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建立積極的家庭氣氛,培養積極的孩子(1 / 3)

第十章 建立積極的家庭氣氛,培養積極的孩子

在我們的文化中,家長和教師時常壓抑孩子的成長,不能使孩子樂觀、積極和自發性順其自然地表現出來。恐懼已經成為最為常見的教育手段和控製手段,許多所謂的好學生,學習努力認真,能考上好學校,是以恐懼失敗為動力的,他們的高分是以犧牲心理健康為代價的。

——筆者

一、當恐懼成為教育的主要手段

育不僅是最能體現人性的價值和人性觀的領域,而且也是整個社會價值取向和人際關係的一種反映。我覺得現代我國教育的各種弊病不是教育本身出了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牛活方式出了問題。在傳統社會,人們以英雄為社會典範,崇拜大英雄,後來,在科學興起的年代,人們崇拜有理性的人,有知識者受到尊重,有知識的人不是因為擁有什麼外在的東西而受到尊重,而是其個人擁有人格昧力和智慧的昧力,其存在就是一種力量,不用刻意顯示。而到了現代社會,人們更加注重功利,人自身的力量和素質不再是力量,而他所擁有的金錢和財富,成為成功的符號。一個人可能缺少人格和智慧的昧力,但當他擁有金錢和財富時,一般就會自我感覺不錯,周圍的人也對他感覺不錯。然而對財富和金錢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如果以財富和金錢為人生的目標,人們勢必永遠無法獲得內心的寧靜和滿足,財富和金錢隻能作為人生的手段,為人的幸福服務。俗話說,金錢買不來幸福。功利主義的價值觀易導致安全感的喪失,易誘發焦慮不安的生活。因為,當物質攀比成為時尚時,人人會自危。

1.為什麼積極的人很少?

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提出過一個問題,為什麼執著地追求比自己更偉大的目標的自我實現者那麼少?為什麼恐懼者和焦慮者那樣多?為什麼人們那樣容易感覺到不安全,而對審美、探究真理和善良的追求不容易表現出來?人的高級潛能為什麼不容易實現?為什麼人們對科學的興趣總是低於對黃色笑話的興趣?

馬斯洛認為,一個人總是被兩種力量夾擊著:

安全←人→成長

從童年開始,人的一生發展中就同時存在有兩種趨向或兩種方向的力量:一個是由於畏懼或恐懼危險,而向後看的力量,它使人堅持安全和防禦,傾向於倒退,緊緊依附於過去,害怕承擔成長的風險,害怕獨立、自由和分離,害怕新的事物,害怕結識新朋友,害怕失去現有的一切,害怕將來還不如現在,害怕失敗,害怕可恥,害怕做錯事時的犯罪感。這一切經常與消極情緒有關,如焦慮、恐懼、自責、仇恨、憤怒、嫉妒。

另一種力量則足成長,即壯大自我的力量,它是向前看的力量,推動人向前成長,建立自我完善性和獨特性,增加入的智慧和勇氣,充分發揮他的一切潛力,樹立麵對世界的信心和勇氣,認可他的最深邃的、真實的、無意識的自我。這種力量與創造性、探索真理、好奇心、嚐試新事物、愛心、利他、審美、信奉、滿足感、幸福感、欣賞、敬畏、欣喜、迷戀、激動、感動和追求緊張有關。這一切都會滋生積極的情緒。

一個人處於這兩種力量之間,一個從後麵拉他,一個在前麵指引他。

而增進心理健康和積極心理的機製在於:

(1)增加成長方向的動力;

(2)充分減少對成長的畏懼;

(3)充分增加向安全方向的動力;

(4)充分減少對安全、病態、防禦和倒退的恐懼。

在強大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壓力麵前,人們的需要滿足經常會有挫折,人性中成長的傾向是微弱的。個體的弱小決定了他不易擺脫安全感的限製,很難無私無畏地生活。弱小的孩了不能充分根據自己快樂體驗而進行合理的選擇。當孩子快樂體驗與別人的看法發生衝突時,他們一般會選擇別人的讚成,然後通過壓抑或讓快樂消失的方法來控製自己的快樂,或依靠意誌力不去注意它,以至於最後他完全失去了根據自己的快樂進行選擇的能力,陷於固著、僵硬防禦和切斷一切成長可能性的境地,

為此,教育者和撫養人要盡量滿足孩子的安全、從屬、尊重和愛的基本需要,使孩子盡量在無威脅的感覺中生活,盡量讓孩子選擇自主的、感興趣的、自發的活動,並鼓勵他們勇於選擇未知事物。大人可改變環境,使環境有利於孩子做出沒有威脅的成長選擇,當代價更高時,幫助他們做出倒退選擇。

2.教育中恐嚇的力量

在我們的文化中,家長和教師時常壓抑孩了的成長,不能使孩子的樂觀、積極和自發性順其自然地表現出來。恐懼已經成為最為常見的教育手段和控製手段,許多所謂的好學生,學習努力認真、能考卜好學校,是以恐懼失敗為動力的,他們的高分是以犧牲心理健康為代價的。

而那些樂觀、大大咧咧、對危險和失敗不敏感的人,那些對於恐懼的結果不焦慮的人和對恫嚇不害怕的人,更加容易在學習的競爭中敗下陣來。由於過分安全,他們不易在壓力下被迫切做自己不願意做的艱苦的作業,所以,考試的分數自然不如其他人,但這些人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可能是較為高的,承受力較強。也許將來做生意、創業、開飯店等任務上,其獨立生存能力比分數高的學生要強一些。

記得我的孩子上小學四年級時,換了一個年齡較大的班主任,她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家訪,她與我談的第一主題就是假如孩子考不上好初中怎麼辦?她給我舉了我周圍幾個沒有考上我所在大學附屬初中的學生的例子,並強調考初中的難度,而且暗示我說,隻要有她的幫助,孩子的學習一定不會差,至少是她教的那個科目不會差。她的這個招數很靈,本來我就擔心孩子升中學的事情。其實,我知道我的孩子考上本校的附中還是不成問題的,因為難度很低,淘汰的比例還不到10%,可是經她這麼一講我還真是有些擔心起來,晚上看著孩子玩籃球,心裏就感覺不舒服。好像看見孩子學習成績已經落後,沒有希望似的。這個老師通過嚇唬家長和孩子,在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希望通過引入危機意識,讓家長更加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這是一個通行而普遍的做法,我們不知道通過如何確立更加長遠的人生目標和正確的人生態度來增加孩子的自信,而隻是出於害怕出局、害怕被淘汰的恐懼而拚命地約束孩子,醒世的格言遠遠多於立世的格言。

一天在飯店裏,我看見一個母親帶著一個說客,大概是孩子的姨媽,對一個中學生講學習的道理。“你看見大街上掃馬路的人了嗎?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將來的你就是這個樣子。要想成為人上人,就必須有一個好成績,必須考上大學。學習成績不好,將來就要失業,就沒有一個體麵的工作。你看你叔叔,清華大學畢業,現在是工程師,一個月掙一萬元,你看你舅家的小軍,沒考上大學,開出租車,沒日沒夜的幹活,每月還掙不到兩千元。”我估計這個孩子有注意力障礙,當大人說得津津有味時,他的注意力早就轉移到千裏之外了。

這些話雖然說得是事實,而且是嚴峻的現實,但是,我在想,這種嚇唬和恐懼在現實的教育中是否過多了,憑借嚇唬與恐懼,我們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自信者嗎?如果我們一味地告訴孩子,不許做什麼,不能犯錯誤,如果犯錯誤會導致嚴重的後果,我們能建構孩子的積極的生活態度嗎?如果一味地強調錯誤的代價,我們能教會孩子什麼是有價值的事情,什麼是有意義和創造性的生活嗎?孩子們自主性和自發性如何才能培養出來?

在大學招研究生時,我經常會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在錄取碩士研究生時,往往是一些不知名的大學的女生考分特別高,據說她們在上大學一年級時,已經將未來的日標鎖定考取心理學係的研究生,所以她們一直在有準備地複習心理學係考研究生的課程,結果這些女生往往以高分考人心理學係,但是,在接下來的研究生階段,這些人反而不如重點大學的分數低的學生會學習,在完成導師的科研任務時,這些人的創造性和主動性,自發性和靈活性都不夠,不會自己主動提出好問題,也不善於主動解決問題。也就是說,當衡量學業的指標變成獨立的學術研究和獨立思考時,這些應試教育出來的學生立即顯現出了劣勢,好像不會學習了,他們成長的力量明顯放慢,甚至開始出現適應不良,而一些研究生入學考試成績一般的一些學生立即表現出了優勢,肯於鑽研問題,善於獨立思考,對前人的問題善於進行批判。當學習的方式不再強調記憶、背誦、筆試和填空時,一些應試教育的精英立即表現出了弱點,然而,在將來的職業生涯中,研究和解決問題的模式更加重要,而應試的規則則無足輕重。

在一個社會中,當害怕失敗和被淘汰成為唯一行動力量時,我們就隻能停留於基本需要的滿足水平,人的潛能就得不到開發和利用。在我們的現實中,人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安全感的滿足、自尊需要的滿足上,而這些需要是非常基本的,不滿足這些需要,人就會得病,就像一個植物缺少基本的養份一樣。

其實人的潛能是很大的,我們的教育遠遠沒有開發出它們。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指出,一個健康的人隻運用了其自身的潛能的10%,後來著名人類學家米德估計,人類的潛能的運用還不到6%,無論如何,我們要承認,人類的潛能在其一生中被利用的還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一個隻強調安全感的環境不利於潛能的實現。

我們文化中,焦慮情緒過重,人人自危,害怕失敗。這在經濟匱乏的時代或在經濟不發達的地區有其社會基礎,但在已經普遍富裕的城市和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們已經不再為衣食住行而奮鬥了,已經可以過著有衣食無憂的生活,可出於發展的慣性和功利主義的意識形態,人們還是守著焦慮感不放,過於害怕失敗,就是一個過剩的焦慮了,是一個心理問題。

為此,我們要鼓勵人們的成長,增加向成長方向的動力,減少對失敗的恐懼。我相信,人人都精彩,人人都擁有不平凡的力量。我們可以回到馬斯洛的一個說法,他號召人們不要害怕自己的傑出,要戰勝約拿情結。

約拿是《聖經》中的一個人物,他雖然有天賦,但缺少抱負,逃避責任,學成之後不去傳道,於是上帝讓鯨魚吞噬了約拿,在鯨魚肚子中呆了三天三夜後,他開始向上帝呼救,上帝命鯨魚將其吐出來。後來,約拿終於醒悟過來,決心成為一個偉大的布道者。他變得自信,四處講學,最後成為一名著名的牧師。

3.家庭氣氛的消極

有一次,我的谘詢室裏來了一位當警察的父親,他剛喝過酒,身上還有一股酒氣,他前來谘詢孩子的學習與行為問題,我發現,他談話時口才頗好,描述和分析自己兒子時條理清楚,文采飛揚。他對我說:“我給我的兒子下的結論是:沒臉沒皮,沒羞沒臊,沒心沒肺,無德無才,好吃懶做,不明是非”。原來,他的兒子讀高三,高二時開始迷戀上網絡遊戲,結交了幾個社會上的朋友,並開始厭學,成績下降。一開始家長不讓孩子出去,將孩子反鎖在房間裏,可孩子從窗戶跳出去,回來後,父親暴打孩子,皮帶都抽斷了,從此孩子開始不回家了,有時一走就是一個星期,在朋友家中或者是在網吧中過夜。孩子一再跟家長說, 自己不想學習了,學也學不進去,早一點找個工作算了。學校老師也做工作,可成效不大。現在,父親打也不管用了,孩子想出去就出去,還威脅父親,如果再打自己,就找人要擺平這件事。

這個當父親的對我說: “我現在擔心的不是孩子能否考大學的問題,而是擔心他學壞,他總跟這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如果上網沒有錢了,就會去搶,去偷。有一次,他跟幾個壞孩子因為搶劫低年級學生就被公安局處理過了,我一個人民警察培養了這麼一個兒子,這個臉往哪兒擱?”現在,父親給兒子買了個電腦,兒子不出去玩了,但整日在家上網,生活沒有規律,不與大人說一句話。說這些話時,他一臉的無奈。他說由於兒子不爭氣,自己在外麵沒有麵子,夫妻經常吵架,甚至影響到與雙方老人的關係。他這個兒子小時候是在姥姥家長大的,現在隻要他們兩口子回到娘家,一提起兒子的事情,老人就開始嘮叨和埋怨,現在他們夫妻也不經常去老人家了。

這個父親告訴我說,現在,我的兒子內心中什麼事情都明白,他知道我不願意理睬他,我發自內心地蔑視他,瞧不起他,所以,我一般不答理他。其實我心裏也不好受,看著別人家一帆風順,我的生活卻是這樣,我心理也不平衡。

在我看來,目前的問題並不在於這個兒子網絡成癮的單一問題,而是這個家庭的消極氣氛和相互厭惡的整體動力模式。在這個家庭中,人人都有失敗感,都認為對方的行為不良,所以,一踏進這個家門氣氛就是消極的。我每次到一個陌生人的家,我都能下意識地感受到某種氣氛,一種生活的氣息,如果接觸了這家人後往往更加確認了自己的第一感覺。一些孩子之所以心理不健康,並不是由於某一兩次家長對孩子成績不好發火,或者與孩子爭吵,而是生活在一個充滿消極的家庭氣氛中,在這種長期的冷漠和敵視的家庭氣氛中成長的孩子,惡性的環境刺激會形成一種穩定的和固定的人格力量,或者思維方式,使他們以病態的行為方式和認知方式對待未來的社會生活,所以出現了適應不良。

家庭的氣氛,親子關係長期的、穩定的動力模式是塑造孩子人格的力量。就像長期處在惡劣環境中的小樹會長歪一樣,一個長期處於不健康家庭氣氛的孩子會形成人格障礙。

一次演講時,家長問我究竟該不該打孩子,對於這個問題分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孩子必須要打,打是疼罵是愛,如果該嚴厲時不嚴厲,將來管不住孩子了,後果不堪設想。另一種觀點是堅決不能打孩子,家長無權利用暴力懲罰孩子,體罰對於孩子的身心成長是不利的。兩種觀點似乎都有道理,我最後沒有正麵回答這個問題,而是闡述了家庭氣氛的重要性。

許多家長被動地反應著孩子的行為問題,孩子不出麻煩時整日看電視,打麻將,一遇到孩子學習不好了,就神經質地害怕,以體罰來解決問題,更有的家長每天都盯著孩子的缺點,像一個監工,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都不放心,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心情長期處於鬱悶中,感受不到家長的愛和關心。無論是冷漠型的家長,還是專挑孩子毛病的家長,他們的共同的特點是很少與孩子一道去遊戲,很少與孩子一道建設性地解決問題,很少告訴孩子什麼是正確的行為和思維方式,這些家長很少在孩子麵前表現出熱情、主動、幽默、積極、樂觀、勇氣和正義,而是焦慮不安或者是忙於自己的事情。如果家庭的消極氣氛是長期的,成為習慣和穩定的環境,家長的一時的懲罰和關心就不會影響孩子。當整個家庭氣氛是和諧的,親子關係是正常的,是愛的和建設性的,偶爾家長生氣發火不會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反而是有益於問題的解決的。如果家庭氣氛是冷漠的,缺少建設性與積極性,即便是家長從來不體罰孩子,不罵孩子,也是有損於孩子心理成長的。長期的、穩定的家庭氣氛是重要的,一時的情緒化是不重要的。當我講完這些話之後,家長們便不再爭論這個問題了,因為答案已經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