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堂課 善用自己的天資,感受“漲潮”的快樂
——成就感是人生最幸福的體驗
得到幸福的關鍵,是要看自己是否有一顆幸福的心,而幸福是在我們的成就中體驗到的。隻有我們不斷地獲得成就,讓成就感來豐富我們的內心,與此同時,我們才能體驗到幸福。
1 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才能有所成就
曾經有一個技藝超群的人,他的名字叫庖丁。
庖丁之所以著名是因為他可以屠宰牛這麼一個龐然大物,在他刷刷幾刀之後就肉是肉、骨是骨、皮是皮地被解剖得清清爽爽,而他的手觸、肩倚、腳踏、進刀,就像是和著音樂的節拍表演一樣,悠然自得。
更讓人驚奇的一點是,庖丁那把已用了19年,已宰了幾千頭牛的屠刀,至今仍然像剛磨過的一樣鋒利。而他在宰牛後提刀而立的樣子,簡直就如同一位優雅的藝術家。
庖丁認為自己沒有什麼才華,除了“解牛”之外,其他的可以說什麼都不會。但是他最大的優點就是在於他做了自己最擅長的事,所以才能發揮他爐火純青的技藝,成了自己這一行中的佼佼者。試想,如果讓庖丁去當鐵匠,或許就會變成一個很糟糕的鐵匠了。
因此,我們做事情也是同樣的道理:就是要找到自己最擅長的事,並去把它做得更好。但是,如果你用自己的短處而不是長處去做事的話,即使那是件你喜歡的事,你也無法做好。
反之,如果你用自己的長處來做事,再經營自己的優勢,就會激發無限潛能,最終獲得巨大的成功。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也都有自己的缺點與短處,揚長避短才算是機智的行為,拿自己最不擅長的“缺點”去硬碰別人修煉得最拿手的“看家本領”,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興趣是成功的第一老師,因為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賦所在,才是你人生的成功點,才是你生命的寄托和精神的家園。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才是你生命的金礦所在。
每個人都有各種潛能,但你不可能在所有地方都有機會發揮出來,你隻能在一個地方用足你的力氣。而在我們沒有用力氣的地方,無暇顧及的地方,必然不如那些在這地方用足力氣的人。我們的精力有限,機遇也有限。因此,我們能如人的地方肯定很少很少,而不如人的地方絕對很多很多。隻有看明白了這一點,才會有從容的心態,也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優勢。
總之,努力做個“庖丁”吧,即使你不會琴棋書畫,一樣會受到人們的尊敬。
費希爾年輕的時候是一名工人,每天從早到晚所接觸的都是釘子,他天天在釘子堆裏打滾,工作對他來說真是枯燥透頂。
他想為什麼要把一生都消磨在釘子堆裏呢?何況這無情的工作永無出頭之日:做出一批製品,另一批製品便又接連而來。
費希爾先生滿腹牢騷,怨言不斷。在他身旁工作的另一位工人聽了,認為他的話正好說出了自己想要說的,不知不覺也抱怨起來。
費希爾先生想:難道沒有辦法把工作改成有趣的遊戲了嗎?於是他開始研究怎樣改進工作和增加工作樂趣。
他對同事說:“我們來一場比賽,你負責做旋釘機上磨釘子的工作,把釘子外麵一層粗糙磨光,我負責做旋釘子的工作,誰做得最快誰就贏了。”
他的提議立即得到同事的響應,於是他們開始競爭,結果工作效率竟提高一倍,大受老板誇獎,不久他們便升遷了。
費希爾先生後來升為休斯敦機器製造廠的廠長,因為他懂得對待工作,與其勉強忍耐,不如用遊戲的態度去做。
對於你想做的事情,熱愛的事情,隻要你努力奮鬥,即便是失敗了,你也是一個偉大的失敗者。許多人正是在失敗之後,才發現自己真正的才幹,使自己的潛力得以爆發。所以,失敗時,不要氣餒,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夢想,要愈挫愈奮。
熱忱是股偉大的力量,你可以利用它來補充身體的精力,不斷地充電,並形成一種堅強的個性。發展熱忱的過程十分簡單。首先,從事你最喜歡的工作,或提供你最喜歡的服務。如果你因情況特殊,目前無法從事你最喜歡的工作,那麼,你也可以選擇另一項十分有效的辦法,那就是,把將來從事你最喜歡的這項工作,當做你明確的目標。
如果我們僅把工作作為一種謀生手段時,我們就不會去重視它、熱愛它;而當我們把它視作深化、拓寬自身閱曆的途徑時,每個人都不會從心底裏輕視它。工作帶給我們的,將遠遠超出其本身的內涵。
工作不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的需要,一個人總不能無所事事地終其一生,應該試著把自己的愛好與所從事的工作結合起來,不管做什麼,都要從中找到快樂,並且要真心熱愛所做的事。
很多人深知自己才能有限,於是更加執著,他們從不幻想做一個全才,也沒有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野心,而是專注於一個目標,並且全力以赴。這樣,他比那些多才多藝的人更容易集中精力。他們不必經常擔心自己能否同時做好其他的事。他們知道要取得成功,就必須集中精力發展某一項才能,這個時候必須頭腦清晰。
通過工作我們可以獲取經驗、知識和信心。投入的熱情愈多、決心愈大,工作起來就會效率愈高。當抱有這種熱情與執著時,工作將不再是苦差事,而是為了做一件全身心熱愛的事,而且是有人願意付錢請你來做你喜歡的事。你的工作是為自己找樂趣,假定你每天工作8小時,你就等於在快樂的泳池裏遊泳,工作等於快樂,這是一個多麼合算的公式!
一個擁有積極心態的人,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他的投入。一切的一切,關鍵就在於投入,投入才能獲得愉快。看一場球就想自己去打一場,做一頓飯一定做得有滋有味,進行一項實驗就起早貪黑,寫一篇文章會廢寢忘食,一切都是那麼吸引人,那麼有趣味。從工作中獲得快樂和成就感的秘訣不在於專挑自己喜歡的事情做,而在於發自內心地喜歡自己目前所從事的工作,並投入其中。
2 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有一個姓施的老人,他膝下有二子:一個喜歡儒學,另一個喜歡兵法。
後來,喜歡儒學的那個兒子憑著自己淵博的知識和一套以德治國的學說,去遊說齊王,得到了齊王的重用做了太傅。那個擅長兵法的,來到了楚國,和楚王一起談論文治武功,楚王對他大加讚賞,委任他為軍政大臣。
兩個兒子身居顯位,他們的親人也跟著享盡了榮華富貴。
一戶孟姓人家是施老的鄰居,他家也有兩個兒子,和施家二子所學相同,看到施家的變化,孟家父子羨慕施家的富有,於是上門請教求官的門路。施家人就將自家兩個兒子如何獲得成功的經過細細地講了一遍。
孟家父子一聽,於是決定讓其二子去遊說列國謀求官位。
孟家的第一個兒子前往秦國,他跟秦王大談以禮治天下的好處。秦王卻一句也聽不進去,最後就讓衛士將這個兒子拉出去施以宮刑,然後逐出國境。孟老的另一個兒子來到衛國,勸說衛侯以法治國,於是命人砍去了這個兒子的雙腳,並派人把他送回了魯國。
就這樣,孟家的兩個兒子無端端地變成了廢人,父子相見,不由得抱頭痛哭。想起是施家出的主意,他們頓足捶胸,覺得是施老爺子欺騙了他們,不由憎恨萬分。
姓施的老人看見這樣的情形,也對鄰居的遭遇很同情,於是就安慰他們說:“你們雖然做的事情和我的兩個兒子一樣,但是你們卻沒有找對合適的國家,沒有見到適合自己的君主啊。所以結果不一樣,趕上合適的時機。要學會找到合適的機會,給自己有發揮的餘地,才是正確的道理。”
孟氏父子恍然大悟,臉上的怒氣也一掃而光,隻是後悔自己沒有選擇好合適的對象,才遭到如此橫禍。
順應時勢,尋找良機,以靈活的頭腦去應付一切,這是不可缺少的智慧。孟家的父子就不懂得這個道理,才導致災禍。如果不具備這樣的智慧,即便像孔子一樣知識淵博,像薑太公一樣多才,也會四處碰壁的。
許多人知道自己資質平庸,正是這種自知之明推動他們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自己的潛能。在與別人的議論中他們知道自己並不聰明,這激起了他們的羞恥感。知恥而後勇,他們決心不做平庸的人。雖然他們在智力上不如那些聰明者,但是他們下定決心要證明自己並非一無是處。其實,這並不是不可能的,隻要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情,就會把這件事情變得簡單。
而許多成功轉化的關鍵,在一開始人們也許看不出它的內在潛力。這時選擇的正確與否,就已成為成功與失敗的分界。在人生的每一次關鍵時刻,謹慎地運用你的知識,作最正確的判斷。
選擇屬於你的正確方向,同時別忘了隨時檢查一下自己選擇的角度是否產生偏差,適時地給予調整。一個蘿卜一個坑,要學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這樣才是一個機會,而不會變成厄運。
英泰爾在37歲那年做了一個瘋狂的決定,靠搭便車與陌生人的好心,橫越美國。
他選擇北卡羅來納州的恐怖角作為最終目的,為的是借以象征他征服生命中所有恐懼的決心。
但他成功了,4000多裏路,78頓餐,仰賴82個陌生人的好心。沒有接受過任何金錢的饋贈,在雷雨交加中睡在潮濕的睡袋裏,他終於來到恐怖角。恐怖角到了,但恐怖角並不恐怖。
英泰爾終於明白:“我現在明白自己一直害怕做錯事,我最大的恥辱不是恐懼死亡,而是恐懼生命。”
花了六個星期的時間,到了一個和自己想象無關的地方,他得到了什麼?得到的不是目的,而是過程。
雖然苦,雖然絕不會想要再來一次,但在回憶中是甜美的信心之旅,仿如人生。後來他寫了一本書,書名叫做《不帶錢去旅行》。
不管在什麼時候,一件事情的成敗都不僅僅取決於做事的方法,時機和運氣也是關鍵因素。所以,當遭遇挫折的時候,一定不能氣餒,認真思索一下為什麼沒有選擇到最合適的契機。
而所謂的機遇就是建立在做適合自己的事情上的,如果做那些和自己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成功的概率就很小。很多事物是在不停地變化著的,從前需要的,也許今天棄而不用;今天棄掉的,也許以後會峰回路轉。用或是不用,沒有對與錯之分,但是選擇卻有對錯之分。
其實,機遇的重要誰都知道,因為一個機遇,就可能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抓住機遇,很多時候一些不合適的機會並不是我們的機會。
而真正的機遇又是不等人的,稍縱即逝。機遇來臨的時候,不能膽怯,不能後退,要勇敢地向機遇招手。這不是盲目自信,也不是任意妄為,這是建立在對機遇準確地選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