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說話,是每個人的必修課程,也是影響生活、友誼、工作等最直接的一件事。一個會說話的人,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說話的技巧,清楚地把自己想表達的事情與他人做有效的溝通,更可以將個人在事業上麵的發展、人際關係的處理,推向更成功的地位。相反地,一個不會說話的人,不僅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思,更會使個人在工作、處世等方麵受到諸多的限製與阻礙,使成功的路途多添障礙。
既然說話這麼重要,口才好那麼令人羨慕,那為什麼我們又會對一些口若懸河的能說之人產生反感呢?原來,這些人犯了以下幾種說話的忌諱:一、不看時間說話;二、不看場合說話;三、不看對象說話;四、說假話、空話等“不靠譜”的話;五、隻說自己想說的話,逞一時口舌痛快……諸如此類,都是表達上的大忌,它會引起聽眾的反感和不信任。正如莊子所言:“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
可見,真正的口才是門藝術,它要能感染人、打動人,能讓人聽了心裏舒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要在該說話時,能夠“一語百步音,一言力萬鈞”,做到每一句都精妙有用;在不該說話時,要善於傾聽,懂得沉默。如果說會說話是一種能力,那適時的沉默便是一種智慧。
基於此,本書推崇“該說話時會說話”是一種能力、“該沉默時懂沉默”是一種智慧的觀點。前者是指要說得精當準確,而不是信口開河、長篇大論。言語是有好壞之分的,言語圓滿周全,就受人歡迎;言語不圓滿周全,就會使別人產生不良印象,甚至會給自己製造麻煩。後者告訴你在不該多說的時候懂得沉默,以此達到以退為進、寬容忍讓等目的。有內涵和智慧的人絕不會輕易顯耀自己的口才,他們懂得傾聽,懂得適時沉默,在傾聽中獲得更大的價值。無論在演講、論辯,還是在與人談話時,時刻要提醒自己,要使自己可進可退。這好比在戰場上一樣,有了牢固的後防,進可攻,退可守。
無數成功者的事例說明,人最具有可塑性,隻要我們在實踐中注重加強口才訓練,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即使天生笨嘴拙舌,不善言談,也能練出好口才。本書正是本著這種精神,在編寫過程中,遴選了大量實例,總結了許多好的經驗,通過一個個針對性強的細節,使廣大讀者朋友在閱讀中能直接地獲得啟示、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