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堪輿人物(3 / 3)

12.鄒寬

鄒寬,據《江西通誌》,寬字仲容,與傅伯通同屬廖金精學派。北宋末年,奸臣汪伯彥受寵,對金兵采取投降政策。鄒寬奉命為汪伯彥相地,他借風水理論勸導汪抗金,說:“今幽燕未歸版籍,朝廷有意恢弘,倘值此時揚師振旅,當勿計名位高卑,昌言於朝,奮力請進,必立希世功名。若參之他見,微有更改,妄觸一機,百關俱廢。”汪在口頭上表示應抗金,實際上沒采納他的建議。鄒寬此舉,說明他是一個有民族精神的術士,可惜他的事跡不詳。

13.徐仁旺

徐仁旺,據《廣信府誌》,徐為白雲山人,曾與丁晉公上奏請遷定陵。徐仁旺主張用牛頭山前地,丁晉公主張用山後地。徐認為:“山後之地,坤水長流,災在丙午歲內。丁風直射,禍當丁未年。”當時,人們聽了不以為然,後來,金人果然在丙午年犯邊,而丁未年以後諸郡皆遭劫掠。

14.王促

據《處州府誌》,王祖籍開封,父親坐事被貶江西。王僅科場失意,乃浪跡江湖,愛龍泉山水,就在福建的鬆源安了家。他博通管輅、郭璞的地理之學,先後為何、管、鮑、張等達官貴人卜葬,這幾家竟然出了太宰、樞密,製置、諫儀等官。他的門人有葉叔亮,傳其所著《心經》及《問答語錄》。時人稱他為地地道道的陰陽家。

15.傅伯通

傅伯通,據《江西通誌:》,傅是江西德興人。師承廖金精之學,是吳景鸞的弟子。宋南遷時,傅受詔往臨安(杭州)相地。他後來上表亟稱臨安是塊吉地:“顧此三吳之會,實為百粵之衝,錢氏以之開數世之基,郭璞占之有興王之運。天日雙峰屹立乎鬥牛之上,海門一點橫當乎翼軫之間。”但是,他認為臨安不是建都之地,不可久居,說:“文曲多山,俗尚虛浮而詐,少微積水,士無實行而貪。雖雲自首稱雄,實乃形局兩弱,隻宜為一方之巨鎮,不可作百祀之京畿。”但是,宋朝廷不理睬,偏安江南,沉溺於“西湖歌舞”之中,終於導致滅亡。

16.張鬼靈

據《春渚紀聞》,有個叫張鬼靈的人,他父親讓他跟隨同鄉的風水先生學相墓術,很有稟性,善悟其道。出師後,他在錢塘江一帶掛牌行術,請他相地的人絡繹不絕。縣官在衙門宴請他,問是否可以依據繪圖相地,鬼靈回答隻要把方位山勢繪準,就可把地相準。縣官於是指著牆上的一幅圖請相之,鬼靈端視揣摩了一會兒,說:“據此圖,墓前午上有一潭水甚佳,但如果家中有人乘馬墜於此潭,幾至不救,才是吉地,就會發祥。”縣官非常吃驚,握住鬼靈的手說:“你正說中了我家的情況,你真是青烏子、郭璞再世呀!”過了不久,又有官人蔡宏請鬼靈相其先人墓,鬼靈在墓前看了一會兒,說:“這是吉墓,不過,要等你家裝食物的罐子中飛出鵪鶉,才有可賀的事情。”蔡宏回答:“前幾天正有一隻野鳥飛進臥房的米甕中。”鬼靈說:“那正好,你家有人要中科舉了。”這年秋天,蔡宏的弟弟蔡安果然成為國學魁選。

張鬼靈是個年輕的相地術家,正因為他年輕,所以思維靈活,善於應對。他沒有著書立說,也沒有傳術給弟子。他二十三歲時曾預測:“我的壽命很短,這個世上還沒有合適的人能當我的弟子。”果然,他二十五歲就死了。

17.蔡元定

蔡元定,南宋人,人稱西山先生,他博通八陣圖、洪範、太玄。《委巷叢談》說“朱文公(朱熹)得友人蔡元定而後大明天地之數,精詣鍾律之學,又緯之以陰陽風水之書,乃信用蔡說,上書建議,乞以武林山為孝宗皇堂,且謂會稽之穴淺粗而不利,願博訪草澤以決大議”。可見,朱熹是從蔡元定處傳得風水知識。

18.厲伯韶

這是福建的一位相地術大師。宋劉克莊《後村大全集》卷一O五《跋蔡公雜》雲:“莆人重黃涅榘、厲伯韶兩墓師如神,其所點穴,或在高峰,或在曠野,有鳳凰展翅、玉帶出匣之說。”

厲伯韶的事跡,在明代葉盛《水東日》卷十四有記載:“東廣人言其地有宋墳,無唐墳。相傳嘉定中有厲布衣者,自江右來廣,精地理之學,名傾一時。有經其葬,至今故老,猶能言其處。廣州林某者,宋元富家,永樂初中衰,以術者言,祖穴向稍偏所致,因發地而得石,書雲:‘布衣厲伯韶為林某葬此,千載穀食之地,後學淺識,不許輕改。’廣人土音,稱賴布衣雲。”另外,明陳弟《:世善堂書目》卷下記載“厲伯韶《地理鉤元博山經抄》二卷”。

黃涅槃,事跡不詳,《地理口訣》記載十大相地術家,其中有黃禪師,或許即黃涅槃。

19.孫晤

孫晤,據《聞奇錄》,孫晤善於葬法,得青烏子之術,尤妙相墳,能夠知道貴賤、貧富、官祿、人口,還能知道穴中男女老少因某病而卒。當時朝廷想請他出山當官,他卻隱居為漁翁。

看墳的外形能夠判斷死者生前得過的疾病,這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也是不可能的。

20.胡舜申

胡舜申,據《蘇州府》.他在紹興年間由安徽的績溪移居江蘇。他把江西的地理新法傳播到蘇州一帶,撰有《吳門忠告》一書。此書流傳有限,胡舜申的事跡不詳。鑒於胡是江蘇的風水術肇始者之一,故誌於此。

21.達僧

達僧,據《吉安府誌》,達僧姓劉,江西安福縣人,師從司馬陀,精通地理之術,著有《撼龍經》、《天元一燕》傳世。

達僧不去潛心於教義,而是幹一些風水勾當,是個不安分的僧人。《撼龍經》世傳是楊筠鬆所撰,不知怎麼達僧貪為己功?或許是為之作注。

22.劉潛

劉潛,據《江西通誌》,潛是宋哲宗時人,祖籍江西南康。著有《地理諸》行世。此書於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得於佛像中。

把風水書籍藏於佛像中,說明時人很看重風水術:用“地理”一詞代指相地,說明古代沒有真正的地理科學。

23.朱彥修

明初名醫。撰《風水問答》,主張上觀天文,下察地理,反對溺於形家之說。又主張葬不擇地,而居必度室。認為先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土宜之法用之以相民宅;土圭之法用之以求地中,皆為部邑宮室設也,人死之後,白骨一堆,安知禍福、貴賤、壽天。《風水問答》已不得見,僅從明人胡翰的《序》中略知一二,胡肯定了朱“相陽宅,不必相陰宅”的主張。而胡翰也懂風水,《明史·胡翰傳》記胡“愛北山泉石,卜築其下,徜徉十數年而終,年七十有五”。

朱、胡在明初就指出風水術中的陽宅有合理性,陰宅不可信,這無疑是獨到的見解。

24.張宗

據《池州府誌》,張宗是漢代天師張道陵的後裔,精通青囊之術,明初避陳友諒亂,改名隱居於安徽青陽。洪武十二年應詔,為朝廷相山川形勢。

朱明政權之所以要請風水師相地,是為了在心理上求得平衡和安慰,為了進一步鞏固帝業。張宗沾上了老祖宗的光,受到朝廷寵信。由於張宗的本領並不真,也不大,所以事跡不顯於世。

25.目(幕)講僧

據《浙江通誌》,目講僧於明初來到浙江鄞縣,善堪輿術,無不奇驗。邑中大家宦族的先世墳墓,未有不出其手。他沒有著書傳世,但後來的風水師紛紛托言目講僧曾傳秘風水書給自己,作為炫耀。傳聞目講僧是元末進士,為陳友諒部當過參謀,兵敗而為僧。他自稱要以目講天下,故人稱目講僧。其真實姓名及籍貫都不詳。

26.非幻和尚

據《衙州府誌》,非幻和尚是寶陀庵住僧,諳熟儒典,精通地理,曾應詔相天壽山,皇帝賜以金紫。明成祖在永樂十八年派遣使者祭其墓,贈五官靈台郎僧。

和尚相地,最具有神秘性。自命清高的和尚不甘寂寞,積極勾搭世俗。朝廷請和尚相地,加強了與宗教勢力的聯係。雙方配合默契,從而達到各自的目的。

27.周仲高

據《蘇州府誌》,周仲高精天文地理之學,足跡半天下。明洪武初,郡邑建署及神宅宇相方定位、卜日選辰,皆出其手。

28.楊宗敏

據《紹興府》,楊宗敏得異僧秘傳,能在十裏外點穴而不差毫厘,時人稱為楊地仙。

29.裴士傑

據《江南通》,裴士傑通陰陽術,明永樂年間負責修纂《大》的陰陽家類。裴士傑是率先整理風水書籍的學者,必然精通相地術,故誌於此。

30.駱用卿

據《浙江通》,駱用卿,浙江餘姚人。明正德三年進士,曆官兵部員外郎。嘉靖年間建初陵,大學士張孚敬、尚書汪鉉交相舉薦他,他擇吉地,具圖說以進,後來按照他的規劃,修建了永陵。駱用卿一輩子懷才不遇,曾歎日:天生駱某,乃以地師終也。

人不能盡其才,作為堂堂進士,隻以地師揚名,這是駱用卿所抱憾的。

31.曾易明

據《金溪縣誌》,曾易明在明代景泰年間得異僧真傳,以相地為職業,言多奇中。凡是有權貴的人請他,他輒拂衣不顧,置之不理。他終生不娶妻,漸能辟穀,後不知所終。

32.徐善繼

據《江西通誌》,徐善繼本是讀書人,後因父母的棺槨一直找不到吉地,就潛心研究堪輿之學,自稱得到風水宗師吳景鸞的遺書,得其奧旨,於是在閩越間為人相地,遷縣治,移學基,名振一時。

33.江仲京

據《婺源縣誌》,江仲京與其兄抱日、東白,為當時“婺東三仙”,專替人相地。傳說他卜地葬祖,預測地下有靈物,掘地時果然發觀有一對金魚,後來得到大貴。

34.李量溪

據《婺源縣》.李景溪精通陽宅星日,為人擇地建房,有奇應。撰有《陽宅秘訣》、《雷霆心法》行於世。

35,徐懋榮

據《蘇州府誌》,徐懋榮,明萬曆時人,他出身世家,從小聰慧過人,但長相太醜,人們都鄙視他,他就放棄了科舉之途,在家裏潛心研習先人傳下來的堪輿書。聽說堪輿名師黃冠桑前來,趕去拜訪,一見如故,相與討論剖析,頗有新見。為當時的堪輿家張鳳翼、彭文嘉等人所推崇。萬曆三十三年卒,終年七十七歲。他的長子徐大衍受其業,精通堪輿,季子徐永鎮以相地為職業,撰有《堪輿彙纂》八卷。

徐氏父子世代以風水為業,作為生計。其傳授途徑限於家庭之內,反映了小生產者的文化生活方式。從這段材料還可以看出,明代中期風水盛行,操守風水之人有增無減。以家庭為單位傳播風水,說明了社會風氣的衰微。

這些資料主要引自《江西通誌》、《浙江通誌》、《地理正宗》等文獻,人名沒有收集完整,也不可能收集完整,許多人名不見記載,有些人以字號行世,或隱姓埋名,

,收集十分困難。

有關曆代相地師的傳記資料十分混亂,相互抵牾,無法考證清楚。如廖璃,一

,說是唐人,一說是宋人。或說他是吳景鸞的老師,又說是吳景鸞的弟子。吳景鸞的情況也很複雜,一說他是王祿道的弟子,又說他是吳克誠的弟子,還說他是吳穎的弟子。又有孫世南,或說是謝世南,連姓名都很難搞清。因此,所列表圖是草稿,不能作為準確的依據。

從傳記資料看,相地師的活動地域比較集中,庸宋以江西寧都最多,如曾文遄、賴文俊、廖璃、孫世南、厲伯韶、賴白發、李鴉鵲、鍾可朝等都是寧都人。德興其次,有吳景鸞、傅伯通、鄒寬,明代以婺源為多,有遊朝宗、江仲京、江立本、李邦祥、李景溪。此外,興國、上牢、雲都、會昌、金華、贛縣、南豐、吉州、南康、吉安、太平、上饒、新昌、巢縣等地也出了不少名師。可見,主要活動區域是江西,波及浙江、安徽等處。

3.兩大流派

唐宋以來,風水術大抵可分為兩派。

一是形派。形派講形勢、形法、巒體,主要活動在江西。

一是理派。理派講理氣、方位、卦義、宗廟,以福建為活動區域。

兩派不能截然分開,形派也講方位,理派也講形勢,側重點不同而已。有的風水師是將兩派的理論混雜在一起運用。

盡管兩派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兩派仍然互相攻擊,各說各有理,都自吹為正宗。

(1)形派

形派由江西人楊筠鬆、曾文遄、賴大有、謝子逸等人創立。

形派注重龍穴砂水和定向,俗稱地理五訣。

楊筠鬆是形派宗師,撰有《三龍經》(即《龍髓經》、《疑龍》)、《辨龍》),又有《撼龍經:》,都是講龍脈、述形勢之書。形派認為:崇岡複嶺,傷於太急;平原曠野,則病於散。觀其變化,審其融結。意則取其靜,勢則取其和。

形派沒有多少忌諱,人們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流傳較廣。

(2)理派

理派是宋代王僅、陳摶等人創立,在福建、四川、浙江都有傳播。經典有《青囊海角》等。

理派以八卦、十二支、天星、五行為四綱,講究方位,有許多“煞”忌,理論十分複雜。如“宗廟”之名,有人認為是五行,有人認為是宗廟水,很難說清。

理派特別重視羅盤定向,陽山陽向,陰山陰向,不相乖錯,以定生克。理派借鑒了形派的理論,在形派的基礎上糅雜《周易》學說和占星學說,這樣,理派的理論很少有人能搞懂,因此,它的流傳範圍有限。

理派為了擴大影響,也推崇楊筠鬆為宗師。如《青囊奧語》本是理派的一部代表作,卻托名楊筠鬆、曾文遄撰。

現在,理派和形派已很準分清楚了。

有必要說明的是,這種劃分僅僅局限於南方,對北方的流派還可以作進一步探討。新西蘭學者尹弘基通過對我國黃土高原的考察,認為中國風水首先是由在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居住者所發展起來,風水的基本原則都指明了寒冷多風的窯洞的理想位置。理想的土壤是質地堅硬而又細膩的黃土。又據高國藩在《中國民俗探微》一書介紹,唐代敦煌民間有許多風水先生,他們能說出許多建築道理,並且著書立說,倡導石鎮宅法。到底西北的風水術與東南的風水術有什麼區別?西北風水術有哪些流派?西北風水術的盛衰如何?由於缺乏研究資料,一時還不能得到確切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