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菜根譚》乃寫於明朝萬曆年間。作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長。
有人說,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人治的社會,十分重視為人處世的謀略和技巧,因而留傳下來許多珍貴的思想財富。這其中,就包括了這部曠世奇書--《菜根譚》。
古人雲:"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 作者以此為主旨,借解釋菜根的涵義,將儒的仁義中庸,道的無為知命以及佛教的禪定超脫融合為一體,在出世、入世選取合乎情理的平衡,闡述為人處事之大道,提供處世的近退方法。無論在今日或未來都可算一部不可多得經典,曆來為世人所珍視。
"菜根譚"一名取自宋儒汪革語:"人就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意思是說,一個人隻要能夠堅強地適應清貧的生活,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有所成就。明於孔兼則進一步闡述道: "'譚'以'根譚'名,固自清苦曆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裏得,其顛頓風波、備嚐險阻可想矣。"這一解釋,為原書名增加了另一層含意:即一個人麵對厄運,必須堅定自己的操守,奮發努力,辛勤培植與澆灌自己的理想。另有乾隆年間署名"三山病夫通理"者,在重刊"菜根譚序"中說:"凡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其意則強調,隻有心性澹怕沉靜的人,方能真正領會其中的寓意。
《菜根譚》全書雖是三百餘句語錄,但文辭幽雅,對仗工整,含義深邃,可謂百味人生,盡蘊其中。讀者可以從本書的每一篇章、每個細節中攫取強烈的閱讀快感,那些精靈一般的立世智慧隨時從書中呼嘯欲出。
自問世以來,《菜根譚》便在中華文化圈內流傳開來。至今被後人翻印的次數,已無法考計,不僅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也對全球華人及國際社會產生著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可見,喜歡此書的人數之眾。
毛澤東衫前非常喜歡此書,他就曾在題為《講堂錄》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近代奉化人孔玉叟東遊日本時,在京都書店購得日本竹子恭注釋的《菜根譚》,他將此書帶回國內校印出版,並在序言中寫道:"此書雖僅僅數十頁紙,不足以見學術之本源,然急功近名者服之,可當清涼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當益智膏。"
現在,《菜根譚》開始由中國風行海外,日本等多個國家的商界人士更將其做為心理學教材推廣使用。如今,人們已將其與《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等書一起,視作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