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關於社會創造性研究的啟示和設想 第四節 關於建立綜合的社會創造心理學的設想
一社會創造心理學的曆史使命
一些心理學家區分了不同類型和等級的創造力。博登(Boden,1991)區分了心理性創造力(P-Creativity)與曆史性創造力( H-Crcativity),前者是對於個人而言的,如果一種產品或觀念對於個人而言是新穎的,無論在曆史上曾經有多少人有過同樣的想法,它對於這個人來說也是創造性的;後者足對於人類曆史而言的,隻有某種產品或觀念在人類曆史卜不曾存在過,或者說對於人類曆史是新穎的或前所未有的,它才能稱得上是曆史性創造力。與此類似,加德納( Gardner,1993)曾經把創造力區分為“小C”創造力與“大C”創造力,“小C"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創造力,包括了我們對於口常慣例的微小突破;“大C”指像T.S.艾略特、愛因斯坦、畢加索這樣的少數人所表現的創造力,他們在塑造人類文化觀念和標準方麵做出了重大的突破性的貢獻,根據這種劃分方法,我們也可以把社會創造性分為個人的社會創造性與曆史性的社會創造性,或者區分為小社會創造性與大社會創造性。我們可以把這種劃分方法看做一種類型劃分法或二分判斷(有或者無)劃分法。當然,我們也可以采取另一種基於連續體的劃分方法,正如穆恰魯德等人(Mouchiroud&Lubart.2002)所指出的那樣,我們可以把社會創造性看作一個連續體,重大的社會事件(如宗教和政治領域的重大事件)中所表現的社會創造性與一般的人際交往中所表現出的社會創造性可以看作這個連續體的兩端。正是因為存在著這兩個層次的社會創造性,所以我們可以據此分析社會創造心理學的建立對於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意義。
成立一門新興的學科——社會創造心理學,可以說是大勢所趨,它適應了宏觀的社會要求和微觀的個人要求。換言之,社會創造心理學的建立足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雙重需要所促成的,它承擔著為社會改革服務和為個人適應服務的雙重功能和使命。
(一)對於個人發展的使命
在微觀上,社會創造心理學研究可以幫助一個人完成基本的社會適應,最大限度地促進其社會性的發展。社會創造心理學研究可以揭示在什麼樣的條件(包括個人條件和環境條件)下,人們才能在日常的社會生活、社會活動中,通過特定的認知過程,以新穎、獨特、有效、適當的方式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可以從科學意義上告訴人們,怎樣才能過上一種創造性的生活或者形成一種創造性的生活方式,怎樣才能創造一種促進個人發展的最佳的社會環境。
事實上,由於社會結構的不斷變革以及隨之而來的人們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變化,人們在生活、學習、工作和就業等方麵的壓力感不斷加大。近年來,從學校內外傳來的自殺、凶殺消息不絕於耳,家庭中不斷加劇的婚姻衝突、代際矛盾(包括成年人婚後與父輩的矛盾、與孩子的矛盾)也占去了報刊、雜誌、網絡、電視等媒體相當多的空間和時間,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這些事件的事主包括了各個階層的人:學生、農民、公司的普通職工和管理者、自由職業者,甚至還有高校教師,促成這多種事件的因素包括情感挫折(如失戀、婚姻失敗)、職業發展的不順(如就業困難、失業、工作業績不佳、同事關係緊張)、師生關係和朋友關係緊張、學習壓力過重或學業失敗等。概括地說,幾乎所有的事件都與事主不善管理自身的社會生活、人際關係有關,與不能適當而有效地解決各種社會問題、消除各種社會衝突有關。
不容否認,現實生活中確實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有效地規劃著自己每天的生活,把一天的時間安排得十分得體,從容、鎮定、恰當地處理手頭的各種事情,而又不為瑣事所累;處理各種人際關係得心應手,麵對各種應急情境從容不迫,決策果斷又恰到好處;他們常常是周圍的人遇到各種社會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智囊”。同樣不容否認,在現實生活中這類人又是為數不多的。也正因如此,這些人才被我們奉為為人處世的楷模。
誠然,一個善於管理社會生活、處理各種社會衝突的人,或者說,一個具有社會創造性的人,首先可以創造有利於自身發展的人際關係環境,包括和睦而相互促進的家庭關係、師生關係以及朋友、同伴或同事關係,這是一種動力性的環境,它對一個人的發展可以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其次,一個具有社會創造性的人更可能積極地發揮自身的潛能,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使自身的社會性獲得充分的發展。具有明顯的社會創造性傾向,這一事實本身就意味著,一個人對生活具有積極的態度,能夠熱情地規劃自身的生活,認真解決生活中的各種衝突或問題,對變動不居的社會環境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可以預測,一個具有社會創造性的人在生活中會避免許多人際衝突,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和友誼;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威望,更容易受到周圍人的接納而不是排斥,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對於自身而言,在一種和諧的社會關係和生活氛圍中則更可能形成健康、和諧的心理。假定一個人能夠創造性地規劃自身的生活,持續不斷地達到自身的發展目標,能夠積極麵對各種問題,創造性地形成與戀人、與朋友、與同事、與親人、與教師的和諧關係,解決在此過程中的各種衝突,那麼,他或她就更可能避免上述各種不幸。事實也確實如此。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積極解決社會問題的傾向、理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預測一個人積極的心理功能,包括良好的生活滿意度、自我接納程度、自主性、對環境的掌控力以及和諧的人際關係、良好的生活目標和個人成長(Chang,Downey&Salata,2004,pp.99 -116)。而且,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人還能夠積極地評價自己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具有迅速而有效地解決重要問題的動機和信心;他們還會有效地提取和運用一切可用的信息,應對各種威脅心理健康的因素,保持心理功能和行為的健康( Elliott,Grant,&Miller, 2004, pp. 117-134).
(二)對於社會發展的使命
在宏觀意義上,社會創造心理的研究顯然可以為建設和諧社會和創新型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在我國最近發表的文件《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以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近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指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和諧的總體要求和基本特征。在心理學意義上,和諧社會的本質是建立在政治和諧和經濟和諧等和諧環境基礎之上的、各種社會關係的和諧和心理和諧。脫離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基礎而論心理和諧,自然有心理決定論之嫌,但擁有豐裕的物質生活未必有心理的和諧和社會關係的和諧,這並不難理解。要實現真正的和諧,每個社會成員首先需要具備可以促成心理和諧的個體條件,其中包括管理、規劃自己的日常生活的意識、動機和能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的意識、動機和能力,處理和解決各種人際關係問題的積極傾向和能力,應對各種挫折、消除其消極影響的人格傾向和能力等。一個具有社會創造性的人,理當以這些品質為基礎,形成積極的個人生活方式和集體生活方式。換句話說,作為個體在社會生活中表現的綜合性的品質,社會創造性不僅是個人心理和諧的重要保障,還是社會心理和諧、社會關係和諧的基礎。
誠如馬克思所言,在其現實性上,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對於一個家庭成員來說,善於處理家庭中的各種社會關係(包括親子關係、夫妻關係、長幼關係、代際關係)的人更可能擁有家庭的和諧;對於一個社區居民來說,善於處理社區的人際關係,忠實履行社區責任,才更可能促成社區的和諧;對於一個教師或學生來說,善於處理師生關係、朋友和同伴關係,才更可能創造和諧的學校環境或學校的和諧;對於一個單位或組織的職工來說,善於處理同事關係和上下級關係,才能更好地創造單位或組織的和;皆。顯然,一個具有社會創造性的人更可能創造和諧的社會,實現社會心理和社會關係的和諧。
正如本書中所涉及的曆史人物一樣,曆史上許多傑H3的社會名人,包括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改革家以及精於組織、管理和領導的傑出人物,都曾經表現出傑出的社會創造性,他們所創立的豐功偉績推動了曆史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這些人所表現的創造性是一種大社會創造性(大C),是曆史性的社會創造性,或者說處於社會創造性連續體的極高的一端。由於個人的生理與心理條件、成長環境、職業條件以及活動機會的差異,不可能每個人都表現出這種創造性,但通過探究它的發展與展現規律,我們完全有可能促進這種傑出的社會創造性的發揮。我們雖然不能複製某個具有傑出創造性的領袖人物,但可以從他們的認知活動、人格傾向、動機特征以及他們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方式汲取有益的啟示,形成我們自己的“政治人格一或“國家人格”。
每個時代的社會發展都可謂風雲變幻、神秘莫測,在我們這個時代亦如此。世界各國政治、經濟形勢變化多端,絕不可能用某一個“模子”或某一種方案解決所有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或其他的社會問題。社會環境每天都在變化。昨天的社會形勢已經不同於今天的社會形勢,昨天的社會問題情境已有別於今天的社會問題情境。因此,適用於昨天的社會問題解決方案可能已經不適用於今天,正所渭“此一時,彼一時”也。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創造性對於一個組織的管理者和領導者就顯得尤為重要。他們必須根據“此,時”的社會情境做出新穎、獨特的(至少是適當、有效的)決策,製定適用於“此一時”的解決方案。換言之,他們必須進行社會創造。
恰逢本書寫作之時,一場五十年一遇的暴風雪襲擊了中國的多個省市,給交通、工作和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難。因為正值春節期問,航空、鐵路、公路交通不暢使許多急切地想回家過年的人被迫滯留站點;由於物資無法正常運輸,四十多個縣市居民的生活供給出現困難,許多人備受冰凍災害之苦。這場出入意料的自然災害考驗著整個國家和災區各級政府的應變能力或社會問題解決能力,要求他們發揮自身的社會創造性,以最少的投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各方麵的損失,解決百姓所麵對的各種實際困難或社會問題。值得慶幸的是,各級政府同心協力,成功地啟動了應急方案,解除了暴風雪的威脅,取得了“迎戰暴風雪”的勝利,同時也為社會創造心理學研究的實際意義提供了一個事實論據。
通過社會創造心理的研究,可以描述成功的社會創造活動的特點,探明社會創造活動需要具備的個人條件與環境條件,查明特定的個人因素、環境因素怎樣影響著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社會創造性的發揮。顯然,這些研究結果對於領導者和組織者創造性的成長和發揮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如果我們已經知道,在哪些條件下一個人更可能產生社會創造的動機,更可能表現出特定的人格傾向,並以創造性的認知方式思考和解決社會問題,開展社會活動,那麼,我們就能夠據此創設有利的條件,促成那些從事社會創造活動的領導者、管理者適當的人格、動機、認知方式。這些研究也可以為建立科學的管理和領導體製提供參考依據。
江山代有英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一代代社會領袖人物的社會創造奠定了我們今天社會發展的基礎,同時,他們的社會創造行為也不斷引領著後來者,供他們研究、學習。但是,也不乏失敗者,他們的行為或者教訓雖然慘痛,但同樣值得研究、反省或總結,不斷警醒著後人。社會創造心理學重大的曆史使命就是推動對社會創造心理規律的研究,使一個人、一個群體或組織乃至一個國家和民族,力所能及地避免社會改革和創新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失敗,而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
二社會創造心理學的性質和研究內容
作為一門新的心理學分支學科,社會創造心理學具有自身獨特的性質、相對獨立的研究內容和研究任務,也具有一套,與此相應的研究方法。
(一)社會創造心理學的學科性質
從學科性質上看,社會創造心理學可以看作創造性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它與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既有區別又有聯係,或者說是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與創造性心理學等學科的交叉學科。
首先,社會創造心理學是研究社會創造性這樣一種特殊領域的創造性的本質、發展和表現規律的科學,它本質上是一門創造性心理學。它所揭示的是個體或群體在口常的社會生活、社會活動、社會交往中的創造性人格、創造性認知、創造性動機、創造性能力特點及其與環境的關係,是社會創造活動中的基本心理規律。創造性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創造活動中心理規律的科學,它的研究領域更為寬泛,它的研究範圍不僅包括社會創造領域的心理規律,而且包括了科學創造領域、藝術創造領域以及其他領域的創造心理規律。可見,它與創造性心理學的關係主要是特殊與一般的關係,是創造性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其次,社會創造心理學具有跨學科性,可以看作創造性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等學科的交叉學科。社會心理學主要是研究社會互動過程中自我、他人與情境相互作用的規律的科學,側重考察群體成員之間的社會關係、社會行為、社會互動和社會影響等。組織行為學側重研究在組織這類特殊的社會群體中成員之間的社會互動規律或社會行為之間的棚互影響,如果把心理學作為一門行為科學,它本質上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社會創造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都注重研究人們在形成社會關係的過程中所具有的特殊規律,群體成員在社會互動過程中的創造性行為是它們共同的研究主題,但社會創造心理學不僅研究個體在群體生活中的創造心理規律,而且研究個體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的創造性心理;不僅研究社會創造性的性質和表現,而且研究社會創造性的發展和演變。類似的,組織中的社會創造性是社會創造心理學與組織行為學共同的研究主題,其中組織中創造性的管理和領導行為又是重要的研究問題之一。另一方麵,組織創造性雖然是創造性心理學的重要研究主題,但組織創造性未必是社會創造性。同樣,管理與領導活動中的創造性是社會創造心理學與管理心理學、領導心理學共同的研究主題,但社會創造心理學所研究的社會創造性的範圍更寬。
這裏尤其要提到艾曼貝爾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一門新的學科——創造性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她指出,創造性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社會因素與創造性的關係,揭示社會因素對創造性的影響機製,考察最有利於創造性的社會環境條件。早期家庭環境、家庭關係與成人創造性的關係,旅行、日常活動或社會文化的多樣性與創造性發展的關係,早期教育環境與創造性的關係,特定領域的創造性榜樣與青年人創造性的關係,成人的工作環境與他們的創造性成績的關係等,都是創造性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問題,有關的研究結論已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Amabile,1987,pp.1-5,249-259)。閃此,它本質上是社會心理學的一部分,不過是以創造性作為自己的研究問題。
社會創造心理學與此不同,它不儀要研究社會條件或各類環境因素對社會創造性的影響,而且要研究社會創造性的本質、發展趨勢、年齡特征以及與遺傳、認知等個體凶素的關係。也就是說,從研究問題.1:看,社會創造心理學不僅包括社會創造性的社會心理學,而且包括了社會創造性發展心理學、社會創造性教育心理學、社會創造性生理心理學等,它們分別研究社會創造性的發展問題、教育問題與生理機製問題。在此意義上,社會創造心理學與創造性社會心理學也是既有所重疊又相互獨立的關係。
(二)社會創造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和任務
1.社會創造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社會創造心理學承擔著理論創新與實踐促進兩大任務,或者說,其研究任務可以分為理論任務與實踐任務。
正如第一章所分析的那樣,在理論上,通過社會創造性的心理學研究,可以建立社會創造性的結構與運行理論,探明社會創造性的組成成分,探討社會創造性的發展趨勢、年齡特征、社會創造性與其他心理品質的關係,查明影響社會創造性的生理或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及其影響機製。這些研究將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有關的創造性理論。在本書的第三章至第七章及第幾章中,我們考察了社會創造性人格的成長過程、畢生發展趨勢和年齡特征,探討了各個階段的社會創造性與環境因素的關係,並在第十章分析了社會創造性人格的適應性本質。這構成了社會創造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基礎的一部分。
在實踐上,社會創造心理學研究者應根據基礎理論研究的一般結論,創設促進社會創造性發展、發揮的環境,促成特定的個體條件與環境條件的“優化組合”,以最大限度地激發一個人或一個組織的社會創造性。其中包括,創設有利的家庭環境,尤其是早期家庭環境,創設良好的受教育條件和工作環境,並促成特定的文化氛圍和價值觀。就像本書前麵所指出的那樣,敦促父母形成良好的教養方式和家庭氛圍,提供社會創造性的榜樣,提供參與社會創造活動的機會和職業條件,鼓勵社會創造性的發揮。
2.社會創造心理學的研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