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嫉妒——欣賞不能的困境(1 / 3)

9.嫉妒——欣賞不能的困境

一則關於嫉妒的幽默:一位喜歡甜食的女孩很嫉妒螞蟻。別人問她為什麼,她氣呼呼地回答說,哼!那個小東西那麼喜歡吃甜食,腰卻還那麼細!這位女孩對跟自己全無關係的膜翅目昆蟲尚且如此嫉妒,那麼對跟自己同科、同屬、同種、同性別的女性的嫉妒,就可想而知了。

在一切能夠比較出好壞、高下、多少的領域內,都可以引發嫉妒,比如能力、地位、財富、知識、容貌、身材等等。在覺得自己不如他人的情況下,嫉妒就像泉湧一樣或快或慢地從心底裏冒出來,滲透到心靈的每一個角落。可惜這樣冒出來的並不是清澈的山泉,而是令人難受的毒藥。一個被嫉妒之毒浸透了的心靈,什麼事都可以幹得出來。

嫉妒雖然是一種情緒體驗,但在它變得強烈的時候,可以直接地引起身體的感受和反應。比較形象的對這種感受的描述是——“心好像被利刃刺穿,劇痛無比”。更叫人難過的是,這樣的痛苦通常還被認為不能夠表達出來跟人分享,所以表麵上還要強顏歡笑,內外反差的折磨,簡直如同地獄裏的酷刑一般。

嫉妒是人類個體普遍具有的一種情感體驗。如果一個人說他從來就沒有嫉妒過,那我們基本上可以肯定他在說謊。有趣的是,他撒謊也許並不是在欺騙別人,而是在欺騙他自己,因為容易嫉妒往往被認為是一個人自私、狹隘和品質低下的標誌,沒有人會很輕易就接受對自己這樣的判斷。

給嫉妒加上過多的道德色彩本身,就是一種理解上的狹隘。人類就像是一種對道德判斷“成癮”的動物,好像在判斷一件事情上不加上道德眼光,就可能遺漏什麼重要的東西似的。其實,嫉妒跟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沒有太大的關係,而與他的能力密切相關。這個能力,當然不是什麼計算能力、記憶能力等等,而是欣賞他人的能力。簡單地說,嫉妒產生於“欣賞不能”。

要恰當地欣賞,前提就是要跟被欣賞的對象保持恰當的距離。這就像我們看東西。一樣,太近或者太遠都會看不清楚。我們不能欣賞一個人,而是對他產生嫉妒,就是因為我們跟他的距離太近或者太遠。

我們拿對他人的才能的嫉妒舉例。先說關係太近。一個人在十米之外的地方才華橫溢地“動手動腳”,我們不太會感到有什麼危險;但是,如果他貼著我們的身體那樣做,我們就會感到威脅了。我們在跟人做比較時,不知不覺會把別人拉得離自己很近,甚至會拉到自己的心裏去,在這種情形下,別人的能力比我們強,我們就有被侵入的感覺,嫉妒也就自然而然產生了。這也就是我們可能會嫉妒一個才華橫溢的同事,而不大會嫉妒愛因斯坦的原因——同事近在咫尺而愛因斯坦遠在天涯。

再說太遠。這裏說的遠是指本來關係很近而在情感上很疏遠。比如同事之間,關係應該是很近的,但卻相互仇視,心裏的距離就遠了,遠得就像是敵人一樣。敵人強大,當然不是一件好事情。

應對嫉妒的方式多種多樣。一位俄國農民的應對方式是這樣的:他的鄰居因為家裏有一頭牛而比他富裕。有一次一條神魚欠了這位農民的情,就答應滿足這個農民的任何一個心願。這位農民指著他的鄰居的樓房說,他比我富裕,就是因為他家有一頭牛。神魚以為自己明白了農民的意思,就說這好辦,我給你十頭牛。哪知道這位農民咬牙切齒地說:“不,我不要你的牛,而要你去把他家的那頭牛殺死”。這是很典型的應對嫉妒的方式——不是通過讓自己變得比別人更好來緩解嫉妒,而是通過打壓別人來緩解。如果嫉妒這種情感與道德關係不大,那這樣做就大大地與道德相關了。對這種人最簡潔、最精確的評判是——小人。

嫉妒並不總是洪水猛獸。從本能的層麵說,它是對危險的預示。人至少部分地是在跟自己的同類競爭中存活下來的,這種競爭意識已經是人性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別是在物質匱乏、社會規則不完整的時代,強者會有更多的活下去的機會。嫉妒的產生,在明白無誤地告訴一個人:別人比你強,你的處境已經很危險,你如果不再做出努力的話,你會失去很多東西,甚至會失去你的生命。這就是為什麼一定程度的嫉妒可以激人奮發的原因。

實際上,恰當地表達嫉妒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一次,一位男性心理治療師在做了精彩的演講之後,一位男士從聽眾席上站起來發言。先說很敬佩演講者,然後又說自己作為男人很嫉妒演講者,最後說將來一定要努力超過他。這位男士的話音未落,聽眾席上就爆發了雷鳴般的掌聲,而且持續的時間超過了對演講者的喝彩。這是對人性的讚美和鼓勵——既然人人都會嫉妒,那我們就需要把它當成一種存在來尊重;表達一種不太光彩的情感,這種勇敢本身就是一種可貴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人性還有著另外一種品質,那就是永不服輸的雄心壯誌。後者的光輝,足以照亮前者的陰暗。

沒有人可以在一切方麵比所有的人都強,所以嫉妒是不可避免的。嫉妒就嫉妒吧,難受就難受吧。在利刃穿心之後,總還有補救和止痛的措施。這個措施就是調整跟被嫉妒者的距離,一直調整到可以把他作為欣賞對象的程度。欣賞會使人產生美好、敬佩、喜悅的情緒,它們都是治療心靈傷痛的良藥。

做好準備,在下次嫉妒來訪之後十分鍾內,對自己說:我比不過你,我欣賞你還不可以嗎!?你這樣說了,並且也這樣做了,你就戰勝了真正重要的對手——那就是你自己。這標誌著你比任何人都勇敢和強大。

如果你總能這樣,你也用不著嫉妒誰了。因為你隻跟自己比較,而嫉妒自己的事情,迄今為止還從來都沒有發生過。

大悲無淚——評方方的小說《風中黃葉》

文學家和心理治療師的工作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都是從各自的角度和用各自的方法研究和表達人性。相對而言,心理學是一門非常年輕的獨立學科,在興起和逐漸成熟的過程中,它從文學那裏獲取了眾多的材料、靈感和成果。有很多重要的心理學術語,如NARCIS-SISM(自戀),OEDIPUSCOMPLEX(俄底浦斯情結即戀母情結),就是心理治療師們借用古希臘文學作品中的人名及其相應的人格特征而來的。在20世紀初,在奧地利精神科醫生弗洛伊德創立了他的精神分析學說以後,文學家們開始受到心理學的每一項研究發現的影響。如我們熟悉的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等,就受了精神分析理論很深的影響。他們的有些作品,簡直就是在圖解精神分析。在精神分析的傳播上,這些作家們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這個新的世紀裏,文學家和心理治療師的共同努力使我們對人性的認識朝前邁了大大的一步。

精神分析的人格結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人格是由三個層麵組成的。最底層是本我,代表著這個人的一切生物性衝動,如食欲,性欲等。中間一層是自我,是他與周圍社會環境相適應的部分。最上層是超我,代表著父母、老師、社會等各個方麵對自己在倫理道德方麵的要求。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層麵之間時時刻刻都存在著衝突。在一個相對健康的人身上,三者的衝突會達成一種平衡,這使他能夠以一個統一的人格生活在現實生活之中。這樣的人給他人的感覺是穩定的,可以信賴的,其言行也是基本可以預測的。如果三者的衝突無法達成平衡,這個人就會表現出雙重人格甚至更多重人格,他給他人的感覺就是不穩定的,不可信賴的,其言行也是不可預測的。當然還有一個如何平衡的問題,形象地說,為了達到平衡,每個人格層麵在整個人格中所占的比例對每個個體來說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便有了豐富多彩的個性。精神分析的理論認為,人格的三個層麵之間是否能夠達成平衡以及如何平衡,與一個人的童年經曆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