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海上尋蹤(1 / 2)

第十四章海上尋蹤

盛家的老房子

現在盛家人已星散各處,除了人陸之外,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國、香港、台灣諸地。第三代"毓"字輩的人,老的已經八九十歲,年輕的也過了不惑之年。在上海、蘇州、常州等地,現在還保留了不少當年盛家的或是與盛家有關係的老房子,時時能勾起老上海們"懷古"的胃口。

外灘中山東一路6號和9號,均是與盛家有關的老房了。6號是盛宣懷於1897年創辦的中國通商銀行舊址;9號是原輪船招商局的舊址。

這兩幢房子均為磚木結構的老房子,在外灘林立的大廈群中,它們顯得十分局促和寒酸,但是它們資格最老,僅次於外白渡橋下麵原英國領事館的老房子(外灘33號),很能說明中國洋務運動起步時期與列強爭雄的艱苦境況。

6號的房子為四層磚木結構,坐西朝東,建築麵積為四千九百九十平方米,占地麵積一千三百八十八平方米,正門有立柱,門楣有簡單的紋飾,東立麵二、三、四層樓窗了還加有小陽台點綴,中央高處有山牆壓頂,外牆采用花崗岩貼麵磚鑲貼,由馬禮遜洋行設計,建於1896年。解放後為交通部接管,歸長江航運公司和長江航道局上海辦事處使用。改革開放以後經過置換,目前成為旅遊休閑場所。

9號的房了原址原是美國旗昌洋行舊址。上海小刀會起義時期的上海道吳健彰、早年就是旗昌洋行的買辦。該行的輪船公司,曾經是長江航運中的三霸之一(另外兩家是怡和洋行和太古洋行),盛宣懷奉李鴻章之命開辦輪船招商局時,與之進行過激烈的競爭01877年,盛宣懷以二百二十萬兩銀將旗昌輪船公司盤下,又於1901年拆去舊樓,重起新樓。此樓為三層磚木結構,占地四百五十五平方米,建築麵積三幹五百三十八平方米,外觀仿文藝複興式,每層有明顯的腰線,內部樓梯迂回曲折,木扶手上的雕花也十分精致。北伐戰爭以後,輪船招商局於1 930年被國民黨接收,改為國營。解放後,先後歸上海港務監督局、交通部上海海上安全監督局及上海海-卜搜救中心使用,目前也已置換,成為旅遊休閑場所。

盛家在上海曆史最久的老房子,自然是靜安寺路(南京西路)上的老公館,是盛家在上海的老根據地,現在已完全"舊貌換新顏"了。這處老公館占地一百零五畝,除一棟老花園洋房之外,其餘的在盛宣懷和莊夫人相繼去世之後,就被盛氏後代拆建為裏弄住宅出租,後來又陸續賣出。抗戰期間,連這幢老花園洋房也賣了,成為中國銀行的財產。汪偽時期一場金融血戰(中行慘案)之後,中國銀行就是在這幢老洋房裏宣布複業的。解放以後歸中國人民銀行,曾是該行靜安區支行的營業所,直到前數年成都路高架工程施工中,才算完成了它的最後使命。

盛家最負盛名的老房子,要算淮海中路1517號,現為曰本領事館總領事官邸的那幢頂級花園豪宅了。多年來人們一直傳說是盛宣懷買下的,其實並非如此,盛氏本人絕非奢侈到這個程度。現經多方證實,那確實是盛老五(盞重頤)從外國人手中買下來的,並非從其父親手裏繼承下來。原先是一個英國商人的住宅,回國前把房子賣掉。當時盛老五在外灘開有銀公司,又做地產生意發了財,於是斥資購下。買進時花費已難以考證,在20世紀40年代末賣給榮宗敬的兒子榮鴻三時,是一百萬美元賣出的。解放後榮家人出國,房子由國家管理,曾作為上海市高教局和市婦聯的辦公用房,直到1970年代中期中曰建交,成為曰本領事館。近些年曰本領事館遷往虹橋開發區,這兒成為日本領事館總領事的官邸。

目前作為旅遊勝地,並且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單位的,是蘇州的留園。這座園林占地三十五畝,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1593年),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盛宣懷的父親盛康於1873年斥資購下,經過三代人的不斷加以修整、增建,使之古木蔽空,廳堂華美,移步換景,美不勝收。花園裏布置了很多形象豐富的太湖石,其中三塊最有名,後來就成為盛家三個孫女的名字,即冠雲、瑞雲、岫雲。這座園林對丁盛家具有不同一般的意義--盛康去世後停棺於此,盛宣懷去世後亦停棺於此;盛老四盛恩頤就去世在這裏。這兒不僅是盛家的別墅、花園,還有盛家當年的祠堂、家廟、客廳、住宅。從這個意義上講,是中國傳統家族文化和古典園林文化的結晶。過去每年盛家的後人來此祭祖,孩子們每人可得四塊大洋的盤纏費,所以也是孩子們的樂園。解放後國家實行土地國有,留園遂歸入國家的賬冊。1950年代初園中建築已年久失修,國家斥資二十萬元,整修一新後對外開放。1961年3月被列入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保護單位;1997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3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如今更加享譽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