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開發孩子的財商和智商同樣重要(1 / 3)

第一章開發孩子的財商和智商同樣重要

細節1:

財商,孩子人生不可缺少的“Q”

在一次兒童教育活動中,專家和前來參加活動的家長們討論了“財商教育”的問題。

當時,有記者采訪了一些家長,首先問他們“什麼是財商”。

“財商?財商是賺錢的能力吧!我希望我的孩子有高財商,將來掙大錢。”一位家長回答道。

後來,記者發現,針對“財商教育”的問題,大多數家長都很踴躍地與專家互動,看起來的確很重視對孩子的財商教育,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真正清除什麼是財商。記者采訪了十幾位家長,結果有近一半的人給出了和那位家長類似的答案。

不過,也有一些家長總結很好,他們認為,財商代表著孩子管理財富的能力,在經曆了股市樓市的大波動、全球金融危機和通貨膨脹等重大經濟現象後,他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理財能力的培養,希望孩子能學會金錢的保值之道。

的確,未來的世界不可預測,家長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讓他學會自己管理財富,做到經濟獨立,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這個“漁”,就是日益引起家長們關注的“財商(FQ)”。

以前,人們常常將“智商(IQ)”掛在嘴邊,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不忘提高其智商水平,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慧過人,將來能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但如今,“財商”也漸漸成為一個熱詞。

最早提出財商一次的人,是美國著名作家、企業家羅伯特?T?清崎,他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說:“金錢是一種思想;智商、情商、財商,一個都不能少。”他認為,財商包括兩方麵的能力,一是正確認識財富及財富倍增規律的能力,二是正確應用財富及財富倍增規律的能力。

可見,財商體現著一個人駕馭金錢的能力,它是賺錢能力、管錢能力和花錢能力的集合。一個人具備了高財商,他在今後的事業中就能遊刃有餘,成功的機會也會接踵相至,那麼他對財富的渴望就有可能變成現實。而在擁有了財富之後,高財商的人也更能有效利用好手中的財富,能進行合理消費並讓資產不斷增值。

從財商的概念中,我們還可以發現,“財商”其實是由創造財富的“智慧”和“行動”兩部分組成的,這兩者缺一不可。否則,僅有智慧沒有行動,人們隻是在空想,不可能將智慧轉化為財富;若沒有智慧,僅有盲目的行動,創造財富的過程可能會困難重重。

通過上述文字,如果你還不能十分清楚地了解財商,那接下來我們就用一個十分簡單的童話故事更形象地說明這個問題。

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小白兔和小灰兔》的童話故事:一天,有隻老山羊給了兩隻可愛的小兔子不同的禮物,小灰兔得到了白菜,小白兔得到了白菜種子,它們都高高興興地將禮物帶回家。後來,小白兔通過辛勤耕種收獲了許許多多大白菜,可小灰兔卻坐吃山空,沒幾天就吃完了老山羊送給他的所有白菜,之後它隻能繼續餓著肚子繼續想辦法尋找食物。

其實,老山羊給小白兔白菜種子,這就是在培養它的“財商”。財商不可能讓人立刻擁有大筆資財,但卻能使人一生富有。

生活在經濟社會中,人們都不可避免地要與錢打交道,每天要考慮如何賺錢、如何花錢、如何存錢或投資等。每個人的財商水平不同,其賺錢、花錢、存錢、投資及進行其他與錢有關的活動,使用的方法會有所不同,最後所得結果也可能大相徑庭。

但高財商也不是某些人生來就有的,每一個人出生後所處的家庭環境、接受的教育及長大成人後參與的社會活動,都是影響其財商水平高低的一些關鍵因素,其中小時候接受的家庭教育起著更加重要的作用。

以往,在家庭中,父母教育孩子時都隻教他們好好讀書,找好工作,多存錢少花錢,並且認為孩子賺錢少沒關係,關鍵是要有穩定的工作。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許多孩子根本不懂得理財,不會有效管理自己的財富。

所以,家長期望孩子一生富有,就應從小開始對其進行財商教育,及早教孩子學會理財,正確認識並利用自己的每一筆財產。否則,等孩子長大後獨自麵對社會,他可能會遇到種種經濟難題,甚至會因缺乏財商而上當受騙或誤入歧途。

細節2:

父母榜樣的力量無窮盡

8歲的女孩佳卉從小就聰明活潑,有諸多興趣愛好,其中一項就是遊泳。兩年前的一個周末,佳卉和媽媽一起去遊泳。遊完後,媽媽卻發現自己的鞋子不見了,猜想是別人誤穿了。這時,小佳卉看著媽媽說:“媽媽,別人把你的鞋穿走了,那你就穿別人的鞋吧。”

聽女兒這樣說,媽媽有些吃驚,但很快就意識到不能讓女兒學會做損人利己的事。於是,媽媽決定抓住這個機會來教育佳卉,而她選擇的方法並不是講大道理,而是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女兒表明——任何時候都不能做損人利己。

最後,媽媽硬是光著腳和佳卉走回家,到家時發現腳都磨破了。但讓媽媽感到欣慰的是,她的行為對佳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那以後,佳卉漸漸懂得了做任何事都要爭取利人利己,平時生活中也越來越喜歡幫助別人,還說自己要向媽媽學習,不會隨便占有屬於別人的東西。

孩子出生後,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則是他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還不具備各種成熟的行為能力和個性品質時,他會以自己的父母為模仿對象,做任何事幾乎都效仿他們,他的言行舉止中體現著父母真實的一麵。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理性的父母應該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尤其在培養孩子財商時,隻有父母自己先學會理財,才能幫助孩子掌握管理財富的各種技巧。否則,家長無意中做出的一些不良舉動,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多負麵影響。

雯雯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離了婚。後來,媽媽帶著她和姐姐一起生活,姐姐隻比她大一歲。每到月末,媽媽發了工資的時候,雯雯和姐姐都很開心,因為媽媽會給她們買最新款的玩具、名牌衣服,帶她們吃大餐、逛遊樂場等。可之後大半個月的日子,她們就不得不節衣縮食了,因為這個月的工資已花去一大半,如果繼續大手大腳地花錢,她們就得借債度日,而且她們的確有過這樣的經曆。

後來,雯雯長大了,開始自己掙錢。她想,絕不能和小時候一樣,發了工資後立即揮霍一空,之後再過拮據的生活。可想歸想,真正發了工資後,她還是管不住自己,總會跑去“血拚”一番。但不久前,工作滿一年的雯雯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重複媽媽以前的錯誤了,否則將來會吃大虧。於是,如今的她開始極力遏製自己的購物欲,希望盡快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並學會理財。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除了要教孩子好好學習,培養她的各種優秀品質,還應在經濟問題上對其進行啟蒙教育,讓他從小擁有正確的財富觀並學會管理自己的財富。為此,家長一定要用自己正確的言行舉止影響孩子,要給他樹立好的榜樣。具體而言,家長需注意以下幾點:

1給孩子做良好的示範和引導

平時生活中,為了讓孩子學會理財,家長應為他做良好的示範和引導。比如,家長要靠自己的雙手努力賺錢,每天應勤快一些,不貪睡、不懶惰;每月的薪水,應該有計劃地開支,且要讓孩子清楚地了解你的消費計劃。這樣,在家長的潛移默化之下,孩子會逐漸具備良好的理財觀和較強的理財能力。

2用實際行動啟發孩子感恩惜福

在培養孩子正確的財富觀方麵,家長引導他感知別人的愛與關懷是十分重要的。孩子感受到來自別人的愛與關懷,才會慢慢學會愛別人,學會幫助與奉獻。否則,年幼的孩子會因理解能力有限、思想不成熟等,而誤認為周圍所有人對他的愛和奉獻都是應該的,且隻想收獲而不願付出。

對此,家長應時常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啟發孩子,讓他懂得感恩,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

例如,家長多對別人說感謝的話,多抽時間去幫助周圍的老弱病殘者,多帶孩子參加捐款獻愛心等公益活動,這些都會讓孩子受到啟發,使他體會到什麼是愛和奉獻、什麼是責任與義務,並試著去做一個無私、慷慨的人。

細節3:

智商很重要,財商“價”更高

有兩個年輕人,他們從小就是鄰居,在同一所學校讀書。兩人都很聰明,小時候經常在一起搞些小發明,其中一些小發明還在全校甚至全市舉辦的各種創意比賽中獲獎。從小學到大學,他們倆的學習成績雖然不是最優秀的,但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他們,經常誇讚他們。

大學畢業後,兩個年輕人都選擇了自己創業,還約定5年後如果他們都賺了錢,就拿出一部分捐贈給老家附近的那個孤兒院。

可是,5年過去後,兩個年輕人創業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其中一人用這5年時間一共賺得了近百萬元資產,而且期間沒有遇到太大的風浪,可算是小有成就;另一人的生意雖然在第五年時有了起色,小賺了幾萬元,但前4年裏,他幾乎一直在虧損,遭遇過不少挫折,也欠下了一大筆債,好在第五年他的境況有所好轉,否則他可能已經放棄經商。

後來,人們都想不明白,這兩個年輕人都很聰慧精明,他們的智商和情商水平不相上下,但為何會在創業過程中產生如此大的差別?

其實,創業成功的那個年輕人,從小就對理財感興趣。他的父母得知這一點後,就不僅僅重視開發其智力、培養其良好性格,還很注重對他進行理財教育,從小就教他正確認識和利用金錢,時常利用各種機會訓練他的理財能力。到上大學時,他已經靠自己的努力積累了兩萬元錢,其中一部分是他從小儲蓄零花錢所得,一部分是通過勞動賺來的“工資”。上大學後,他就立誌要做個成功的創業者,所以那時他不僅努力學習,還想方設法求教於一些成功的企業家。每年寒暑假,他還會批發一些小商品在夜市上擺地攤售賣,有時也會去商場做兼職導購、收銀員等。

與之不同的是,創業過程中遭遇許多挫折的年輕人,他從小接受的教育都類似“好好學習,將來找個穩定的工作”,父母衡量他是否聰明、優秀的標準都是學習成績,幾乎沒有想過教他理財。另外,他家的經濟條件比較好,父母便沒有在意他是否會合理支配財物,隻覺得家裏的錢就是給孩子的,他想怎麼用都可以,卻沒想到孩子長大後會自主創業,且會因不懂得有效管理財富而損失慘重。

兩個智商、情商水平差不多的年輕人,其創業的結果有所不同,原因就在於他們從小接受的理財教育不同,導致財商水平有差異。創業成功的年輕人,其財商水平明顯高於另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