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2歲前,培養孩子情商的關鍵期
細節1:
3~12歲,孩子情商形成的關鍵期
經權威教育專家論證分析,13歲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分水嶺,因為大多數孩子在這時已告別小學生活,並形成自己獨立的個性、心理、習慣及智力、情商,且之後很難再改變。所以,13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其中情商形成的關鍵期是3~12歲,家長應在這10年裏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若錯過了這段"情商培養黃金期",之後再付出十倍的努力,可能都事倍功半。因此,若想讓高情商對孩子身心發展及學習、工作、生活等產生積極影響,家長就應在掌握其情緒特點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培養他的情商。
很多事物的形成、發展都有一個關鍵期,孩子成長過程中,各種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也有相應的關鍵期。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狼孩的故事,狼孩一出生就與狼群為伴,今後很難再恢複人性。但與此不同的是,一個成年人若與狼為伴幾十年,之後他仍然能很快恢複正常人的生活。二戰期間有個日本軍人在戰敗後逃往深山老林,在那裏,他與野獸一起生活28年。28年後,他才被救出,而走出原始森林的兩個月後,他就恢複了正常的思維。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於狼孩錯過了思維發育、人格培養的關鍵期,大致是剛出生後的十幾年,而成年人早就在這個關鍵期內受到了外界有益的刺激,具備了正常的思維、人格、品質等。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3~12歲的這段時期,是他情商形成的關鍵期。孩子的情商會影響他的一生。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凡在關鍵期受過正規情商培養的孩子,其學習成績、人際交往、未來工作能力及婚姻狀況,都優於未受專門培養的孩子。
經權威教育專家論證分析,13歲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分水嶺,因為大多數孩子在這時已告別小學生活,並形成自己獨立的個性、心理、習慣及智力、情商,且之後很難再改變。
所以,13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其中情商形成的關鍵期是3~12歲,家長應在這10年裏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若錯過了這段“情商培養黃金期”,之後再付出十倍的努力,可能都事倍功半。
孩子的情商不僅僅包括人們習慣上認識的社交能力,還包括自我認知、情緒管理、自我激勵及了解他人的能力。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從“愛心”、“自信心”、“獨立性”、“樂觀”、“誠信”、“意誌力”等方麵評價孩子的情商,高情商的孩子往往是善於感受、理解、運用和表達自己及他人情感的人,也是擁有良好道德情操,有獨立人格、有勇氣、有毅力的人。
在成長的每個階段,孩子情緒的形成和發展都有不同的特點,而在情商形成的關鍵期,若想讓高情商對孩子身心發展及學習、工作、生活等產生積極影響,家長就應在掌握其情緒特點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培養他的情商。
3~12歲的孩子往往很聰明,也很難管教,而3~6的孩子更需要家長給予其較多的關注。3~6歲的孩子,其情緒往往很容易因受外界事物影響而發生變化,比如家長禁止他玩某個玩具,起初他可能會聽話,但看到別人在玩的時候他就會忘記家長所說的話,繼續去玩這個玩具。不僅如此,這一時期的孩子還很容易衝動,不能很好地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比如在受到家長責罵時他會哭鬧,但當家長拿玩具、零食等哄他時,他立馬又會破涕為笑。
所以,對3~6歲的孩子,家長應注意培養其冷靜、沉穩的性格,多用表揚、鼓勵的方式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在遇到難題時能夠獨立、冷靜地去處理,並有勇氣承擔後果。
7~12歲的孩子,其情緒會表現出穩定性、社會性等特點,即控製和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會逐漸提高,分辨事物好壞、是非的能力也會不斷增強。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漸漸明白哪些事該做,哪些不該做,他會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將對他人、對社會產生影響。
當孩子在7歲以後,他的學習壓力也會越來越大,這種壓力會嚴重影響其情緒的表達和變化。而且在思想上,孩子開始有意識地掙脫家長的束縛,以獲得更多的自由,這時若家長教育、引導的方式不恰當,孩子就很容易出現厭煩學習、不自信、情緒差等狀況,這些都是低情商的表現。
因此,對於7~12歲的孩子,家長應注意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避免對他施加壓力。如果孩子情緒差,容易發脾氣,家長就應多花心思,耐心幫他平複心情,必要時教他用安全、健康的方式發泄情緒,而不是隨意發怒甚至用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來發泄怒氣。
細節2:
智商決定成績,情商決定成功
古語說:“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其意是說,對於某些事情,人們或許不是不會做,而是不肯做、不想做。這裏的“能”與“不會”,指人的智力因素,而“為”與“不肯、不想”,則指非智力因素,即情商。
以往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大多數家長都過於重視其智商水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商。
或許,智商高的孩子會取得較好的成績,會考入好的大學,也可能會謀得好的工作崗位,但若情商過低,無法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控製,也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那他與周圍人相處時可能會產生許多摩擦,自己的學習、工作也不會很順利,最終也很難獲得真正的成功。
許多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經長期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成功,隻有20%取決於智商的高低,而80%取決於他的情商。
我國曾有一名著名的跳高運動員,他從小進入體育隊訓練,經過十多年努力,已成為全國跳高運動員中的佼佼者。每次參加國內的各種體育賽事,他總能取得很好的成績,有幾次還打破了世界紀錄。可令大家意外的是,隻要一參加國際大賽,他就會發揮失常,別說奪冠,就連進決賽的機會,有時也很難爭取到。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的心理素質差,不能很好地控製、調整自己的情緒,也難以適應自己不熟悉的比賽環境、氣氛,這些都是他情商低的表現。
對孩子而言,任憑他的智力如何超群,學業多麼優秀,但若缺乏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情商很低,他就很容易出現性格上的偏差。這不僅會阻礙自己成長成才,有時還會對他人造成不利影響,轟動全社會的“藥家鑫事件”就是最好的反麵例證。藥家鑫作為一名大學生,智商和學習成績自然都不低,但他的情商卻很低。他不具備自我管理、自我控製及正確處理突發事件的各種能力,無論在做人還是做事上,他都是一個失敗者。
另外,情商不僅決定著孩子未來的成敗,對他現階段學習成績的好壞也起著重要作用。美國著名的卡內基研究中心曾對千名青少年進行跟蹤調查,結果發現這些青少年學生的智力水平相當,學習成績卻各有差異。其中,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心理素質較好,善於處理各種關係,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很強的上進心,情商比較高;而成績較差的學生,頭腦也很聰明,卻把學習當做負擔,承受著較大心理壓力,其性格也比較孤僻,不善表達、溝通。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不能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其智力開發和考試分數等方麵,還要特別注重對其人格、性格等“軟實力”的培養,讓孩子擁有高情商,讓其情商與智商相互促進,最終帶他走上真正的成功之路。
情商所包括的主要內容包括情緒管理與社會交往,而這與數學、音樂、美術等一樣,也是一門科學,它需要孩子用心去學,需要家長、老師用心去教。作為家長,要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首先應正確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畢竟成績不是評價孩子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具體而言,家長還應做到這樣幾點:
1教孩子理智對待考試分數
家長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績,為將來的成功打好基礎,這本無可厚非,但若過分強調高分數,讓孩子身負重壓,則會適得其反。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應根據他的具體情況,幫他製定合理的學習目標。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家長應及時給予表揚,若某次考試出意外,成績不太理想,也不能責怪孩子,而應從旁鼓勵,讓他樹立起自信心,繼續努力。
考試分數並不是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家長應時常告訴孩子,即使他的成績不是最高的,但他在其他方麵表現得很好,所以也是個很優秀的孩子。
2讓孩子快樂地學習
學習原本應該是件快樂的事情,但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越來越多的孩子淪為學習的“機器”。於是,學習成了許多孩子的負擔,成了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在重壓之下,孩子取得好成績並真正獲得成功的可能性,隻會越來越小。
所以,要讓孩子獲得更多成功的機會,家長應尊重他的學習興趣,引導他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讓他輕鬆、快樂地學習。自己有興趣的事,即便別人都覺得苦、累,人們也會樂在其中,並積極主動地做好它。
3明確告訴孩子情商的重要性
當孩子知道情商對於自己未來人生的重要性,他才會積極配合家長鍛煉其情緒管理、社會交往能力的行動。
所以,家長應盡早向孩子解釋什麼是情商,平時生活中要經常提醒他情商高低對自己未來發展有哪些影響等。要讓孩子明白情商的重要性,家長隻講“大道理”是不夠的,還應用大量事實證明,成功者往往都是擁有高情商的人。
《21世紀報》曾報道過美國對733位擁有數百萬美元的富翁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決定他們成功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幾種是“誠實地對待所有人”、“嚴格遵守紀律”、“與人友好相處”等情商因素。
家長時常引導孩子關注這樣的調查數據或名人的成功故事,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情商”有更清晰、更客觀的認識。
細節3:
提高孩子情商的三個步驟
5歲的小男孩遠遠最近總是不肯去幼兒園,而且情緒很不穩定,媽媽問他為什麼不願去,結果還沒說兩句話,他的眼淚就下來了。無奈之下,媽媽拿好吃、好玩的東西哄他,這才得知真相。原來,幾天前老師打算讓小朋友們排練一個武術節目,在半個多月後的六一兒童節表演。遠遠覺得平日裏老師最喜歡他,一定會讓他參與其中,可沒想到老師找了其他幾個小朋友排練。於是,遠遠覺得很委屈,他不明白,自己沒做錯什麼事,為什麼老師不讓他參與表演。
孩子小時候往往是敏感、脆弱的,遇到不順心的事或經受一點點挫折,他們可能就會滿臉委屈或生氣。其實,這是因為他們的心理還不夠成熟,是情商低的表現。
一般來說,低情商的孩子的心理比較幼稚,不善於思考,看待問題的目光比較淺,常常看不到本質,而且十分在乎父母、老師或小夥伴們對他的評價。很多時候,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別人不經意間說出的一句話,就可能會引起孩子胡思亂想,或讓他感到莫大的委屈。
不僅如此,低情商的孩子還很愛麵子,喜歡聽溢美之詞,卻聽不進別人對他的意見或建議,上小學三年級的雯雯就是這樣一個女孩。
雯雯是個可愛漂亮的小女孩,很多認識她的人都會這麼誇她。但是有一次在學校,課間休息時雯雯在外麵玩,教室裏的幾個女同學在一起聊天。後來,雯雯進教室拿東西,剛推開門就聽到一個女孩說:“我覺得我們班最漂亮的是雯雯。”這時,另外一個女孩說:“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她的留長發不好看,而且皮膚也不夠白。”這話被雯雯聽個一清二楚,她心想,憑什麼說我的長頭發不好看,你的短發才難看呢,像個男孩。從那以後,雯雯就牢牢記住了這件事,總是想辦法挑那個女同學的缺點和錯誤,想找機會“報複”她。後來,雯雯的媽媽知道了此事,覺得雯雯這樣做,實在太不成熟、太不理智了。也是從這時起,爸媽才開始重視提高雯雯的心理成熟度和情商水平。他們有意識增加和孩子的溝通,並引導其麵對問題時尋找多種應對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雯雯的情商逐漸提高,一些往常的小問題解決起來遊刃有餘了。
有一次,爸媽和她一起去遊樂場玩,她在玩套玩偶遊戲時,被旁邊一男孩幹擾推搡,屢屢不中,像以前她就會大哭起來,這次,雯雯卻對著小男孩說:“你做的不對,我很生氣”然後就去玩別的了,自己不生氣了,小男孩倒是被嚇跑了。看到雯雯這麼恰當地處理事情,爸媽放心了許多。
雯雯爸媽明白,情商高的孩子在做事上才會更成熟、穩重,日後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他們在對雯雯的情商教育方麵是很成功的,值得我們借鑒。兒童教育學家認為,提高孩子的情商,家長要循序漸進,從釋放不良情緒開始,平息孩子的情緒和孩子誠懇交流,教孩子承認現實並尋找解決方法,通過這三個步驟,慢慢提高其對情緒的認識和控製能力。
1讓孩子把委屈釋放出來
當孩子遇到不公的對待或難題時,往往情緒上會有大的波動,這時,若父母對其委屈置之不理或認為是小事而壓製、批評,其結果會適得其反,都會讓孩子的不良情緒積聚的更多,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緒問題更不易處理。因此,父母就遇到這種情況時,可讓孩子痛痛快快地哭出來,或用其他合理的方式把委屈釋放出來。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對他的關愛,對他的“不平”遭遇的同情,在家中能夠真實地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這樣,才會有利於家長對孩子進行下一步的情商引導。
2和孩子深度溝通交流
孩子的委屈釋放出來後,家長應及時用關懷、鼓勵等語言對孩子進行勸慰,讓其情緒能盡快平複下來,也可以采取轉移其注意力等方式讓他從情緒波動中走出來。然後,再和孩子討論這些不良情緒帶來的壞處,如“寶貝,你憤怒過後,是不是現在感覺頭暈暈的,身體有點不舒服呢?這就是壞情緒對你傷害”“孩子,告訴爸爸(媽媽),哭過後你現在感覺好些了嗎?”家長和孩子在對壞情緒的討論中,引出孩子“為什麼感覺”委屈這個問題,鼓勵孩子講出自己的遭遇,並把自己的感覺和看法也一並說出來。這時,孩子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對事情對錯的分辨上,這正是其形成自己“處事”觀點和方法的關鍵期,家長和孩子的討論也是對其進行情商教育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