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卸下欲望的枷鎖,感悟幸福的真諦(1 / 3)

第二十章 卸下欲望的枷鎖,感悟幸福的真諦

理想總是美好的,而現實卻往往很殘酷。追求理想,實現理想的路上,是各種各樣的欲望陷阱。如果不是被欲望所吞噬,而是在欲望中不斷反省、不斷自醒,就能在欲望的溝壑裏,找到了幸福的真諦:隻有讓欲望變得單純,才能既享受財富又不落欲望的陷阱,隻要淡泊名利、清淨無為,才能掙脫欲望的枷鎖,放飛心靈的自由。

活出真我,幸福自然生

名譽和地位可以說是欲望的代名詞。而在現實生活中,名譽和地位常常被作為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所以,追求一定的名聲、地位和榮譽,已成為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而對很多人來說,滿足自己的欲望,擁有了名譽和權力,才等於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其實,這是一種被欲望扭曲的人生觀。人生的幸福和價值,不在於成名、成家與否,而在於麵對現實,去努力而為之,去盡情享受生命,去細心體驗生活的美好。隻有這樣,才是真正地享受了人生,體味到人生的幸福。

焦耳,這個名字我們中學學物理時就很熟悉,人們為了紀念他所做的貢獻,將物理學中“功”的單位命名為“焦耳”。從1843年起,焦耳提出“機械能和熱能相互轉化,熱隻是一種形式”的新觀點,打破了沿襲多年的熱質說,促進了科學的進步。他前後用了近40年的時間來測定熱功當量,最後得到了熱功當量值。

事實上,與焦耳同時代的邁爾,是第一個發表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的科學家。1848年,當邁爾等人不斷地證明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的正確性,終於使得這一定律被人們承認的時候,名利欲望的膨脹驅使焦耳向邁爾發起了攻擊。焦耳發表文章批評說,邁爾對於熱功當量的計算是沒有完成的,邁爾隻是預見了在熱和功之聞存在著一定的數值比例關係,但沒有證明這一關係,首先證明這一關係的應該是他焦耳。隨著焦耳發起的這場爭論的擴大化,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一哄而下,紛紛對邁爾進行了不負責任的錯誤指責。邁爾承受不住這一爭論和批評帶來的壓力,特別是焦耳以自己測定熱功當量的精確性來否定邁爾的科學發現權,使得邁爾陷入有口難辯的痛苦境地。這時,邁爾的兩個孩子也先後因故夭折,內外交困中的邁爾先是跳樓自殺未遂,後來得了精神病。

當年的邁爾被逼進了瘋人院,但今天人們仍然將他的名字與焦耳並列在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奠基者的行列。焦耳為爭奪名利而導致的失誤,也為人們世世代代所遺憾和譴責。

欲望是人的本能,對個人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各有各的追求,對社會而言,各有各的貢獻。一個真正幸福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錢、最有權的,但一定是最聰明的,他的聰明就在於他懂得人生的真諦:花開不是為了花落,而是為了燦爛。但是,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依然有許多人不但對功名利祿趨之若鶩,甚至把它看成是一個人全部的生存價值,從而忽視了人生的最終追求——幸福。好像是否成就了轟轟烈烈的功名,是否成為名利雙收的“家”,就是人們衡量生存價值的惟一標準,這不啻是人類文明的墮落和淺薄。

現在,人們尤其是家長們最熱衷談論的話題全是高考分、考大學、出國深造、做官、成專家之類,其結果是苦了孩子,害了孩子。生命價值的深度和廣度,怎麼能與成名、成家、做官、賺錢等劃上等號呢?人們如此看重動利名望,一旦爭名奪利失敗,便一蹶不振,對生命失去了信心和熱情,從此人生變得暗淡無光,這實在是當代人的悲劇。

我們每一個生活在當今社會的人,在人生的追求中,對名譽和權力的追求應該注意節製。不然,把名譽和權力看得過重,不惜一切代價地想把它們追求到手,豈不是將人生過得過於功利和枯燥了?自己那美好的人生豈不是要大打折扣了?

不可否認,進入了權力中心的人,自有許多政治的、物質的、名譽的利益,不但能有權,還可以有享受。正因為有利益,有誘惑,才會有那麼多人奮不顧身地去追求。為官當政,有權有勢,眾人之上,能夠比普通人有更多的機會左右一個城市、一個鄉鎮、一個單位的曆史,所以有一種幹大事的感覺,因此,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想方設法做官的人,可以說是摩肩接踵。盡管當上官很得意、很快樂,可是權力也伴隨著許多的煩惱和風險,有權在手所受約束也大。對待上下左右都要小心謹慎,而且由於權力、地位與名利連在一起,所以自古以來就有爭奪權力、地位的鬥爭,這種鬥爭往往環環相扣,一旦陷入其中。便會越滑越快,越陷越深,乃至不能自拔。從古至今,圍繞著權勢曾在曆史上和現實中演出過多少令人扼腕的悲劇。還有那些當不上官的人,他們不但自己飽嚐無奈、愁悶、痛楚,還給家庭罩上了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說人生諸多煩惱,多由貪婪權勢引起;人間諸多禍患,也多由貪婪權勢招致。因此追求名譽和權力的時候,更應該銘記的是“君子愛財、愛名、愛權”都得取之有道。

對每個人來說,我們都希望想活得更好,人們總是在各種可能的條件下,選擇那種能為自己帶來較多幸福或滿足的活法。所以,除了追名求利外,人生還有另一種活法,那就是甘願做個淡泊名利之人,粗茶淡飯,布衣短褐,以冷眼洞察社會,靜觀人生百態,這樣,就能品出生命的美好,享受到生活的快感,品味人生的幸福。

有的人既不求升官,也不求發財,每天上班安分守己做好本職工作,下班按時回家,每個月領著不多不少還算說得過去的一份工資,晚上陪愛人在家裏看看電視,周末帶孩子逛逛公園,年輕的時候打打籃球,年紀大點練練太極拳,不生氣,不上火,知足常樂,長命百歲。這樣的人生可能看起來有些“平庸”,但其中的那份“閑適”給人帶來的滿足,也是那些整日奔波勞累、費心勞神追求功名利祿之人所體會不到的。所以國王會羨慕在路邊曬太陽的農夫,因為農夫有著國王永遠不會有的安全感,而你要有農夫那樣的安全感就不能有國王的權勢。

總之,人生在世,功名利祿隻是一些身外之物,隻要我們努力地前行,真實地麵對我們所擁有或將要擁有的一切,我們才會發現,能滿足一個人的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人生天地之間,轉瞬來去,就像是偶然登台、倉促下台的匆匆過客。人生何其短暫,我們不能為了權勢、名利等身外之物,而忽視人生的幸福。名譽與權勢,皆為身外之物,也是水流花謝之物,一味地去追求它們,隻能讓我們離幸福越來越遠。想要獲得幸福,你不妨嚐試活出真實的自我,相信,很快你就會體味到幸福的感覺。

給予就是一種幸福

欲望讓我們麵對名利、地位、權勢等“孜孜不倦”地追求,我們不得不戴上麵具生活,在複雜的人際交往中,在林林總總的世間誘惑中,我們忘記了我們到底需要什麼,隻是一味地追求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渴求那些身外之物,卻忽視了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我們的生活充斥著無盡的欲望,我們的人生脫離了幸福的軌道。

其實,與其在繁複的各種欲望中透支自己的人生,不如靜下來,用心去體驗一下幸福的感覺。當我們不在索取的時候,當我們嚐試著給予的時候,未嚐不是一種幸福,隻是欲望蒙蔽了我們的雙眼,讓我們失去了幸福的方向。

聖誕節的前一天,保羅從他辦公室出來時,看到街上一名男孩在他閃亮的新車旁走來走去,觸摸它,臉上滿是羨慕的神情。

埃羅饒有興趣地看著這個小男孩,從他的衣著來看,他的家庭顯然不屬於自己這個階層。就在這時,小男孩抬起頭,問道:“先生,請問這是你的車嗎?”

“是啊,”保羅說,“我哥哥給我的聖誕節禮物。”

小男孩睜大了眼睛:“你是說,這是你哥哥給你的,而你不用花一美元?”

保羅點點頭。小男孩說:“哇!我希望……”

埃羅猜小男孩希望的一定是有一個這樣的哥哥。

但小男孩說出的卻是:“我希望自己也能當這樣的哥哥。”

保羅深受感動地看著這個男孩,然後問道:“要不要坐我的新車去兜風?”

小男孩驚喜萬分地答應了。

逛了一會兒之後,小男孩轉身向保羅說:“先生,能不能麻煩你把車開到我家前麵?”

埃羅微微一笑,他理解小男孩的想法:坐一輛大而漂亮的車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麵前是很神氣的事。

但是,他又想錯了。

“麻煩你停在兩個台階那裏,等我一下好嗎?”

小男孩跳下車,三步網步跑上台階,進入屋內,不一會兒他出來了,並帶著一個顯然是他弟弟的小孩,因患小兒麻痹症而跛著一隻腳。他把弟弟安置在下邊的台階上,緊靠著坐下,然後指著保羅的車子說:“看見了嗎?就像我在樓上跟你講的一樣,很漂亮對不對?這是他哥哥送給他的聖誕節禮物,他不用花一美元!將來,我也要送你一部和這輛一模一樣的車子,這樣你就可以看到我一直跟你講的櫥窗裏那些好看的聖誕節禮物了。”

保羅的眼睛濕潤了,他走下車子,將小弟弟抱到車子前排座位上,他的哥哥眼睛裏閃著喜悅的光芒,也爬了上來。於是三人開始了一次令人難忘的假日之旅。

在這個聖誕節,保羅明白了一個道理:給予比接受更令人快樂。

事實就是這樣,一味地索取,一味地獲得,隻能讓我們成為欲望的奴隸,當我們試著給予他人的時候,我們就會體會到一個人的快樂,如果你是給予方,你自己會快樂,同時接受的人也會快樂,這樣你就擁有了雙重快樂。給予的快樂,同樣也會引導你走向幸福。

快樂大多數時候都是自己賦予的,拋開煩惱,用另外一種心情審視周圍,也許得到的快樂會更多一些。生活有著它豐富的內容,它也會以多種方式給予你無盡的快樂。隻是有些人一開始就有些誤解,總以為隻有從生活中索取才能使一個人快樂。其實不然,站在生活這一繁瑣的課題麵前,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給予比接受更令人快樂,給予比索取更讓人覺得幸福!

懷著平常心觸摸幸福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顯示,現在的人們感到壓抑的概率是20世紀50年代的10倍。不管生活多麼富裕,貧富差距卻總是存在的,你有錢但是還會有許多比你更有錢的人,而人們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願意拿自己跟周圍的人進行比較,比來比去,那些處於下風的人心裏就會酸溜溜的,那些占了上風的人心裏也覺得比別人沒強多少。商品時代培育出來的商品意識、商品情結,隻會使人變得比以往更貪婪、更好高騖遠。越是看重金錢和物質,人就越不容易滿足,心理也變得越脆弱。

其實很多時候,不要麵子,會活得更好。麵子隻是一種表麵的尊嚴,過分維護這種尊嚴,往往是內心脆弱的表現,會喪失自我。要麵子是許多人獲得簡單和快樂的最大障礙。麵子其實是一種虛榮,它和道德相比,隻不過是一抹浮雲和一陣輕煙罷了。

愛麵子實際上正是信心不足的表現,愛麵子的人將一直在別人的眼光和尺度中生活,幸福是別人眼裏的幸福,痛苦也是別人認為的痛苦,他們全部的生活目標就是簡單的一句話:過得比別人好。而真正自信的人,是不會去背負虛榮的十字架的。他們正是在堅韌地、踏實地相信自己,承認自身的價值。

在虛榮的人眼裏,孩子在學校裏成績要比別人好,得到的表揚要比別人多,學校的名氣要比別人大,學的專業要比別人好,分的單位要比別人強;愛人在單位裏地位要比別人高,工資要比別人多,人緣要比別人好,提升要比別人快,部門要比別人顯要,成績要比別人突出;房子麵積要比別人大,裝修要比別人豪華,地理位置要比別人理想……

而要實現這些目標,就必須比別人更努力地去奮鬥、去苦幹。但比較是永無止境的,這件事剛比完,那件事又來了。在沒完沒了的攀比和較量中,我們漸漸失去了本來可以擁有的閑暇和輕鬆,心情越來越緊張和焦躁,感覺越來越累,快樂越來越少,無休無止的追逐和競爭,讓我們身心疲憊。

這又何必呢?人家有人家的生活,你有你的人生,幸福的形式是千差萬別的,鞋子合不合腳,隻有穿鞋的人自己知道,別人都是毫不知情的旁觀者而已。同樣的道理,別人的痛苦你感受不到,別人所謂的幸福極有可能隻是一種假象。一個住別墅的商人可能欠債百萬,一個開奔馳的企業家可能已經瀕臨破產,一對手挽手走進飯店的夫妻可能剛剛協議離了婚……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定位在別人的身上,實實在在地過自己的日子吧。

商品社會使得我們很多人誤認為財富就代表著成功,在這種背景中,消費的目的不再是因為需要,而是為了炫耀或是用來證明自己,生活的形式與內容嚴重脫節。今天張三買了一雙名牌皮鞋,你明天一定要去買一雙比他更名貴的;明天李四買了一輛汽車,你後天一定要去買一輛比他更高檔的;別人的每一次消費,都會觸動你敏感的神經。一番折騰下來,盡管你處處都占了上風,也終於博得了別人“羨慕”的眼光,但自己卻早已心力交瘁,幸福沒有找到,時間和精力卻在“表演”中飛速流逝了。

活在別人的標準和眼光之中是一種痛苦,更是一種悲哀。人生本來就很短暫,真正屬於自己的快樂更是不多,為什麼不能為了自己而完完全全、真真實實地活一次?人的價值是由實力決定的,不是靠作秀取得的。法國前總理朱佩一次視察某地,拎著個超級市場的塑料袋,接受采訪時,這個袋子也一直拎在手上,很自然的樣子,沒有誰覺得他寒酸,沒有誰覺得他不夠紳士,相反,人們投給他的都是欽佩的目光。由此可見,身份不是由派頭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