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處世學問篇(1 / 3)

第七章處世學問篇

龔遂納言

龔遂,字少卿,山陽郡南平陽縣(今山東鄒城市平陽寺)人,是漢宣帝時期一個非常能幹的官吏。

當時的渤海郡(今河北倉縣東)附近地區發生了災荒,老百姓不堪忍受饑餓,紛紛揭竿而起,朝廷多次派兵鎮壓也不能平息,漢宣帝就親自選拔善於治理的人才。當時的丞相和禦史都舉薦龔遂,但龔遂已經70多歲,相貌平庸,身材短小,宣帝怕他不能勝任。

不過,龔遂在同宣帝談論治理渤海時提出的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深得宣帝讚同,就派龔遂去任渤海太守。

龔遂就單車簡從去赴任,到了渤海就安撫百姓,讓民休養生息,同時鼓勵農民開墾田地種植桑樹,還規定每一戶農家每人要種一株榆樹、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蔥、一畦韭菜,養兩頭母豬、五隻雞。對於那些心存戒備、身上依然帶著武器的人,他勸告道:“幹嗎不把你們的武器賣了去買頭耕地的牛呢?”經過龔遂幾年的辛勤治理,渤海郡一帶社會安定,老百姓們也是安居樂業,不用擔心溫飽的問題,龔遂也因此而名聲大振。

有一次,漢宣帝召他還朝,他的門下有一位屬吏也請求一起返回長安,並說道:“我對你會有許多好處呢!”其他的官員都紛紛站出來反對,對龔遂說:“這個人平常也不幹事,一天到晚都喝得醉醺醺的,又喜歡說大話,還是別把他帶去為好!”

龔遂想了想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

等到他們一行人到了長安之後,這個屬官還是整天沉溺在美酒和睡夢之中,也不去見龔遂。直到有一天,當他聽說漢宣帝要召見龔遂的時候,就對看門的下人說道:“你現在馬上去把我的主人請到我的住處來,我有話要對他說。”

龔遂聽完看門人的通告,也不反感和計較這名屬官醉漢狂徒的嘴臉,真的親自來到了這名屬官的住處。

屬官問龔遂:“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該如何回答呢?”

龔遂說:“我就說到了渤海郡之後,任用賢才,使人各盡其能,同時又嚴格執法,賞罰分明,這才把渤海治理成現在這個樣子。”

這名屬官連連搖頭,對龔遂說:“不可以這樣說!這麼說的話豈不是在自己誇自己的功勞嗎?希望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微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

龔遂覺得有些道理,在見宣帝的時候,就按照屬官的話作為回答。宣帝聽了非常高興,就把龔遂留在了自己身邊,而且還念其年老,委任給他顯要又清閑的官職。

圓智見乾隆

乾隆年間,寧波天童寺的當家和尚圓智,雖然沒有高深的佛法,但是卻有隨機應變的才能,因而流傳於後世。

有一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訪,一路南下來到了寧波,獨自來到了天童寺。圓智知道這個消息之後,趕緊跑到山腳等候。沒過多久,就看到有一衣著華貴、相貌非凡的人從遠處走過來,圓智料定此人就是乾隆,就走上前雙手合十躬身輕聲說道:“小僧是山頂天童寺的住持圓智,接駕來遲,請皇上恕罪。”

乾隆一聽來人是小有名氣的圓智和尚,就決定給他一個下馬威,看看他的反應如何。想到這裏,乾隆把臉一沉,大聲斥責道:“你既然知道朕到這裏,為什麼不召集所有僧人,大開寺門,跪著迎接聖駕呢?你這輕輕一揖,難道不是有意要褻瀆聖上!該當何罪?”

圓智禪師從容地對乾隆說:“小僧怎麼敢褻瀆聖上?隻是因為聖上這次是微服私訪,我如果興師動眾,必然會讓香客遊人圍觀,對聖上的安危有影響。所以小僧就一個人悄悄地來到這裏迎接。”

乾隆聽他說得非常在理,也無心怪罪,就說:“朕就恕你無罪,趕緊給我去前麵帶路。”

在路上,乾隆又說:“圓智禪師,今天朕親自上山,你能不能和我比一比?”

圓智禪師聽到乾隆這句話,心裏就思忖:“這可不好比啊!要是比得不好,全寺恐怕也會跟著遭殃。”於是他靈機一動,笑著對乾隆說:“萬歲爺上山,可有一比:好比佛祖帶您登天,一步更比一步高。”這話在乾隆耳裏,可就是另外一番意思了,他想:“哼,這圓智自比佛祖,上風都被他占了。”但是又不好指責,隻好把不滿放在心裏。

就這樣,他們兩人你一言我一語,一路走到了天王殿。迎麵看到殿中的彌勒佛非常歡樂的造型,乾隆又想出了一個主意。他指著彌勒佛像對圓智說:“請問禪師,他為何而笑呢?”

圓智禪師回答道:“啟稟聖上,他是在笑貧僧時運不好,命運不佳,身入空門,整天伴著青燈木魚,一生碌碌無為。”

乾隆一聽圓智這句話,立馬覺得有反攻的機會了,就問圓智:“禪師,這彌勒佛也對我笑,照你這樣說,他也是在笑朕碌碌無為了?”

圓智看到乾隆咄咄逼人的氣勢,趕忙說:“哪裏哪裏!這彌勒佛對不同人的笑有不同的意義。他對萬歲爺迎麵而笑,是在笑您能為天下百姓操心,以國家大事為重,不像凡夫俗子,笑裏藏刀,氣量狹窄!”

這段話說得乾隆哭笑不得,圓智明明是在說自己氣量狹小,但是明裏說讚揚自己,也不好反駁,在心裏邊也不禁對圓智的隨機應變非常讚賞。

老臣智破謎題

古時候,有一個小國家的人不遠萬裏來到中國朝貢。使者送給皇帝三個一模一樣的小金人,製作得非常精美。

皇帝看到送來這麼貴重的禮物,非常高興,正要賞賜這個使者。不料,這個使者對皇上說:“尊敬的陛下,我們國王還托付我帶來一個問題。”

皇帝說:“有什麼問題,盡管問吧!”

使者說:“這三個小金人中哪個更有價值呢?”

於是皇帝請來了國內最有名的珠寶匠來對小金人稱重量,看做工,結果發現沒有任何差別。皇帝非常急切,試想,泱泱大國,竟然連這種問題都沒有人知道,傳出去豈不是有損自己的威名!

最後,皇帝想到了一個已經退位的老臣,忙召見他。

這個老臣聽完皇帝的述說,又仔細觀察了這三個小金人,說:“老臣已經知道問題的答案了。”

於是,皇帝請來使者,一同來到大殿,這個老臣從懷裏掏出三根稻草,插入了第一個小金人的耳朵,結果稻草從左耳進,右耳出;第二個小金人插進稻草之後從嘴巴裏直接就掉了出來;第三個小金人插進稻草之後直接掉進了肚子,沒有出來。這個老臣插完稻草後說:“第三個小金人最有價值。”

使者說:“這位大人的回答完全正確!貴國真不愧為東方大國,人才濟濟啊!”

原來,最有價值的人,不是隻會說的人,而是善於傾聽納言的人。

東方朔巧演戲脫罪

東方朔,本姓張,字曼倩,是西漢著名的文學家、辭賦家,而且他在仕途方麵也是官運亨通。他常常在漢武帝麵前,談論政治得失和強國富民的計策,但是漢武帝始終把他當做是一名諧戲的藝人,不予重用。

東方朔在朝中任職期間,由於其性格詼諧幽默,又善於察言觀色,懂得審時度勢,經常在漢武帝麵前製造出許多有趣的事情來。

有一年的三伏天,天氣非常炎熱,漢武帝賞賜給大臣們一些肉食。官員們如期到分肉的地點集合,可是等了好久,肉就擺在那裏,可分肉的官員卻遲遲沒有來,大家等得是汗流浹背。東方朔早就等得不耐煩了,就對等著分肉的同僚們說:“按照我們大漢朝的先例,三伏天上朝是可以早退的,所以各位,不好意思了,我要先去領我的那份肉了。”

於是東方朔就拿出腰間的佩刀,切了一大塊肉,離開了。後來,負責分肉的官員知道這件事之後非常生氣,就在漢武帝麵前參了東方朔一本。

第二天早朝的時候,漢武帝就當著眾大臣的麵嚴厲斥責了東方朔。東方朔聽到漢武帝責備自己就馬上把自己的帽子摘下來,趴在地上一動不動,做出洗耳恭聽的樣子。

漢武帝本也不想罰東方朔,隻是想讓東方朔丟一次臉,結果東方朔居然一反常態,變得這麼乖順,又這麼謙卑,心裏非常疑惑,心中的怒氣也消了一半,於是就想繼續戲弄一下東方朔,就說道:“你要是心裏真有悔改意思的話,那麼你現在就當著大家的麵把自己罵一遍,聲音也一定要大。”

東方朔聽完漢武帝的話,趕緊拜謝了皇帝的不殺之恩,然後一本正經地站起來,整理衣襟,扯開嗓子大聲喊了起來:“東方朔啊東方朔!你居然沒有等到陛下分賞就私自拿了賜品,真是無禮之極!而東方朔你拔出佩劍大塊切肉是壯士的舉動,況且那麼多肉,你隻切了很小的一塊,真是清心寡欲的模範。東方朔你把肉領回家之後,自己舍不得吃,都把肉給了妻子,這真是疼愛自己妻子的表現啊!”

東方朔還沒有把自己“罵”完,漢武帝和大臣們早已經被他這幽默話語弄得是哭笑不得了。最後漢武帝笑著說道:“東方朔,真是不簡單啊,我本來想讓你在大臣們麵前丟一次臉,沒想到你卻給大家演了一場戲啊。”事後,漢武帝還特意賞賜給東方朔美酒和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