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回塞(1 / 2)

塞外事了,三月七日,雪止,二十五日,公孫瓚全軍回塞。

“伯珪,多年未見,想煞我也。”劉虞立在盧龍塞前,身後跟著魏攸、程緒等人。

公孫瓚連忙下馬:“劉公,多年未見,風采一如當年。”

“唉。”劉虞重重歎了口氣,“朝中多事,我已不複當初。罷了,伯珪,你卻莫要怪我來的太遲。”

“劉公哪裏話,您的苦衷我雖不知,但晚來卻定有晚來的緣由。”公孫瓚叫來身後諸將與劉虞見禮。

“我等都是舊識,不必再敘,隻是不知伯珪家的公子可在行伍之中?”劉虞關切問道,“我初到幽州,便聽聞了公孫玉郎出塞救父的事跡,伯珪,玉郎平安否?”

公孫瓚大笑:“那小子平安的緊!續兒!”

隨著他一聲大呼,公孫續連忙出列:“小子公孫續,見過劉公。”

公孫瓚有些洋洋得意道:“犬子莽撞的很,出了塞也不知謹慎,與好友田豫兩人,徑直舉漢旗衝破烏桓十萬軍寨,入了管子城,高呼劉公已到。”

“真勇士也!”劉虞大讚一聲,話頭一轉,“治何經典?”

公孫瓚大窘,他疏於管教,自己的這個兒子,小時候整天隻會飛鷹走犬,偶爾跟著外祖,也隻學了些行伍中事,近三年又渾渾噩噩,哪裏讀過什麼書?

劉虞一笑,故作驚訝,高聲道:“竟是精通《五經》,與我所學一般,玉郎,你可願拜我為師?”

公孫續拿眼去看公孫瓚,公孫瓚使勁朝他一瞪。

“小子公孫續,願拜劉公為師。”

“無需言師,也莫叫劉公,喚我伯父便是。”劉虞笑道,“玉郎,老夫舉賢不避親,明年的孝廉,涿縣若不舉你,怕是要拿去問罪。”

“劉公,過了,過了。”公孫瓚一臉喜意,嘴上卻不住推辭。

劉虞抓住他的手,用力一握:“伯珪,塞外孤城,辛苦了。”

三個字,說的公孫瓚雙眼一紅。

劉虞又道:“遼東太守陽終,右北平太守劉政,護烏桓校尉公綦稠俱皆殉國,遼西太守任事無能,已被免職,漁陽太守隻知自保,現已下獄,上穀太守賄賂烏桓,我已擒殺,涿郡太守擁兵不前,正在捉拿,伯珪,你看這諸郡太守,誰人適合?”

一聽這話,公孫瓚悚然一驚。

幽州十一郡,塞內七郡,分別是遼西、右北平、漁陽、廣陽、涿郡、上穀和代郡,可現在,這七郡中,除了一個殉國的劉政外,其餘六個太守,卻被劉虞辦了四個。

如此威勢,公孫瓚哪敢言語:“幽州事,在州牧,不在我。”

劉虞搖頭:“伯珪,幽州事,在我,更在你。”

說到這,劉虞開始領著公孫續在塞外漫步,扔下公孫續等人在原地枯等。

“伯珪,朝中事牽扯了我太多精力,回到幽州我方才知曉,遼西郡竟然連治所都能舍棄。”劉虞苦笑搖頭,“旺漢四百載,怕是要自我輩而終。”

“劉公,我大漢有劉公,何以言終?”公孫瓚正色說道。

劉虞笑了笑,望望塞外河山,隻覺心裏一清:“伯珪,你可知我在朝中是何等感受?”

公孫瓚搖頭。

“宦官、外戚、世家、宗室、黨人、大儒,一種種一樁樁,困得我喘不過氣!”劉虞恨恨一聲,猛然把手一握,“我乃籠中之鳥,網中之魚,今到幽州,卻如鳥入青天,魚入大海,再不受羈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