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龍城之望
運河邊最富傳奇的巷子
常州盛氏是江淮一帶的大姓。
據說他們的遠祖,是周文王的兒子鄖叔武,至穆乇時易鄖為盛,於是後代就開始姓盛。後來盛氏又分為南北二宗,南宗從古梁遷至廣陵,宋王朝南渡時 又遷到金陵。到了明朝,有個叫盛睿的老祖宗,帶了一支家眷隊伍遷居到了常州,在城西北的龍溪河畔築屋造室,從此在常州紮下了根。久而久之,盛氏子孫枝繁葉茂,族大根深,那地方就成了盛家灣,成了盛氏家族常州一脈的大本營。
常州又稱龍城(還有延陵、毗陵、丹德、武進等古稱),有龍溪河傍城而過。龍溪河近通運河,遠達長江、太湖、東海,兼得襟江帶湖之美和漁米舟楫之利,故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譽。然而這個龍城自古並未出過什麼龍子龍孫和天王老子之類,倒是文臣武將、富商巨賈出了不少。到了明清兩代,此地更 是商賈如雲,萬舸爭流,物華天寶,南北矚望,惹得康熙帝和乾隆帝各自先後六次大駕光臨。現在被稱作"禦碼頭"的地方,至今還樹立著乾隆帝題寫的禦碑,共六塊,那是皇帝棄舟上岸之處。
盛氏之所以成為地方大姓,不僅是人多,還在於曆朝曆代出過不少知名的人物。唐朝時有個盛彥師,好讀書,少任俠,唐高祖兵陳汾陽時他為大將。史書上稱他"晉城一役斬李密及王伯當,以功封葛國公,授武衛將軍",說明他是李唐政權的一員幹將。唐貞元年間又有個盛雲鶴,學富五車,是個大知識分子,授翰林院侍講學士,後來當了皇帝的老師。
到了宋朝,盛家出了個盛度,是端拱二年的進士,因治理西部邊疆有功,當上了副宰相。宋宣和年問,盛家又出了個有名的忠臣,名盛俊祥,在朝廷裏當禦史(紀律檢查官),南渡後因揭發秦檜篡權誤國,被秦氏所不容,被迫"乞病回鄉",回鄉後書寫了"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大字,分授給八個兒子,教育後代,不辱門風。
元明兩朝至清代前期,盛氏家族的功名未大顯,但是出了幾位藝術人才--盛懋是山水畫家,盛或是詩人,盛寅是名醫,盛時泰也是畫家,盛年則是清代著名的圍棋國手。
然而到了清代嘉慶、道光、鹹豐年間,盛家的門風又為之一振。先是盛宣懷的祖父盛隆於嘉慶庚午年中舉,當上了浙江海寧知州,接著他的父親盛康於庚子(1840年)中舉,進而在甲辰(1844年)考中進士,獲得了封建社會的最高學曆,當上了湖北武昌鹽法道(分管食鹽產、運、銷的副省長),成了地方實力派。
盛康任職湖北,對於盛家來說最直接的影響是,這期間李鴻章正奉命攻打太平天國,盛康參與操辦後勤軍務,甚得讚賞,這就為後來他的兒子盛宣懷進入李鴻章的幕府打下了"伏筆",也為這個家族後來的振興,做好了最重要的人事鋪墊。
盛家兩代人居外做官,俸祿曰增,家底漸厚,盛宣懷的父親和叔父就在常州城裏買地造屋,建起了前後九進的深宅大院。在盛宣懷的父親盛康快要告老還鄉的時候,又在蘇州買下一處偌大的舊式園林,精心修整後,作為盛家的別墅和祠堂所在地。這處園林,就是現在號稱蘇州四大園林之一的留園。
數年後盛宣懷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發跡後也在故鄉大興土木,在常州周線巷建起了前後十一進的大宅院。盛家在常州的兩處豪宅相距不過百米,重簷疊嶂,鉤心鬥角,時人莫不以之為瞻。
現在常州市嵌著"盛宣懷故居"大理石碑子的地方,叫馬園巷,窄窄的巷道,顯得逼仄而潮濕,其實這隻是當年盛宣懷之父盛康造的九進大宅的邊門,正門則開在馬園巷盡頭的一條大馬路上,現在成了常州市人民法院大廈的所在地。而法院門前的那條大馬路,就是古運河邊上的、充滿傳奇故事的青果巷。
盛氏大宅門選址青果巷,可謂占盡天時地利。
初看青果巷,不過一條五六百米的巷子,然而這可是千裏運河邊最出人物的巷子,也可能是全國最"富產"人才的巷子。千百年來,文匝武將不知出了多少。近一百年來,名人就出了好幾十位,革命家、實業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藏書家、銀行家、書法家、語言文字學家,幾乎遍及各個領域,形成一道極具華彩的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