。
縣令聽了這首詩,慢慢地思索著,突然喜上眉梢:我是空中的月亮,那個有眼無珠的人才是山根下的豆子,我姓王,我老婆姓李,這本就是一家人嘛!
老板早就猜出李白詩謎的謎底是“豈有此理”,但卻不肯告訴他,隻是用不屑的目光投向那無知的縣令。
蠟燭燃盡是綽號
清朝乾隆年間,有一個大貪官名叫和珅,他小時在宮中當差,每天負責點燃殿中的大小蠟燭。那時因為他身材矮小、瘦弱,臉色蒼白,所以人們就給他起了一個綽號——“蠟燭頭兒”。別看和珅年紀小,但是腦子很聰明,別的不會做,鑽營拍馬的本事卻是數一數二的,因此不斷得到提拔和重用,一步步爬到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和大學士的要職。從此,他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收取賄賂。
有一年,和珅過生日,大擺筵席,想收取更多的壽禮。當時,朝中不少官員畏懼和珅的權勢,想靠著他升官發財,都送了厚禮,唯有大學士劉墉送來了一對蠟燭。和珅一見到蠟燭,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當年遭受白眼落魄的日子,但一看兩支蠟燭上分別寫著“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對聯一副,這是祝壽的兩句吉利話,也不好說什麼。
席間,和珅微睜醉眼,端著酒杯對劉墉說:“劉公,你學識過人,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卑職想請劉公為我取個雅號,不知劉公是否願意?”
劉墉沉思一番,指著蠟燭上的兩句說:“我祝和大人福壽雙全,取‘海山’可好?”和珅聽後,拍巴掌稱好。劉墉便親自將蠟燭點燃,開始為他祝壽。
待宴席結束,和珅一看蠟燭,馬上就要燃燒到‘海山’兩字了,他怕燒掉了自己的雅號,趕緊將其吹滅。這時,和珅再看這兩字時,突然勃然大怒,原來這兩支蠟燭燃燒到兩字時就變成了“蠟燭頭兒”,剛剛取的雅號又變成了當年的綽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