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升一降話蔣胡
在孫中山眼裏,胡道德學問均佳,蔣性格暴戾知兵
胡漢民(1879—1936年),字展堂,別號不匱室主。廣東番禺縣人。胡漢民在國民黨內的資曆較深。自從他1905年加入同盟會以後,追隨孫中山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東奔西走,宣傳辦報,籌款謀劃,並且還親自參加武裝起義。因此,他一直得到孫中山的信任,成為孫中山不可多得的助手之一。尤其他在理論上,對三民主義多有闡發,是當時頗有影響的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家和宣傳家。胡漢民的文章筆鋒犀利,邏輯性強,很富有戰鬥力。在反對康梁“保皇派”和宣傳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與汪精衛合稱為革命隊伍中的“雙璧”。時人把孫、胡、汪三人的關係稱之為“胡汪無先生(指孫中山)不醒,先生無胡汪不盛”。也有人把胡、汪加上廖仲愷譽為國民黨“三傑”。
孫中山每有重大行動舉措,皆請這位可信任的助手參與謀劃。1912年4月,胡漢民複任廣東都督時,孫中山對胡漢民作了總體的評價:“若論胡漢民先生為人,兄弟知之最深。昔與同謀革命事業已七八年。其學問道德。均所深信,不獨求於廣東難得其人,即他省亦所罕見也。前革命起時,兄弟約其同到江南,組織臨時政府,彼力為多,嗣兄弟蒙參議院舉為臨時總統,一切布施,深資臂助。跡其平生之大力量,大才幹,不獨可勝都督之任,即位以總統,亦綽綽有餘”。
實際上,孫中山也確實把胡漢民視為左右手。把胡漢民放在和自己分擔重任的位置上。胡漢民曾三次代孫中山行使大元帥之職,可見其信任之誠了。有一次孫中山之長子孫科與胡漢民因工作關係鬧矛盾,而胡漢民要離職而去之際,孫中山給孫科寫信,命他務將胡留住,信中雲:“漢民縱不能代我辦事,必能代我任過;否則,各種之過皆直接歸在父一人身上矣。展堂之用,其重要者此為其一,故不能任彼卸責也。”“漢民去留,甚有關於大局之得失成敗也。”
蔣介石(1887—1975年),乳名瑞之,譜名周泰,學名誌清,又名中正。浙江省奉化縣人。他在國民黨內的資曆遠不如胡漢民、汪精衛、廖仲愷等人,甚至他在國民黨的一大上還未當選上國民黨中央委員。他雖然在辛亥革命前就同陳其美接觸較多,但直到1914年才由陳其美介紹與孫中山單獨見麵。
國民黨“後起之秀”的蔣介石受到孫中山的重視也較晚。1916年陳其美被暗殺後,作為深得孫中山信賴的陳其美的親信蔣介石,始日漸受到注意。因為在革命隊伍中擅長軍事者相繼去世或被害,而蔣介石又常常致書孫中山提出軍事方麵的種種意見。援閩粵軍成立,在回廣東的作戰中,蔣介石展露了軍事才能。可是,蔣介石性格倔強,躁而易怒,偶不愜意,輒暴跳如雷,在粵軍任職期間,屢屢發生“拂袖而去”之事。孫中山對之既有寬慰又有批評,說他太專橫暴戾,如同君主。“兄性剛而疾俗過甚,故常齟齬難合。”並勸慰他,“為黨員重大之責任,則勉強犧牲所見而降格,以求所以為黨,非為個人也。”
朱執信遇難後,孫中山在軍事上的助手已寥寥無幾,孫中山致信蔣介石,稱“計吾黨中知兵事而且能肝膽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唯兄之勇敢誠篤,與執信比,而知兵則尤過之。”不久,蔣介石母親王采玉去世,孫中山寫有祭文一篇,其中有雲:“文與郎君介石遊十餘年(實際上僅七年而已),共曆艱險,出生入死,如身之臂,如驂之韁,未嚐離失。”
如果說以上孫中山對蔣介石的重視多出於愛惜,籠絡他的話,那麼,陳炯明叛亂的爆發,則給蔣介石提供了一個大展身手的絕妙的時機,當蔣介石接到孫中山給蔣介石的急電:“事緊急,盼速來”之後,急從上海赴粵,登上永豐艦,護侍孫中山,指揮對叛軍的反擊。孫中山脫險後,蔣介石又寫了《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孫中山親自為之序文,曰:“陳逆之變,介石赴難來粵,入艦侍予側,而籌策多中。樂與予及海軍將士共死生,……予乏知人之鑒,不乃預寢逆謀,而卒以長亂貽禍……”
蔣介石在孫中山麵前的種種表現,已經博得了孫中山的好感,但在國民黨中央,他仍然不能位列其中,孫中山在讓他籌辦黃埔軍校時,讓他隻管軍事,不要過問黨政事宜,這是後話。
胡向孫中山建議:援蔣製陳
胡漢民和蔣介石,一個是孫中山的“文臣”,一個是孫中山的“武將”,可是二人在對陳炯明的認識上趨於一致,較早地識破了陳炯明的野心。
胡漢民和陳炯明同是廣東人,在辛亥革命前的新軍起義時二人就相識。武昌起義成功後,廣東光複,胡漢民任廣東省都督,並提名陳炯明任副都督,當時二人合作很好,無絲毫芥蒂。護法運動開始,孫中山偕胡漢民等南下廣州。一向積極支持孫中山革命的廣東省省長朱慶瀾,首先向胡漢民提議,將廣東警衛軍撥出二十個營,改編由孫中山統轄,可作為親軍,亦可作為建立護法軍的基本部隊。但此事要經過老桂係軍閥陸榮廷、陳炳焜的同意。胡漢民把朱慶瀾的意思告訴孫中山,孫中山聽了非常高興,命胡和朱執信等分頭活動,促其早日兌現。
在廣東掌握實權的老桂係軍閥陳炳焜督軍,對朱慶瀾早存不滿,對護法運動也不甚熱情,正尋找種種借口迫使朱慶瀾辭去省長職務。這樣,交還二十個營軍隊之事亦成了空言。
朱慶瀾辭去省長職後,廣東省議會選舉胡漢民任省長。老桂係軍閥亦不同意,想讓綠林出身的李耀漢任省長。陳炳焜派軍隊圍住省議會進行恫嚇,還奪去了省長的印信。孫中山派人與李耀漢協商,胡漢民辭去省長職,薦李代之。陳炳焜與孫中山的矛盾沒有解決,而老桂係為了保全兩廣的地盤,隻好與孫中山聯合,欲換派其爪牙莫榮新代理粵督。胡漢民抓住這個時機,提出以陳炯明複任親軍司令職,為莫榮新督粵的交換條件。結果,莫榮新同意,但要把親軍改為援閩粵軍,進駐閩粵邊境,陳炯明仍任援閩粵軍總司令。
援閩粵軍創建之初,隻有二十個營的基本部隊,約五千人槍。開拔到潮梅地區後,進行了多方的整頓和擴編,人數翻了一番,達一萬人左右。孫中山十分重視援閩粵軍的建設,把它看作掀起革命高潮的依靠力量。孫中山派在軍事上有才幹的蔣介石、吳忠信等人到粵軍中任職,蔣介石任作戰科主任。
作戰科主任,其官銜雖不大,但其作用是重要的。當時軍隊的主要任務是打仗,戰略的謀劃,戰術的布置皆要由作戰科主任擔負。陳炯明和援閩粵軍的參謀長鄧仲元很信任他,陳炯明曾對蔣介石說過“粵軍可百敗而不可無兄之一人。”然而,援閩粵軍乃是由舊軍隊中分出來的,舊軍隊中的地方幫派習氣仍然很重,士兵們對革命的真諦知之甚少。蔣介石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中工作,其阻力是很大的。終於有一天,1918年7月31日,蔣介石拂袖而去。
事情的起因是陳炯明的部下對孫中山不夠尊敬。一天,陳炯明宴請蔣介石,粵軍中的其他將領亦在被請之列。席間,陳炯明的一部將談到孫中山時,出言不遜,稱為“孫大炮”,陳炯明聞後未加指責。蔣介石聞後立即起立斥責該人,並對陳炯明也多有指責,氣憤之餘,仍不平靜,隻好一走了之。
從此,蔣介石的心目中便埋下了陳炯明對孫中山不夠尊敬的陰影。
從1918年7月31日蔣介石辭援閩粵軍作戰科主任一職到1920年8月,援閩粵軍回粵作戰,在兩年時間裏,蔣介石又兩度辭職。1919年9月27日辭第二支隊司令職,1920年4月11日,回到粵軍中不到四天,又不辭而別。至於蔣介石辭職的原因。仍是看不慣陳炯明不斷培植私人勢力的做法,自己反倒沒有受到重視。他在援閩粵軍中工作時曾私下對鄧鏗說過,到軍中工作,是為了服從革命而來,不是為了幫陳炯明而來的。
蔣介石的多次辭職,引起了胡漢民的不安。胡漢民與陳炯明共事多年,對陳有較深的了解。陳曾對胡說過,他少年時做過這樣的怪夢,夢中左手攬月,右手挽日,取名炯明就是應了這個夢。辛亥革命後,陳炯明不如意時作詩中有“日月夢持負少年”之句,心中念念不忘想要做扭轉乾坤的人物。從此,胡漢民已看到陳炯明個人野心很大。陳把援閩粵軍看成是個人成就霸業的資本,多次抗拒孫中山的命令,是革命隊伍中不穩定分子。蔣介石辭職後,胡漢民幾次寫信或麵見蔣介石,勸他回到援閩粵軍中。
援閩粵軍在閩西立穩腳跟之後,開始休整訓練,做回粵驅除桂軍的準備。
1920年8月,援閩粵軍開始回粵討桂。不到兩個月,就攻占了廣州,驅除了老桂係在廣東的大部分勢力。回粵之後,陳炯明以英雄功臣自居,阻撓孫中山在廣州建立正式國民政府,反對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職。在廣東,陳炯明手握軍權、政權和財權,羽毛日漸豐滿。他派人與北方軍閥吳佩孚頻繁接觸,唆使下屬大力鼓吹“南北兩秀才聯省自治”,因吳、陳二人均為前清秀才。除了勾結吳佩孚外,陳炯明還派人聯絡湘督趙恒惕、浙督盧永祥、贛督陳光遠,搞聯省自治。其目的是借聯省自治之名,做逍遙自在的“兩廣王”,不受孫中山的管轄。
鑒於此,胡漢*張要改變陳炯明在粵軍中獨攬大權的局麵。其辦法之一就是把蔣介石引入粵軍,牽製陳炯明。因為胡、蔣二人對陳炯明的認識較一致。粵軍回粵後,蔣介石遲遲不到軍中就職,胡漢民非常著急。胡漢民建議孫中山,請他力勸離開粵軍的蔣介石、許崇智迅速回粵,認為蔣、許二人離開軍隊,“拋棄兵權”,正中陳炯明之下懷。胡漢民還多次與蔣介石函電交馳,對他離粵軍一事曉以利害,請他回粵。
在多方的勸阻之下,蔣介石於1921年2月回到粵軍中,參與討桂的部署準備工作。但蔣介石與粵軍將領不和,不到兩旬便又離去。
通過幾次的辭職與複職的風波,蔣介石覺得陳炯明對自己不夠信任,感到陳炯明“外寬內忌,難與共事。”此次辭職後,1921年3月5日,蔣介石又寫信給孫中山,表露出他對陳的總的看法:“先生之於竟存(陳炯明字),隻可望其宗旨相同,不超範圍。若望其見危援命,尊黨攘敵,則非其人,請先生善誘之而已。”可以說,對陳的這個評價,還是比較恰當和正確的,隻可惜孫中山過於寬厚和容忍罷了。
老桂係軍閥被逐出廣東後,不甘心失卻此塊肥肉,投靠北洋軍閥,企圖顛覆廣州革命政權。孫中山下令討桂,以解後顧之憂。討桂很快取得了勝利。兩廣大局平定後,孫中山決定興師北伐,在廣西桂林建立大本營,胡漢民兼任大本營文官長,同廖仲愷、鄧仲元、許崇智等協助孫中山進行北伐,征討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另外,孫中山又讓胡漢民電召蔣介石到桂林,任命他為大本營參軍兼許崇智第二軍參謀長。
孫中山的北伐計劃遭到了陳炯明的反對,陳炯明借口“後方不穩”、“保境息民”等,反對孫中山北伐。實際上,陳炯明怕北伐打破他“兩廣王”的夢想。一則大軍北上,與北方軍閥接仗,樹敵過多,會拆散他“聯省自治”的同盟夥伴;二則大軍出征,需有“糧草”接濟,必將花費廣東大批的財物;三則北伐勝負對己均不利,勝則功不在己,敗則大軍退回兩廣,客強主弱。陳炯明發表言論,表示:“南之北伐,未有餉有械,焉能出師對抗,……仍當暫留軍於廣西。”為了北伐大業,孫中山處處遷就陳炯明,並親自對陳許如下之諾;隻要陳不阻撓北伐,無論北伐勝負,自己都不會有顏再回兩廣,兩廣仍由他主持。
盡管有孫中山的許諾,陳炯明仍然對北伐一事冷然視之。孫中山隻好讓善於調和的胡漢民去居中斡旋,以緩解二人間的緊張關係。
此時,胡、陳二人間的關係也不是很融洽的。胡漢民早已對陳炯明的一些所作所為不滿,料定他必不是革命的支持者,更不是革命同誌,對他的野心洞若觀火一樣的清楚。陳炯明對胡漢民也是戒備十足,二人雖早就共過事,但胡的聲望要遠遠高於陳炯明,二人同為廣東省人,一省容不了“二主”,對野心大,一心想做“兩廣王”的陳炯明來說,當然視胡為眼中釘,肉中刺。
胡漢民是硬著頭皮去做陳炯明工作的,當他於1921年8月去南寧麵見陳炯明商量北伐出兵事宜時,陳敷衍搪塞,沒有任何結果。
胡漢民剛剛離開南寧,陳炯明就對前來的蔣介石表示反對北伐,並把1913年二次革命時廣東出師討袁的失敗歸罪於胡漢民,對蔣介石抱怨說,假如民國二年不聽胡漢民的話,廣東由他主管到現在,什麼都會大變樣的。陳炯明得出結論,胡漢民“實在害了我”。蔣介石讚成孫中山的北伐主張,曾寫了“北伐軍事意見書”給孫中山,當他聽了陳反對北伐的話後,非常反感,便以頭痛為借口,結束了與陳的談話。
胡漢民、蔣介石分別把與陳炯明見麵及所談內容報告給了孫中山,二人都建議孫中山要提防陳炯明。
1922年2月3日,孫中山在桂林下令北伐,派李烈鈞攻江西,許崇智出兵湖南。與此同時,陳炯明也加緊了對北伐破壞。一方麵,斷絕了對北伐軍餉械的接濟;另一方麵,與湖南督軍趙恒惕結成聯盟,由趙阻止北伐軍取道湖南,他則從後方加以掣肘。
直到鄧鏗被刺事件的發生,孫中山才對陳炯明的真正用意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鄧鏗,字仲元,時任陳炯明的參謀長兼粵軍第一師師長,他積極支持孫中山北伐,當孫中山與陳炯明之間出現分歧時,他能為大局多方調解。1922年3月21日,他在廣州車站被陳炯明的親信部屬所暗殺。孫中山聞此案後大為震驚,為支持自己的愛將遇害而深感哀慟,又為大後方接濟乏人而不安,從而打亂了北伐的整個計劃。孫中山馬上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許崇智、胡漢*張回兵廣州,蔣介石更為積極主張*陳炯明。
於是,孫中山采納胡的意見,大軍即刻南下,陳炯明見重兵壓境,不覺手忙腳亂,未敢公然抵抗。孫中山於4月16日抵梧州,陳炯明忽來電表示辭職,孫中山召開擴大軍事會議,討論今後的行動。會議產生了兩種意見,一種認為應先回師消滅陳炯明,待後方鞏固後再行北伐,蔣介石、許崇智、吳忠信持此意見。一種認為應趁直奉戰爭爆發之際,舉兵北伐。討論結果,以持後一種意見者居多,孫中山采多數人意見改道北伐。
蔣介石堅決主張先回粵討陳,真有點“寧折勿彎”的味道,除了在會上堅持己見外,還多次單獨謁見孫中山,力陳自己的主張,可終未能讓孫中山采納,蔣介石乃再次辭職而去。
孫中山的寬容並沒有感化陳炯明,孫召見陳不至。陳對改善孫陳關係毫無誠意,並電孫中山,要“清君側”,將孫中山身邊的“壞人”清除掉,這個“壞人”指的就是胡漢民。孫中山忍無可忍,宣布免去陳炯明粵軍總司令、陸軍部長、廣東省長之職。陳炯明也毫不示弱,離開廣州避住惠州,在幕後遙控,指使部下葉舉率五十營“陳家軍”回廣州,以索餉為名,在廣州為非作歹,並準備在廣州發動兵變,置孫中山於死地。1922年6月1日,孫中山不顧胡漢民的勸阻,隻身回到廣州,處理“陳家軍”問題。
就在陳炯明叛跡已經暴露無遺之際,蔣介石還寫信給指揮北伐的許崇智,提出要速回師平定陳炯明,爾後再圖北伐,否則“食臍莫及,不可挽救之一日”。形勢的發展正向蔣介石所預料的那樣,陳炯明已經下手了。先將孫中山的“荷包”鎖住,在6月14日誘捕了孫中山的得力助手,財政部代理部長廖仲愷於石龍,然後囚禁於石井兵工廠。6月15日,陳炯明指使葉舉等發出通電,與北方直係軍閥互相唱和,要孫中山與徐世昌同時下野。同時,葉舉布置親兵圍住孫中山在廣州的住地觀音山粵秀樓,懸賞二十萬元擒殺孫中山。
對於陳炯明的種種行徑,孫中山依然以領袖的胸懷,對之寬容、忍讓。當不斷有人告知孫中山“陳家軍”將有不軌行為時,孫中山仍認為“竟存惡劣,當不至此”。然而,不幸的事件終於發生了,6月16日淩晨,“陳家軍”炮轟總統府,孫中山隻好避於軍艦之上。
在韶關留守代行大元帥職的胡漢民得知陳叛消息後,便星夜去北伐前線搬救兵。可是,北伐軍回師受挫,胡漢民隻得“且將風景去離愁”、“不是秋時也欲愁”了。
與胡漢民搬師的同時,另一個較早識破陳炯明叛跡的人——蔣介石,則應孫中山之召,赴孫中山避難之艦,日夜陪於孫中山左右,直至孫中山脫離險境去上海。
胡屢電慰蔣,蔣建議孫中山讓胡隨侍左右
陳炯明叛亂,蔣介石陪侍孫中山在艦上與叛軍周旋五十餘日。經此事件,顯示出蔣介石對孫中山的“忠勇”。與叛將陳炯明相比,一逆一忠,涇渭分明。蔣介石的聲名威望頓時提高了許多。後來蔣介石也常因此引以為自豪,但他也以此為“砝碼”,其剛頑暴戾的脾性依然如故,在孫中山所倚重之際,又多次施其“合則留、不合則去”之故技。胡漢民在其中或勸慰或指評,二人函電相交,關係頗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