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遠古
黃帝戰蚩尤
5000多年前的遠古時代,在我國境內,居住著許多不同的氏族和部落,它們彼此間經過長時期的相互影響和爭鬥,有些逐漸融合了,有些發展起來。
以炎帝為首領的部落,最早居住在我國西北的薑水附近,因而姓薑。他們是西戎羌族的一支,最早從西方遊牧遷入中部,據說與隨後遷入中部的黃帝部落有近親關係。
以黃帝為首領的部落,最早居住在我國西北的姬水附近,因而姓姬。黃帝號軒轅氏、又號有熊氏,後來率部遷徙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懷來一帶),並在那裏放牧牲畜和種植莊稼,繁衍生息,逐漸強盛起來。
與此同時,在我國南部地區,有一個九黎族也強盛起來。九黎是9個部落的聯盟,每個部落又各包含9個兄弟氏族,共81個氏族,他們的首領是蚩尤。在神話傳說裏,蚩尤虎背熊腰,氏族成員也全都長著猛獸的身體,平時以沙石為餐,銅頭鐵額,耳上生毛如劍戟。九黎族勇悍善鬥,經常侵掠其他氏族部落,而被壓迫者卻無力抵抗,苦不堪言。
蚩尤率領九黎族侵掠炎帝族,炎帝族被驅逐到涿鹿,隻好向黃帝族求援。黃帝考慮到自身的利益,於是聯合炎帝族等許多部落與九黎族在涿鹿的田野上展開了一場生死存亡的大決戰。
關於這場決戰,有許多的神話傳說。黃帝族不但聯合炎帝族等部落參加戰鬥,還放出了他們平時馴養的熊、羆、貔、貅、握、虎等6種猛獸助戰(有人認為,傳說中的野獸,實際上是以野獸為圖騰的6個氏族部落)。蚩尤士兵雖然勇猛,但遇上黃、炎二帝等部落聯軍的同仇敵愾、協同作戰,再加上一群猛獸助戰,再也抵擋不住了,紛紛敗逃。
在敗逃中,蚩尤被迫請來“風伯雨師”相助,一時間天昏地暗,濃霧茫茫,飛沙走石,電閃雷鳴,人雨滂沱。黃帝也不甘示弱,他一方麵利用本部落發明的指南車在雨霧中指引士兵,追殺殘敵,另一方麵請天女“魃”下凡幫助驅散了風雨,頃刻間風停雨止,晴空萬裏。九黎族被打敗,蚩尤也捉住後殺掉了。神話傳說雖然有些荒誕,但它也反映出這是一場多麼殘酷激烈的鏖戰啊!
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彼徹底打敗了,他們一部分敗回南方,一部分被俘虜,留在北方,成為“黎民”。而黃帝則受到中部地域許多部落的擁戴,威信日增。不久炎帝族與黃帝族又發生了衝突,經過在阪泉發生的3次戰鬥,炎帝族被打敗,黃帝成了統治中原的首領。
傳說黃帝時代有許多發明:嫘祖(黃帝的正妻)養蠶、繅絲、織帛,倉頡造文字,大撓作幹支,伶倫製樂器,以及群眾用玉製作兵器、造宮室、造舟、車、染五色衣裳等。這些傳說說明黃帝時代的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
後世的(《山海經》、《大戴禮記》等記載古帝下世係的書籍都溯源到黃帝,即古代學者都承認黃帝為華夏族始祖。因為黃帝族與炎帝族原本是近親,後又融合在一起,因而海內外華人郜尊崇炎、黃二帝為中華民族的始祖,自稱“炎黃子孫”。
堯舜讓位
曆朝曆代都尊堯、舜為聖賢明君,他們讓位於賢的行動,一直在史書典籍上披傳為佳話。
堯、舜以及後來的禹,都是在黃帝以後,先後湧現出的著名的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們原先都是氏族部落的酋長,後來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大酋長。
《尚書》有《堯典》等篇,敘述堯舜“憚讓”的故事,大概是由周朝史官掇拾傳聞、編纂成篇的。在世襲製度實行已久的周朝,應該不容有人無端發此奇想,其為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習俗,大致可信。
在當時,遇到重大問題,部落聯盟大酋長就召集各部落酋長一起商議對策。隨著年齡增長,堯逐漸接近暮年,他開始考慮由誰來繼承自己的職位,於是他向四嶽(炎帝族氏族部落酋長,薑姓)進行谘詢。
當堯說出他的想法後,有一個叫放齊的說:“你的兒子很開明,可以擔當此任。”堯嚴肅地說:“不行,這小子道德修為太差,沒有涵養、專愛與人爭吵。”另一個人推薦道說:“管水利的共工不是挺好嗎?”堯搖了搖頭說:“共工巧言令色,表麵謙和,實際上心懷叵測,我信不過。”議論了半天,也沒有推出個合適的人選,隻好決定待來日再選。 過了一些時日,堯又召集四嶽協商此事,四嶽一致推薦舜。堯點點頭說:“我也聽說舜挺不錯,你們不妨詳細介紹一下他的事跡。”
於是四嶽就爭先恐後地敘述起舜的情況來。舜,有虞氏,東夷人。他父親謦叟,是個老糊塗。他的生母早已亡故,繼母相當不賢。繼母生的弟弟叫象,他飛揚跋扈,驕橫無禮,瞽叟卻很寵他。全家人都視舜為眼中釘,肉中刺,而舜生活在這樣家庭環境中,卻能孝敬父母,善待兄弟,以德報怨,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堯聽完介紹後興奮不已,便決定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派人給他修築糧食,分給他許多糧食和牛羊,並決定對舜進一步考察。舜的繼母和弟弟象得知後,又羨慕,又嫉妒,便和瞽叟一起,千方百計地想置舜於死地。
有一次,瞽叟讓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順著梯子爬上倉頂時,瞽叟就在下麵放起火來,想燒死舜。舜在倉頂發現失火,急忙尋找梯子,梯子卻早已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陽用的鬥笠,他靈機一動,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展翅飛翔一樣,隨風飄落在地上,毫發無損。
瞽叟和象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又讓舜去淘井。當舜下到井底後,他們就把地麵上的土石扔下去,將井填沒。他們滿以為這樣舜一定必死無疑,父子倆可以瓜分舜的財物了,誰知機智的舜,巧妙地在井旁掘了一個孔道,安安全全地鑽了出來。對於他們的種種陷害,舜從不銜怨含恨,反而泰然處之。
堯經過考察,發現舜的確是一個機敏睿智、寬宏大度、德才兼備的人才,於是便把大酋長的位子禪讓給了舜。舜繼位後不負眾望,他勤勞儉樸,與百姓們同甘共苦,共同勞動,深受大家愛戴。幾年後,堯去世了,舜曾想將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因大家都不讚成,隻好作罷。
大禹治水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我國5000多年的曆史和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但由於地理的原因,它又是一條害河,經常洪水泛濫,給人類的生命財產造成危害。
相傳堯在位時,黃河流域就發生了特大的洪水,不少人和牲畜遭到傷害,苦不堪言。
堯看到百姓們受苦受難非常痛心,便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問題。大家都一致推薦了鯀去幹這件事。
鯀花費了9年時間來治理洪水,他隻懂得水來土掩,用築堤圍堰的方法來阻擋洪水,結果是洪水排不出去,就一個勁兒地猛漲,堤壩也越築越高。圍在堤壩內的洪水猶如困獸,一旦衝開一個缺口,就前功盡棄,無法收拾。水災越鬧越凶。 舜繼位做了部落聯盟首領後,親自到治水現場視察。他發現鯀治水無方,就把鯀法辦了,又讓鯀的兒子禹來治水。
禹非常聰明能幹,他吸取了其父失敗的教訓,先到受災的地方實地考察。經過考察,禹決定用“開”、“通”、“疏”、“鑿”、“引”等方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但要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就必須找尋河源和泄導洪水的地方,於是禹就帶他的助手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曆盡了千難萬險,探明了河道,設計治河的規劃。
禹頭戴笠帽,身著粗衣,手拿鍬子,身先士卒,同百姓們一起勞動,挑土運石、開渠排水,疏通河道,引水下流……他在治水工地上奔波了13載,長年累月泡在泥水裏,腳趾甲脫落了,小腿上的汗毛也磨光了。禹公而忘私,13年中曾三過家門而不入,成為幾千年的美談。
禹的妻子塗山氏,與禹結婚4天後,禹便離家治水去了。禹臨行前曾留言:“若生下兒子,便取名為啟,以紀念我為治水離家啟行。”後來妻子生下兒子啟的時候,正好禹從家門前經過,他聽見屋內嬰兒的哭聲,很想進屋看看,但一想到洪水還沒有冶服,百姓們還披圍在高地上,便狠下心沒有進去探望。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3年的艱苦努力,河道暢通了,洪水馴服地被引入了大海,人們又可以在原來的土地上耕耘、修房,過上了祥和安定的生活。後代人為了紀念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為“大禹”。
舜年老以後也像堯一樣,選擇接班人。由於禹治水有功,大家一致推薦了禹。由於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氏族貴族由此而生,加上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的威信和權力,禹實際上已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國王了。
禹到了晚年,也請各部落首領推薦繼承人。大家推舉了伯益。禹死後,禹的兒子啟卻利用自己所在的夏部落的勢力,趕跑了伯益,宣布自己繼位稱王,建立了國家政權,要各部落服從他的領導。從此以後,世襲製取代了禪讓製,我國第一個奴隸製國家——夏王朝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