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追求教學的道德完美的智慧(1 / 3)

第八章追求教學的道德完美的智慧

“完美”可求嗎?當教學走向道德的時候,教學就趨向於完美了。子日: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如果將此作為我們所理解的教學總則,道、德、仁、藝相輔相成,構成了教學走向完美的領域和層次。有道德的教學是什麼樣子呢?是求真的、向善的、唯美的,是以倫理的視角來結構教學的,是將教學納入到了學生綜合發展的視野之中的,是從教育的高度、從價值的領域來看待的……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完美真的可循嗎?

一、回到生活就可以了嗎

教學倡導生活化的價值和理念,回歸生活是教學的理想,也是生成教師教學智慧的源泉。然而,僅僅是回到生活,就能夠解決問題嗎?

臨沂市羅莊區羅西街道新勝小學的朱建輝聽過這樣一節課。那是一節作文課,老師從一開始就創設了一個話題:趕集。同學們對這個話題頗為感興趣,同學們在爭先恐後相繼說出了自己以前趕集時看到的東西後,老師又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模擬表演在集市上買賣商品時的對話。小組內部演練後,老師讓一個小組中的兩個同學上台模擬表演:一個同學演攤主,一個同學演買水’果的孩子。

孩子:阿姨,請問菠蘿多少錢一斤?

攤主:一元五角錢一斤。

孩子:給我來兩斤。(這時老師打斷了他們的對話,引導說:“你不講價就買嗎?”)

孩子(受到老師的啟發後):一元錢一斤行不行?

攤主:不行。(“我上貨都上不來!”老師又給補充。)

攤主(忙改):不行,這已經是最低價了,一元一斤,我上貨都上不來,那樣,我就賠錢了!(這時,買東西的孩子似乎不知道說什麼了,老師教孩子說:“人家都是一元錢一斤,你要是不賣,我可就走了。”說完,老師還不失時機地說:“這招準靈!”)

孩子:人家都是一元錢一斤,你要是不賣我可就走了。

攤主:那好吧,這樣我可是賠錢的!

的確,上例的作文教學回到了生活中,而且,學生也參與得很投人,這是一節真實的、原生態的作文教學指導課。然而,在我們體會到教學的意義,發現了學生積極的學習之後,我們還是有更多的擔憂,擔優顯然來自於師生對於教學價值的忽略。這樣的教學片段,讓在現場聽課的朱老師很感慨。

“講價”確實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特別是買東西時經常碰到的事情。我不否認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是想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增加作文內容的真實感受。但是上述教師的引導與點撥,我感覺到是有點過了!從教給學生“攔腰砍”的方法到後來的“要不我可走了”的要挾,從“這已經是最低價了”到後來的“我可就賠了”,一個會討價還價、沒有誠信的小商販的形象展現在孩子們的麵前!教師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要扮演好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角色,但是就“趕集”的表演而言,我們的教學重點應該引導學生如何使用禮貌語言、怎樣真誠地與人溝通,這才是我們引導的價值所在。我們的教學目標不是培養一批伶牙俐齒、沒有誠信的小商小販,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真誠地表達,怎樣與人更好的交流。

課程標準強調以人為本,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要不放過每一個細節,注意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分清善惡的美好情感。其實,這種教學情境的創設,完全可以采取另外一種形式讓班裏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如幾個同學當各種商品的攤主,幾個同學當趕集的人員。趕集的人員邊走邊看路邊攤位琳琅滿目的商品,並不時地指指點點評價一下商品的顏色、質量等,以此來訓練學生的語言,這樣不是更好嗎?這樣“假設”的教學設計更有利於學生個性的張揚,更能豐富作文的話題內容,何樂而不為呢?

“表演”是對語文課堂的一種“善”的思考。語文不僅僅是讀和寫的靈魂的縮影,還是表演的載體。教師要引導和促進學生通過平等、誠摯的語言和肢體的行動來感受生活,以期最終發現那條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獨特道路。而小學生的特點就是不成熟、具有潛在性,因此,不但需要教師對他們獨特的體驗去理解、去尊重,更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幫助。但當學生的感受有“創意”時,教師能不假思索地為了鼓勵學生的獨特感悟而置文本的價值取向於不顧嗎?在我們重視人本的同時不要忽略了文本,更不要忽略了行為的“表演”所起到的作用。

教師是活生生的人,教師也不是完人,但不能忘記我們的職責。作為教師,應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特別是在課堂上要注意斟酌自己的語言,認清學生表演時所折射出的價值觀,好的要大力提倡,不妥的要及時引導糾正。

二、智慧之旅:海量閱讀的“大海之愛”

最初了解韓興娥老師的教學改革,是從陶繼新老師的一篇報道中讀到的。陶老師稱韓興娥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開拓者”,韓老師用兩個星期的時間就帶領學生學完一冊教材,而且不布置任何與課文相關的作業。當我走進韓老師的教育生活,才發現更多的教學奇跡在發生著。

2008年暑假過後,韓老師所帶的二年級一個班的學生,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學完了江蘇教育出版社、語文出版社兩個版本的語文教材,學生大量的課外閱讀也在同步進行著。她的“海量閱讀”實驗也催生了濰坊市“主題學習”實驗,使得濰坊市的語文課堂有了顛覆性的變革。學生一節課學習一個單元,甚至一節課學完十幾篇文章成為許多語文教師得心應手的教學選擇,也成就了學生輕鬆愉快的海量學習。

2008年10月的一天,我再一次走進韓老師的課堂,其實並沒有發現什麼特殊的地方,孩子們的桌子上除了多了一本韓老師自編的《國學啟蒙》,還有一本語文教科書。我順手拿起一本書問身邊的孩子:你們這節課學什麼?這個孩子回答:學習第四單元。我心裏想:的確學得很快,開學一個月,學生學習了三個單元,而且這一節課要學習一個單元的內容。直到下課才明白,原來這是學生學習的第二本教材,他們的第一個版本的教材,即蘇教版的語文教材早就學完了,而這一本語文出版社的教材學生也已經學習過半。這節課就是學生第二本教材的第四單元。

上課鈴聲響了,學生仍然在埋頭讀書,讀書聲和鈴聲一起持續了很長時間,學生才停下來。上課了,韓老師首先為學生播放了一遍課文,內容是《枇杷和琵琶》,學生邊聽邊小聲讀。聽完了,老師要求同學們自由地讀一遍課文。然後,韓老師讓學生分頭站起來讀書,要求也很簡單:一個組的同學,誰的嗓門大,就站起來念給大家聽聽。

於是第一個學生讀書。在這個學生讀書的過程中,發現了三個詞語比較難讀:禮單、縣官、回帖。就這三個詞語,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連續讀了三遍,並且指著書本讀了幾遍。學生依次讀書,當遇到生僻字,字音不好讀的字的時候,總是會停下來反複朗讀幾遍,而且教師要求學生一定要用手指著書本上的字來讀書。

在解決了課文的生字讀音之後,韓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課文中有兩個“pi pa”,它們有什麼不同呢?有四個學生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生1:從意思上來講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吃的枇杷,另一個是樂器。

生2:意義也不一樣,不是一個東西。

生3:字也不一樣,前麵的枇杷是木字旁,表示是植物的;後麵的琵琶是兩個王,不是植物。

生4:字不一樣,我都沒有見過它們。

既然學生不熟悉這兩種事物,接下來教師便帶領學生一起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這兩個“pi pa”。分析完了這兩個詞語之後,就這一單元中的生字,教師又帶領學生進行了反複朗讀和識記。最後學生叉聽了一遍課文的範讀,這篇課文的學習就結束了。

這一單元還有兩篇文章,分別是古詩《梅花》和《夜雪》,韓老師這樣引入兩首詩的學習:第一首詩同學們都很熟悉了,下麵聽我來讀第二首詩。

教師讀了一遍《夜雪》,對於這兩首詩的學習,師生經曆了這樣的一些環節:(1)學生對這兩首詩自由地讀三遍,要求指著字讀;(2)學生一首詩一首詩地開火車接龍讀,直到學生讀了很多遍為止;(3)學生個人自讀一遍;(4)給學生兩分鍾的時間,試著背一下:(5)背熟的學生可以自由地站起來,輪流去背;(6)齊聲背兩遍。在學生讀完背完之後,教師重點指導學生讀“淩”和“衾”字。當學生把兩首詩熟練地背熟之後,韓老師帶領學生來處理教科書中第125頁的問題:王安石寫的梅花是什麼顏色的?要求學生說出原因來。然後教師又補充了一個問題:白居易(《夜雪》一詩為白居易所寫)親眼看見下雪了嗎?這個問題意在引導學生體會白居易對雪的感受是聽來的,是從窗子的明亮猜度來的,從而讓學生體會這一寫作的方法。

就這樣,教師就帶領學生學習完了這一單元的內容,也就僅僅用了30分鍾的時間,而我們並沒有覺得囫圇吞棗,反而是在學生的讀書聲和學生的參與中讓我們體會到了人文的氣息。

接下來的時間,教師帶領學生開始用生活中的一些片段來填寫補充句子。需要說明的是,韓老師和學生家長一直保持著用郵件或者博客進行溝通,很多家長也喜歡把學生在家裏的一些表現寫下來發給老師。韓老師就經常使用這些材料作為學生的閱讀素材,既貼近生活又直接與學生息息相關,深受學生的喜歡。這節課剩餘的時間,就是教師帶領學生進行這樣的填充遊戲。

國慶節放假,媽媽和李子朔一起出去玩,等56路公交車時,李子朔說:“媽媽,我們坐5路吧。”媽媽說那樣會越坐越遠,李子朔說:“這是南轅北轍。”

閻冠伊看著她可愛的蠶寶寶變成了蠶繭說:“‘春蠶到死絲方盡’原來是這樣的。”

晚飯後,媽媽收拾桌子時要把剩下的湯倒掉,尹浩奎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雛艱!”媽媽聽了說:“好!我把湯喝了!”

媽媽和尹浩全一起上網,看到一幅風景圖片,他驚歎道:“好美,真是:秋色宜人,天朗氣清!”

爺爺送來幾個自己種的小蘿卜,臨走媽媽讓爺爺帶上西瓜,尹浩全看見了,說:“這是投桃報李。”

宋佳怡看到好朋友的毛筆字寫得好,打算向他學習,說:“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19日晚上,媽媽和趙若雅看新聞,看到解放軍穿戴整齊,若雅說:“解放軍叔叔都能做到冠必正,紐必結!”

姨媽帶一歲半的小弟弟來家裏玩,小家夥看到尹浩全養的巴西龜伸手就抓,尹浩全說:“他可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啊!”

這幾天昊靜琨看書時有點兒走馬觀花,媽媽問她應該怎樣讀書,她回答:“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韓老師知道後說:“偶然犯錯叫做‘過’,存心犯錯叫做‘惡’。”

星期日早上,媽媽本來答應和粱佳銘去超市,結果有事不想去了,佳銘說;“媽媽,你要言出必行!”媽媽隻有和他去了。

星期天媽媽包餃子,李宇虹不吃肉餡的,非要吃素的,媽媽問書上是怎麼說的?李宇虹馬上說:“對飲食,匆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媽媽對張倩雯說:“你有三個家:爺爺奶奶家,姥姥姥爺家,媽媽家。”話音剛落,張倩雯笑嘻嘻地說:“我是狡兔三窟。”

媽媽問彭浚航:“國慶節去北京,你現在是什麼樣的心情?”他說:“迫不及待,希望這一天快點到來!”

中秋節的晚上,高怡恬和爸爸媽媽走在回家的路上,爸爸看到月亮上好像有嫦娥一樣,就說:“我和你媽媽能上月亮上就好了。”高怡恬說:“你們倆別癡心妄想了。”

午飯時,若雅說吃不了碗裏的飯,媽媽說吃完了可以給她講兩個故事。可等她吃完時,媽媽說晚上再講。若雅說:“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媽媽隻好“守信”囉。

媽媽給張益嘉換了個新書包,他背上後說:“還是這麼沉!真是雞窩換雞窩,換來換去差不多。”

爸爸媽媽買回肉來準備做紅燒肉吃,和尹浩全商量:這些肉是一次都炒還是分兩次?尹浩全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分兩次,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假期結束前獎勵了張益嘉一輛四驅賽車,他走到哪兒都要帶著,每天用紙巾擦拭它,對爸爸媽媽說:“我對它愛不釋手。”

晚飯後尹浩全和媽媽一起出去,他說:“媽媽,您先走!”問其原因,他回答:“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媽媽接李宇虹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的大樹,李宇虹說:“樹大根深,綠葉成蔭。”

張益嘉出去吃飯,爸爸開玩笑:“我們喝兩盅嗎?”他聽了立即正色道:“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你也不準喝,要不我去告訴老師!”

偶遇一個自高自大之人,台浩文張口就說:“胸無成竹,硬裝成胸有成竹,胸無點墨,還附庸風雅。”

一天,討論孝順與否,浩文的表姐說自己對奶奶很好,浩文接口道:“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對著鏡子作揖,自己恭維自己。”

奧運期間,全家外出,被交警攔下,媽媽說:“不怕,我們無任何違規違紀的事。”浩文說道:“沒吃魚,不怕腥。”

外出遊玩劃船時有水波蕩起,浩文說:“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回老家跟小朋友玩耍時,一小小朋友在添亂,浩文說人家:“呆子幫忙,越幫越忙。”媽媽聽後批評了他。

田欣怡讀完《增廣賢文》後對媽媽說:“我們要多為別人著想,用愛己之心愛人,責人之心責已。”

這天天氣很熱,田欣怡說:“天太熱了,把我熱得汗流淡背。”

今天媽媽帶李宇虹去看電影,看到公交車上的人群,她說:“三人同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其不善者改之。”

夏天蚊子很多,晚上袁銘瑞被叮了,早上起床她說:“媽媽,我被蚊子親了七個紅疙瘩,很癢,害得我抓耳撓腮。”

媽媽感冒了,李宇虹跑前跑後幫著端水拿藥.媽媽誇她長大了,宇虹說:“孝當竭力,非徒養身,鴉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

要睡覺了田欣怡還在想暑假該怎樣安排,媽媽說趕緊睡覺,她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一家人來到奶奶家附近的小山上玩,小鳥兒唧唧喳喳叫,小花兒遍地開放,張夢溪說:“這裏百鳥爭鳴,百花齊放。”

早上下雨了,媽媽送張夢溪上學的路上,張夢溪讓媽媽慢點,要小心,張夢溪說:“天上下雨地上滑,各自跌倒各自爬。”

媽媽在給張夢溪講“精衛填海”的故事時,張夢溪突然說了一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

張夢溪拿著球玩,一不小心把球扔在自己的腳上,張夢溪說:“自搬石頭自砸腳,自找麻煩。”

下午放學時,爸爸給張夢溪一塊巧克力,張夢溪讓爸爸吃,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孫陶看抗震救災的新聞,常常看得淚水漣漣。學枝號召為災區人民獻愛心,孫陶說:“這叫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宋佳怡把爸爸的襯衣隨手放到了床邊,媽媽問她:衣服該怎麼放置?柬佳怡馬上明白了媽媽的意思說:“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

小區物業五六個人移栽了一棵鬆樹,李子朔看後說:“真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團結就是力量啊!”

媽媽對劉星辰說:“你彈出的曲子很好聽,練琴多麼快樂啊!為什麼你總是不想練呢?”星辰說:“你真是看人挑擔不吃力,坐轎不知抬轎苦!”

王藝璿洗手時把水龍頭開得很大。爸爸說“把水龍頭擰小一點兒。”王藝璿說“真是細水長流,精打細算呀!”

鄰居家的小狗在“汪汪”地叫,袁銘瑞說:“唉!狗是百步王,隻在門前狂。”

在菜博會,閻冠伊看到一條用南瓜等果蔬裝飾的龍船時,大喊:“哇,太漂亮了,真是滿目生輝啊!”

董冠凱看到爸爸在看書,他說:爸爸,您真是螞蟻爬樹不怕高,有心學習不怕老。

程惠佳有個小企鵝毛絨玩具,走到哪兒都帶著,就連晚上睡覺也接著,她說:“我喜歡得愛不釋手了。”

一天出門時,媽媽到處找不到鑰匙,急得目團轉,田欣怡在一邊哈哈大笑說:“騎驢找驢。”媽媽低頭一看,鑰匙原來在自己手裏。

全家人聊四川大地震,爸爸媽媽說:“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錢再多也買不采生命啊!”丁樂騰說道:“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爸爸在濰大花園宣傳欄看到丁樂騰的畫比其他小朋友略差一些,回家說起此事,丁樂騰說:“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勵。我會努力的。”

放學回家後,吳靜琨給媽媽講了一個小孩不守信用、自食惡果的故事,講完後,她感慨:“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爸爸讓孫陶做家務,他不願做,還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爸爸竟無言以對!韓老師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媽媽讓李宇虹星期天做一課三練。她一看題目很多就愁眉苦臉,還說:“強擰的瓜不甜。”媽媽說:“不怕再困難,隻怕不動彈。”

丁樂騰問:“爸爸為什麼那麼喜歡看書?”爸爸說:“給自己充電啊。”丁樂騰說:“人生不讀書,活著不如豬。”媽媽又啟發,丁樂騰又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一件事情劉星辰這樣說,其他同學那樣說,媽媽不知道誰是誰非,劉星辰說:“媽媽,你要相信我,不要牆頭草,隨風倒。”

早上,眼看上學就要遲到了,媽媽一邊給宋佳怡梳小辮,一邊吩咐爸爸給宋佳怡拿鞋子背書包,宋佳怡說:這叫各打鑼鼓合唱戲!

爸爸說:“對於中國來說,美國的核武器隻起到震懾作用,因為中國也有核武器,並能進行核反擊,兩個國家誰也不敢先用核武器攻擊。”丁樂騰說:“這可真是麻稈兒打狼——兩頭兒害怕。”

丁樂騰讀語文基礎訓練中的《揠苗助長》時想起了以前背誦的兒歌:“宋朝農夫種高粱,拔苗助長真可笑。禾苗一曬都死光,你說荒唐不荒唐。”

早上在上學的路上,丁樂騰感覺很冷,說:“真是寒氣襲人啊!”

看到電視上說緬甸發生水災,中國送去救援物資,中國企業紛紛捐款,李宇虹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教師每每出示一個語言片段,呈現出空白來的時候,總是引來學葉.的齊聲回答,當然有些是有不同的答案的,同學們也紛紛說出,而韓老師總是同意同學們的意見。二年級的學生有著如此巨大的語文知識積累,有著如此豐厚的文化基礎,我們隻能感慨學生的發展是超出我們的預期的。

當我看完上述內容後,本已感到不少了,但這些內容僅是這節課前練習中不到一半的內容,而韓老師所提供的這些素材達到了7000多字。7000字,這是什麼?我們可以說,這是練習題,但是不準確;我們可以說,這是智慧,但是不夠;我們可以說,這是課程,但是仍然沒有到位;這裏埋藏著韓老師的一顆愛心啊!一節課的教學,7000字的素材,要耗費多少的心血,況且,每一句話,每一個空白,都來自於同學們在家庭、社會上的親身經曆,即便這樣以“海量閱讀”的教學,即便這樣“書為本”的教學,韓老師也在關注著學生的現實生活,關注著孩子們的發展和興趣所在。

三、教學是一項道德事業

我來援引韓興娥老師發表在博客上的一段話,以此來闡述我的最大感受。

按下開關聽課文錄音,這就是上課了,連“起立”也省了。雖然我不隻一遍讀過《孩子們,你們好》,作者阿莫納什維利在開學第一天對孩子們說的第一句話是:“孩子們,你們好!”他用和諧可親的、慈祥的語氣說出。但我還是能省就省,在我的眼裏,“老師好,同學們好,起立、坐下……”如同學生脖子上的紅領巾一樣可以省略,說紅領巾是烈士的鮮血染成的,今天的孩子真的理解不了。天天戴著紅領巾並不等於熱愛烈士、熱愛祖國,一天多次喊“老師好”並不能使學生熱愛老師。形式能省則省,把省下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播種到精耕細作的、日益改良的教育田野裏去。

聽完課,秀偉主任說:“你的課並不像別人說的那樣難以複製。其實,隻要認同你的理念,你的課最容易複製,在這種速度極快的‘海量閱讀,課堂上,沒想到老師竟然是如此悠閑自在。”這是第一次聽到有人這麼評價,這是我最愛聽的話。一直堅信,“海量閱讀”不應該是“個性化”的行為,而是“一般老師、一般學校”的普遍行為。然後極力向秀偉主任推薦我的第一“高徒”於新宇,“新宇從拚音教學開始同我一路走來,我的學生學什麼書,她的學生也學什麼書,一本沒少。而且她的個人素質比我高,口才好,字寫得也漂亮,也善於管理班級,在‘海量閱讀’這奈路上,她會開拓出一條更寬廣的路子。”

韓老師所寫下的,就是我在第一時間裏最大的感受,她的教學是用心的,而她對於朋友的評價也是用心來對待的,這就是韓老師平凡中最大的不凡。作為技術來說,韓老師並沒有向我們展示任何不同凡響的教學設計,整節課樸實得如同白開水一樣,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都已經回到了最簡單的狀態之中,而就在這簡單之中,卻呈現著韓老師對語文教學價值的堅持以及用心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