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風雲政壇的客商及客商子弟(3 / 3)

2002年7月,毛裏求斯總檢察長兼司法和人權部長陳念汀訪問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韓杼濱接見。早在4月,陳念汀同父母及全家15入,與毛國客屬會館返梅觀光團一行250多人,一起到梅州祖籍地祭祖尋根。在梅州市政府舉行的歡迎宴會上,陳念汀用流利的客家話致詞:“大家經常講要‘轉屋家’,這次終於回到了家鄉。多年來,北京有關部門多次邀請‘涯’(即‘我’)訪華,但‘涯’個家鄉是在梅州、梅縣,‘涯’隻有先回到家後才去別人家裏‘食酒’。今日參觀梅州家鄉的市容市貌,看到了‘涯’阿爸在‘涯’年幼時講過的梅江橋,看到了‘一江兩岸’的秀麗風景,看到了陳坑村,十分歡喜,十分滿意。”短短的一席話,愛鄉情真,擲地有聲,博得滿堂鼓掌。其父毛國客屬會館返梅觀光團名譽團長陳汶生先生代表全家,向梅州市婦幼保健院捐贈4.8萬元人民幣以購買醫療科技書籍。同時,毛國客屬會館返梅觀光團團長李麗生先生代表觀光團250多位鄉親,向梅州市婦幼保健院捐贈了6萬元人民幣,以購置醫療設備。

(十三)前毛裏求斯首都路易港市市長李國華(1951-),祖籍廣東梅縣,客商子弟,留英經濟法博士。25歲第一次參加選舉即獲選國會議員,1986年起連續兩屆當選毛裏求斯首都路易港市市長,1993年工黨執政時出任毛國旅遊部部長,現任毛國交通和環保部部長顧問。1985年4月,曾到廣東佛山、珠海等地參觀訪問,促成與路易港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1995年8月,以人力資源與職業培訓部長的身份訪華。

(十四)儒者風範的前毛裏求斯藝術和文化部部長曾繁興(1938-),詩人、劇作家、學者。生於毛裏求斯路易港,父親來自廣東梅縣,在毛島經營一家店鋪,曾繁興起初就讀於中文學校。後到倫敦讀大學,1961年獲法語和英語學士,返毛島初,在一家中文報紙當記者,後在路易港皇家中學教授英文和法文。

1968年,毛裏求斯獨立。他是3名被錄取派到日內瓦國際高等學院攻讀法律、經濟和國際關係的人之一。學業完成後,有“國父”之稱的首任總理西·拉姆古蘭派他到法國,協助設立毛裏求斯駐法國大使館,同時負責移民和旅遊,4年之後,又調到布魯塞爾,參加非加太國家與歐共體的談判。同毛裏求斯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糖協定》和著名的《洛美協定》,他都是直接談判人。同國在外交部工作數年,80年代初,他出任莢聯邦基金會副會長,從1983年至1990年的7年間,遍訪英聯邦百餘個成員國,廣泛了解民情民生,協助建立了英聯邦職業協會、職業中心、英聯邦文化與交流機構等。工作之餘,他潛心創作。早在1958年,他20歲時就用法文發表了詩歌《paupires vitales》,該詩先後兩度獲獎,不久又出版詩集《傳說》。1972年,他創作的劇本《船長》在巴黎出版。除文學創作外,他還就國家的外交政策、毛裏求斯法律等發表過英、法文專著。此外,還著有《客家人之歌》(法文詩集)、《毛裏求斯曆史中的中國人》、《客家人的由來和傳記》、《中國人的海外旅程(1652 -1992)》等書,這表明在他心中,中華文化以及海外華人的命運占有非同尋常的位置。

毛裏求斯政府有一項政策:華人接親屬來毛裏求斯,須繳20萬盧比(約1萬美元)保證金。曾繁興認為這對華人極不公正,是一種歧視。1991年他當選為工黨總書記,1995年工黨再次執政,曾繁興出任文化與藝術部部長一職至2000年。目前主要從事推動毛裏求斯與中國、法國的文化交流活動。

在毛裏求斯,曾繁興有著很高的聲望,即使是那些反對派人士,也承認他是一位好部長。“毛裏求斯是多種族多文化並存的國家,國情非常複雜。別人是從電視上看到種族問題,而在我們這裏,它同每個人直接相關”。作為文化部長,他對此有深刻精辟的見解,他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歸根到底要發展教育,提倡寬容和相互尊重。他自幼受中華文化熏陶,學生時代接受西方教育,其後又專門研究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所以能站在曆史的高度,以廣闊的視角看問題。早年在店鋪裏的經曆培養了他善解人意的品質和捕捉他人內心敏感點的本領,對當好部長大有裨益。

談到祖國,曾先生感慨地說:“初入學時,一些孩子指著我喊‘中國人’‘中國人’。我向父親訴說委屈,他用中國有數千年文明來慰藉我,這給了我力量。而今,中國近20年的迅速發展又給海外華人以自豪感。過去別人看不起華人,現在人們尊敬我們。”曾繁興先生認為,中華文化是一種“勤勞的文化”、“助人的文化”,包括海外華人在內的所有中國人,都有責任“把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2007年7月28日晚,曾繁興先生受中國文化中心之邀,在路易港南順會館禮堂舉辦了以“中國文化主流”為題的講座。曾繁星先生在講座中表示,經曆幾代人的時間,毛裏求斯華人社會受西方文化和教育體係的影響,麵臨著優秀的中國文化傳統日漸流失的危機。他強調,在中國日益發展、在國際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天,毛裏求斯華人更應該致力於追本溯源、繼承和恢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習俗。他認為,讓子女學習漢語,慶祝中國傳統節日,了解儒家和道家思想,提倡忠孝仁義的家庭和社會觀念,這些都有助於毛裏求斯華人社會文化本源和民族傳統的回歸。講座結束後,在場觀眾意猶未盡,紛紛向主講人提問,現場氣氛十分熱烈。許多聆聽了講座的華人也對繼承發揚中國文化傳統、增強毛華人社會民族意識的觀點予以支持和認同。

(十五)非洲國家團結組織人權委員會委員、毛裏求斯最高法院院長兼首席大法官楊欽俊(1950-),祖籍廣東梅縣元城路池上堂人,第二代華裔。毛島鳩必出生。1966年赴英利池大學攻讀法學係;1969年考獲法學士文憑,返國操律9幣業,翌年再赴法國進修法學博士學位;1972年返國任職司法部工作5年;1977年後一直在高等法院工作,52歲起成為全毛島4位首席大法官之一。2007年6月榮升最高法院院長兼首席大法官。同年7月人選議員,任期6年。毛裏求斯華人認為這不僅是毛國外交工作的勝利,也是全球華人的驕傲與光榮。

楊欽俊大法官在法律界服務30餘年,由於學有所成,精通法律,審判公正,判案廉明,加上為人剛正不阿,贏得崇高聲譽,為各界人士所欽仰,更獲政府倚重。楊欽俊上任伊始表示:要把司法改革成為事實。不敢稍懈,以誠信為本,務實為根,恪守廉正,善始善終。同時他期盼更多的華僑子弟,能在毛島社會各界贏得榮譽和地位。楊欽俊對祖國有深厚的感情,多次熱情接待來毛裏求斯的中國領導人和廣東訪問考察團。

(十六)毛裏求斯青年與體育部部長鄧學升,祖籍梅縣程江鎮,現任毛裏求斯青年與體育部部長。第二代華裔,父母在毛裏求斯居住,家裏人全都能講客家話0 2005年,他是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48個非洲國家代表中唯一的華人部長。2006年1 1月,鄧學升到梅州尋根問祖。誠意邀請梅州方麵組建一支足球隊到毛裏求斯開展體育交流活動。

鄧學升熱愛祖國,不僅積極支持北京2008奧運會的舉辦,而且關心祖國的統一大業,積極促成毛裏求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的成立。2008年3月,毛裏求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在仁和會館舉行成立大會。鄧學升、中國駐毛裏求斯大使高玉琛以及毛華人華僑各界代表300多人出席。鄧學升講話熱烈祝賀“和統會”成立,讚揚毛華人華僑對毛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並表示毛政府重視和發展對華關係,重視華人社會在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希望“和統會”的成立能更凝聚僑心、發揮僑力。表示“和統會”將團結各僑團,為實現中國完全統一貢獻力量。李濟祥會長還在會上宣讀了“和統會”的《反“獨”促統宣言》。

馬來西亞政府內閣中,廣東客商後裔參政者不少。在現任政府內閣中,大埔籍客商後裔曹智雄任內政部副部長、平遠籍客商後裔韓春錦任教育部副部長、蕉嶺籍客商後裔胡亞橋任國際貿易及工業部政務次長、大埔籍的客商後裔謝寬泰為能源通訊及多媒體政務次長,他們四人均為馬來西亞國會議員。還有一位梅縣籍客商後裔丘思東也為國會議員。大埔籍客商後裔楊國斯曾於1982-1992年任科學工藝及環境部長,祖籍梅縣的客商後裔曾敏興從1969年起,從政30多年,曾任多屆國會議員。

毛裏求斯共和國路易港市長李國華,藝術、文化和娛樂部長曾繁興;留尼旺省會聖丁尼市副市長李傳豪、塞舌爾原工程部副部長李華榮等都是客家人。法國海外省留尼旺議員曾賓建,作為法國曆史上的第一位華裔國會議員,也是祖籍廣東梅江區城北鄉的客家人。津巴布韋原任教育部長,現任就業創造及合作部部長的朱惠瓊,也是在客家文化的熏陶下步入政壇的。客家人為首的非洲華人積極參與政壇,以民主的方式反映自身和當地居民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與當地居民榮辱與共,融為一體的過程,在更高層次上推進了非洲社會的發展。

(十七)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上議院議員,新南威爾士州州長助理、貿易投資和經濟發展部副部長,新南威爾士州亞洲地區商務谘詢委員會主席曾筱龍(1942-),原籍廣東五華縣轉水鎮,1949年隨父移居到香港。其父曾滌非是國民黨人,曾參加抗日戰爭,後到香港經商。1961年曾筱龍離港赴澳,1974年獲悉尼大學建築科學研究生學位。1977年,曾筱龍與好友共同創辦了“曾-李建築師事務所”,開始創業。這是澳大利亞悉尼第一座華人建築師樓,在此期間,他義務為許多建築項目設計,其中就有唐人街改造工程、高要關帝廟和著名的中國花園等。曾筱龍由於在建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成為澳洲皇家建築學院和英國皇家建築學院院士。1991年至1999年期間,擔任悉尼市副市長,是悉尼市第一位華裔副市長。1999年當選進入新南威爾士州上議院,現任新南威爾士州州長助理、貿易投資和經濟發展部副部長,新南威爾士州亞洲地區商務谘詢委員會主席。2005年7月,應邀赴北京為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政府如何處理新聞事務及奧運會傳媒工作”講座,受到熱烈歡迎。2006年1月應中國社會科學院邀請赴北京舉辦“澳大利亞政治、經濟與社會現狀及澳中關係的挑戰”講座,並發表演講。

長期以來,曾筱龍先生一直致力於促進澳中間的經濟貿易往來,發展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關係。由於他特殊的地位,在州政府的經濟發展與對華商貿中,有重要的影響。“我作為一個華人,能夠代表澳大利亞來歡迎從祖國過來的朋友。我覺得這是我很驕傲的事情。”在談及華人從政的意義時,他說:“華人這麼多年來也了解到,華人出國以後如果他們隻是會賺錢,還是不夠的。這樣的例子有很多。華人如果不參政,你隻是寄居於地方的話,是有問題的。”

曾筱龍多次回梅州尋根問祖,對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傳統非常欣賞。在他看來,他的今天和當年父親送他去澳洲讀書的行動分不開。這是·一位客家父親對知識的崇尚和深謀遠慮使然。談及客家文化,曾筱龍說:“我認為,大家要有信心,保留客家的建築文化、客家人生活的文化。山歌,客家人唱的山歌多好聽,比那些卡拉OK好一百倍。把那個山歌文化帶給全中國全世界多好。”

澳大利亞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主要是西方人,華人僅占總人口的5%,是少數族群。曾筱龍能在那裏生存發展,並取得卓越成就,這是客家人的驕傲。曾筱龍在許多場合表示:他父親是老國民黨員,他同大陸官方關係很好,看到連戰等國民黨元老致力於海峽兩岸的團結與合作,很高興,希望自己能為祖國的統一作出貢獻。

(十八)前澳大利亞墨爾本白馬市市長鍾富喜,祖籍梅縣白渡鎮的客商後裔,從馬來西亞移民澳洲,曾任澳洲空軍高級軍官。1996年起任墨爾本白馬市議員,2002年和2004年任白馬市市長,是一位傑出的華人參政人士。2004年回祖籍地尋根祭祖。

(十九)傳奇才女、著名社會活動家、“中美民間大使”陳香梅(1925-)著名的華裔女政治活動家和文學家,也是著名的“飛虎隊”創始人陳納德的夫人。陳家祖籍福建,客家人,後遷徙廣東南海。陳香梅的祖父陳慶雲年輕得誌,30出頭就做了中國招商局的局長。後因香港電車公司在廣州投資失敗,自殺身亡,年僅38歲。陳香梅的外祖父廖鳳舒是廣東惠陽的客家人,是廖仲愷長兄。廖鳳舒先後在北京政府及南京政府任職,是一位精明強幹的外交官,出任過古巴公使和日本大使。早年,廖鳳舒與陳慶雲結為莫逆之交,為子女指腹為婚。陳香梅的父親陳應榮是英國牛津大學的法學博士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博士,母親廖香詞也是從小深受歐洲文化的熏陶,曾在法國和意大利學習音樂和繪畫。陳應榮和廖香詞在古巴首都哈瓦那正式完婚。陳香梅1925年生於北平,1963年,她受肯尼迪總統委任到白宮工作,成為第一位進入白宮的華裔。後來相繼擔任全美婦女支持尼克鬆競選總統委員會主席兼亞洲事務顧問、共和黨行政委員和財務副主席、飛虎航空公司副總裁、白宮出口委員會副主席、美國共和黨少數民族全國主席、共和黨亞裔委員會主席、總統府白宮學者委員會委員、美國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美國內政部環保委員會委員、美中航運總裁。陳香梅享有“中美民間大使”之美譽。她曾在1972年尼克鬆總統訪華和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交等一係列重大事件中作出過積極貢獻。1980年,她作為裏根的親善大使到中國大陸和台灣訪問,在兩岸之間積極溝通,促進了兩岸交流。她是中國海外交流協會顧問,中華全國婦聯名譽顧問,中國國家旅遊局特別顧問,陳香梅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還是北京師範大學、沈陽東工大學等院校的客座教授。陳香梅著有《往事知多少》、《留雲借月》、《一千個春天》、《陳香梅的散文與詩》、《迷》、《追逸曲》、《春秋歲月》、《春水東流》等中英文著作40餘部。

(二十)菲律賓前總統科拉鬆·阿基諾Corazon Aquino(1933-)祖籍中國福建省龍海縣鴻漸村。其曾祖父原名許尚誌,客家人,1861年到菲律賓經商後改名許玉寰。許玉寰的長孫就是科·阿基諾總統的父親。科拉鬆在兄妹中排行第六,小名叫科麗。她的祖父開始從政,擔任過國會議員。以後,她的父親和哥哥也都擔任過國會議員,她的叔叔和堂兄也當過參議員。到她這一代,家族已是政治世家了。科麗性情溫柔,舉止穩重,自幼受過古典、修道院式的正規教育,13歲時赴美留學,後獲學士學位。1954年,科拉鬆與時任Concepcion市長的班尼格諾·阿基諾結婚,後來班尼格諾當選參議員,並逐漸成為對抗總統馬可斯獨裁貪腐統治的領導者,也由於此故,1980年阿基諾夫婦被迫流亡美國紐約。1983年8月21日,阿基諾夫婦結束在美國的流亡生活回到菲律賓,但班尼格諾卻在眾目睽睽下於馬尼拉機場遇刺身亡,引起菲律賓全國的激憤,沒有政治經驗的科拉鬆成為大眾的焦點,成為反獨裁的象征。1986年,科拉鬆被推舉在總統選舉中挑戰馬可斯,雖然選舉結果顯示馬可斯勝選,但來自全國各地的選舉舞弊投訴紛至遝來,科拉鬆在人民革命的支持下打倒了馬可斯.就任菲律賓第十一任總統,也是菲律賓及亞洲首位女總統。總統任期內,科拉鬆製定新憲,禁止總統連任;並推行土地改革。1992年卸任。

1988年4月,科.阿基諾總統訪華,16日,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菲律賓總統科-阿基諾時,問總統:“你的女兒呢?”總統女兒來到鄧小平麵前,鄧小平高興地同她們握手,說:“你們可以不可以叫我爺爺?”總統女兒向鄧小平躬身施禮:“謝謝鄧爺爺。”鄧小平高興地對總統說:“我們就認親了。”

(二十一)美洲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前總督何才,祖籍廣東寶安的客商後裔,第二代華裔。曾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擔任該國最高行政長官總督職務長達10年,並為當地社會和人民作出過巨大的貢獻。當地人民為了紀念他,將西班牙港至聖費爾南多的一段高速公路命名為“何才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