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人去與魂歸(1 / 3)

十、人去與魂歸

蔣介石打內戰,短短三年就敗得徹底,他離開了總統寶座,離開了他統治多年的中國大陸。人去了,二十二年的個人權勢頓時消失,原來是一場春夢。

馮玉祥爭和平為民主,在鬥爭實踐中完成了他一生中最有意義的轉變——走向新民主主義的中國。他奔向光明之時,不幸遇難,愛國忠魂歸中華。

馮玉祥長眠泰山,人民敬仰他,祖國懷念他。

蔣介石客死他鄉,孤魂欲歸來,紫金山等他。

蔣馮合離二十年,貫穿多半部中國現代史.是非功過,自有人民評說。

一場春夢

1 949年1月21日,蔣介石乘“美齡號”專機,從南京明故宮機場起飛,繞空一周,向首都投去最後一瞥,心中無限感慨,真是“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此一別,就再沒能回來。

二十二年前,在南京,蔣介石在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的血泊中,建立了國民政府。他成為這個政府的實際最高統治者,中華民國進入了蔣家王朝時代。

蔣介石躊躇滿誌,雄心勃勃,在派係爭奪中戰勝了比他資曆老的對手,在軍閥混戰中打敗了所有雜牌軍,穩固了自己在國民黨中的地位。

蔣介石對紅軍發動了五次大規模“圍剿”,雖說接連吃過幾次敗仗,但利用中共內部的錯誤,總算迫使紅軍進行了二萬五千華裏的大搬家,退往陝北一隅,白色政權的版圖空前擴大。

蔣介石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曾比較積極地抗擊了日本侵略軍,後來雖然消極抗日、坐待勝利,但總算堅持到日本敗降。以中國人民的奮勇抗戰和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中國成了世界“四強”之一,而蔣介石也成了“抗戰建國領袖”。

抗戰勝利後的國際國內形勢,曾給了中國以和平民主的大好機會。但是,民主與獨裁的嚴重對立,使得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蔣介石政權經受不住也不願進行任何民主改革。蔣介石違背世界潮流,不顧中國人民意願,憑借美國的援助,依靠手中的強大軍隊,悍然發動了空前規模的內戰,像被他反對過的北洋軍閥一樣,重溫“武力統一”的舊夢。

三年內戰,蔣介石由勝轉敗,由盛到衰,自己點燃的戰火,燒毀了南京總統府的寶座,22年的專製統治,成了春夢一場。

戰爭的第一年,蔣介石和他的將領們,曾信心十足,以為四百三十萬人的飛機加麵包,很快就會打敗一百二十萬人的小米加步槍。1946年10月1 1日,蔣軍占領了張家口,以為勝利了,於是,蔣介石就一手包辦召開了偽國大,製定了偽憲法;1 947年3月1 9日,中共中央主動撤出延安,蔣介石和他的將領們為占領延安而興高采烈,聲稱中共已“不堪一擊”,認為中共軍隊的首腦機關已“無所寄托,隻能隨處流竄”。毛澤東指出:“蔣介石日暮途窮,欲以開‘國大’、打延安兩項辦法,打擊我黨,加強自己。其實,將適得其反。”“蔣介石自走絕路,開‘國大’、打延安兩著一做,他的一切欺騙全被揭破,這是有利於人民解放戰爭的發展的。”到了1 947年6月,國民黨軍共占領了一百零五座城市,但卻損失了一百一十二萬人,勝利乎?失敗乎?蔣介石認為“勝利”了,實則失敗了。

戰爭的第二年,人民解放軍各路大軍,從1 947年7月至9月,依次由解放區打向國統區,轉入了戰略反攻,而蔣軍則被迫轉入“全麵防禦”,戰爭形勢發生了根本轉變,如同毛澤東所說:“這是一個曆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蔣軍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麵前,節節敗退,先後由“全麵防禦”轉為“分區防禦”,又改為“重點防禦”,到了1948年8月,被殲滅的人數又增加了一百五十二萬,同時還丟掉了一百六十四座城市,分別被孤立在西北、中原、華東、華北、東北五個戰場的少數城市裏。蔣介石在軍事上,繼續打了敗仗。

蔣介石為了挽回敗局,支撐岌岌可危的專製政權,1947年7月又發動了所謂“戡亂總動員”,讓他的黨徒們對“覆巢”的嚴重危機提高警覺,全力作困獸之鬥,同時,剝奪了人民的一切自由權利,大肆捕殺愛國民眾。1 0月,又宣布民主同盟為“非法團體”,反民主的獨裁麵目進一步暴露。1948年3月末至5月初,蔣介石召開了所謂“行憲國大,,玩弄“還政於民”的騙術,他自己依“法”當上了總統。然而,政治上的高壓和欺騙都無濟於事,國統區的愛國民主運動進一步走向高漲。

蔣介石為了支持反革命戰爭,加緊了對經濟的壟斷、控製和對人民的搜刮,使本已走上危機之路的國統區經濟,雪上加霜,到1948年已陷入崩潰的絕境。同年1 0月發行金圓券,以三百萬元法幣兌換工元金圓券,也未能阻止貨幣貶值和物價飛漲之風。蔣介石為挽救經濟危機所采取的一切辦法,都宣告失敗。國統區經濟已病入膏盲,不可救治。

蔣介石在軍事、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麵,都顯示出垂死掙紮的不祥之兆,他的獨裁統治在快速地走向覆滅。

戰爭的第三年,人民解放軍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大決戰,先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從1 948年9月1 2日至1 949年1月31日,在這四個月零十九天的大決戰中,蔣介石損失了一百五十四萬人,維持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不複存在了,同時,丟掉了長江以北的中原、華東、華北和東北地區,首都南京以及上海、武漢等重鎮已處於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在戰略決戰過程中,蔣介石為了挽回敗局,不斷地飛來飛去,親自部署,鼓動打氣。但是,蔣介石到了哪裏,哪裏就打敗仗;麵對越來越不妙的戰場形勢,蔣介石在打氣時也說了不少泄氣的話,真是心力交瘁,前途未卜。

遼沈戰役打響後,1 948年9月30日,蔣介石飛到北平,命傅作義以兩個軍的兵力救援錦州,並向高級將領訓話:革命發生了困難,將是長期的,預料八年後美蘇必戰,戰爭的結果是美國勝利,我們也勝利。蔣介石將“勝利”預支到八年後美國的勝利,反倒給將領們泄了氣,感到蔣自己都毫無信心,這仗還有什麼打頭呢?

1 0月2日,蔣介石飛抵沈陽,向師長以上人員訓話:“我這次親到沈陽來,是救你們出去。你們過去要找共軍主力都找不到,現在東北共軍主力已經集中在遼西走廊,正是你們為黨國立功的好機會。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夠發揮過去作戰的犧牲精神,和關內國軍協同作戰,一定可以成功的。……萬一你們這次不能打出去,那麼來生再見。”3日,對遼西作戰方案作了詳細部署,給有關部隊下達了命令,當日返回北平。

1 0月5日,蔣介石飛天津,轉塘沽,乘軍艦到錦西葫蘆島,6日對該島將領訓話:“這一次戰爭關係重大,等華北兩個軍及煙台一個軍運到後,協同沈陽國軍包圍錦州的共匪,然後接應沈陽國軍到錦州。各將士的任務重大,幾十萬人的生命,都交給你們負責,要有殺身成仁的決心。”同時指定海軍艦隊以大炮擊毀塔山共軍陣地,並向錦州的範漢傑通話慰問。7日返回北平,9日回到南京。

蔣介石回到南京的當天,解放軍發起對錦州的進攻,範漢傑的十萬人馬成為甕中之鱉。1 0月1 5日,蔣介石再度飛臨沈陽,親自督戰,空投“手諭”給範漢傑;“能守則守,不能守退出錦西”,同日空投“手諭”給鄭洞國,嚴令長春國民黨軍向沈陽突圍。可是,當日晚錦州失守,範漢傑所部全部被殲,範本人也成了共軍俘虜。1 6日,蔣介石飛回北平。1 7日,長春守軍一部起義,1 9日,鄭洞國投降,長春落入共軍之手。

1 0月1 8日,蔣介石偕杜聿明第三次飛赴沈陽,命令錦西的“東進兵團”繼續北進,彰武、新立屯一帶的廖耀湘“西進兵團”立即南進,企圖南北夾擊,“規複錦州”,然後掩護沈陽國軍經北寧路撤入關內。結果,廖耀湘兵團十萬人於28日全部被殲,廖亦成了俘虜,1 1月9日,東北全境解放。

遼沈戰役,蔣介石親自部署,親自指揮,也未能逃脫失敗的命運。

淮海戰役打響之後,蔣介石的黃伯韜兵團和黃維兵團先後被殲,12月4日,杜聿明所部三個兵團也被共軍合圍。蔣介石為了解杜部之圍,急調華中的一個兵團赴徐州地區增援,但卻遭到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的阻攔。12月24日,白崇禧又從武漢給蔣介石發出電報,打起“和談”的旗子,逼蔣下野;在白的策動下,湖北省參議會、河南和湖南兩省主席,也先後致電蔣介石,要求與中共“恢複和談”,並要求蔣“毅然下野”,以利和談進行。

戰場上的失敗,異己派係的相逼,乞求美援的不順,使得蔣介石內外交困,處於四麵楚歌的境地。為了使南京的獨裁政權能夠延續下去,就在這戰略決戰正酣之際,1 949年元旦,蔣介石發表了要求和談的《新年文告》,表示願與中共商討“停止戰爭,恢複和平的具體辦法”,聲稱,隻要和平能夠實現,“則個人的進退出處,絕不縈懷,而一唯國民的公意是從”,但又提出以保存偽憲法、偽法統及反動軍隊等作為和談的條件。

1 949年1月1 4日,毛澤東發表《關於時局的聲明》,揭露了蔣介石“和平”建議的虛偽性,提出了八項和談條件,得到全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的熱烈擁護。1月8日,國民黨政府請求美、英、法、蘇四國政府“調停”中國內戰,也先後遭到四國政府的拒絕。至此,蔣介石不得不宣告“引退”了。

1月1 9日,蔣介石約張群、張治中、吳忠信、孫科、邵力子、吳鐵城、陳立夫等人談話,蔣一開始就說:“我是決定下野的了,現在有兩個案子請大家研究:一個是請李德鄰出來談和。談妥了我再下野;一個是我現在就下野,一切由李德鄰主持。”半晌兒沒人說話,蔣就一個一個地問,問到吳鐵城時,吳說:“這個問題是不是應該召集中常會來討論一下?”蔣憤然說:“不必,我現在不是被共產黨打倒的,是被國民黨打倒的!我再不願意進中央黨部的大門了!”蔣最後說:“我決心采用第二案,下野的文告應該怎樣說,大家去研究,不過主要意思要包含‘我既不能貫徹戡亂的主張,又何忍再為和平的障礙,這一點。”蔣介石說的“我是被國民黨打倒的”這句話一傳出,很快就有人回敬說:“國民黨不是被共產黨打倒的,是被蔣某人打倒的!”這一說法既有諷刺意味,又頗有幾分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