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成功勵誌篇
聞惡不可就惡 聞善不可即親
【原文】
聞惡不可就惡,恐為讒夫泄怒;聞善不可即親,恐引奸人進身。
【釋義】
當你聽到別人有惡行時,不能輕易就相信而對別人產生厭惡之心,也許是有人故意誣陷泄憤;當你聽到別人經常行善時,不能馬上就親近他,也許這是奸惡的人想以此為升官手段。
【解讀】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隻有廣泛地聽取多方麵的意見,才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確的判斷;如果隻聽信一方麵的意見就會不了解真相,作出錯誤的判斷和結論。
韓非,戰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原是韓國公子,貴族之後。他天生口吃,早年曾同秦國宰相李斯一起在楚國蘭陵隨荀卿學習。他素喜"刑名法術之學",因此花了很多精力去鑽研法家學說。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老師的諄諄教導下,韓非在法學上有很深的造詣,是一位集法家學說之大成的思想家。
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君主專製理論,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對於政治體製的變革實踐,起了很大的指導作用。
韓非的著書流傳到秦國。當秦王政如饑似渴地讀完韓非的《孤憤》、《五蠹》時,不禁拍案稱奇,起身感慨地說道:"嗟乎!寡人如能得以見到此人,並同他一道交遊,死而無憾矣!"
這時,恰逢秦王的長史李斯入內稟事,見大王如此感慨,便向前詢問何故。秦王政請李斯閱讀案上的竹簡,並說道:"先生博學,請看案上的書簡,竟是出自何人的刀筆?"
李斯遵命披覽書簡,片刻間便抬起頭,笑著對秦王政說:"稟報大王,此書簡乃韓非所著,韓非同鄙人曾一道受學於荀卿先生多年,故能一望而知。"
聽了李斯的回答,秦王政陷入了沉思之中。
韓非到底都寫了些什麼,使心高氣傲的秦王如此興奮,並對他五體投地,必欲見之而後快?
加強君權、富國強兵、兼並天下、建立帝國,這正是秦王政日夜思念的大事。韓非的著作為秦王日夜思念的大事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並且句句都說在了他的心坎上,使秦王猶如夜見明燈。既然如此,他怎能不發出"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而無憾"的感慨呢?
於是,不久後,秦王便派使者到韓國,要求見韓非子一麵。韓非子聽說秦王指名見他,心裏非常的焦慮。他在韓國長期受到冷落,所以很害怕在敵國做出對韓國不利的事情,但是他又不能拒絕秦王的召見,因此他非常的不安。
韓非到秦國後,深受秦王的寵信。但是,工於心計的李斯非常嫉妒韓非的得寵,唯恐韓非取代自己的地位,所以經常向秦王進讒言。開始時,秦王並不理會。但是,在一次事情之後,秦王真的相信了李斯及姚賈的讒言。
姚賈,魏國人,繼其父職為監門(守門人)。曾為趙臣,後入秦。秦王在采納尉繚的離間山東諸國關係、破壞其合縱圖謀的戰略性建議後,曾派出不少智能之士到六國去完成這項使命,姚賈即是其中之一。他是毛遂自薦出使山東的,絕其謀而止其兵。秦王乃予其車百乘、金千斤,派其出使各諸侯國。幾年過去,姚賈不辱使命,成功地離間了各諸侯,在韓非入秦這一年,返回秦國,向秦王複命。秦王非常高興,為了表彰姚賈的功績,封其千戶,以之為上卿。
韓非知道此事之後,很快向秦王表達了他的看法:姚賈帶著巨額的珠玉金銀,由南至北,出使三年,未必離間了各諸侯的關係,可是卻把國家的資財花光了。這是姚賈憑借大王的權威、國家的資財,在為自己的私利結交諸侯,希望大王進行調查。再說,一個監守自盜的魏國大盜和趙國的逐臣,參與有關秦國社稷的決策,怎能鼓勵群臣忠心為國呢?
韓非忘記了,他自己也是一個被韓王推出來擋災的韓國棄臣。秦王聽了這個意見,便免了姚賈的官,並細細地盤問了姚賈一番。姚賈急忙向秦王表示了自己的忠誠:"使賈不忠於君,四國之王尚焉用賈之身?"又以太公望為齊之逐夫,文王用之而王,管仲乃齊鄙之賈,桓公用之而霸的事例,反駁韓非對自己曾為"魏之大盜,趙之逐臣"曆史的譏誚,要求秦王"可以存社稷者,雖有外誹者勿聽;雖有高世之名,無咫尺之功者不信"。秦王認為姚賈的話沒有錯,特別是後兩句,很有道理,遂命姚賈官複原職。
李斯抓住這次機會,同姚賈一道在秦王麵前讒言誣陷韓非。秦王見李斯、姚賈講得有道理,感到人心難測,聯想到韓非入秦以來,在重大問題上也沒有多少貢獻,此次對出使四國有功的姚賈提出非難,而且又不在理,便聽從李、姚的意見,將韓非下獄問罪。
韓非入獄後,李斯派人送毒藥給韓非,讓他服毒而死。韓非感到冤枉,不肯服毒自亡,想要向秦王陳述自己的清白。但在李斯的控製下,韓非無法麵見秦王申辯。
事後不久,秦王對將韓非下獄問罪的決定深感不妥,察覺到李斯、姚賈是在報私怨,如此處理不僅會失去韓非,而且會產生令天下賢士不敢前來秦國的嚴重後果,於是很是後悔,派人到獄中宣布赦免韓非。然而,傳令的使者晚了一步,當使者到達獄中時,韓非已自盡而死。
《史記》中記載,韓非雖然寫了完美的《說難》一書,但自己卻難逃悲慘的命運,並且指出韓非的思想過於理智,缺乏感情,他的悲慘結局就是沒有提防讒言的後果。
曆代成就大業的帝王,多能親賢臣遠小人,能不受小人的讒言的蠱惑,做到用人不疑。孫權就是這樣一位帝王,他對諸葛瑾的信任就是一個例證。
東吳諸葛瑾(生於174年,卒於241年),字子瑜,琅琊陽都人,他是諸葛亮的兄長。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諸葛瑾避亂江東,經孫權妹婿弘谘薦於孫權,受到禮遇。開始被封為長史,後提升為南郡太守,再擢升為大將軍,領豫州牧;諸葛亮經劉備"三顧茅廬",別了隆中躬耕隴畝生活,出山為劉備所用。
孫吳的諸多大將見諸葛瑾"青雲直上",這麼快便受到重用,心生嫉妒,於是暗讒中傷。說其明保孫吳,暗通劉備,其實就是同其弟諸葛亮一起為劉備所用的。一時間,謠言四起,滿城風雨。孫吳名將陸遜善明是非,他聽說後非常震驚,當即上表保奏,聲明諸葛瑾心胸坦蕩,忠心侍吳,根本沒有不忠不孝之事,懇請孫權不要聽信讒言,消除對他的疑慮。
孫權說道:"我與子瑜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了解得十分透徹。我非常了解他的為人,他從來不做不合道義的事,不說不合道義的話。劉備從前派諸葛亮來東吳的時候,我曾對子瑜說過:'你與孔明是親兄弟,而且弟弟應隨兄長,在道理上也是順理成章的,你為什麼不把他留下來呢?如果你要孔明留下來,他不敢違其兄意,我也會寫信勸說劉備,劉備也不會不答應。'當時子瑜這樣回答說:'我在您手下做事,應該效忠於您;而諸葛亮已投靠劉備,就應該效忠劉備,這種歸屬決定了君臣之分,從道義上說,都不能三心二意。我兄弟不會留在東吳,如同我不會到蜀漢去是一個道理。'從這些話中,我更加讚賞子瑜的高貴品格。所以,我非常確定他不會做出那種事,子瑜是不會負我,我亦決不會負子瑜。不久前,我也看到那些文辭虛妄的奏章,我絲毫沒有猶豫地封起來派人交給子瑜,並給子瑜寫了一封親筆信,很快就得到了他的回信。他在信中論述了天下君臣大節自有一定名分的道理,使我很受感動。"
陸遜聽了孫權的一番話,知道自己的顧慮是多餘的。
孫權又說:"我知道你和子瑜是好朋友,對我也是一片真情實意。這樣,我就把你的奏表封好,像過去一樣,也交給子瑜去看,也好讓他知道你的一片良苦用心。"
磨礪當如百煉之金 施為宜似千鈞之弩
【原文】
磨礪當如百煉之金,急就者非邃養。施為宜似千鈞之弩,輕發者無宏功。
【釋義】
磨煉身心要像冶缽稠鐵一樣反複陶冶,迫切渴望成功的人不會有高深的修養;行事要像拉開千鈞的大弓般,找準時機後,再發射,隨便發射不會收到好的功效。
【解讀】
戰國時,著名俠客荊軻帶著燕國的地圖和樊於期將軍的人頭去見秦王贏政,想借獻圖之際刺殺秦王。和他隨行的還有勇士秦舞陽。秦舞陽也是少年就成名的勇士,十幾歲時就殺死過強盜,因此也是趙國人人皆知的勇士。當二人進入戒備森嚴的秦王宮殿,見到秦王時,秦舞陽便"色變振恐",引起周圍大臣懷疑。而荊軻則異常鎮靜,他看著瑟瑟發抖的秦舞陽,對秦王說:"他是鄉下人,沒見過天子,所以有些害怕。"說完將圖獻上......
荊軻才是當之無愧的大俠,他的鎮靜讓所有人都刮目相看。在他眼裏,威震天下的秦王和他的狼臣虎將"都是無名豎子"--沒什麼了不得,他毫不恐懼。而秦舞陽號稱"勇士",卻不能穩住心氣,他所缺少的,就是鎮靜、沉穩的心理素質。
那麼,這種鎮靜的心理素質是不是天生的呢?是不是我們如果有畏懼、怯場的毛病就再也不能改變呢?不是的。勇敢的士兵不是天生就勇敢的,而是鍛煉出來的。
順治初年,東南沿海及兩廣、雲貴是當時抗清鬥爭的主要活動地區,情況錯綜複雜,危及清的統治。為了適應當時政治和軍事鬥爭的需要,漢宮名將吳三桂受命以平西王的身份鎮守雲、貴,尚可喜以平南王的身份管理廣東,耿精忠以靖南王的身份統轄福建,當時,並稱"三藩"。
隨著時間的延長,三藩的勢力不斷增長,各自擁兵自重,形成了一股與中央抗衡的強大力量,與清廷的矛盾也更加尖銳。康熙在親政之初,就把三藩同河務、漕運列為三件大事。他把解決三藩列為必須解決的三件大事中的第一件事,時刻思慮裁撤的時機與辦法。
雖然康熙早就有了撤藩的意向,但由於三藩實力強大,不便貿然采取行動,以防不測。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月,已經看出朝廷意圖的尚可喜首先提出撤藩,上疏朝廷,請求歸老遼東。康熙帝順水推舟,立即批準,並對他大加讚譽。
吳三桂得到尚可喜被撤藩的消息後,非常震驚。這時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從京師派人馳書給吳三桂,要他依計而行。吳三桂經過反複思忖,隻好也上疏請求撤藩。但吳三桂認為自己勢力大,而且功勞多,朝廷不會撤去他的位置。與此同時,耿精忠也給朝廷上了一份撤藩奏疏。
康熙認為這是難得的機遇,準備一概批準奏疏。但對是否撤藩吳三桂,朝臣中產生了不同意見。隻有戶部尚書米思翰、兵部尚書明珠等人讚成康熙的決策,大多數朝臣持反對意見。康熙力排眾議,正式作出撤藩的決定。
當撤藩的詔旨送到雲南後,吳三桂震驚、失望,更氣惱。他立即與其黨羽密謀起兵,並開始為起兵做準備,調集人馬,斷絕郵傳,封鎖消息,暗令境內隻許入而不許出。
當吳三桂起兵的消息傳到北京後,清廷上下為之震驚。
吳三桂的叛亂,早在康熙的意料之中。剛剛20歲的康熙,與久經沙場的吳三桂對峙,初期不免有些緊張。但他很快就冷靜下來,著手從容應對。
康熙首先殺死在京的吳三桂的兒子,以堅定削藩抗吳的決心。同時增派八旗精銳前往咽喉要地荊州固守,並通知廣州與福州,兩藩停撤,以孤立吳三桂,另一方麵,將散布各地的原屬吳三桂的官員一律赦免,以利大局穩定。
吳三桂揮軍北進時,清政府在軍事上還沒有充分的準備,所以吳軍進展很快。僅一年的時間,吳三桂就占據了江南。與此同時,四川、山西、陝西、甘肅諸省也發生了叛亂。
麵對複雜的形勢,康熙處亂不驚,運籌帷幄,指授方略,決心贏得戰爭的完全勝利。
戰爭發展到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吳三桂軍的戰略進攻達到了頂峰,形成了耿精忠控製的福建、浙江、江西為一麵;四川、陝西、山西、甘肅為另一麵,特別是陝西提督王輔臣的叛變對京師的威脅最大。在這種形勢下,康熙製定了明確的戰略方針:清軍以荊州為戰略立足點,與湖南戰場的吳軍主力周旋,不攻;決定先解決耿精忠、王輔臣兩股勢力,然後再集中兵力同吳軍決戰。
王輔臣,山西人,強盜出身,驍勇善戰。順治年間就曾反叛過清廷,後來歸降,到了吳三桂手下當差,吳三桂待他不薄。但是王輔臣卻對吳三桂不滿,就找機會離開了吳三桂,到陝西任提督。吳三桂對此很理解,還送給他兩萬銀子做路費。
吳三桂反清後,極力拉攏王輔臣,王輔臣感念吳三桂的舊恩,又回頭上了吳三桂的賊船。根據這一情形,康熙認為王輔臣雖然是第二次叛變清朝,但叛心不堅。假如再度寬容,相信能招撫成功。為此他專敕慰勉,最終感化了王輔臣,使他重新歸順了朝廷。
繼西北招撫成功之後,福建耿精忠也被招撫歸降,閩、浙相繼平定。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四月,後叛的尚之信也被招撫歸降。同年六月,康熙向各地統帥、督撫部署:凡在賊中文武官員兵民,悔罪歸正,前事悉赦不問,仍照常加恩。如果有擒殺賊者,投獻軍前,或者以城池兵馬歸撫者,仍論功獎賞。依此形成製度,每到戰役關鍵時刻,康熙都發招降敕書,由專門負責招撫的人掌管送達,可以說是攻心戰。
康熙采取的又一項重要政策是重用漢兵漢將,他們為平叛發揮了重大作用。吳三桂在失去耿、尚兩藩支援後,處境孤立,匆忙於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月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八月,七十四歲的吳三桂得病暴亡。吳世墦即位,但他根本無力統領軍隊,吳軍紛紛大潰敗。康熙則有條不紊地指揮,命令各路軍隊,乘勝追殺。
這時,清軍已進入湖南,將長沙之敵包圍,並從水陸兩路進攻嶽州。在派兵幾路圍討的同時,為了盡快結束戰爭,康熙采取了恩威並施的策略,勸誘叛軍投降。他給叛將寫了招撫的諭旨,爭取他們投誠,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十一月,清軍終於打破昆明城,吳世墦服毒自殺,其黨羽四散。這場曆時八年的三藩叛亂,以吳三桂的覆滅而告終。
在這場生死攸關的戰爭中,康熙沉著冷靜,從容應對,最終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處亂不驚、從容應變是穩健的表現,這種"穩"體現出了良好的心理素質,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就無法勝任突發而艱巨的工作。年輕的康熙,麵對來勢洶洶的三藩之亂,沉著冷靜、應對自如,表現出了一個優秀政治家的從容和氣魄。
胸懷大度 以德服人
【原文】
德者,事業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
【釋義】
事業的根本基礎是人的高尚品德,這就像建造高樓大廈一樣,沒有牢固的地基,就不會建造出穩固而耐久的房屋。
【解讀】
為人之首,在於有德。一個人如果沒有好的品德,再高的學識、再大的本領也沒用,因為一個品行不端的人,不但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反而會危害社會。
"玄武門之變"後,秦王李世民登上皇位。前秦王府中將領主張乘勝殺盡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黨羽,並"籍沒其家"。與此同時,許多人還不斷地搜尋官府集團的成員和兵勇,爭相捕殺邀功。在這種肅殺的形勢下,宮府集團的人惶惶不能自安,內心無比恐懼。
這個時候,李世民表現出了作為帝王應有的大度,他決定放棄追殺策略,使用安撫政策。他一方麵禁止秦府人員濫捕追殺,同時又以高祖的名義詔赦天下,安撫宮府中舅-的人。對於那些不敢出麵的一些宮府集團的成員,李世民明確表示不再追究他們的責任,解除了他們的顧慮。
李世民的德行讓宮府集團的人深感佩服,他們紛紛放下武器,投靠李世民,並聲稱誓死效忠。這其中包括曆史上著名的諫臣魏征。
在"玄武門之變"前,魏征幾次勸太子及早除掉秦王李世民。當"玄武門之變"發生後,太子黨人紛紛逃亡,魏征卻沒有逃跑。他被捕後,李世民當眾問他:"你為什麼離間我們兄弟?"魏征毫無懼色,鎮定地回答:"假如太子早聽我的話,那麼他就不會有今天的禍患了。"對魏征"桀驁不馴"的回答,其他的官員都覺魏征過於猖狂。但李世民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讚揚了他的忠誠坦蕩,而且非常器重他,對他委以重任,封為詹事主簿,後改任諫議大夫。
在對待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時,唐太宗征求魏征的意見。魏征明確主張懷柔招撫,反對鎮壓。當時,太子李建成的部下遍布全國,在"玄武門之變"過後,那些人人心惶惶,由於擔心遭到殺害,許多人準備造反。魏征從大局考慮,他向李世民建議說:"陛下要不計私仇,對他們要以公處之,否則殺之不盡,有無窮之禍,不利於國家的穩定。"李世民接受了魏征的建議,派他為特使,給以便宜行事的權力,讓他去李建成勢力較為集中的河北一帶安撫人心。
魏征到了河北後,看到兩輛去長安的囚車裏裝著"玄武門之變"中逃走的李建成的部下李治安和李思行。魏征說:"我離開長安以前,皇上就已下令赦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現在把他們逮捕,這不是自食其言、失信於人嗎?臨行的時候,皇上讓我便宜行事。現在把他們放了,讓他們跟我一起去招撫別人,這樣別人也就安心了,定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由於李世民以德報怨,不計舊仇,得到了人們的信任和支持,很快就安撫了河北一帶。
但是原秦王府的舊屬,對李世民這種以德報怨的做法並不理解,並且伺機打擊對方。一次,李世民在宴請近臣的時候,有的大臣提出:"魏征等人以前是李建成的親信,現在我們看到他們就像仇人,實在不願意與他們在一起謀事。"李世民聽後笑了,說道:"魏征等人過去是我的仇人,但他們能為當時的主人盡力工作,這有什麼不對呢?'桀犬吠堯,各為其主。'這是應該予以原諒的。而如今我提拔重用他們,就是看中了他們這種能夠一心為自己主人效力的心態。"
魏征聞聽李世民的話,對其更加佩服。從此後對李世民更加忠心耿耿,誓死效忠。
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同樣還有著一顆寬廣、仁愛的心。
一次,李世民出遊,一個衛兵不小心,腳下滑了一跤。為了穩固自己,他無意中一把拉住了李世民的龍袍,險些把李世民拉倒。當時這個衛兵嚇得魂不附體,大驚失色。李世民當即安慰衛兵說:"這裏沒有禦史法官,不會問你的罪,不要擔心。"同時他還告誡身邊的人不要把這件事傳出去。
在封建社會,無論是誰,觸犯龍體都是大逆不道之事,按理是論死罪的,更何況還是一個小小的衛兵呢?但李世民卻沒有小題大做,從中可以看出他博大的胸懷。
李世民不但善於用兵,而且還頗有文采,擅長書法。有一次,他與群臣飲酒,酒至半酣,看著在座的文臣武將,想著龐大昌盛的帝國,他不禁感慨萬千。於是,書興大發,命人筆墨伺候,很快一幅書法作品筆端立就。李世民童心大發,將書法作品高高舉起道:"此幅書法作品誰能得到,就賜予誰。"此言一出,群臣爭先恐後,其中有一位官員手疾眼快,登上皇帝的座椅,一把把書法作品搶到手。此時,有清醒的大臣,一看搶書者沒有君臣之理,竟敢蹬踏皇帝的座椅,實是大逆不道,馬上跪倒啟奏,請治其不逆之罪。所有人頓時都嚇醒了酒,搶書者馬上叩頭請罪,可唐太宗卻哈哈大笑:"今日沒有君臣之理,不要破壞了飲酒的氣氛。"可見唐太宗的仁,還包含著朋友間的友情。
由於李世民以仁待眾,不擺出皇帝高高在上的架子,用他仁慈的胸襟、高尚的品德,對待他的子民、臣民,因而得到了萬民的愛戴與支持,使得國家的實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盛。
鷹立如睡 虎行似病
【原文】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認噬人手段處。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钜的力量。
【釋義】
當老鷹像睡著那樣站立,當老虎像生病時那樣走路,這其實是它們準備捉人吃人的手段。所以一個具有才德的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聰明,不顯露才華,如此才能培養出肩負重大使命的毅力。
【解讀】
要建功立業的人,就必須學會平日裏收斂鋒芒,不炫耀聰敏、不顯露才華,做到"鷹立如睡,虎行似病"的境界,才能培養出肩負重大使命的毅力。
司馬懿是一個精明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深諸成事之法,懂得用"隱身術",最終奪取了曹家的天下。
司馬懿年輕時,血氣方剛、朝氣蓬勃,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魄,在地方小有名氣。這時曹操已擊敗了北方最強大的敵手袁紹,統一了中國北部,挾天子以令諸侯。因為曹操聽說司馬懿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就召司馬懿出來做官,可出身貴族的司馬懿嫌棄曹操出身低賤,不願意去做官,就假裝風癱病,臥床不起。曹操生性多疑,自然懷疑司馬懿借病推托。於是就派人假裝刺客,晚上去刺殺司馬懿。當刺客拔刀架在司馬懿身上,並作出要馬上動手的姿勢時,司馬懿仍兩眼死死地瞪著刺客,身體卻紋絲不動。於是刺客收刀回府向曹操做了稟告。
司馬懿深知曹操的為人,知道曹操不會就此放過他。於是,一段時間之後,放風出去說風癱病已經好了。應召擔任了曹操的重要官職。魏明帝時,司馬懿由於長期帶兵作戰,魏國的大部分兵權都掌握在他的手裏。
多疑的曹操,後來聽說司馬懿有"狼顧相"(狼顧:據說狼懼怕被襲擊,所以在走路時會常常回頭,如果人在反顧時像狼的舉動,被稱之為"狼顧"。),心裏非常不安,於是,決定親自驗證一下,所以,便刻意和司馬懿一齊前行,然後出其不意地讓司馬懿向後看,司馬懿"麵正向後而身不動",所以,曹操的驗證結果是司馬懿的確有"狼顧相"。這裏,曹操把司馬懿的機警、豁達、有野心又足智多謀的性格都歸結為"狼顧相"上。再加上他晚上做夢有夢見"三馬共食一槽",所以他開始整日惴惴不安起來,他對司馬懿忌妒、發怵的心理越來越強,因而他有意要將司馬懿除之而後快。所以他對兒子曹丕說:"司馬懿不是一個甘為臣下的人,將來必定要壞你的事。你最好找機會將他除掉,這樣為子孫除掉一個禍根。"可是曹丕根本不理會曹操的話,他以為是父親的疑心病又上來了,所以仍然與司馬懿走得很近,而且還多方麵加以袒護,使曹操沒有找到借口殺死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