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三顧茅廬(1 / 3)

7.三顧茅廬

劉備字玄德,涿郡人,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家族中衰,家道貧寒。東漢末年,黃巾軍起,天下大亂,劉備趁機起事,想有所作為,傾扶漢窒。可是20多年過去,他雖東衝西殺,南征北戰,名聲不小,世人仰慕卻一直寄人籬下。他常常感歎自己時運不佳,抱負未能實現,為此心裏總是很鬱悶。

官渡之戰袁紹敗北,原先依附幹袁紹的劉備,見袁紹是一個遇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的人,便趁機脫離了袁紹,帶著親如兄弟的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去投靠同是漢室宗親的劉表。

劉表看到自己的同宗兄弟劉備前來投靠,以禮相待。可劉表胸無大誌,膽小怕事,惟恐劉備勢力發展,便讓他屯駐偏僻的新野小縣。劉備在新野招兵買馬,禮賢下士,遍訪人才。他訪察到襄陽有個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司馬徽問他的來意,劉備回答道:“我是特意來向先生請教天下大勢的。”司馬徽便向他推薦道:“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F。”

劉備急忙問道:“臥龍、鳳雛何許人也?他們又在何處?”司馬徽這才實言告之:“臥龍乃是諸葛亮,字孔明,鳳雛乃是龐統,字士元,兩個奇才皆在襄陽附近,皇叔(按族譜,劉備應是漢獻帝的叔輩),應親往求之,關於其他我就無能為力了。”劉備連忙向他道謝。

劉備回去以後便問徐庶:“襄陽有個臥龍先生,你可認識?”徐庶說:“哦!你說的是諸葛孔明吧,我們是摯友。”劉備非常渴望見到諸葛先生,就對徐庶說:“既然先生與孔明這麼熟識,何不辛苦一趟,將其請來?”徐庶搖了搖頭說:“達可不行,像這樣的大賢,皇叔務必親自登門去請,才能請得到。”

劉備便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來到隆中。劉、關、張三人行至臥龍崗下,隻見幾間茅屋掩映在蒼鬆翠竹叢中,他們便在茅屋前下馬,劉備親自上前叩門,一個小童開門問道:“你們找誰?”劉備客氣地說:“請告訴臥龍先生,劉備前來拜訪。”

小童遲疑了一會說:“先生不在家,出門與朋友們遠遊去了。”劉備等三人聽說孔明先生不在,隻好失望而歸。時過數日,探聽到孔明已歸,便又同關、張二人騎馬前去拜訪。時值隆冬,彤雲密布,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劉、關、張三人冒雪而行,結果是孔明在前一天又約朋友出去了,他們又撲了一個空。

光陰荏苒,又至新春,劉備選了一個吉日,三人又乘馬來到隆中,可諸葛亮正在睡午覺未醒,劉備就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台階下等候,過了一個時辰,孔明這才翻身醒來,開始談論天下大勢,劉備誠懇地請諸葛亮談一下對天下大勢的見解。

孔明謙遜一番後,分析道:“曹操擁兵馬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當麵與其爭鋒。孫權據有江東、有長江天險,民心歸附,人才濟濟,隻能與其聯合,而不可圖也。荊州乃地通九州的用武之地,將軍是帝室之胄,如能在荊州站穩腳跟,再取益州,勵精圖治,充實國力,等待時機,大業可成,漢室可興。”劉備聽了孔明這一番分析,茅塞頓開,再三懇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大業,諸葛亮見劉備這樣誠懇,就答應了劉備的要求。從此,劉備在諸葛孔明的輔弼下,如魚得水,按照隆中對策,成就了大業。

赤壁之戰

曹操在消滅了袁紹勢力,統一了北方後,便誌在揮師南下,掃平駐守剩州的劉表以及江東的孫權,以圖統一中國,經過數年的養精薔銳,擴充勢力,曹操籌備就緒,於公元208年揮師南下。

正當劉備在新野樊城一帶操練人馬,積極備戰,迎擊凶猛而來的曹軍之際,荊州牧劉表病故,其次子劉琮在其母係家族蔡氏集團的操縱下,承襲父職,他年幼(14歲)懼怕曹操勢力,蔡氏集團就操縱劉琮,瞞著劉備向曹操遞了降表。劉備腹背受敵,隻好決定將人馬撤到江陵。曹操聽說江陵囤積了大批糧草,乍怕劉備占去,就親率輕騎兵日夜兼程追趕,而劉備的人馬則帶著武器輜重,再加上追隨的幾十萬百姓,每天隻能行十幾裏路,很快就被曹軍在當陽長阪坡追上了。劉備的兵馬被曹軍衝得七零八落,多虧張飛、趙雲奮力拚殺,劉備、諸葛亮才帶著少數人馬脫離險境,但去江陵的路已被曹軍截斷,隻好走漢津退往夏口,與劉表的長子劉琦率領的江夏人馬會合,總算暫時安定下來。

與此同時,江東的孫權接到了曹操的檄文,勸其拱手投降,十是孫權與眾臣商議對策,以張昭、顧雍為首的文臣願降,以程普、黃蓋為首的武將主戰,眾人議論紛紛,孫權左右為難。正在此時,魯肅站出來言道:“荊州江山險固,士民殷富,今劉表新亡,劉備在彼,若能說服劉備與東吳同心破曹,則天下可定矣,但火速前往,我願此行。”孫權尊重他的意見,派魯肅前往夏口。在夏口,魯肅坦誠地向劉備說明來意,望孫、劉聯手抗曹,此意正合諸葛亮之意,於是劉備毅然決定同意此舉,並派諸葛亮與魯肅同去柴桑,麵見孫權共議聯盟抗曹之策。

孫權聞諸葛亮來到柴桑,便以上賓之禮厚待之。並向諸葛亮請教聯盟抗曹之策,諸葛亮以言激之道:“現在曹操統一北方,又兼並了荊州,其勢正盛,依我之見,不如量力而行,若能以吳越之眾與其抗衡,就盡快與曹操決裂,如其不能,就依張昭等人之見,按兵束甲,麵北降曹。將軍如今優柔寡斷,大禍不期而至矣。”孫權反唇相譏道:“劉備為何不降?”諸葛亮微微笑道:“劉皇叔乃帝室之胃,英才蓋世,其不稱雄,天意不允,焉能屈膝降曾?”孫權終被激怒,勃然變色火聲道:“我東吳沃野千裏,雄兵十萬,既然劉備不降,我焉能拱手相送?但劉備新敗,焉能收拾殘局?”

諸葛亮見孫權心已動,便分析道:“劉皇叔雖在長阪一敗,但所失兵都已歸來,況有關羽精銳水師上萬,劉琦江夏人馬亦過萬,兵雖不強,但曹軍長途跋涉,疲憊不堪,聽說曾軍在追趕我們時,晝夜兼程300餘裏,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此乃兵法之忌也。更何況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荊州之兵雖眾,迫於曹操威勢,並非心服,將軍若能誠心與劉皇叔協手,曹操必敗,曹敗必回北方,鼎立之勢必成矣,成敗在於將軍盡快抉擇。”諸葛亮之言,說得孫權如醍醐灌頂,便立下決心,聯手抗曹,再加從鄱陽歸來的周瑜,對其進一步的勸戰,更堅定了他的決心,即日便任命周瑜為大都督,程普副之,魯肅為讚軍校尉領兵五萬赴赤壁下寨抗曹。 此時曹操大軍自江陵順流直下,舳艫千艘,旌旗蔽日,浩浩蕩蕩,誌在必得,可荊州初定,民心浮動,北方來的青、徐兵隻善陸戰,不習水戰,遠來疲憊,不服水土,生病者極多,一遇風浪,即是體健者也因暈船嘔吐不止,戰鬥力喪失。就在此時,隱居在江東的鳳雛先生龐統,趕來給曹操獻計,建議曹操將戰船用鐵鏈連在一起再鋪上木板,曹軍在船上行如平路,平穩安全,曹操采納依計而行,製成連環船,果然行動自如。江東周瑜探得此訊,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就與老將黃蓋定了一條“苦肉計”一一周瑜願打,黃蓋願挨。一天,有人求見曹操從其身上摸出一封信來,隻見信中寫道:“黃蓋乃東吳三世老臣,丞相大軍南下,老朽力勸投降,以救東吳生靈,誰知,不識時務的周瑜以卵擊石,以擾亂軍心之罪將我毒打,思前想後,我忠心為東吳效命,反遭此下場,故而投書,懇請收容,願作前鋒,殄滅周瑜,以泄積憤。”曹操將此書看了數十遍,又派人去東吳探了虛實,才對黃蓋投降信以為真。

隆冬十一月,曹操又接到黃蓋密信,說在冬至那天,率糧船來降,曹操大喜。冬至那日,東南風起,曹操站在船頭迎接黃蓋來降,天近傍晚,一列船隊由南向北乘風破浪駛來,船桅上青龍牙旗迎風飄揚,曹操喜出望外道:“黃蓋來降,天助我也!”正在此時,黃蓋的船隊借著東南風,似離弦的箭,直衝曹軍水寨而來,眨眼工夫,火光衝天,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原來黃蓋詐降取得曹操信任後,諸葛亮通曉天文,測得冬至日必刮東南風,周瑜便命黃蓋將十艘快船裝上枯草,下柴並澆上油,趁著東南風,揚帆直駛曹軍水寨,火燒曾軍,曹操這才發覺中計,忙命後撤,因曹軍船隻連在一起無法自由行動,鐵鏈岡慌亂也難一時砍斷,因而曹軍船隻全部著火,整個水寨一片火海,曹軍燒死、淹死者不計其數。

南岸的周瑜見時機已到,便率主力擂響戰鼓,從江麵和陸路何曹軍發起全麵進攻,劉備也從樊口起兵,截殺曹軍,與此同時,黃蓋駕著快船,借到火光,搜尋曹操,隻見曹操正要上一條小船逃走,黃蓋急忙駕船追去並高喊:“曹賊,你往哪裏逃?”前來營救曹操的張遼,連忙拈弓搭箭將黃蓋射落水中,幸虧韓當趕到救起黃蓋,曹操也趁機逃走。

孫劉聯軍乘勝追擊,殺得曹軍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數十萬人馬喪失殆盡,經華容小道逃回江陵,所剩寥寥無兒,孫劉聯軍又趁曹操新敗,奪回了荊州。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七擒孟獲

劉備撒手歸天後,17歲的劉禪在成都即位(後主),朝中事務,不分巨細,均由諸葛亮操勞。他受命幹國家危難之秋,北有曹魏,東有孫吳,南方異族乘機叛亂,國內人心浮動,百廢待舉。將軍鄧芝謁見諸葛亮,對其言道:“主人年幼,初登皇位,民心未定,當務之急,應擯棄舊怨,與東吳結盟,無東顧之憂,才可北伐中原。”聯吳抗曹,這正是諸葛亮既定的戰略決策,於是命鄧芝出使東吳,鄧芝不辱使命到了東吳,向孫權講明了吳、蜀結盟的利害關係,孫權欣然同意他的觀點。於是吳、蜀又重新結盟。

劉備新亡,益州豪強雍悶乘機發動叛亂,並拉攏南中的少數民族首領孟獲與其一道叛亂,在與孫吳重新結盟的基礎上,經過兩年的籌備,諸葛亮決定親自率軍南征,行前留守成都的參軍馬謖建議說:“南中地勢險要、偏遠,謀反之心由來已久,今日憑武力將其征服,明天還會反叛,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不以征殺占地為目的,而應以征服其心為上,丞相意下如何?”諸葛亮讚許道:“好主意,我亦如此想,孟獲在此地聲望甚高,我們應化敵為友,讓他們誠心悅服。”

諸葛亮率軍向南進軍,節節勝利,首先他派李恢、馬忠兩將平定了越巂等郡的叛亂,剿滅了高定等豪強割據勢力,並派人全麵了解了孟獲的詳細情況,獲悉孟獲有勇無謀,不懂兵法,於是,諸葛亮就製定了全麵的會戰計劃。

一天,蜀將王平突然衝進孟獲營寨,孟獲慌忙應戰,戰沒兒個回合,王平撥馬就逃,孟獲仗著人多窮追不舍,迫至中途,蜀軍伏兵四起,南兵被打得四處逃散,孟獲亦被活捉。孟獲被押至中軍大帳,自度必死無疑,他做夢也未想到,諸葛亮親自為其鬆綁,好言勸其投降,但孟獲不服道:“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計,焉能令我心服。”諸葛亮笑了笑道:“不服沒關係,我們可以再戰。”然後陪同孟獲觀看了蜀軍的營壘和陣容,臨走諸葛亮問孟獲:“你看我們的人馬如何?”孟獲神色傲慢地言道:“以前我不了解你們的虛實,因而吃了敗仗,今天我看了你們的陣容,我心裏有底了,肯定能戰勝你們。”諸葛亮爽朗地笑道:“既然這樣,那你回去準備一下,我們戰場上見。”

孟獲回去後,發誓要報仇雪恥,他挑選一支精銳的部隊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他親自帶隊前去劫營,走到蜀營跟前也未被發現,孟獲心中暗喜,他把刀一揮,兵士們一窩蜂衝了進去,這才發覺蜀營裏並無一人,才知上當,急令退兵。說時遲那時快,營寨四周已是火把連天,蜀兵鋪天蓋地圍殺過來,甕中捉鱉,盂獲他們盡被活捉,又被送進中軍帳。諸葛亮對其言道:“你這次又披擒,還不服氣嗎?”孟獲答道:“這次是我自投羅網,若在戰場上真刀真槍拚殺被擒,我才服呢!”諸葛亮也不勉強,又一次給他鬆了綁並且用好灑好肉款待了孟獲他們一番,待孟獲酒足飯飽後,諸葛亮對他說:“那好,你們回去,咱們來日再戰。”

孟獲通過兩次交鋒領教了諸葛亮的智謀,再也不敢魯莽行動了,他領兵退至瀘水南岸,在那裏用泥土壘城建堡,他認為:“我以瀘水為天然屏障,你們蜀軍從北方來,水土不服,且又在夏季,酷暑難熬,瘟疫流行,肯定不敢在此長久停留。”正當孟獲得意洋洋,認為高枕無憂的時候,諸葛亮用一部分兵力瀘水對岸,裝出欲渡河的樣子,吸引孟獲的主力部隊,然後派出兩支精銳部隊,分別從瀘水上遊和下遊流緩慢處,悄然渡過河去,從兩邊包抄過來,南軍對後方毫不防備,見到蜀軍,以為是天兵天將降凡,一下子內部就亂成一團,被蜀軍整個端了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