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闖蕩天下 1.北京“寧波人”史話(1 / 3)

第一篇闖蕩天下 1.北京“寧波人”史話

在古代,北京是長城邊上幽燕之地。自遼代在幽州建立“南京”以來,北京已經曆遼、金、元、明、清及民初六朝,至今已851年,為六朝古都。由於當時遼、金與宋朝南北對峙,大量北方人逃往南方,所以當時的北京相當蕭條,因而也沒有什麼南方人移居北京。北京開始有南方人是在元朝統一全國建立元大都以後的事。那時南北通商,40年後又開科取士,所以南方人開始進入北京。但元朝僅存在88年,開科取士又在延祐年間,而且錄取的漢人很少,其中南方人就更少了。從元史中能查到在京做官的寧波人隻有兩名:一位是編纂《延祐四明誌》而聞名的袁桷(1266-1327),他當過國史院編修、侍講學士,在朝20餘年;另一位是程端學,他是元泰定元年(1324)進士,當過太常博士,著有《春秋本義》,後卒於京。以上情況說明,元朝的北京已出現寧波人的身影,但其作用和影響極為有限。北京“寧波人”的發展大致經曆了四個時期:

一、明代——北京“寧波人”興起時期

明朝從朱元璋稱帝的洪武元年(1368)算起,到崇楨十六年(1644)止,經曆17個皇帝共276年。開國時朱元璋定都南京,35年後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通過移民、遷都、科舉等手段使北京迅速發展起來,也使寧波人大量湧入北京。

1,移民。朱棣通過戰爭將侄子建文帝趕下台,秘密處死,並於公元1403年稱帝,改紀元為永樂元年。由於他原是分封在北京的燕王,在北方勢力較大,所以處心竭慮地想遷都北京。為了迎合他,在永樂元年正月,禮部尚書李至剛等上言稱:“北平都政司實皇上承運興化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製,立為京師。”朱棣聽到後,正中下懷,立即照準。從此改北平為北京,並於八月下令遷南直隸蘇州等十郡和浙江九郡富民赴北京。由此浙江九郡之一的寧波富民也就成批地遷到北京,這是北京“寧波人”興起的開端。

在當時眾多寧波移民富戶中,有一位在曆史上留下了美名,成為寧波移民的傑出代表,他就是後來編纂《寧波府簡要誌》的黃潤玉。黃潤玉生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永樂元年(1403)年僅13歲主動要求代父移民。他的孝行感動了官府,成為《明史》裏大書特書的人物。他在德勝外(現今土城路)一帶與其他移民一起,在家人幫助下蓋宅院、置田地,並發奮讀書。鄉試經魁(第一),會試授建昌府學訓導,後出按湖廣,曆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七朝,活了88歲,卒於成化十五年(1479)。

2,遷都。朱棣於永樂元年決定遷都後,征調南北工匠數十萬人在北京建皇宮、修城牆,最後在永樂十八年(1420)將南京的中央機構遷到北京,九月將原京師改為南京,北京改為京師,設六部,並詔告天下。

遷都又是一次大移民。朱元璋多年轉戰於蘇、浙、皖一帶,武將多為安徽同鄉,但謀士及官吏卻多為江浙人士。他定都南京時,為了繁榮京都,曾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下令徙天下富戶入居南京。朱棣當上皇帝也學乃父,除將中央政府與大小官員遷到北京外,也將江南富戶及百工遷到北京為他們服務。於是一時間北京官蓋如雲,百業興旺。寧波的傳統行業中醫中藥業與成衣業也於此時打入北京,最典型的是北京同仁堂藥鋪的老樂家。根據同仁堂樂氏宗譜,樂氏祖籍是寧波府慈水鎮。寧波樂家26世祖樂良才於明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之際自寧波遷到北京,樂良才是一位走街串巷行醫賣藥的郎中,從此定居北京成為北京樂氏的始祖。

其實,寧波中醫中藥業打入北京的人很多,因而在明代就出現了壟斷北京醫藥行業的“鄞縣會館”。過去“鄞縣會館”所在地郭家井2號院內立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鄞縣會館碑》,內稱:“吾鄞縣會館創自前明,久經頹廢。國初時,吾鄉大理寺卿心齋陳公始力整理,闔邑賴之。”另一塊在民國十三年(1924)由旅京寧波同鄉會立的《四明會館碑記》中有:“有舊名鄞縣會館者,相傳為明時吾郡同鄉之操藥材業者集資建造。”這些都說明了明代寧波商幫在北京的實力。

3,科舉。自永樂十三年(1415)將三年一次的春闈從南京遷到北京後,熱衷於科舉的全國舉子也紛紛趕赴北京,希望“龍門一躍”,從此成為達官貴人。由於趕考舉子眾多,很多人又住不起旅店,於是公益性的地方會館——試館就應運而生。自古寧波就文風鼎盛,書院多,讀書人多,所以趕考的舉子也多,因而寧波的試館在北京出現也較早。有資料可查的是明嘉靖(1522-1566)年間北京即有試館,離貢院較近的小甜水井胡同就出現了鎮海會館和慈溪會館。明代寧波共有進士977名,其中之鼎甲及會元23名。《明史·人物誌》中檢出遷都北京後在朝為官的有41人,其中宰相級3名、尚書級9名,其他多為翰林院編修、侍講學士或禦史。試館成了寧波文人敦敘鄉誼並進行學術交流的地方。

在明代,通過移民、經商、做官,北京“寧波人”不斷壯大,建立了試館和行業性會館,有了敦敘鄉誼和互相幫助的組織,他們在北京的地位不斷提高,他們的作用也越來越大。由於北京在明代的特殊地位,因而促使“寧波人”在北京的興起,並使北京“寧波人”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最早的“寧波幫”。

二、清代——北京“寧波人”鼎盛時期清代自1644年順治入關開始共曆十帝,最後到1911年宣統遜位止共267年。由於明代“寧波人”已在北京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以隨著清代出現的康乾盛世,北京“寧波人”也發展到鼎盛時期。

1,北京“寧波人”在經濟領域中的作用。清政府在建國之初,對漢人實行的是高壓政策,但還是不斷發生反清複明的鬥爭。為了鞏固統治,清政府開始實行懷柔政策和發展經濟的政策,使得社會越來越穩定,經濟也得到長足的發展,出現一片繁榮景象,也就是史書所記的康乾盛世和乾嘉盛世。當時北京市肆繁榮,人民安居樂業。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漲,這給寧波人的優勢行業成衣業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因為人民生活四大需求——衣、食、住、行,衣排在首位。寧波的成衣業早在明代就已打人北京,到了清初就壟斷了北京的成衣業。根據資料,至遲在乾隆年間就已建立了寧波人為主的成衣會館“浙慈館”。該館原址位於現今北京的金色池小區,館裏立有乾隆三十七年《財神廟成衣行題名碑》、道光二十九年《重修財神廟碑》和光緒三十一年《財神廟成衣行碑》。其中以光緒碑的記述最為詳盡,內稱:“在南大市路南創造浙慈館,建造殿宇、戲樓、配房,供奉三皇祖師神像。當時成衣行皆餘浙江慈溪人氏,來京貿易,教導各省徒弟,故名浙慈館,專舊成衣行祀神會館。”這裏有幾點特別值得注意:1,“當時成衣行皆餘浙江慈溪人氏”,這說明清代北京的裁縫店都是寧波的慈溪裁縫開的。2,“專舊成衣行祀神會館”,這說明慈溪裁縫在清代北京的行業壟斷性。3,“建造殿宇、戲樓、配房”,這說明浙慈會館規模宏大。據筆者實地考察共有三進院。過去很多附近的小會館也都商借“浙慈館”進行祭祀酬神活動。4,到了光緒三十一年(1906)寧波的慈溪裁縫還能集巨資重修浙慈館,使之金碧輝煌,煥然一新,可見時至清末,寧波裁縫仍具有巨大的實力,對人們的衣著起著重要作用。清人筆記中有段描寫北京名裁縫的故事,說他們量體裁衣,俯仰無不得體。不論大腹便便的達官貴人,還是躬腰駝背的殘疾人,隻要穿他們做的衣服,前後擺都能長短合體。

另一寧波優勢行業就是中醫中藥業。古時中醫與中藥的關係密不可分。郎中行醫,隨身背著藥箱,而藥鋪也有中醫坐堂門診。早在明代,寧波的中醫中藥業已在北京建立了行業性壟斷會館鄞縣會館:到清代,寧波的中醫中藥業更是名震京師。有多位名醫均為寧波人,有名的藥鋪也為寧波人所開,並成為禦藥房的供奉。

北京樂家四世祖樂遵育在清初當上了太醫院的醫官,其子樂梧岡(1661-1742)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借勢在大柵欄創辦了“同仁堂”藥鋪,雍正元年(1723)開始供奉禦藥房,從此聲譽日增。其實在清代與同仁堂齊名的寧波藥鋪還有很多,它們都有祖傳秘方,各有所長。如“育寧堂”也開在大柵欄,也是禦藥房供奉。直到道光時,因帝名“曼寧”,育寧堂的“寧”字犯了帝諱,從而停了它的供奉資格。育寧堂有名的“清寧丸”也因避諱而改稱“清麟丸”。除了上述兩家老字號外,“乾元堂”,“千芝堂”、“西鶴年堂”等名店也都是寧波人所開。其中“西鶴年堂”創辦於明嘉靖年間,“千芝堂”創辦於明萬曆年間,它們比“同仁堂”的曆史更為久遠。它們都有自己的傳統名藥,在京懸壺濟世,治人無數。這些鋪東每年春秋兩季都到“鄞縣會館”祭祀,並共敘鄉誼,共商生意;平日還從事慈善事業,施藥濟貧,安葬貧苦同鄉。清道光年間的寧波名醫劉永泉的事跡還被編入了《北京工商史話》,書中稱“劉永泉身受祖傳醫術,精通藥物。於道光年間受聘於京師久負盛名的育寧堂藥鋪。”書中還稱:劉永泉來京後,協助育寧堂經營業務並成為“鄞縣會館”主持人之一。他在京行醫頗負盛名,後經舉薦成為清太醫院的禦醫。因為劉永泉品端術精,當時的同仁堂鋪東嶽印川還想把劉永泉從育寧堂挖過去,因劉永泉不願有負於育寧堂而婉卻之。後同仁堂用聯姻辦法將劉的兒子劉輔庭弄到同仁堂襄理業務,劉輔庭也因才高業精而深受樂家器重。後來劉輔庭也成為清太醫院的禦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