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有所為有所不為,父母培養孩子情商要避開的7個誤區
細節94:
讓孩子遠離單純行為模仿
廣東順德某小學曾有一名小學生,在課間嬉戲時竟被同班同學用刀刺中左胸部,送入醫院後沒多久,便因流血過多而不治身亡。
後來,家長和老師們通過調查才得知,這名學生在課間休息時與班上另外10多個男孩,一起在教學樓的樓梯間模仿網絡對打遊戲,有的拿著小刀,有的舉著壞了的凳子腿,他們分成兩隊玩起來了“打架真人秀”。
刺傷這名學生的是平時與他關係要好的一個男孩,他們是同鄉,常常在一塊兒玩耍。但那天在樓梯間“對打”時,他們倆被分在“敵對”的兩邊。於是,在互相推打的過程中,那個男孩用一把彈簧小刀刺中了平日裏的夥伴,使其因搶救無效而死亡。
釀成這樣的悲劇並不是孩子們的本意,他們原本隻是為了玩得更開心而模仿網絡上的對打遊戲,卻沒料到這種“真人秀”會如此危險。
事件發生後,警方和記者在調查時采訪了死者的另外一些同學,其中有一位同學這樣說道:“他們倆平時關係很好,經常一起玩。不知道怎麼會突然拿刀子捅人。我想這一定是意外。”可見,拿刀刺傷別人的男孩並未帶有仇恨情緒,而是由於單純地模仿網絡遊戲中的場景而傷害了對方。
在玩網絡遊戲時,孩子們往往會忽視生與死的危險,而心智尚未成熟的他們又喜歡不加考慮地模仿別人或遊戲中的情境。這種情況下,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沒有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他的模仿行為是缺乏理智的。
模仿能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是其認知和發展獨立性的基礎,而他模仿的對象,除網絡遊戲中的角色、影視中的人物、身邊的小夥伴等,最重要的還有自己的父母。幾乎所有的孩子,自出生起就開始模仿父母的語言、行為,比如爸爸突然喊叫一聲,媽媽嚇了一跳,這時孩子可能會覺得有趣,會故意模仿著喊叫,想再看看媽媽的反應。
一般而言,孩子通過模仿,便能漸漸認識身邊的人和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使自己的認知能力得以提高,還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並通過模仿父母的許多正確行為逐漸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等。但與之相對的是,有時在單純模仿別人或其他場景的過程中,孩子也很可能學到一些錯誤的東西或染上不良習氣,這與他的辨別能力較差有關,也與家長對他的情商教育缺乏有關。
孩子模仿一些危險情境或不良行為,往往是因為對自我、對周圍事物的認識不夠充分,在行為發生的過程中又無法很好地控製自己,致使非理智的模仿行為對自己、對周圍人造成損害,這正是他情商水平較低的表現。
因此,要讓孩子遠離單純行為模仿,家長應從小重視對他的情商教育,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麵對其進行精心培養,以下幾種方法可供家長們參考:
1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的榜樣
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裏。在孩子還未真正成熟起來時,他會將父母當做自己學習的榜樣,父母的言行舉止自然就是他要模仿的重要內容。
所以,在孩子情商形成的關鍵期,父母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要給孩子做好的榜樣,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學習、做家務、玩遊戲等,都要用最正確的方式給他積極的引導。
2對於網絡、電視中的情境,家長應向孩子做出正確的解釋
5歲的男孩小競已開始上幼兒園,漸漸接觸了不少同齡的小夥伴。最近,小競經常嘲笑媽媽“洗衣板”似的扁平胸,還說“女人真麻煩”之類的話,這讓媽媽非常苦惱。起初,媽媽以為這些話是小競從其他小朋友那裏聽來的,後來才發現,他是在模仿日本動畫片《蠟筆小新》中小新的“雷人”言行。
除了說些成人話,有一次在幼兒園的小操場上玩耍時,小競還突然脫下褲子扭起屁股,嘴裏唱著“大象大象,鼻子怎麼這麼長”,其他許多小朋友看到後都害羞地跑開了。後來,媽媽知道此事後,認為不能再讓小競這樣模仿動畫片中的情境了,否則以後他可能會模仿影視中的許多惡劣行為。
此後,小競每次看電視、上網,媽媽都盡可能陪在他身邊,一邊和他說笑,增加交流,一邊向他解釋電視或網絡中的某些情境及人物的行為,告訴他哪些行為是正確的,是值得學習的,哪些錯誤的,是絕對不能模仿的。而對於那些錯誤的、惡劣的行為,媽媽在禁止小競模仿的同時,還會舉例告訴他該行為可能造成的不良後果,讓小競對此有更清楚的認知。
小孩子模仿電視、網絡上的情境,這是十分普遍的事。但孩子的認知能力差,有時看到新鮮有趣的畫麵,他不理解其中的真正含義,隻會單純模仿,結果就很容易模仿到一些不良行為。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應在平時生活中多注意引導孩子觀看積極、健康的電視節目等,並時常陪伴孩子,在發現電視、網絡上的一些語言、畫麵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時,要及時向他做出正確的解釋,告訴孩子正確的說法、做法是怎樣的。
3孩子出現不良模仿行為時可盡量轉移其注意力
有時,孩子模仿家長或周圍人的一些不良行為,若沒有太大危險性,家長則不必過分斥責孩子,可以采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讓他暫時放棄模仿該行為。比如,當孩子模仿大人,將筆拿在手中不停地轉著玩時,家長最好用其他有益智作用的玩具轉移其注意力,以免不小心將筆摔壞或讓它“飛”出去打到別人甚至自己。
細節95:
教育孩子切莫重物質輕精神
楊女士的女兒小羽11歲了,她從小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因為小羽是家裏的獨生女,而家庭經濟條件也比較寬鬆,所以楊女士夫婦一直盡可能滿足她所有的物質需求。
小羽很小的時候,楊女士夫婦就經常買各種各樣的玩具給她,出去逛街,小羽想要什麼就買什麼,哪怕貴一點也沒關係。那時,楊女士夫婦深信“窮養兒,富養女”,他們想給寶貝女兒最好的物質生活。
可是,小羽漸漸長大了,穿著一身名牌,用著高檔學習用品,心理素質卻越來越差,心靈變得十分脆弱,並且做任何事首先要以金錢衡量其價值。8歲那年,小羽快要考試時,楊女士夫婦鼓勵她好好複習,以取得更好的成績,她卻理直氣壯地問:“這次我考好了能多拿到多少零花錢呢?”
原來,小羽一直不愛學習,她最大的動力就是取得好成績後從爸媽那裏獲得的物質獎勵。聽了小羽的話,楊女士夫婦都哭笑不得,他們清楚地意識到,不能繼續這樣無條件地滿足女兒的物質需求,更不能忽視她的精神生活。自那以後,楊女士夫婦開始谘詢心理醫生和兒童教育專家,希望他們提供一些對孩子進行情感、精神關愛的好方法。
其實,現實生活中的家長,不乏遇到像楊女士夫婦麵臨的家教難題。許多出生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甚至80年代的父母,自己童年時的物質生活不盡如人意,很多時候連得到一塊糖、一個洋娃娃都是奢望,所以有了孩子後,他們會竭盡全力給他最好的東西,認為這是愛孩子的最好方法。
可沒想到,父母過於重視孩子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忽略對其進行情感、精神上的關愛,漸漸就導致孩子的情商過低,出現不能吃苦、自私任性、缺乏責任心和互助精神等不良品行。
教育界專家認為,在父母溺愛、物質條件過於優越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往往會在品德、行為方麵出現一些通病,主要包括: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心,遇到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抗挫能力差,吃不得任何苦頭;缺乏謙讓、團結互助精神,做事隻依自己的喜好;自理能力差,很難獨立完成各項任務,喜歡依賴家長或身邊其他人。而這些,也都是孩子情商相對較低的表現。
所以,為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備優秀的道德品質,以高情商應對將來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家長應從小重視對其進行精神關愛,而不是過分重物質。具體來說,家長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1培養孩子的興趣,並讓他體驗成功的喜悅
給孩子創造好的物質生活條件,這是家長疼愛孩子的一種方式,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方法。對孩子來說,做他最喜歡、最感興趣的事,這或許比獲得金錢或其他物質條件更值得高興。而當孩子在他感興趣的事情上適當獲得成功的體驗,他就會變得更加自信,對其他物質條件的渴望程度會越來越低。
2給孩子多些精神鼓勵,少些物質獎勵
家長應從小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做事目的,不要讓他產生過多的索取欲望。這個過程中,家長應多從精神方麵去鼓勵孩子做好每一件事。對孩子而言,生活、學習中聽到的一句褒獎、讚美的話,或許要比金錢有價值得多。
金錢不是萬能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物質獎勵自然也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上述事例中,楊女士夫婦谘詢教育專家後,決定對小羽多進行精神鼓勵。關於考試,楊女士會告訴小羽:加油哦,放輕鬆,盡力去準備就可以了!如果成績好,楊女士就會幫小羽達成一個小願望。比如,小羽喜歡學武術,楊女士原本並不支持,但9歲那年,她的學習成績不錯,楊女士就獎勵她之後的每周日到少年宮學習武術。小羽的願望得以滿足,她的心情比之前好了很多,學習也越來越用功。
3盡早讓孩子學習獨立做家務,獨立生活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會做家務、獨立完成需外出辦理的一些事,也是其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能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還能讓他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知道要辦成一件事並不容易,隻有勇於嚐試、探索,有堅強的意誌力,才能獲得更多成功的體驗,自己的精神和物質生活才能更加豐富。
細節96:
望鐵成鋼,卻不拿孩子的興趣
當回事兒
已上初中的女孩冰冰最近最討厭的事情就是放學回家,每天最後一節課的下課鈴一響,她的臉上就沒了笑容,整個人顯得無精打采的。
“冰冰,你最近怎麼總是不高興呢?要不我陪你去逛逛街吧,昨天我看到一個特別漂亮的發夾,很適合你戴呢。”放學後,冰冰的同學關心道。
冰冰長歎了一口氣,無奈地回答道:“我去不了,媽媽還在等著回家練鋼琴呢,她幫我請了位很有名的鋼琴教師。”
“又讓你學鋼琴了啊?”同學小聲問。
冰冰又無奈地點了點頭。其實,冰冰根本不喜歡學鋼琴,她最感興趣的是做手工藝品,還經常偷偷找材料做各種各樣的小玩意兒,有牆上掛的、桌上擺的,還有身上戴的。可媽媽覺得這是種粗活,冰冰將來應該有大成就,而不是整天擺弄各種手工製品。在媽媽看來,音樂、舞蹈等更適合冰冰去學習。為此,媽媽專門請來了遠近聞名的一位鋼琴老師,冰冰不敢違背媽媽的意願,隻好每天硬著頭皮去學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