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做自己生命中的寶石(1 / 3)

第十一章 做自己生命中的寶石

1.擺脫依賴,做回自己

依賴,使一個人失去精神生活的獨立自主性。依賴的人不能獨立思考,缺乏做事的勇氣,其肯定性也較差,會陷人猶疑不決的困境,總是需要別人的鼓勵和支持,借助別人的扶助和判斷。這就是很明顯的不能自主、自決,一個人如果不能做應由自己決策的事情,那他還有什麼自由可言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夫婦晚年得子,視子為掌上明珠,百般憐愛,養成了獨生寶貝“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什麼事也不沾邊,十幾歲時連自己的衣服也不會穿。老夫婦想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讓兒子外出去學點本事。臨走時,老婦給他烙了一串大餅,套在兒子的脖子上,以便他能“就近取食”。哪曉得,這個寶貝兒子吃完了脖子前麵的餅,竟不肯費神轉一轉。結果,脖子後麵還掛著餅,卻已餓得兩眼昏花,嗚呼哀哉了。

這個故事聽起來似乎荒誕不經,但卻能千古流傳,經久不衰,這就絕非是偶然了。它告訴我們,依賴往往會使人喪失自謀生計的能力,一旦離開了過去所依賴的“靠山”,人生的支柱就會倒塌。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借淩霄來諷刺那些依賴他人、不能自立的人:“有木名淩霄,擢秀非孤標,偶依一株樹,遂抽百尺條。托根附樹身,開花寄枝梢,自謂得其勢,無因有動搖,一旦樹催倒,獨立暫飄飄,疾風從東起,吹折不終朝。朝為拂雲花,暮為委地樵,寄言立身者,勿學柔弱苗。”

心理學家認為,無論物質上的依賴,還是精神上的依賴,如果這種依賴過分強烈,或僅僅停留在某一幼小年齡的依賴內容卜,這種依賴關係就會影響一個人的成長、成熟,妨礙一個人的心理健康。

曾有一對夫婦都是國家幹部,都是能力相當強的人,可他們的兒子卻是一個絕對的生活無能者。性格內向,不喜交往,生活自理能力差,無主見……36歲的他,自己不會做飯、洗衣,平時全靠勤勞的父母代勞,每逢父母外出或到外省市開會,他的生活就得由三個姐姐輪流照顧。為給他找個對象,成一個家,他一共見了10位姑娘,每次都是姑娘嫌他“窩囊”而使他至今仍是“光棍一條”。

生活中還有一些人並沒有意識到,也不認為這是一種依賴的存在。

一個男子漢,明明是他討厭那個女孩,他們倆也確實合不來,將來必是雙方的痛苦。但這個男子漢卻在考慮“這是父母的意見呀!他們同意呀!況且,從前人們都說我聽話、懂事、有孝心,眼裏有父母。”似乎他這個人是個大孝子。實際上,他心理與思維方式的某些方麵仍停留在幼兒階段,就像幼兒那樣事事必須由父母做主,事事必須父母點頭。

有一個高中畢業的女學生,她本來特別喜歡藝術,可是最終還是考了中文專業。因為其父母從小就希望她能像他們那樣,成為一名作家。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她隻好委曲求全選了一直都不喜歡的中文專業。

物質上的依賴往往讓人都能一眼看清,而且也能讓人及早地預防和改正,但是在精神方麵的依賴卻帶有一定的隱蔽性,不易使人察覺,往往也害人最深。請先看看下麵的這三句話:

“我怎麼能讓父母失望呢?”

“小李這個人太自私,我最討厭這個人,上次借了我的錢,多次借飯票都不還,這次又提出要我心愛的藝術品。不給吧,同事說我小氣,況且我這個人讓人感覺就是一個大方的人,怎麼能傷了和氣呢?”

“這個工作說實話我不願做了,做圖書管理員可能會好點,可是我的同學同事都知道當時我特別喜歡這一專業,並發誓要在這方麵有所成就,我得對自己過去的話負責,我得維護我的形象。”

上麵談到的三個例子,雖然它不像物質生活依賴的關係那樣典型,那樣為人所重視,但現實生活中這種精神上的依賴是客觀存在的。這種精神上的依賴長期存在下去會轉化為物質上的依賴,或成為一些依賴者的借口。若過分依賴他人,就會失去自我。

一個人缺乏自立,在情感上需要依賴別人,往往使他的情感更容易受到侵害。誰都希望,而且需要得到別人的情與愛,但是有創造性的自立的人,卻覺得有付出愛心的必要,給予與接受對他來說一樣重要。別人將愛心用銀盤遞給他,他不需要,也沒有強烈地渴望“每一個人”必須愛他或稱許他,他能承受別人的討厭與反對;他對自己的生活有著強烈的責任感,相信自己是能依自己的希望來采取行動、決定事情、給予別人,並追求理想的人,而不是一塊終生消極地吸收所有美好事物的海綿。

如果你感覺自己存在依賴心理,那麼你不妨試著不依靠他人的意思,自己決定實施一件事!你先自己決定做一件事,自己承擔一切後果!經過這樣多次的實踐你就會產生出極強的自信與心理承受能力。擺脫一份依賴,你就多了一份自主,也就向自由的生活邁進了一步。

2.認識自己,讓自己發光

“認識你自己。”這是古希臘神話中一座智慧神廟大門上的一句箴言。在古希臘文化巾,人們一直把它奉為“阿波羅神諭”,因為它象征著人類的最高智慧。

為了更好地解釋這句箴言,讓人們能從中得到感悟,希臘神話中至今還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俊美的那可勒斯,在湖邊看見一個人的麵影,他戀上了那個湖中人。他為湖中人而憔悴,終於抑鬱而死。可悲的他,竟不知道,他苦戀著的湖中人,正是他自己。

這個神話似乎很荒誕,然而,卻說出了所有人的缺點。用一位哲學家的話來解釋就是:“那心靈陷入徹底盲目的人,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人。”

從根本上講,認識自己就是了解自己。抽象一點說,就是對“自我心像”有一個全麵透徹的了解和掌握,從而避免人生的盲目。

正確地認識自己,就要麵對現實的自己,勇敢地接受自己,承認自己。不能因為自己有那麼多的缺陷與不足而自卑、自輕、自賤。

客觀地認識自己,才能管好自己,朝著成功人生邁進。你不能對自己抱過多過好的期望值。你要放棄對自己的先人之見,因為你在生活中是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

有些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沒有勇氣接受自己的缺陷,極力掩飾,或者刻意偽裝,這樣就會形成病態人格,無法實現成功人生。

一位知識分子看到商海容易發財,毫不考慮就辭去了工作,下海經商。不料,兩年下來,血本無歸,自己也無處安身。

一個學生,一心想創作,整天隻是寫呀寫,一篇篇小說寄出去,如泥牛入海。結果學業沒有完成,創作也沒有成功的跡象。

這些都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結果。

有一個孩子也一心想成為文學家,但是他的父親及時指出兒子的長處不在創作,而在於研究。兒子聽取了父親的勸告,認識了自己,選擇了適合於自己發展的人生道路,最後在研究方麵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對於一個人來說其最難做到的就是能否真正做到正確地認識自己,欣賞自己,與自己和諧地相處。通常人們總是喜歡用大眾的評價標準來要求自己,框定自己。常常會看到別人是如何如何的優秀而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其實質上,看到自己的長處使自己更好地發展下去是十分重要的,這樣不至於使自己陷入失敗者的陰影之中,從而使自己快樂起來。

曾有一位朋友,在大眾的眼裏,長得是胖了點,然而卻非常可愛。她工作非常出色,人緣也很好,年紀並不大,年收入就達到15萬以上了。可她就是跟自己過不去,采用各種方法減肥,花去不少錢不說,可是一點也沒有效果。如今她終於想明白了,若有所悟地對我說:“上帝是公平的,他賜予我胖胖的身體,卻在其他方麵最大限度地補償了我。我發現自己做什麼事都很順,機會運氣也很好。”笑容真正地回到了她的臉上,那一刻她才發現了自己是多麼的迷人。

還有一位歌唱家,本來歌唱得很好,但由於長著一副大齙牙,為此她感到非常自卑、苦惱,在每一次演唱的時候,總是試圖掩蓋自己的缺陷,然而卻一直沒有成功。直到後來她終於改變了自己的想法,認為大齙牙能夠轉化為獨一無二的優勢的時候,她大膽地露出了大齙牙,用盡全心地去演唱,後來人們為她那極具張力的個性所深深吸引,她終於走向成功。

曾經有人說:一個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難戰勝的人也是自己。

讓我們試著發現自己,試著重新認識自己,由此我們便會慢慢地喜歡自己,學會欣賞自己,學會愛自己,一種內在的力量便會產生了。

明白了這一點後,我們就會不再以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不再在乎別人是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自己。並且,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長處與不足,接受自己並不完美的現實,從實際出發,從自己現有的條件出發,發展自己,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3.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這是但丁的名言。多少年來,它一直鼓舞著誌士仁人探索真理、追求光明。如今,它又成為青年一代自立自主的響亮口號。

這個世界,如果用理智去對待將會是一個喜劇,如果用感情去對待將會是一個悲劇。人活得累,一小部分原因來自於生存,一大部分原因來自於聽從別人的話。

從前有一個老者帶著兒子,牽著驢去趕集,驢馱著一袋糧食。他們剛出門不遠,就聽到有人說:“這個老頭真夠傻的,有驢不騎甘願走路。”於是,老頭便騎上了驢。

可是剛走不多遠,又聽見人們議論他說:“這個老頭太狠心了,自己舒服地騎在驢身上,卻讓兒子跟著走在後麵。”老頭一聽,連忙從驢背上跳下來,讓兒子騎了上去。

可沒走多遠,又有人對他們說:“這孩子可真不懂事,自己騎著驢,卻讓老人在後麵走著。”

兒子一聽,覺得人們說的有理,趕快下了驢,讓父親騎了上去。還沒走到集上,又有議論說:“這倆人心可真壞,讓驢馱著東西不說,人還騎上去,就不怕驢子累死啊!”

老頭又不得不從驢上下來,就連驢馱的糧食也放在了自己背上。這個故事也許有些誇張,但卻說明了一個普遍的現象。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沒有主見的人,這樣的人活著永遠也不會得到安寧。

俗話說:“眾口難調。”一味聽信於人,自己就喪失了目標,無論做任何事都患得患失,誠惶誠恐。這樣怎能成大事?如果整天活在別人的意見裏麵,太過於在乎別人的想法和態度,而忽略了自己對事情的初衷,這樣勢必會給人生帶來遺憾。

美國曆史上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柏林。在他剛出道的時候,一個月隻賺了120美元。而當時的奧特雷在音樂界已如日中天,名氣很大。奧特雷很欣賞柏林的能力,就問柏林要不要做他的秘書,每月薪水在800美元左右。

“如果你接受的話,你就可能會變成一個二流的奧特雷,但如果你堅持走自己的路的話,總有一天會成為一個一流的柏林。”奧特雷忠告說。

柏林接受了這個警告,在艱難貧寒中堅持了下去,後來他慢慢地成為了這一時代美國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其實,每一位成功者,不外乎就是走自己的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發展。

偉大的喜劇演員卓別林,在剛開始踏入演藝圈時,導演堅持讓他學當時非常有名的一位德國喜劇演員,可是卓別林不為所動,潛心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表演方式,終於成為喜劇大師。

模仿就是自殺。隻有做自己,重視自己,走自己的路,才能舒暢地發揮自己。

我們周圍有不少長輩和前輩,以他們豐富的閱曆告訴我們,這件事該做,那件事不該做,應該如何去做……眾說紛紜,混淆視聽。我們迷茫了……

而一些不“虛心”的人,偏不聽取他人的意見,由著自己的性子判斷決定對新事物的看法,然而這些人卻成功了。走自己的路,這是他們往往能獲得真理的原因。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但丁的這句話並不存在對與錯之分。既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也不能說是不值一駁的謬論,它和其他的事物一樣有其兩麵性。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處於不同的環境中,答案自然就不一樣了。隻有認清了形勢,走自己的路,那才是有道理的。

當自己認定了一個目標,但一時不能被大家所接受時,完全可理直氣壯地說上一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給自己勇氣,堅定自己的目標,勇敢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