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成就孩子一生的八個性格訓練細節
細節93:
性格訓練一——讓孩子學會
勇敢麵對現實
許女士的女兒小敏是名初中生,剛上初中時,她的考試成績很不錯,能排到年級前10名,家長、老師常常表揚、獎勵她,同學們也對她羨慕不已。
可一年後,小敏的成績竟一落千丈,名次從以前的年級前10名跌至30多名。此後,敏感的小敏覺得老師和同學們對她的態度都發生重大轉變,好像自己已經不被人看重了。漸漸地,小敏的心情越來越差,她感覺自己成了班上可有可無的一個人,也不知該怎樣麵對老師、同學及家長。
於是,她選擇了逃避,每天與媽媽一同出門,之後卻並沒有去上學,而是又偷偷溜回家自學。這樣逃學一個星期,小敏的爸媽都全然不知,直到有一天小敏的班主任打電話到家裏詢問情況,他們才察覺女兒不敢麵對現實的事。
像小敏這樣因成績下滑而感覺在老師、同學麵前“失寵”的孩子,往往並非真的厭學,而是因為巨大的成績落差讓他們難以接受現狀。值得慶幸的是,小敏逃學後隻在家中自學,並沒有在外麵遊玩,如果她因不敢麵對身邊的人和事而自暴自棄甚至自甘墮落,後果則更不堪設想了。
十幾歲的孩子雖入學已久,接觸了不少老師、同學,但畢竟沒什麼人生閱曆,所以在遇到一些困難、挫折時難免會恐慌、不知所措,沒有勇氣去麵對,進而選擇逃避。
然而,逃避現實,對任何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十分不利的。孩子逃避現實,實際上是在自我欺騙。有些孩子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子裏,原本是想免於受傷,卻不曾想這隻是自欺欺人,會讓自己變得更加脆弱。
所以,要讓自己的孩子變得堅強,且能勇敢應對人生的每一次挫折與挑戰,家長就應從小注意對其進行敢於麵對現實的性格訓練。訓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對孩子進行“獅子型”教育
“獅子型”教育是近幾年在韓國十分流行的一種教育理念,其核心是讓孩子勇敢麵對現實,從逆境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獅子被譽為“森林之王”,但在百般險惡的大森林中,要想生存,就必須先學著勇敢麵對這個現實,即使幼獅,也必須從一開始就學著獨自麵對真實的生活,這樣它才能更加迅速地成長。所以,群居的獅子表麵上無憂無慮,每天隻互相打鬧、玩耍,可實際上,這種玩鬧不僅促進了它們的發育,還讓它們在與群體的“交往”中學會了各種“處事之道”。
遊樂場中,一個男孩想玩過山車這項刺激的遊戲,但卻不敢一個人去玩,他想讓爸爸陪他一起去。結果,爸爸一口回絕,還告訴他:“你既然想玩這個遊戲,就要獨自麵對驚險和自己的恐懼,否則你永遠都無法體會到這項遊戲的樂趣了。你真的願意一直遺憾下去嗎?”
男孩聽後,站在原地仔細想了一會兒,然後從爸爸手中接過玩過山車的票說:“爸爸,我自己去,我想做個勇敢的人!”
孩子其實和森林中的獅子一樣,不可能一生都處在家長的羽翼之下,終有一日,他們要獨自走向社會,自己麵對所有的競爭與挑戰。因此,他們也該像幼獅一樣,從小學會去麵對,在逆境與挫折中不斷曆練。
2告訴孩子“我相信你一定行”
平時生活中,家長要經常鼓勵孩子,多給孩子增加信心。當孩子遇到一些小困難、小挫折,家長要告訴他:“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好!”久而久之,孩子會更加自信,遇到任何事都會有勇氣去麵對。
14歲的蒙蒙從小就喜歡遊泳,10歲開始她便逐漸打破全省乃至全國的各種遊泳比賽記錄。可一場突如其來的交通事故,讓蒙蒙的腿受了傷。起初,蒙蒙很沮喪,以為自己可能再也不能遊泳。可傷勢穩定一些後,她的臉上又出現了笑容,還開始努力做康複練習,希望能再次下水遊泳。而蒙蒙之所以能夠勇敢麵對這殘酷的現實,正是她的爸爸媽媽經常鼓勵的結果。自蒙蒙懂事起,爸媽就經常告訴她:“孩子,我們相信你能行,相信你會勇敢、堅強地麵對每一件事!”
3給孩子最溫暖的擁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赫洛德·傅斯研究發現,擁抱可以讓人變得更堅強、更有活力,也能讓家人之間的關係更親密。而家長常常擁抱孩子,還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讓他感到更安全,因為當他在家長臂彎裏感受到溫暖後,他會相信無論什麼時候都有人做自己堅強的後盾。
細節94:
性格訓練二——讓孩子做到
嚴以律己
孩子嚴以律己,就是對自己負責,而隻有對自己負責,才有可能負起其他的責任。然而,生活中對自己不負責任的孩子並不少見,有些孩子每天無所事事,從不嚴格要求自己,卻對別人十分苛刻;有些孩子隨心所欲,放任自流,最終使自己一事無成。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使我們的孩子成為堅定的人,就要讓他嚴格要求自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嚴以律己,是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而不能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往往是因為其有較強的惰性。
很多孩子都不願受家長、老師的約束,常常會想辦法掙脫束縛,但真正沒有了他人的督促,其惰性就會很快暴露出來,並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就拿鍛煉身體而言,健康的體魄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資本”,但許多孩子從小都對此不以為然,隻在家長、老師的“逼迫”下才適當做些運動,若沒有人督促,他們往往無法堅持下去。在學習方麵也是如此,有些孩子在家長身邊時會刻苦學習,一旦進入寄宿學校,脫離了家長的管束,就會放任自流,對學業有所鬆懈。
然而,古來成功者,雖不是完全沒有惰性之人,但大都懂得自持自律,能夠嚴格要求自己。
大文學家司馬光小時候也和很多孩子一樣,有著貪睡貪玩的壞習慣,還為此常受先生的責罰和同窗的嘲笑。但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下決心一定要改掉陋習。後來的每一天,他都嚴格要求自己,為免睡過頭,他經常在晚上喝很多水,以為這樣自己就會被尿憋醒。可時間長了,這個方法的效果就不那麼好了。於是,聰明的司馬光又用圓木頭做了個枕頭,早上他一翻身,頭就會滑落到床板上,然後自然驚醒。因為這樣嚴以律己,最後他終於獲得了文學上的成功。
小孩子的心理發育還不成熟,自律能力比較差。因此,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家長就應從小注意對其進行嚴以律己的性格訓練,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
1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好習慣
家長是孩子的一麵鏡子,在孩子心理發育還不夠成熟時,鏡子中的人怎麼做,他們往往也會學著那樣做。這和心理學中“印刻現象”的實驗結果十分相似。印刻現象是說小雞、小鴨子等剛從蛋殼中出來時,會追逐它看見的母雞、母鴨或眼前的其他什麼人,並長期追隨以至習以為常。
所以,孩子小時候的行為習慣,也主要是通過學習身邊的家長而形成的,家長在飲食、運動、衛生、學習等方麵的習慣,常常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那麼,為了讓孩子嚴以律己,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家長就要以身作則,要用好的習慣影響孩子。比如,家長要求孩子不抽煙、不喝酒,自己就要先戒煙、戒酒,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2讓孩子自律,文明用語不可少
有位8歲女孩的媽媽找到一位心理醫生問:“最近我發現女兒說話越來越粗魯,經常會說些髒話,我們怕傷她自尊,不敢打她、罵她。您說我該用什麼方法讓她改掉這個壞習慣呢?”
心理醫生問:“那麼,作為父母,你們平時有沒有說過比較粗魯的話呢?”
“這個……偶爾也有。”女孩的媽媽不好意思道。
“其實,我們並非聖人,偶爾不注意,說話帶髒字也是難免的。但是在孩子麵前,我們千萬要謹慎言語,切忌孩子大都是以父母為榜樣的。除此之外,平時我們還要刻意訓練孩子多用禮貌用語,讓她謹言慎行。”心理醫生說。
女孩的媽媽聽了心理醫生的建議,回家後便開始刻意訓練孩子文明用語,如果孩子不小心說了髒話,她就會施以小懲,比如給她臉色看或者讓她多做點家務活,讓她知道不能自律、言行舉止不文明的孩子難以招人喜歡。兩個多月後,女孩就改掉了說髒話的壞習慣。
孩子嚴以律己,不僅僅是要控製自己的行為舉止,更要謹言慎行,避免出言不遜,否則他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卻很容易為自己招來麻煩。
3讓孩子學會自己做計劃並依計劃行事
家長應該讓孩子試著設計、規劃自己的未來,並督促他依計劃行事。若孩子不能嚴格執行自己製定的計劃,家長可以這樣問他:“這是你自己定的計劃,相當於你的承諾,現在又做不到,難道你想做個不守承諾的人嗎?”或者說“如果我答應你要做一件事,最後又沒有嚴格要求自己,沒有好好履行對你的承諾,你會不高興嗎?”家長這樣的言語,總好過對孩子的批評。
細節95:
性格訓練三——讓孩子學會客觀
公正地看問題
生活中,人們常常喜歡憑自己過去所得的知識、經驗等看待問題,這很容易讓人有偏見,對許多事情產生刻板印象。比如,人們常說“生意人都很狡猾”、“猶太人都很吝嗇”、“男人都不愛講衛生”、“女人都不愛講道理”等等,就是帶著“偏見”評價人的結果。
兩個十幾歲的女孩在同一家餐廳吃飯,其中一個女孩穿戴樸素,所點飯菜也都是比較便宜的,另一個女孩則是一身名牌,出手十分闊綽。
餐廳裏客人比較多,這兩個女孩隻能同桌用餐。可在她們快要吃完飯的時候,外麵突然下起了雨,穿戴樸素的女孩沒有帶雨傘,但看到雨下得不小,她一時慌張,就拿起桌上放著的一把折疊傘往出走。
這時,出手闊綽的女孩叫住她:“喂!這是我的傘。”
穿戴樸素的女孩這才反應過來,她有些尷尬,紅著臉向對方道歉,說自己一時誤拿,不是故意的。另外一個女孩就沒再說什麼。
之後,穿戴樸素的女孩就跑出去買傘。她買了兩把傘,另一把是要送去給還沒下班的媽媽的。可是,在去媽媽單位的路上,她又遇到了剛才與她同桌用餐的那個女孩。那個女孩看她手裏拿著兩把傘,就說:“看來你今天的成績不錯嘛!”
原來,出手闊綽的女孩已經對誤拿雨傘的那個女孩有了偏見,看她一副“窮酸樣”,又差點拿走自己的傘,便以為那個女孩本就有“順手牽羊”的壞毛病。
人一旦有了偏見,就會把人看“扁”,因為偏見會像一堵厚厚的石牆擋住人的視線,讓人無法看清人、事、物的本來麵目,進而無法公正、客觀地去分析問題。
小孩子在分析、評價一個人、一件事的過程中,他們往往會受身邊家長、老師、同學的影響,人雲亦雲。這對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那麼,為了讓孩子對客觀世界有一個清晰、正確的了解,家長就應從小引導孩子仔細思考、冷靜判斷,讓他在了解問題的各個方麵後做出更加客觀、公正的評價。具體來說,家長可以從以下方麵入手,對孩子進行相應的性格訓練:
1時常引導孩子進行換位思考
8歲的小男孩小峰一天回家後悶悶不樂的,爸爸問:“小男子漢,今天情緒不高啊,遇到什麼煩心事了嗎?”
小峰猶豫了一會兒說:“爸爸,今天我的電子詞典不見了,同學們都覺得是雷雷偷的,我也懷疑是他,可他自己不承認。”
“你們為什麼懷疑他呢,有什麼證據嗎,還是有人親眼看到他拿了?”爸爸問。
小峰回答道:“這倒沒有。隻是,大家都覺得雷雷平時不愛搭理我們,大家出去玩的時候,他經常一個人待在教室裏,今天他就一個人在教室裏待了很長時間。而且同學們都說他家比較窮,沒有給他買太好的學習用品,他很羨慕我們用的這些文具,所以他偷東西的嫌疑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