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縱橫篇(1 / 3)

第十章縱橫篇

細雨濕衣看不見,

閑花落地聽無聲。

--唐·劉長卿《贈別嚴士元》

(一)風水與人文

1.封建統治與風水

風水術認為,一個政權的興衰與一定的地氣有關。這就是所謂的王氣說。某個人將要當君王了,他的住宅及其祖墳上會出現異象--王氣,預示著他的暴發。如果有人破壞王氣,他也就當不成君王了。這種說法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但是,封建統治者卻很相信這一套。

秦始皇當政時,賦役繁重,民不聊生,他自感政權不穩,害怕有人會顛覆秦帝國。傳說秦始皇東遊到江蘇,來到龍目湖,發現湖中有"天子氣",大怒,命赭衣徒鑿湖中的長土岡,掘斷其"氣"。從此,龍目湖一帶就被人稱為丹徒,這就是江蘇丹徒縣名稱的由來。

傳聞梁武帝遊峴山,發現山形似龍,害怕峴山出天子,就命人在山的右邊挖了兩個大坑,坑裏積水,就成了龍目湖。

《揮塵後錄>記,唐朝有個自號太白山人的隱士向金州刺史崔堯封報告,說金州北牛山有王氣。當時,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經建立了大齊政權,年號金統。太白山人說,隻要掘破牛山,黃巢就會自敗。崔堯封大喜,與州縣諸官商量,派遣幾個縣裏的上萬民工挖牛山,挖了一個多月,挖出了一個石桶,桶中有一頭黃獸和一把劍。崔堯封將此事報告給唐僖宗,僖宗封他為檢校司徒、博陵侯。

明代朱元璋由遊方僧變成開國皇帝,這本是時勢所造就,但是,風水師則從地理現象加以解釋,附會得很神奇。王文祿《龍興寺記》作了很詳細的敘述:

"泗州有楊家墩。墩下窩,熙祖嚐臥其中。有二:道士過,指臥處日:'若葬此,出天子。'其徒日:'何也?'日:'此地氣暖,試以枯枝栽之,十日必生葉。'熙祖起。日:'汝聞吾言乎?'熙祖詳聾。乃以枯枝插之去,熙祖候之卜日,果生葉。熙祖拔之,另以枯枝插之。_道士複來,其徒日:'葉何不生也?'日:.此必人拔去矣。,熙祖不能隱。道士日:'但泄氣,非長支傳矣。'謂曰:'汝有福,歿當葬此,出天子矣。'熙祖語仁祖,後果得葬,葬後土自壅。其後陳後孕太祖,皆言此墩有天子氣。"

這個故事把道士的話說得太玄乎了。道士既然知道土墩能出天子,為什麼不留給自己用呢?熙祖(朱元璋的祖父)拔了枯枝,道士就說泄了氣,不能傳給兒予輩了,隻能由孫子輩做天子,於是陳後孕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當了皇帝。後來,又有風水師跑到泗州去看埋熙祖的那個土敦,又大肆美化,說土墩的龍脈發自申條山,前有渚水成湖,作內明堂:淮河、黃河合襟作外明堂;淮上九峰插天為遠案。風水師為什麼如是說呢?無非是為了從地理的角度神化朱氏王朝,讓天下百姓卑躬屈膝地做朱明的臣民。

'武漢有個東西湖,傳說是藏龍臥虎之地,曾有皇帝派遣三千禦林軍到此開河斷脈。

這樣的例子尚多,這些例子說明封建統治者是多麼的昏庸和空虛,又說明風水師是如何極力討好封建統治者。政權的更替取決於經濟狀況是否良好和政治是否開明,與地氣又有什麼關係?何況也沒有什麼地氣。現在看來是很好笑的。

2.儒家倫理與風水

風水的盛行,-與儒家倫理思想有關。孝敬父母,這本是天下人都應遵從的準則;之一。但是,儒家特別重視喪葬之禮,父母死了,要舉行隆重的喪事,甚至要守孝三一年,風水術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一些風水書籍每每引用儒家祖師爺孔子、程,頤、朱熹的論述來宣傳風水術。民間流行的一個無名氏的風水書是這樣宣傳的:

"為人子不可不知地理之意義。孔子日:卜其宅兆而安厝之。程子日:卜其宅兆一者,卜其地之美惡也。地之美者,則神靈安、子孫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枝葉茂。又曰:祖父子孫同氣,彼安則此安,彼危則此危。朱予日:葬之為言藏也,所以藏其祖考之遺體也,以子孫而藏其袒考之遺體,則必致其謹慎、審重、誠敬之心,以為安固。使形體全,而神靈得安,則其子孫昌盛,而祭祀不絕。或其擇之不精,地之不吉,則必有水泉、螻蟻、地風之屬,以賊其內,使其彤神不安,而子孫亦有死類絕滅之憂。"

風水術講究天、地、人三才,三才中以地才最重要,《管氏地理指蒙》卷二雲:"三才之道,地道為獨重。蓋凡在天之麗,莫不由於地,而人則有以相論者,有以心論者,有以命論者,然相生於心,心複生於命,命雖在天,其本則根於地。"這段話是說,人命在天,人本在地;凡附著於天的東西,都是由天所決定的。這是對天命觀的肯定,是唯心論的繼續,也是相地術重視地道的原因。

風水術講究三綱五常。三綱五常是封建時代所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範。綱,本義是提網的總繩。常,指永恒的道理。二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

風水術中的三綱是氣脈、明堂、水口;五常是龍、穴、砂、水、向。i綱五常是個整體,相互聯係。

先談三綱:

氣脈為富貴貧賤之綱。氣脈就是龍脈,就是山川,山川似行龍,故以龍名之。所謂葬乘生氣,就是葬地要選擇在有牛機的龍脈之上。土者,氣之母,有土就有氣,土肥則氣壯,氣壯則脈真,脈真則人發旺。龍是根本,砂水是枝葉。

明堂為砂水美惡之綱。明堂類似封建時代的衙署大堂前的場地,後麵有大堂暖閣,二堂抱廳。拜台前左右分別是吏書六房,正麵是大門和照牆。風水術中的明堂是眾砂聚會之所,後有枕靠,前有朝案,左有龍砂,有有虎砂,四周群山環抱,特別是穴後有巨大的屏障之山。這樣的地勢能藏風聚氣,宜於人居住和埋葬。

水口為生旺死絕之綱。水口有辰戊醜未四墓庫。辰為亢金龍,戌為婁金狗,未為鬼羊金,醜為鬥金牛。如水口在戌,則生在寅,旺在午,死在酉,絕在乾。皆依羅盤而推。風水先生說,入山觀水口,有地無地先看砂。

再談五常:

龍要真。所謂真龍,即山脈過帳過峽,蜂腰鶴膝,纏護重熏,迎送疊疊,束氣起項,左右兩大水,環抱有情。

穴要的。所謂的穴,即真龍所結之穴。穴分陰陽,陰來陽受,凹凸分明。穴土五色,紅黃滋潤,形如龜蓋,內外有暈。

砂要秀。所謂秀砂,即左旗右鼓,前帳後屏,形如眠弓,左纏右護,文筆高聳,朝綽明堂。

水要抱。所謂水抱,即上開下合,似蝦須蟹眼、金魚牛角、玉帶金城。

向要吉。所謂向吉,即朝向要好。千裏江山~向間,有絕向,無絕龍,朝向好才占生旺。

風水講究中庸。建造房屋,在空間上要適中。自己的房屋不要高出,也不要低出;不要前出,也不要後出,更不要與眾人的房屋相背。忌諱屋角對人,也忌諱別人的房屋角對自己的大門,也不許別人的房屋比自家的房屋過高或過前。這些都是不偏不倚的中庸觀念。

風水講究積德。有詩雲:"世人盡知穴在山,豈知穴在方寸間。好山好水世不欠,萄非其人尋不見。我見富貴人家墳,葬時後輩都貧賤。迨其富貴力可求,人事極時天理變。"方寸即心,也就是要多做善事。欲得陰地好,先須心地好。要求好風水,當以積德為本。陰德既厚,自有神鬼歸向。若德之不修,縱使覓得好風水,後人也不蒙福,反見凶禍。因為,好風水是留待有德者用的。無德者得了風水寶地,不受用,吉地會變成凶地。不修德而求好風水,譬之不耕種而求收獲,怎麼可能得到?

風水很講究等級秩序。風水先生認為的最佳地理位置,很像皇帝在朝廷上接見群臣的儀式。皇帝坐在大殿上,兩邊有侍從。皇帝麵朝南方(南麵之治),後麵有威嚴的屏障。大臣們肅然而立,頭部稍稍向內傾斜。皇帝麵前近有案幾,遠有朝臣。葬地應模仿這種形式,以山石喻人,穴要處於中間偏高處,前有案山朝山,左右有龍虎山,後有屏障山,呈現出簇擁之勢。可以用圖20表示,●表示穴,口表示屏障,口表示案山,△表示朝臣。

風水還講究宗法觀念。看龍脈時要由遠及近,要按照太祖山、太宗山、少祖山、少宗山、父母山的次序相地,就像一個家族一樣,五代才出服,追本尋源,...定要從太祖的恩德算起,不能忘了老祖宗。祖宗山是山脈之源,父母山是山脈入首之處,隻要不忘祖父輩,才能交上好運。

風水還講究人的感情。朝拱之山不能有逆反之象,應當彎曲俯伏。來朝之水不得直奔而去,應當環抱圍繞。就像兒女對待父母一樣,順從長輩,依依不肯離開長輩,緊緊團抱長輩,即使是水要外流,也應"身在曹營心在漢",時刻盡忠盡孝。在排列上,長子在前,庶子在後:男子在前,女子在後。相互尊重,沒有反心,共同擁戴中間之穴。

所有這些,都可以歸為尊卑觀念。尊卑觀念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論語·季氏>載孔子語:"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就是要以天子為核心。《苟子·禮論》載苟子語:"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所稱。"這就是提倡尊卑有序。尊卑觀念表現在國統中,就是嫡長子繼承製;表現在官吏中,就是論資排輩;表現在文人中,就是行必法祖;表現在家庭中,就是父慈子孝,夫唱婦隨:表現在人事中,就是逆來順受、謙恭禮讓:表現在風水中,必然就有了前麵列舉的那些內容。

3.科舉與風水

古代的人個個想發財。要發財,首先得當官。要當官,首先得中科舉。但是,科舉錄取人數有限,何況科場黑暗,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金榜題名"。有的人考了一輩子,也還隻是個"童生",或是個秀才,隻有中了舉人以上,才有可能當個小官。

...部分科舉失意之人改行當風水師。幾乎所有的風水師都是科場上的敗者。他們一當以風水為業,就大肆鼓吹風水決定科舉,隻要選個風水寶地,就可以在科舉中得意,甚至中進士,成駙馬,位居三公。

另一部分科舉失意之人,苦思冥想,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自己考不中呢?想來想去,最後歸結為"祖墳沒起氣",風水不好。於是,他們盲目地相信風水,希望從風永中得到解脫,找到答案。

風水師通過墓地預測科舉之事,這樣的例子很多:

宋代的《春渚紀聞》記載,有個叫張嘉甫的,其先人之墓在弁山。風水師對張家說:"您家遇醜年有赴舉者,必登高第。"後來,熙寧癸醜年,嘉甫的父親通直登第;元豐乙醜年,嘉甫登第;大觀己醜年,嘉甫之兄大成登第:重和辛醜年,嘉甫之大叔登第,四人都是逢"醜"年赴舉而登第,事情確實很巧,風水師就以此宣傳相地很靈。

宋代的《揮塵後錄>記載,範擇善的父親到上饒去,猝死於途中的一個寺廟。廟中主僧說寺後半山腰有一穴,風水很好,誠為吉壤,可以安葬,範擇善聽從了,後來範中了科舉。範又要遷父親遺骨回籍,主僧勸止,範不聽。結果,範後來以飛語得罪了秦檜,被免官。

由於有這樣一些例子,讀書人還敢不信風水麼?

4.少數民族與風水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千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少數民族各有獨特的風俗,這是由自然環境不同,社會環境相殊所決定的。但是,各族人民在長期的互相往來中,風俗相演相嬗,交流融合,又形成了一些類似的風俗。風水,本是漢族人的一種習俗,它流傳到少數民族中。少數民族本身有自己的喪葬和建築房屋習俗,一當受到漢文化影響,也就出現了本民族的獨特的風水觀念。

廣西壯族人民很愛美,很注重風水。他們修建幹欄式住宅,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或坐西向東,屋前視野開闊,溪水潺潺,一幢幢小樓隱現在蒼蒼的竹林中。隨著歲月的漸進,漢、壯文化融合,壯人修建幹欄之前,也要請風水師看風水、卜吉凶,他們認為,凡圓形山,形如錢袋,就可以招財進寶。凡山勢如筆架,就可以出文人。凡j角形白崖,就稱為旗山,可以出武舉。

黔桂交界的瑤族人盛行砍棺下葬。下葬前請巫師祭穴,棺木落入穴後,巫師口念咒辭,手提柴刀按左中右順序在棺木上猛砍三刀,表示死者的靈魂離開了家門、寨門和人間。墳墓壘為橢圓形或長方形,墳上豎直標杆。

黎族人講究墓式,有長形矮墳、圓形大墳和拔地而起的高尖墳,還有疊墳。疊墳是一家共一個墳,把棺材疊起來。對於那些上吊、溯水等非正常死亡的人,視為凶鬼,不許埋在家族的墳中。

湘西苗族有熱墳習俗。下葬前,在挖好的墓坑裏燒油麻稈,叫做熱墳。然後,風水師在墓坑畫八卦圖形,放一隻雄雞下去啄米,以占主人家吉凶。

傣族選墓地的方式很特別,由孝子持生雞蛋到野外或森林,擲於地上。蛋在什麼地方打破,就在打破的地方掘土安葬死者。下葬後,一般不再祭掃。

土族人信仰山神,聚族依山傍水而居,所依之山修有"鄂博"。山壑上掛著五色布小旗。村周圍的山被視為神山,四季封鎖,栽有鬆樹和楊樹。村旁有三角十墩作為鎮邪地,在這些地方禁止動土和大小便。村邊的泉水不得洗東西或便溺。有的村民請風水師在柏木牌上畫符,或寫"敕令山神土地把守地界"等字樣,取吉祥意。

仡佬族的墳堆與山岡呈平行方向,而其他民族的墳與山岡呈直角。仡佬族的墓穴用石板砌成,墳不立碑,周圍栽泡桐、鬆、柏、黃楊樹,稱為風水樹。

水族人有喪事,就請水書先生(即風水先生)擇吉下葬。如果葬期遙遠或山向不吉利而棺木不宜久停家中,便舉行淺葬,即以木料緊貼棺木,再以土覆蓋壘墳。等到吉時,再開墳抽出木料,讓棺木落土,這樣可以避免葬日或山向帶來的凶煞。凡15歲以下的小孩天折,則不擇日時方位,葬在公用墓地,不掃墓,也不祭奠。

白族有遷塚的習俗。死者安葬後,如果活人生病、家事不順,則認為是風水不好,請風水先生另外擇地,遷死者於新墳。出殯時,有"殺方向"的儀式,即紮一個高三丈的紙人,名為"方向",立於大門之外,出殯時砍倒方向,表示"方向"為死者開路。下棺時,墓穴底部中央放一個海底罐,內裝魚和水,用紅布封口,稱為"活水養魚",漢族也有類似的習俗。

貴州獨山一帶的布依族流行二次葬,先挖個坑,把棺材放入,蓋上少量泥土,待擇好吉日再取出正式安葬。

雲南拉祜族人由"摩拔"(祭司)通過念咒,扔雞蛋確定墓穴。棺木放進方坑,頭朝西,腳向東。三日後親屬到墓穴敬祭,方可壘墳,他們扔雞蛋的習俗與哈尼族、傣族相反,雞蛋落地不破才是吉地。

滿族流行窗口出殯,亡人的靈柩不許從門口抬出。病人彌留時,必須移到南炕,不許在北炕或西炕上病死。出殯須是單日。

蒙古族總是在水草肥美之處紮蒙古包,很注意居住環境。如著名的五當召寺廟,傳說是200多年前的活佛阿格旺曲日莫親手創建。他帶領徒弟四處雲遊,在老鷹的帶路下,他們終於在沙爾沁召北山的山穀發現了這塊寶地,層巒疊翠,佳木蔥蘢,流水潺潺,背陰向陽,川達西東,歎為世外桃源。

甘肅的裕固族曾有一些禁忌,如六月和臘月不動土、不和泥;逢虎、狗、蛇、鼠日不搬房子。

回族人在喪葬方麵很少禁忌。他們提倡速葬,晨死午葬,午死第二天晨葬,不必等親人回,也不選擇吉日,入土為安。

總之,絕大多數民族都有自己的風水觀念,如擇日、擇地、擇向等都是不相同的。一個民族采取什麼樣的習俗,這是千百年文化積累的結果,不是外族所能強加和改變的。

5.美學與風水

我國的先哲是很講美的。早在春秋末期,楚國大夫伍舉就給美下了一個定義,《國語·楚語》對此作了記載:"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日美。"伍舉的定義,道出了美的本質特征--和諧。

先哲在實踐中,處處追求美的效果。如建築中,從住宅到宮殿,從墳塚到陵寢,都體現了美學思想。這種美學思想也被風水術所吸收並且加以發揮。

風水講究曲線美。清代袁枚在《與韓紹真書》中寫道:"貴曲者,文也。天上有文曲星,無文直星。木之直者無文,木之拳曲盤紆者有文;水之靜者無文,水之被風撓激者有文。"山要曲,水要曲,路要曲,橋要曲,廊要曲。"曲徑通幽處。"曲有深一刻的內涵,象征著有情、簇擁、積蓄。

風水先生相地,有地形四美之說:

一美羅城周密。所謂羅城,就是穴的四周砂水。砂水有如羅列的星辰和護衛的城垣,故名羅城。立穴的位置,猶如大將軍坐帳,兩邊排列旗鼓士卒,八麵城門鎖住真氣。

二美砂水內朝。四周的砂水環抱著穴地,頂部內傾,似有情之意,又像鞠躬的,樣子。

三美明堂寬敞。山水環抱的地勢中有一塊平地,小者可建村落,大者可立都市。

四美一團旺氣。整個地麵生機勃勃,林木茂盛,五穀豐盈。

風水又有十惡不善之說:

一是龍犯劫煞反逆;二是龍有劍脊直硬;三是穴有凶砂惡水;四是穴有風氣吹弊:五是砂有破敗之象:六是砂呈反背之勢:七是水流衝射反弓:八是黃泉大煞;九是方向犯衝生破旺:十是方向犯閉煞退神。據風水先生講,在這些地方修建陽宅或陰宅都不吉祥。

風水書籍對山川的美姿有許多描述,並進行了分類。如《玄女青囊海角經》一書的卷四論及土地時說:"聖賢之地多土少石,仙佛之地多石少土。聖賢之地清秀奇雅,仙佛之地清奇古怪。清秀者,不去土以為奇,不任石以為峭。祥如鸞鳳,美若圭璋,重如鼎彝,古若圖書,翰墨流香,富難敵國.清光太露,貴不當朝,道履端莊,名垂千古,慧多福少,廟食萬年。清奇者,如寒梅瘦影,骨骼僅在:野鶴贏形,神光獨見;橫如步劍,曲若之元,尖如萬火燒丹,直如九天飛錫,岩空欲墮,峰缺疑傾,一塵不染。惟存江月之思,萬劫者空。不作風塵之客,清如帶福綺羅。"這一段話把清秀與清奇作了具體的描述。聖賢是入世之人,他們以清秀為美。仙佛是出世之人,他們以清奇為美。秀美之物有鸞鳳、圭璋、鼎彝。奇美之物有寒梅、野鶴、骨骼。

《管氏地理指蒙》卷二論及地形地勢,也有美的描述:"如飄雲出洞,如驅鹿下山,其翩翩片葉必趣於一陣,群隊千百必隨於一奔。如蚓沿壤廂,如蛛絲畫簷,如帛之紋,如水之痕,若起而伏,若斷而連。"

劉基《堪輿漫興》曾論及水的美惡善。水之美者:"清漣甘美味非常,此謂嘉泉龍脈長。春不盈兮秋不涸,於此最好覓佳藏。"水之惡者:"冷漿之氣味惟腥,有如熱湯又沸騰。混濁赤紅皆不吉,時師空自下羅經。"水之善者:"衛身繞背福悠長,腰帶鳴珂皆吉祥。更有入懷並蒼板,田連阡陌富家郎."

運用這樣一些觀念到風水實踐中,產生了不少風景名勝。如十三陵、清陵都很美。

清代帝陵很注重對稱美。每一座帝陵都有一條與地球經線平行的中軸線,以南北延伸相對稱為中心。中軸線的北端依次有隆恩殿、方城等主要建築,一律坐北朝南。巾軸線的頂端是橫行的山脈,組成丁字形。中軸線的兩旁都是成對的建築,如望柱、人物,彼此呼應。進入陵區,猶如置身宮廷,令人感到莊嚴、肅穆。

清代帝陵還注意建築物與大自然的和諧。以橫向的山脈作為天然屏障,使陵寢的背後呈現氣勢磅礴的背景。各條排水渠道都因其自然,在水溝邊砌石、架橋,在小山包上建殿宇,獨具匠心。

清代帝陵能突出中心,孝陵在中央,兩旁分別是景陵、裕陵等陵墓。進入陵區,先是稀散的建築,越接近地宮,建築越緊湊,從南至北,由疏而密。

清代帝陵還注意抑揚頓挫,大小相間。總是在大建築物麵前,修一些小建築以供襯托明樓。又在橫向建築的前後修縱向建築,如泰陵的龍門與石橋,構成一處縱橫組合。這樣,整個陵區顯得錯落有致,波瀾起伏。

6.考古與風水

考古是人們發掘各種遺跡和遺物並進行研究的活動。掌握風水觀念,有利於進行考古。通過考古,又可以深入研究風水。

先民習慣於依山傍水、麵對平原居住,依照這個習俗,我們的考古發掘多選在山水之間。如河北武安縣的磁山遺址,就是在地處太行山腖與華北平原的交界處,南沼河河旁階地上,高出河床25米之處發現,麵積8萬平方米,是華北地區首次被認識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又如,河南新鄭縣發掘的另一處新石期時代早期遺址--裴李崗,也是位於華北平原的西部邊緣,在雙洎河河灣稍遠的山岡上,高出河床25米,麵積約2萬平方米。仰韶文化遺址都在河流交彙處的台階地麵,如西安半坡遺址在{產河二級階地上。此外,考占工作者又在汾河和澮河之間找到了晉國的侯馬古城。在洎河和黃水河交彙處發現了鄭韓故城。在易水之間找到了燕下都。在沁河和渚河交彙處找到了趙國邯鄲城。在青龍河流域找到魏都安邑。在朱河、龍橋河和新橋河之間找到了楚國紀南城。

根據風水觀念,可以解決考古難點。如,明萬曆皇帝朱翊鈞10歲登基,21歲親自選定塋地,在6年時間動用了數萬工匠,終於修成定陵。修陵工程是絕密的,沒有人知道怎樣打開地宮之門。1956年發掘定陵時,有人有畏難情緒,甚至接到恐嚇信說:墓中有小河,河上有船,掉到河裏隻好往船上爬,上船容易下船難。考古工作者覺得很好笑,中國風水的慣例最忌墓中有水,怎麼會在墓中有水呢?大家堅定信心,終於搞清了定陵結構,打開了地宮。

從考古可以證明有些風水觀念發源於上吉。在周代虢國墓地(河南陝縣上村嶺)發現一百多件銅魚,這是當時喪葬中飾棺的一種禮製,稱為"魚躍拂池"。後世風水先生在點穴時,如果在穴土中發現"一池水中有魚",則認為大吉。有些喪家特意在棺木下放一個盛有魚的盆子,取吉祥意。

又如,在漢代河西四郡的墓葬中發現了鎮墓獸和壬盤。鎮墓獸是後世風水先生常用的避邪寶物,王盤是風水羅盤的前身。

從考古看,墓葬方向都有...定的規製。

在新石器時代,河南裴李崗墓地的144座墓葬都是長方形豎穴,墓向南或稍偏西。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發現7座墓葬,頭向西北。半坡遺址有250座墓葬,墓坑排列有序,方向基本一致,與正西方相差不超過200。華縣元君廟有57座墓葬,南北成排,墓向朝西。

從考古看,先民很早就精心營建住宅。

仰韶文化發掘出近四百座房基,有圓形半地穴式、圓形地麵式、方形半地穴式、方形地麵式、方形地麵連間式。門向南偏西。

從考古發現,先民在保存遺體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發現一名距今二千多年的女屍,她外形完整、內髒完好,這是世界上保存屍體罕見的例子。據專家研究,屍體之所以保存得如此之好,是因為墓室結構嚴密,用木炭和白膏泥封閉。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北江陵鳳凰山發現一具漢代男屍,比馬王堆女屍保存得還耍好,屍體浸泡在約10萬毫升的繹紅色棺液中。

從考古還可以了解各個時代的不同風水觀念。如,南朝陵墓的共同特點是背依山岡,麵臨平原,依山開鑿大型墓坑,加鋪多層磚後上砌墓室,墓室砌好後再填土封實。墓室均為帶拱券頂通道的單室,有兩道石門。如果考古工作者遇到這樣的遺存,很快就可斷言是南朝古墓。

由此可見,掌握一定的風水觀念,對於考古是有益處的。

7.詩文與風水

古典詩詞是傳統文化的一麵鏡子,從中可以窺見風水景觀。風水術選擇吉地有四條基本原則,一是傍山,二是依水,三是傍山依水,四是山青水繞,古人的詩文對此有所反映。

(1)傍山

山體是支撐陽宅的骨架,也是人們生活資源的天然庫府。先民的村莊總是傍山而建。唐代詩人項斯有詩雲:"山當日午回峰影,草帶泥痕過鹿群。"李白有詩雲:"山從人麵起,雲傍馬頭生。"在眾多的詩句中,以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詩最膾炙人口,誦其詩,不由得使人想起一幅美好的村居圖畫,又像是身臨其境,享受到農夫那種田園生活的樂趣。

(2)依水

水是萬物牛機勃勃之源。沒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近水而居,這是人類生活經驗的總結,也是一種民俗。

唐代詩人孟浩然有詩雲:"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將嶽陽城置於遼闊的雲夢澤和洞庭湖之中,以大襯小,寫出了水與城的關係。

唐代宋之問亦有詩雲:"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寫出了磅礴的氣勢和極佳的地形,行文工整,景色壯觀,令人遐想。

宋代詩人晏殊有詩雲:"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這是多麼悠雅的庭院,梨花開放,月光如瀉,柳絮搖曳,池波蕩漾。生活在這樣的宅舍,實在是一種享受。

(3)傍山依水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風水術則樂於有山有水。小到住宅,大到都市,都應當傍山依水而建。對此,詩人們都有精彩的描述:

大環境--宋代陸遊有詩雲:"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這是以北方的黃河和華山概括人們的住宅背景,歌頌了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

中環境--唐代杜審言有詩雲:"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這是對湖北襄樊形勝的特寫。馬鞍山突兀,拔地而起,聳入長空,漢水縈繞迂曲,奔流到遙遠天邊。

小環境--唐代杜甫有詩雲:"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這是寫草堂外場景,遠處是雪,近處是船。雪是千秋雪,船是萬裏船,體現了大小遠近的變化關係。

這些不同範圍的環境,正是對風水明堂的生動寫照。

(4)山青水繞

山要青,要有蔥翠的林木。水要繞,要環護在宅居的四周。

唐代詩人李白有詩雲:"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這是描寫安徽宣城一帶的景觀。蒼綠的山橫臥在外城之北,清澈的水蜿蜒在古城之東。山水有情,令人依戀。

柳宗元有詩雲:"嶺樹重遮千裏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層層山嶺重重樹,環繞之水如回腸。

宋代王安石有詩雲:"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這是描寫江南農村景色,一條溪流環繞田疇,兩座青山推門而入,寄情於物,表現了生氣勃勃的山村環境。

依上可見,風水擇地的基本原則在詩文中得到褒揚,美好的景觀正是人們所向往和追求的地方。

(二)風水醜聞錄

1.謀風水:騙子私下勾當

明末"清溪道人"方汝浩撰有長篇章同小說《禪真後史》,內容講的是唐代事,實際卜反映了明代的民情。其中用較大篇幅敘述了為買風水寶地而引起的一段故事:

有個叫瞿天民的死了老婆,計議殯葬。兒子瞿彀說:"祖塋.卜俱己葬足,不如將母親權厝於享堂之內,從容尋富貴之地,才可安葬。"瞿天民對瞿彀說:"汝年幼不知大體,凡新喪必須隨便而葬,不惟亡者入土為安,而生者亦免暴露之念。我見多少宦門富室,為父母選擇墳山,因循耽擱,反獲了不孝之罪。那貴者嫌職卑祿薄,妄圖大位,非台輔之地則不葬。那富者嫌財微蓄淺,冀貪巨萬,非大富之地則不葬。被那輿士指東說西,牽張搭李,遲延歲月。及至家事凋零,人物淪喪,求一塔兒荒地以葬父母,不可得矣。還有那祖父子孫數代相繼不葬者,始則因擇地而互相推托,終必拋棄枯骨於荒郊曠野,日曝雨淋,風吹雪壓,豈不慘然!此乃天地間第一罪人,汝輩切記,切記!古人雲:有福之人,不落無福之地。生於何處,死於何所,葬於何地,自有分定之數,不可妄求也。"盟天民的小兒子瞿培道:"爹爹之言,鑒往誡今,不肖等敢不佩聽?但富貴之地固不可妄圖,然葬親於浮砂淺土、龍絕水聚之穴,人了之心安乎?須要土厚山平,風藏氣聚,庶幾存亡有益,牛死皆安。爹爹以為如何?"

正在這時,有一個幫喪的閑漢葛雛乘機撮合,願意幫助找地。他說:"堪輿雖不甚精,大概頗知一二。然某有一相識,乃饒州人氏,姓龔字敬南,最精此術。彼曾言五城山有一片土陵,朝陽向日,砂水有情,乃安穩發福之地。可惜無人識此,棄而不用,某一向在心。今尊駕欲為太太擇地,何不用之?"

第二天,葛雛約了龔敬南到瞿家,瞿天民間堪輿之理,龔道:"上古之民,死而閉棺瘞土者,不過慮屍骸暴露,使之入土以為安,便隨處可成墳,是地堪為募。中古已來,方有葬尋生氣、脈認來龍、穴總三停、山分八卦之說,若能觀氣之融結,造理之精微,方稱高手。然吾輩中千蹊萬徑中,議論不一,學生止於來龍認得精切,定穴毫無差誤。受人之托,必盡其心。區區力量,不過如此而已。"

在瞿家吃了早飯,他們一同往五城山來,舉目看時,果然是好山景:胸臨沙法,合澄澄一帶溪流;背倚巍網,尖聳聳幾層峰嶠。案山秀麗,密森森翠柏蒼鬆:坐穴寬平,鮮簇簇靈芝瑞草。青龍昂首,恒招財祿之榮;白虎垂頭,永絕茁形之害。一片向陽福地,終歸積德之家。

龔敬南引一行人上山來,立於山頂,周圍觀望,將山之來龍砂水、照山朝拱,牽書搭俗地說了一番,卻不知瞿天民細細覷得明白,向龔敬南道:"你且講講這山是什麼形勢?正穴落於何處?此地葬下,子孫興廢何如?"龔敬南道:"此山向道皆好。最妙者,火星插於龍首,名為太乙侵入雲霄,位合居於台省,貴地無疑。"

這塊地麵原是一位姓鄭的祖墳,鄭家正在衰敗。龔敬南歎道:"咳,單恨當年什麼個盲眼堪輿點穴差了,故鄭宅子孫消敗,貧寒徹骨。足下若得此山,待小生看正了穴道,將令先堂葬下,那尊府世居台省之位,妙不可言。"瞿天民道:"寒門世代德薄,不敢望此,但使亡母與先室得安杯土,子孫不受凍餒足矣。"

瞿轂請求用龜卜測定此地的吉凶,瞿天民認為"卜所以決疑,今已看得入目,不須再卜",於是,他們下山同瞿家吃中飯。

卻說龔、葛從瞿家出來後,直奔鄭家,私下交易,合謀用高價誘使瞿家買此地。此事被百佛寺和尚華如剛得知,華如剛想破壞這筆交易,以便把自己手頭的一塊地推銷出去,就跑到瞿家揭穿葛、龔、鄭的勾當,他對瞿天民說:

"鄭家之柩落土已久,尊府欲為太太作警域,必須啟棺發墓而後可葬。此乃損人利己之事,於心何忍?況明府德望素彰,今為一段荒土以損名譽,竊為長者不取,一不利也。葛、龔二人毒稱無藉,誘鄭彬發掘祖墓,得價百金,業主止得半價,二奸亦得五十金,自古道貧極無君了,倘口後鄭郎生情構訟,找價出於買主,使小人獲利,而禍害貽及尊府,二不利也。小僧聞昔年鄭宦謀此墳山,費了若幹銀兩,指望世代簪纓,千年富貴,詎料入士之後,子孫零落,..至於此,地之美惡可知矣,明府用之,非也無益,而且有損,三不利也。況城市中小兒歌謠道:破鼓聲,葛龔鄭:撞著他,便倒運。雖是戲言,實係民謠。聞葛、龔二人之言不宜聽信,僧言切直,望公諒察。"

華如剛又私下托'個叫麻鬥西的人向瞿天民賣地。麻鬥西引瞿天民來到長溪峪,指著一塊山頂平地說:"龍行帶倉庫,富足賽陶朱。你看那左右龍虎有情,前後砂水回護,豈非是貫朽粟陳之地?......此地方圓有十畝之大,樹木大小共百餘株,賣主是百佛寺富僧文煥,價銀三百餘金。"

葛騅等人聞知華如剛從中作祟,就謀殺了華如剛。縣官抓了葛雅等人,一一懲處。

這時,瞿天民的一個學生耿憲向瞿推薦西門外的一片荒地,他們擇日前往看地,隻見:數簇尖峰削翠,一灣澗水澄清。沿山夾道樹交生.旺氣來龍相稱。前妙明堂九曲,後倚錦嶂千層。堪期積世出公卿,福地果由天地。

瞿天民看了地,十分合意。當晚交銀立券,又選定日期,堆砌墓道,四周栽樹,整理祭台。又延請了一位叫都道好的堪輿高士,點定穴道。舉殯之日,開掘金井,將及丈餘,有一石板覆於土上,揭開看時,下麵是一個池子,池內貯滿清水,水中有一尾金色鯉魚,長可四尺,周圍有雜色魚蝦旋繞於旁。眾人見了,盡皆驚異,都道好笑道:"日前定羅盤時,我看這塘穴的確是來龍聚處,不期藏此神物,正所謂有福之人,不落無福之地。太太落土以後,子孫富貴可期,世代簪纓不絕。可賀,可賀!"

他們把石板依舊蓋上,又將棺木放在石板之上,然後堆砌磚石,培上泥土。墳壘好後,擺上牲禮,祭奠已畢,放聲慟哭,拜謝了眾客,各自散訖。瞿天民於塋旁蓋一革舍,看守墳墓,止留一仆炊爨。耿憲將百兩墳價用在塋左蓋造享堂,工畢,作別而去。

這就是故事的全過程。該書作者總結了四句話:謀人風水蔭兒孫,反與兒孫種孽根。鈈土未幹骸骨露,愚夫鑒此足寒心。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四方麵問題:一是明代盛行風水術,許多人按照風水觀念舉辦喪事。二是明代有不少人懂得風水術,故事中的葛、龔、華、瞿、都、耿都略識風水知識。三是風水先生的德性令人作嘔,他們善於投人所好,相互傾軋,謀人財產。四是明代的喪葬十分複雜,從買地、看地、葬禮到守墓,這需要很長的時間,花很多的錢,人們在從事喪葬時,都是麻木的。

2.擇風水:斷送九條人命

清代雍正年間,廣東番禺縣梁、淩兩家親戚,因"風水"糾紛,死了9條人命,釀成大案。這件事情,最先由歐蘇在乾隆年間記載於《靄樓逸誌>。嘉慶十四年,有個叫安和先生的將此事錄入《警富新書>。清末,吳趼人將此事寫成《九命奇冤》。當代史學家羅爾綱對此事作了翔實考證,認為屬實。以下,我們根據《九命奇冤》,對此事作簡要敘述:

書生淩貴興請風水先生馬半仙看祖墳,"馬半仙開了羅盤,看了方向,又四麵看了大局,就發起他那荒謬議論來道:'尊府這一座陰宅,前後俱是高聳,中間低陷,是個貓兒伸懶之局,行門放水,極合其宜,可以斷得是發科發甲、丁財兩旺之地。'貴興道:'有什麼不到之處,尚望指教,不可過譽!,馬半仙道:.我是依書直說,毫無褒獎,從前那位點穴的先生很有功夫,恰恰點在這龍盤之內。東邊文筆既顯,西邊催官亦猛,後麵玄武高聳,前麵朱雀平坦,四圍鞏固,八將歸堂,應有一名狀元、三名進士,舉貢秀才,可保屢代不絕的。'貴興道:,既如此,何以我今年下場不利呢?'半仙歎一口氣道:'最可恨的是前邊那一座石室,恰在那犯煞的位上。最宜平坦,不宜高聳。不知是哪個人的房屋,倘能叫他遷讓.此地便是十全十美的了。'"

就是馬半仙這一番胡話,使淩貴興篤信不疑。馬半仙所說的那座"犯煞"的房屋,正是淩貴興的一位親戚梁天來的。

淩貴興為了"發科發甲、丁財兩旺",就去動員梁天來賣房折房。梁天來說:"這石室是先父手建,平時常常說起,他日無論家計如何,這石室不準毀賣,蘭代之內,必要保全。三代之外,人事變遷,也不能預為囑咐的了。這是先父的話,此刻先父骨肉未寒,哪裏就好變賣?卻想不到這房子有礙貴府風水,好不令人為難!"

梁氏不願拆屋,淩氏就找了十多個無賴抬著空棺材扔在梁氏墳上,又在梁氏屋前的一座土山上削平一塊,豎起木板,在木板上畫一隻白虎,對著梁氏家門,這就是俗語所說的"白虎守明堂,一歲幾人亡"。梁氏一看這種凶兆,就按照民俗,在後牆上畫了一隻貔貅抵擋白虎。淩氏。一時找不出克製貔貅的圖形,就派人推倒了梁氏的後牆。

梁氏為人老實,...再讓步。淩氏得寸迸尺,並在一天晚上率盜縱火燒死梁家八口人。其中有~孕婦,共九條人命。梁天來忍無可忍,就向知縣、知府、按察使、巡撫告狀,終因淩家到處行賄,伸冤不成。後來,朝廷派了一位欽差大臣查辦,才得以昭雪,懲處了罪犯。

這件事情真是一件大慘案、大冤案,反映了民眾是多麼愚昧,風水迷信是多麼害人。此亭在流傳過程中已附會了許多文學色彩,情節也有些走樣,我們不必花許多精力去考證,要緊的是從中得到教訓!

附:吳趼人(1866-1910),名沃堯,字小允,又字繭人、趼人,廣東南海人。因住佛山,自署"我佛山人"。他是譴責小說的代表作家,對社會的腐敗現象揭露殊多,特別是對風水進行了無情的批判。

3.懼風水:縣官改修衙門

近代有一位化名繭叟的著有一本《瞎騙奇聞>,現收於《中國近代小說選輯》,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此書對民俗中的迷信大加鞭撻,用故事的形式教育民眾。第一回"挈領提綱全書大旨·開宗明義箴世名言"開卷便講:

"看官,須知阻礙中國進化的大害,莫如迷信。你們試想,黃種智慧不亞自種,何以到了今日,相形見絀?其間必定有個緣故。乃因數千年人心風俗習慣而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大凡草昧初開之世,必借神權,無論中西,皆不能越此階段。中國唐虞以來,敬天祭鬼,祀神尊祖,不過借崇德報功之意,檢束民誌。自西漢諸儒創五行之論,以為禍福自召,而滅祥之說大熾,於是輾轉附會,捏造妄言。後世變本加厲,謂天地鬼神,實操予奪生死之權,順之則吉,逆之則凶。由是棄明求幽,舍人媚鬼,淫祀風靡,妖祠麻起。自宮廷以至外臣,自士大夫以至民庶.一倡百和,舉國若狂,日醉心於祈禳禱祝,其遺傳之惡根深,牢不可破。雖今日地球大通,科學發達,而億萬黃人,依然靈魂薄弱,羅網重重,造魔自迷,作繭自縛,雖學士大夫,往往與愚夫愚婦同一見識。最可笑者,極狡黠之人而信命,極奸惡之人而佞佛,不信鬼神之人而討論風水,極講鑽營之人而又信前定,惝恍迷離,不可究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