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中國古代學問的核心是"人"學。本書所說的宦豎包括兩類人,一是閹宦,一是佞幸小人,寫作中側重論述他們的奴性人格。

中國傳統奴性人格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曆史題目,今天是過去的繼續,封建帝製的結束距今還不到一百年,這在曆史的長河中隻是一瞬間的事情,傳統的慣性還充分地保存在當代的社會。漢代王充在《論衡》中說過:"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觀古可以知今,曆史是一麵鏡子。了解古代的奴性人格,這對於當今的人文重塑與體製改革是有借鑒作用的,對於當今幹部的保持先進性也是極為有益的。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借鑒文化病理學方法。文化病理學是研究文化發展中的病態現象的分支學科。該學科研究文化病理現象的起囡以及根除病因的手段和方法,如對"文化幻覺"、"文化暴力"、"文化蒙蔽"等的描述。法國學術界對文化病理學的研究較引人注目,如法國前司法部長阿蘭佩雷菲特的《法蘭西病》可以看做文化病理學的代表性著作。文化病在學術上、風俗上都存在,在官場上最突出。英國帕金森在《官場病--帕金森定律》中認為,當一個政權事無不統時,就會導致官員患文化病。

本書把奴性人格比喻成一種病氣。如,曆代官場都有兩種氣, 是正氣(如生氣、誌氣、和氣等)。二是邪氣(如霸氣、陰陽怪氣、汙穢之氣、虛偽之氣、黴氣、懶散之氣)。正氣不張,邪氣就揚。黃鍾毀棄,瓦釜雷鳴。邪氣滋牛出兩大病症:軟骨症和腐敗症。痿氣、陰氣、墮氣、庸氣、媚氣、泄氣、黴氣形成軟骨症,霸氣、貪氣、奢氣、浮躁氣、傲氣、牛氣形成腐敗症。本書研究的幾個與奴性相關的關鍵詞:小人;宦官;宦豎;人格,在第一章有專門的解釋。在通常情況下,小人、宦官、宦豎是相通的。魯迅曾經用反譏的口氣說過:太監、姨太太、鴉片可以說是中國的國粹。此話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中國曆史上的特殊文化現象。太監現象,意味著中國的奴才群體;姨太太現象,意味著中國的一夫多妻製;鴉片現象,意味著中國人的麻木。這些都與精神現象有關。國粹應當是一個國家的魂魄,魂魄不正,國即不國。

奴性人格,在中華曆史上是普遍的一種人格,它有時呈現出的症狀是恐怖懲,對外在的一些事情產生焦慮不安。有時表現出種依賴型人格障礙,缺乏自主性,思想脆弱。有時表現出自戀型人格障礙,自我重視、誇大、缺乏同情心,對別人妒忌。這種人格是心理問題、素養問題,也是文化問題,而奴性人格是文化心理病之中最難醫治的疾病。

人的身體有健康與病症之分,人格亦然。有些人行為乖張,心態異常,心理障礙,是變態的人格,意味著離奇、古怪,思想與行為分裂,難以理喻。筆者認為這種文化病,心理學家要來浩,文化學家也要來治,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成員都要來治,以共治達到痊愈。

中華民族的振興,一方麵要加強物質層麵的實力,另一方麵要加強精神文化的建設。我們探討人格,本意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