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衛生事業改革(1 / 3)

第11章衛生事業改革

"求醫問藥"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在他國都有著久遠的曆史,但醫療衛生事業作為提高公眾基本健康水平的公共事業而存在並且由國家從事,毫無疑問是現代化的產物,也是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我國衛生事業主要包括基本醫療、醫療保健、醫學科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等。衛生事業可以分為以"準公共物品"存在的衛生事業和以"個人消費奢侈品"存在的衛生事業。大力推進衛生事業改革、完善衛生管理體製是我國公共事業改革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11.1衛生事業簡介

11.1.1現代衛生事業的基本活動內容

按照慣例,衛生事業與醫療衛生事業是可以通用的,它是通過對疾病的有效預防和診治以及對公共環境衛生條件的改善,提高公眾基本健康水平,以更好地發揮人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過程中作用的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鼓勵和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國家企業事業組織和街道組織舉辦各種醫療衛生設施,開展群眾性的衛生活動,保護人民健康"。在人類社會初期,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衛生事業,對疾病的診治基本上是私人行為。從人類進入機器工業時代開始,隨著主、客觀條件的不斷完善,現代意義上的醫療衛生事業出現成為可能。從主觀方麵來說,人的全麵、健康發展對於社會的重要性使國家認識到,保證公眾基本的健康既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作為社會人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因而將基本醫療的提供看做是一種社會行為。從客觀方麵來說,進入機器工業時代後,科技發展為人們認識疾病的機理創造了條件;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所導致的社會財富的積累,使得為公眾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障成為可能。隨著人的認識以及生產力的發展,現代意義上的醫療衛生事業逐步開始形成,並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進步。

一般來說,現代意義上的衛生事業,可以劃分為基本醫療、醫療保健、醫學科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等。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一個國家的曆史傳統和財政實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醫療衛生事業活動的內容。例如,由於我國的國情和財政實力,我國在醫療保障製度、人口與計劃生育等方麵都具有不同於其他國家的顯著特點。

11.1.2現代衛生事業的類別劃分

按照衛生事業活動的性質對衛生事業進行分類,衛生事業活動可以分為以下兩個類別。

A.以"準公共物品"存在的衛生事業

在現代衛生事業的基本活動中,基本醫療、醫學科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等活動的直接目標是提高生活環境的衛生狀況和保證社會公眾的基本健康水平。這裏的公眾,並不是具體的個人,而是不特定多數人,也就是說,隻要是該社會中的公民都可以而且應該享受這類衛生服務。人力資源是現代社會的重要資源,良好的生活環境是人力資源充分發揮作用的基礎。例如,對於重大疾病的預防,其出發點是對疾病的預防,服務對象是不特定多數人,其目的是為社會公眾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有效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

B.以個人"消費奢侈品"存在的衛生事業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需求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趨勢。在基本醫療、醫學科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等活動之外還存在其他高層次醫療服務需求,如醫療保健等。需求是與人的經濟收入呈正相關的,收入水平的不同決定了人的消費需求的不同。目前,醫療保健、私人醫生、心理谘詢等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凸現了人的不同需求。但是這些衛生事業產品更多的是作為個人"消費奢侈品"而存在,其對象是特定的少數人。衛生事業在滿足基本醫療等公眾基本需求的基礎上,也應越來越充分地適應不同個人及家庭的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總之,從衛生事業活動的性質出發對衛生事業進行劃分,可以有助於我們加深對各種不同性質衛生事業活動的了解,為製定衛生事業改革措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11.1.3衛生事業產品的特性分析

公共物品不同於私人物品的特點在於其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從衛生事業的活動對於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作用來看,衛生事業產品具有不同程度的公共性。衛生事業產品的公共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

A.衛生事業產品具有較強的外部收益性

外部收益性是指一個組織或個人的活動對社會產生的影響。衛生事業產品有內部收益性,也就是說,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是"誰出錢誰受益"。在收取服務對象相應的費用作為其成本的同時將病人從病痛折磨中解脫出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病人生活質量,使病人能健康地工作、生活。同時衛生事業產品又具有突出的"外溢性"。所謂衛生事業產品的"外溢性",是針對健康的個人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醫療衛生機構通過對病人的診治、重大疾病的預防、公共衛生環境條件的改善等,在為病人緩解病痛、挽救生命的同時,保證個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從而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衛生事業產品的外部收益性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前提和基礎。例如,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采取積極措施,消除了血吸蟲病等傳染疾病,極大地改善了公共環境衛生條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2003年初,麵對"非典"這場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國家采取果斷措施製止"非典"蔓延,從而保證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因此,衛生事業產品具有突出的外部收益性。

B.衛生事業產品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一定的消費競爭性

衛生事業是由多方麵內容構成的,不同的衛生事業產品之間在公共性上的表現有所差異,從0-100之間呈不同層次的排列。一般來說,重大疾病防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等具有純公共產品特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病理研究等醫學研究中的基礎醫學研究,也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屬於準公共產品。但是,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收入水平的不同以及需求層次的不同,決定了在基本醫療衛生需求之外還存在著某些超過社會一般需求的項目(如醫療保健等)以滿足個人或家庭的需要,因而一些衛生事業存在消費競爭性和排他性。

醫療衛生產品總體上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一定的消費競爭性。在現代社會中,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公民享有基本的醫療服務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體現為國家製定醫療保障製度、對重大疾病進行防治、采取措施積極改善公共衛生條件,因而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公眾個人需求的多元化和在特定時期、特定條件下醫療資源的有限性兩者之間的矛盾又使得醫療產品存在著消費競爭。總體上,醫療事業產品是接近於私人產品的公共產品。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衛生事業產品盡管公共性不同,總體上來說是屬於公共產品的範疇。

11.2我國衛生事業的改革與完善

我國的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應堅持與社會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相適應,以滿足全體公眾的基本醫療需求為主要目的,采取政府幹預與市場引導相結合、以政府幹預為主的手段,以擴大醫療保險覆蓋麵為突破口,以不斷改革和完善衛生服務體係,為人的全麵進步和人力資源的充分發揮創造良好的公共環境衛生條件為最終歸宿。

11.2.1我國衛生事業改革的目標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今後我國衛生事業改革的目標是:衛生改革的目的是增強衛生事業的活力,充分調動衛生機構和衛生人員的積極性,不斷提高衛生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更好地為人民的健康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在遵循衛生事業發展的內在規律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宏觀調控有力、微觀運行有生機的新機製。

A.改革衛生機構運行機製

衛生機構要通過改革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運行機製。衛生機構普遍實行並逐步完善院(所、站)長負責製。嚴格製止公益類醫療機構的商業化運營,調整醫療機構的收入結構,逐步降低藥品收入在醫療機構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合理控製醫藥費用的增長幅度,對於醫療收支和藥品收支實行分開核算、分別管理。實行對醫療機構的分類管理,嚴格限製公益類醫療機構的人員編製標準,改革和完善衛生服務價格體係,規範財政對衛生機構的投入。在保證完成基本衛生服務任務的前提下,醫療機構可以開展一些與業務相關的服務,預防保健機構可以適當開展有償的醫療衛生服務,以適應不同層次的社會需求。同時要加強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