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看穿職場——機遇造就升遷
升遷要善於抓住機會
大文豪培根曾經說過:“幸運的機會好像銀河,他們作為個體是不顯眼的,但是作整體卻光輝燦爛。”工作中任何的機會都是你晉升的最好梯子,如果你能握住就會扶搖而上,如果你不善於把握機會就隻有看著別人晉升提拔。
狄更斯說:“機會不上門來找人,隻有人去找機會。”升職也是一樣,職場中競爭者比比皆是,如果你沒能抓住機會,就可能被上司忽視。在機會麵前不要做思想家,要做行動派,隻有善於發現機會,抓住機會,才能使自己的職業之路更加順利、寬廣。
某藥廠由於更新設備,資金投入太大,一時周轉不過來,再加上原有產品長期滯銷,虧損十分嚴重。這時上司提出了充分利用新型設備,更新產品,轉型尋找出路的要求。廠長決定到東北去引進一項“腳步按摩治療器”的新技術。
該藥廠地處西南,業務部主任小程主動請求到東北去聯係業務。小程不辭辛苦,往返幾個來回,終於成功地引進了新產品。新產品的試銷成功,使藥廠很快扭虧為盈,小程也因此而被提升為副廠長。麵對廠裏的困難,別人看到的是困難,而小程看到的卻是機遇與挑戰。
隻有大膽地嚐試和永不放棄的精神才能成就一番事業。機會就像閃電一樣,如果你稍加猶豫,機會就會從你身邊悄悄溜走。俗話說得好,愚者喪失機會,弱者等待機會,智者把握機會,強者創造機會。隻有強者才能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創造有利於自己的機會。
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李詠深受觀眾歡迎,可是,他之所以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並不是靠運氣,而是靠自己的爭取和努力,最關鍵的就是他抓住了的機會。李詠在北廣學的是播音專業,可是,不安分的他總愛跑到電視專業上課。在央視工作之後,他總是認定當編導更有作為,在他的眼裏,播音沒有能展示自己的才華。於是,從播音係畢業時,剛出道的李詠肯定是不大幸運的,處處都可能事不由人。但是,在《中國報道》當記者期間,他還是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因為他是新疆人的緣故,他接連拍攝了兩部跟新疆有關的專題片,都獲得了政府獎。但幾經周折,最後還是回到鏡頭前,奔走在《天涯共此時》等欄目之間,繼而進入如今的狀態,這是一條不折不扣的彎路。好在一路上李詠都能唱著歌,跟自己握手。
一個偶然的機會,李詠成了節目主持人,央視花40萬從英國買進了一套娛樂節目,使得《幸運52》脫穎而出。如果李詠堅持做一個電視編導,未必能取得如今的成績,好在他有一顆平常心,從不固執以往的觀念,於是找到了自己的立足點。
機會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往往稍縱即逝。精明的人,一旦順手“牽”著機會,就會以最快的速度利用它來辦事。美國佛羅裏達州有位猶太小商人,發現一些家務繁重的年輕媽媽們常常臨時急急忙忙上街為孩子購買尿片,於是,他靈機一動,想到創辦一個“打電話送尿片”的公司。送貨上門的創意並不新穎,但送尿片的想法則有些幼稚,沒有商店願意這麼做,因為它本小利微,大家都覺得不值得做。
這位小商人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呢?因為他發現在校大學生是全美國最廉價的勞動力。於是,他雇大學生去送,讓他們使用最廉價的交通工具——自行車。他又把送尿片服務擴展為兼送嬰兒藥物、玩具和嬰兒食品,隨叫隨送,隻加收15%的服務費。後來,他的生意越做越紅火。
要想晉升成功,就必須使自己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讓公眾和上司了解自己、信任自己、支持自己。有些下屬雖然才華橫溢、能力超群、成績卓著、年富力強,足可以勝任更高一級職位的工作,但因其才華、能力、成績鮮為人知,終難晉升。當然,獲得晉升成功的最有說服力是你的實績。但是今天的時代,工作表現好的人大有人在,況且工作做得好的人可能獲加薪或某種精神鼓勵,但並不表示可以獲得晉升的機會。
亞特蘭大的哈維·柯爾曼對於晉升之道提出了新的見解。他在IBM工作了十一年,其中有一半時間是從事管理方麵的工作,目前他正擔任美電報電話公司、可口可樂公司、智囊以及默克等公司的顧問。柯爾曼根據他在多家大公司的所見所聞,將影響人們事業成功與否的因素作了如下的劃分:工作表現隻占10%,給人的印象占30%,而在公司內曝光機會的多少則占60%。柯爾曼認為,在當今這個時代,工作表現好的人太多,工作做得好也許可以獲得加薪,但並不意味著能夠獲得晉升的機會。他發現,晉升的關鍵乃在於有多少人知道你的存在和你工作的內容,以及這些知道你的人在公司中的地位以及他們的影響力有多大。
辛辛那提的管理顧問克利爾·傑美森也給出了同樣的意見:“許多人以為隻要自己努力工作,頂頭上司就一定會拉自己一把,給自己出頭的機會。這些人自以為真才實學就是一切,所以對提高個人知名度很不經心,但如果他們真的想有所作為,我建議他們還是應該學學如何吸引眾人的目光。”
因此,作為一名普通的員工,如果想要在職場中出人頭地,就不能光等待老板發現自己,而是要善於抓住工作中的每一次機會,充分表現自己的實力,讓老板對你另眼相看。
客戶是晉升的有力杠杆
職場中,員工總是避免不了和客戶打交道,而客戶是否滿意則是業績提高的關鍵。所以說,在職場中隻要你贏得客戶的信任和欣賞,你的晉升之路就會變得更加寬廣。很多人認為客戶關係好壞和自己的升職沒有太直接的關係,實際上,客戶的好評比你的努力更有價值。
李霞是一家通訊設備公司的普通銷售員,平時在單位沉默少語,屬於不太會引起別人關注的那種員工。領導也一向不太看好她,有她不多她,無她不少她。可是有一天,一個大客戶上門來談單,並指明要李霞接待,原來這個客戶以前在李霞手中買過一次產品,雖然單子很小,但是李霞始終非常耐心,並且幫助他根據實際需求配好了實惠商品。更重要的是,後來客戶因為暫時轉移經營方向,有幾個沒使用過的產品想退掉。李霞知道產品過了一個星期單位是不會同意退貨的,於是她想辦法了打了一點折扣把產品巧妙地賣給了另一個客戶,從而皆大歡喜。
客戶對李霞的好評使領導對她另眼看待,並使李霞得到了盡快晉升的機會,所以說不要忽視客戶的重要作用,關鍵時刻,客戶是你獲得升職的最好、最有利的杠杆。
職場上,有很多人因為得罪客戶而阻礙了自己的晉升之路,也有很多人因為得到了客戶的歡迎而使自己的職場越來越順暢。
柴田和子是日本保險界的傳奇人物,她十六年來蟬聯日本保險行銷冠軍,她一年創下的業績等於804位業務員的業績總和,她被稱為日本推銷女神。因為她對客戶的關懷無微不至,客戶對她的服務十分滿意,同時這也使她在銷售界獲得了至高的榮譽,並使自己的事業達到了最高峰。
柴田和子之所以能取得這麼驕人的業績,一是得益於她與眾不同的行銷策略;二是得益於她與眾不同的客戶服務。在這裏,我們隻談她的客戶服務策略。
第一,對客戶有愛心和使命感。
在客戶過生日的時候,柴田和子不僅會送客戶一些禮物,而且還會隨禮物送一張賀卡或是感謝信。“生日快樂,感謝您在過去的日子裏給予我的關照。我是在您的幫助下成長起來的,以後還很需要您的支持和關照。”
如果是客戶某天要加班,柴田和子會買上幾盒便當送到客戶加班地方。“今天又加班了,辛苦了。”然後就與客戶一起吃便當,一起工作,柴田和子把客戶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
第二,把每一位客戶都當作唯一的客戶來對待。
一位從事設計工作的客戶打電話來,對柴田和子說:“我想為我的汽車投保,請派一位秘書或是任何一位工作人員來就可以了。”柴田和子:“您是我最重要的客戶之一,即使再忙,我也要親自過來看您。”客戶:“好久不見,柴田小姐大概已經忘了怎麼來我公司了吧!”柴田和子說:說哪兒的話,您的辦公室在東京××街消防隊東邊的那個小紅樓,3層,是個金屬玻璃門。”柴田和子連客戶公司的大門都知道是什麼做的,可見柴田和子對這位客戶是非常重視的。這位客戶非常感動:“你可真沒忘記,永遠把我當回事。”要知道,這位客戶是八年以前碰過麵的,這八年未再見過麵。
有人問柴田和子她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柴田和子說:“凡事要有愛心,要有使命感,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才能對社會有益,自己能為別人做些什麼,這是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在獨善其身之後,再兼善天下的重要因素。”
在職場中,老板不僅看重員工的技術能力,而且重視員工和客戶的溝通能力,尤其是作為銷售業和服務行業,客戶就是上帝,老板和員工的目的就是為客戶提供好的服務,使客戶滿意。如果你獲得了客戶的支持和欣賞,那麼老板就會重用你、信任你。所以,作為一個員工一定要樹立一種為客戶服務、讓客戶滿意的意識,讓客戶成為你職場上成功的推力,成為你晉升的有力杠杆。
努力工作是得到上司認可的前提
在工作中,每個員工都會麵臨著一係列困難和問題,其中,晉升、漲工資和分配住房等恐怕要算是首當其衝的問題。而這些又常常由自己的上司決定。他們有較大的決定權和選擇權,並常常按照自己的印象和所了解到的情況作出判斷。
那麼,在麵臨這樣的機會時,我們要不要主動地找上司或上司的上司反映自己的困難,提出自己的要求呢?這常常是人們為之而苦惱的事。因為,如果我們自己不去要求,很可能就會失去機會,而如果我們提出要求,又擔心上司或上司的上司會認為自己過於自私,爭名奪利,究竟該如何麵對這樣的問題呢?
實際上,實事求是地向上司反映情況,提出自己的困難和要求,完全不屬於自私和爭利的範疇,而且是十分正當的。在平等的機會麵前,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去獲得自己應該得到的東西。而且,作為領導和上級領導來說,由於其時間和精力的有限性,不可能完全了解每個人的情況,也常常可能僅僅為一些表麵現象所迷惑,以至於犯片麵性的錯誤。既然如此,我們自己為什麼不可以主動地幫助領導或上級領導了解情況,以便他作出更為公允和明智的決定呢?相反,如果你不是反映情況,則隻能是自己對不起自己。
但是,在這裏,也應該注意一個問題。眾所周知,每一次的晉級、漲工資等,名額常常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人人有份。在這種情況下,你如果向上司或上司的上司主動提出要求,最好是事先作一番調查。看看這次指標數量究竟有多少,並就部門的各個人選作一番排隊分析。如果說自己條件很有可能入選,或者說有百分之五十的機會,但存在著競爭,這時候你便可以勇敢地試一試,而且應該去向上司或上司的上司提出要求。如果排隊下來的結果自己的希望甚小,那麼,趁早自己放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你再主動要求,再爭,實現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而且上司會認為你太過分,不明智。
下屬能否得到提升,不僅決定於他的業績,還決定於他的方法,首先要讓上司提升自己就不能過分謙讓。
《聖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位先生仙逝後欲進入天堂去享受榮華富貴,於是就排隊領取進入天堂的通行證。由於他不善於競爭,後麵的人來了直接插在他前麵,他卻始終保持沉默,絲毫沒有任何反抗或不滿,就這樣等了若幹年,他仍然站在隊伍的末尾,始終未得到他想得到的東西。
這個故事對我們深有啟發。人世間處處充滿著競爭,就社會來講,有經濟、教育、科技的競爭,有就業、入學,甚至養老的競爭。就晉升來講也不例外,在通向金字塔頂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是競爭的足跡。對於同一職位覬覦者甚眾,當你了解到某一職位或更高職位出現空缺,而自己完全有能力勝任時,保持沉默,決非良策,而是要學會爭取,主動出擊,把自己的想法或請求告訴上司,往往能使你如願以償。戰國時期趙國的毛遂、秦王贏政時的甘羅已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證明。特別是上司已經有了指定的候選人,而這位候選人在各方麵條件都不如你時,本著對國家、對人民、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應該積極主動爭取,過分的謙讓隻會堵死你的晉升之路。
當下屬向上司提出請求時應講究方式,不能簡單化。宜明則明,宜暗則暗,宜迂則迂,這要根據你上司的性格、你與上司以及同事的關係、你的知名度等因素而定。
“明示法”即通過口頭書麵形式,明確地向上司提出自己的請求。
“暗示法”即在與上司溝通(包括談話或報告)過程中做出某種暗示,如“我要是擔任某職,會怎樣,會比某某更恰當……”
“迂回法”即由他人轉達自己的請求,而這個人最好是上司的知己。究竟采用哪種方法更有效,則應視條件而定。
在正式提出問題和上司討論之前,做出一兩個暗示,表明你正在考慮這件事,這樣就不會在商量的時候發現他毫無準備了。你可能會認為這隻會給他時間搜羅理由拒絕你的要求,但是記住要去贏得一場辯論,就是要使上司確信給予你提升是出於對大局利益的考慮。假如上司有所保留的話,你應該了解其中原因(在了解以後,你也許會發現,你選擇了錯誤的職業或這家公司並不適合於你)。
通常,應該在上司情緒好的時候這樣做,如果他的異常愉快是由於你的成績引起的,那更妙了。選擇時間非常重要,把你的要求作為工作日第一份報告呈交給上司往往很難奏效。
與其告訴上司你工作得怎麼努力,不如告訴他你究竟做了些什麼。試著用一些具體的數字,尤其是百分比來證明你的成績。同時,要避免描述性的形容詞或副詞,譬如,不要說:“我同某某公司做成了一筆生意。”而說:“我與某某公司做成一筆多少萬元的生意。”這也就是說,盡可能地讓事實替你說話。
把最後一點擴展開去,你也許會發現最好什麼也不說,而是簡單地做一份報告給上司,總結一下你的工作。如果你這麼做,白紙黑字,詳盡地列出自己的成績,就使他能清楚地了解你的成績,而且日後也能查閱,同時,也就用不著去說那番聽起來使人覺得你自吹自擂的話了。
不可否認,這並非那麼容易做到,因為你是申請人,上司才是決策者,而有關你各方麵的資料又有限,因而是否滿足你的請求需要考慮。然而,如果更仔細地想想,還可以拿出理由,說明你所期望的提升對於授予者都不無裨益。
假如要謀求提升,還可以指出權力的擴大會使你為上司完成更多的工作,更有效地處理你手頭上的事情,而如果想得到加薪而別無他求,那你告訴他這可以讓別人認識到出色的工作是會得到獎賞的,要使人信服,證明你的提升會使他得到好處,你確實需要動一番腦筋,但是努力大多是不會白費的。
下屬的要求一旦遭到拒絕,轉而用離職或不辭而別來威脅上司的做法往往會引起上司的不滿。縱然上司屈服,感受到威脅了,上下級關係也將失去了信任,而信任感恢複原狀,即使可能,也是十分艱難的。在這種情況下,從長遠來看,暫時的勝利會變成永久的損失。另一方麵,如果上司有充分的理由婉言拒絕你的要求,你向他保證你會繼續努力和支持他會對你有很大的好處,這麼做實際上是促使他盡快地改變現狀。這樣,你們兩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會更加堅實。
總之,你隻有努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才有可能得到上司的認可。
讓競爭對手給你提個醒
競爭對手就好比一麵鏡子,通過他,你可以看到自己的優勢,也可以看見自己的缺陷。如果沒有了對手的隨時提醒,你的缺陷也不會自動消失。對手,讓你時刻提醒自己,沒有最好,隻有更好。競爭對手的存在是一個優秀員工積極向上的動力,也是他在前進道路上最好的助手。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做“馬蠅效應”,意思是再懶惰的馬,隻要身上有馬蠅叮咬,它也會精神抖擻,飛快奔跑。後來則表示,一個人隻要有競爭對手的存在就會刺激他振奮精神不斷前進。
馬蠅效應的典故來源於美國前總統林肯的一段有趣的經曆。1860年,大選結束後幾個星期,有位叫做巴恩的大銀行家看見參議員薩蒙·蔡思從林肯的辦公室走出來,就對林肯說:“你不要將此人選入你的內閣。”林肯問:“你為什麼這樣說?”巴恩答:“因為他認為他比你偉大得多。”“哦,”林肯說,“你還知道有誰認為自己比我要偉大的?”“不知道。”巴恩說,“不過,你為什麼這樣問?”林肯回答:“因為我要把他們全都收入我的內閣。”
事實證明,這位銀行家的話是有一定的根據的,蔡思的確是個狂態十足的家夥。不過,蔡思也的確是個大能人,林肯十分器重他,任命他為財政部長,並盡力與他減少摩擦。蔡思狂熱地追求最高領導權,而且嫉妒心極重。他本想入主白宮,卻被林肯“擠”了出來,他不得已而求其次,想當國務卿,林肯卻任命了西華德,他隻好坐第三把交椅,因而懷恨在心,激憤難平。
後來,目睹過蔡思種種情況,並搜集了很多資料的《紐約時報》主編亨利·雷蒙特拜訪林肯的時候,特地告訴他蔡思正在狂熱地上躥下跳謀求總統職位。林肯以他那特有的幽默神情講道:“雷蒙特,你不是在農村長大的嗎?那麼你一定知道什麼是馬蠅了。有一次我和我的兄弟在肯塔老家的一個農場犁玉米地,我吆馬,他扶犁。這匹馬很懶,但有一段時它卻在地裏跑得飛快,連我這雙長腿都差點跟不上。到了地頭,我發現有一隻很大的馬蠅叮在它身上,於是我就把馬蠅打落了。我的兄弟問我什麼要打掉它,我回答說,我不忍心讓這匹馬那樣被咬。我的兄弟說:‘哎呀,正是這家夥才使得馬跑起來的嘛!’”然後,林肯意味深長地說:“如果現在有一隻叫‘總統欲’的馬蠅正叮著蔡思先生,那麼隻要它能使蔡思所管轄的那個部不停地跑,我就不想去打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