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讓陽光照亮心靈
寫完這本有關積極心理學的書稿後,我就在想一個問題,在人一生三萬多個日日夜夜中,有多少積極的想法和積極的情緒,有多少消極的想法和消極的情緒呢?正好,我給來自廈門的中學老師上課,我就問他們一個問題,在你的一天中好心情和壞心情各自的比率是多少,老師們回答的差異之大,讓我驚呀,一個青年男教師回答說,“1:10”,就是說一天中每出現十次壞想法,才出現一次好想法。”另一個青年女教師回答說:“l:1”,一半好心情,一半壞心情,而一個中年女教師的答案是“7:3”,與1:1差不多。我發現,很少有人說,自己的好想法與壞想法的比例是2:1,或者3:1的。而根據美國的一個學者的調查,患有抑鬱症的人,好想法與壞想法比率是1:1,而正常人的生活中,好想法與壞想法的比率一般為2:1。如果當一個抑鬱症患者被治好後,他的好心情與壞心情的比升為2:1,而沒被治好的人好壞心情的比率仍然保持在l:l水平。
在這個財富快速增長的社會,經濟收入明顯比從前增加了,但人的幸福感是否也增加了呢?掙錢的多少與幸福感是否是成正比呢?這個問題十分複雜。根據美國的一個調查,最近三十年美國人人均實際收入增加16%,但是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卻從36%下降至29%,看來,金錢買不來幸福的感受。其實隻有當金錢缺少時,人會感受到限製與痛苦,但金錢增多到一定程度後,人們不會感覺到相應的幸福,因為幸福除了受金錢影響外,還取決於其他影響因素。
影響幸福感受的一個最為重要的變量就是長期生活所形成的心態,幸福是一種感受,是一種看問題的立場和方法,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和熱情,這些心理因素構成了一種樂觀的能力或者叫快樂的能力。它是極為穩定和長久的,是一個人自身的最大財富。與一個具有快樂能力的人接觸,你會被他感染,被他點燃,你會像孩子一樣開懷大笑,你能學會從積極的角度思考問題,忘記生活的煩惱。這種快樂能力有來自先天的遺傳方麵,但更主要還是在後天的環境中習得的。
我以為,自從踏入商品經濟的社會形態後,對於人的心理素質具有一種與傳統社會完全不一樣的要求,傳統社會中缺少競爭的活力,缺少人生的風險和壓力,缺少升遷的機會和動力,而商品社會中,競爭與淘汰是基本的遊戲規則,追求成功必然以淘汰落後為前提,所以,害怕失敗的心態與追求成功的欲望緊密相連,它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麵。踏入商品經濟社會形態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說,都會失去原來的安逸、坦然、安全、從容,但同時也失去限製、局限,、惰性、壓抑和沉悶,心靈自由了,可以自由選擇了,但責任和風險也加大了。許多人將壓力歸結於社會製度,但是,我們有更好的讓一個人無壓力地生活又能促進經濟發展的製度嗎?尤其對於一個不太富裕、需要高速經濟發展的人口眾多的國家,有這樣一個兩全齊美的選擇嗎?
何況人的一生即便是處在相對無壓力的環境中仍然充滿煩惱和焦慮,一個人會自然地衰老、其活力在自然減弱,需求經常得不到滿足,所以一個人在天性上可能總是對於痛苦和煩惱比對於幸福和快樂更加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