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對聯又稱對子,是我國獨有的一種文學形式,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對聯為五代後蜀主孟昶所寫。傳聞有一年過春節,孟昶命翰林學士辛寅遜在兩塊桃木板上題寫寓意吉祥的詩句,準備掛在大殿門外以迎新年。等大臣寫完後,孟昶認為他寫的題句不夠貼切,便親自在桃符板上寫上“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之句,成為春聯的開端。
孟昶第一副題句對以後的對聯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到了兩宋時期,對聯已經深入社會各個領域,人們開始用對聯表達自己的情感。其中,傑出楹聯家代表當推朱熹和蘇軾。這個時期的對聯形式也逐步多元化,出現了名勝聯、題贈聯、喜聯、壽聯、挽聯、燈聯、行業聯、智巧聯,內容上也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
到了明朝,對聯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歌頌太平盛世,穩定民心,積極倡導、普及對聯,而且身體力行,經常與文武百官以聯取樂,人稱“對聯天子”。 據清陳雲澹《簪雲樓雜話》載:時太祖都金陵,於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相傳,為了檢查百姓的執行情況,朱元璋還特意微服巡視,行至一家門前,發現有戶人家沒貼春聯,有些不悅。詢問之後,才知主人是個閹豬匠,因不識字,正準備外出請人代寫。朱元璋遂提筆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地;一刀割斷是非根。在朱元璋的極力提倡下,書寫對聯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趣事,他為對聯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對聯經過五代十國、宋、元、明幾個朝代的發展,於清朝達到鼎盛,其內容之廣泛、風格之多樣,大大超過了曆代,藝術手法也高度成熟,並湧現出了大批的楹聯高手,如文學家孫髯,他為昆明大觀樓撰寫的180字長聯,被譽為海內外第一長聯,至今仍廣為人們傳誦。除此之外,還出現了一些對聯專著,以梁章钜的《楹聯叢話》為代表。
對聯發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上流傳下來的對聯不計其數,內容上自君臣王侯,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很多膾炙人口、引人深思或捧腹大笑的故事。鑒於此,本書收集了大量的對聯故事,具體版塊為“自律勸勉篇”、“睿章妙對篇”、“嘲諷貶虐篇”、“情趣逗樂篇”,“施才顯智篇”、“名勝楹聯篇”。所選對聯更多考慮青少年讀者的閱讀需求,去粗取精、披沙淘金,並進行藝術加工,增加其知識性和趣味性,使之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