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浮華虛榮的背後,被犧牲掉的往往是靈魂的方向(1 / 3)

第三輯浮華虛榮的背後,被犧牲掉的往往是靈魂的方向

當人們價值取向混亂時,很容易被各種浮華和虛榮所迷惑;當一個人陷入浮華虛榮時,恰恰說明他精神很空虛。

有一天,當他真的離開

虛榮或許是最美麗、最迷惑人心的,也最容易讓人迷失方向的,而過多的虛榮隻能讓人迷失在虛幻的世界裏!

走過浮華,走過虛榮,走過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我們有了太多的感悟。當你被表麵的浮華所迷惑,你一定會失去理性的思考,沉浸在自己並不了解的世界裏,是對是錯不會有答案。

她對朋友說,追了她很久的那個男孩昨天結婚了。朋友說,你覺得他太平凡,人家喜歡了你5年你都無動於衷。她說她去參加了婚禮,新郎很帥,新娘很漂亮,突然第一次覺得他原來也是蠻有魅力的,當初怎麼沒發覺呢?她說原本認為自己從來沒有愛上過他,但是在新人交換戒指的那一刻,她的心卻疼了一下。

今天的主角不是你。不管她是不是灰姑娘,今天的公主都不是你。

她說,最難過的事情不是你愛的人不愛你,而是那個愛了你很多年的人轉身離去。尤其當你看見那個說愛你一輩子等你一輩子的人,給另一個女孩帶上戒指的時候,你能聽見自己心碎的聲音。

他是一個工程師,在野外作業的時候為了能給她打電話,聽聽她的聲音,他要走很遠的路。

飄著雪花刮著北風的冬天很冷。

她總不耐煩地說幹嗎老給我打電話,她不知道他在這邊已經凍得不行了。現在想起這些來她臉上還是會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她回過神來看著眼前的這對新人。還是這個人,但是他的海誓山盟甜言蜜語,早已不會對她說了。

有多少人承諾愛一個人一輩子又付諸行動了呢?

當努力了許多年依然沒有結果的時候,誰還會一直等你呢?

終於明白,我們都能坦然地麵對你愛的人不愛你,但是誰都無力從容麵對一個愛你很久的人轉身離去。

那種驕傲、那種幸福瞬間蕩然無存。請珍惜你身邊默默愛著你的人。

或許有一天,當他真的離開了,你會發現,無法離開彼此的,不是他,是你。

其實誰都很明白擁有就意味著會失去,可是當真正失去的時候,卻含著淚說“舍不得”。

我們靠自己

人生的目標有兩個:先是獲得你想要的,然後是享受你所獲得的。隻有最明智的人能做到第二點。命運總有一些掌握在自己手裏,即使不是全部。

香格裏拉除了一望無際的草原之外,最多的是一種淡紫色小花,在任何一個能夠生長的地方,成片成片地盛開著,這種花的名字,叫“格桑花”。她無法決定自己會在哪裏生根,是懸崖或險灘,是高山或沼澤,卻一樣裝點著香格裏拉,在陽光下綻放著自己的美麗。

小蝸牛問媽媽:為什麼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隻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靠這個殼的保護!

小蝸牛:毛蟲姐姐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麼她卻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毛蟲姐姐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

小蝸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沒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他為什麼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蚯蚓弟弟會鑽地,大地會保護他啊。

小蝸牛哭了起來: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保護,大地也不保護。

蝸牛媽媽安慰他: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不靠地,我們靠自己。

即便上天給予我們的隻是平平凡凡的生活,我們一樣能從中活出自己的精彩;一樣能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感受到幸福和快樂;一樣能安然度過人生每一個大大小小的悲歡離合。唯有這樣,才不會在到達人生的盡頭時,才發現自己沒活過。

她在尋找一個完美的男人

做任何事情都要學會適可而止,如果不能達到想象中的完美就誓不罷休,那也隻會是自己為難自己了,長久下去,心裏就有可能係上解不開的疙瘩,而且這疙瘩會係得越來越大,會係得越來越死。我們常說的心理疾病,往往就是這樣不知不覺出現的。這是因為我們的心理像是一根樹枝,即使再堅硬,也會漸漸承受不了我們自己找來的越來越沉重的負擔。

我們就這樣身不由己地跌進完美的誤區裏,隻是這種誤區常常有一個華麗的外表,並且開始以良好的狀態作為引導,接著被日後的逞強、虛榮所代替,心理上漸漸地磨出了老繭,而自己卻渾然不知。

記得從前看過這樣一則小故事:一個年近七旬、白發蒼蒼的老人,四處漂泊尋覓,人們問他你在尋找什麼?他說:“我在找一個完美的女人來愛!”你找了多久?問他的人非常好奇。“50年了。”毫無疑問你還沒找到吧。“不,我找到過,她確實是我有生以來見到的唯一完美的女人。”那你怎麼不去好好愛她?“因為——因為她在尋找一個完美的男人,而那個人不是我。”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夠完美,找到天作之合的伴侶,住亭台樓榭,賞萬千風光。但追求完美的人不知道有沒有先問一下自己:是不是完美得能配得上這份完美?

完美的東西往往很脆弱,經不起紅塵俗世的打磨,甚至你隻是凝神看她一眼,她便可能如五彩肥皂泡般地瞬間破滅,消失無蹤。

但人們往往非要追求完美的瞬間,所以很多人會羨慕煙花,即便縱身一躍換來的是粉身碎骨,但為了他人心頭那永不磨滅的絢麗也認了。

做到完美很不容易,有些人用盡一生之力也換不來瞬間的燦爛,原因在哪兒?在於他不知道如何做到完美。

離婚前,讓我再給你做一碗湯

生活本來就是平淡無奇的,沒有大風大浪,幸福就是一點一滴的關愛。

她和他是在采石場認識的,她去看望自己的父親,而他是她父親的徒弟。她年輕貌美,他敦實憨厚,兩個人一見鍾情,沒費什麼事就走到了一起,頗像人們說的那種“天賜良緣”。

有那麼3年的時間,“男主外,女主內”,他們的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後來,她心疼他整日在礦山上作業的辛勞,讓他報考了礦業大學,他很爭氣地考上了。從此,生活的擔子全壓在她一個人的身上,辛苦可想而知,但是她覺得以後的日子更有奔頭了,苦點就苦點唄,沒什麼。

最艱難的時候,他們的飯桌上除了兩個饃饃,就隻有一碗寡淡的西紅柿蛋湯。他說:“你喝。”她說:“你喝。”謙讓來謙讓去,大半碗的西紅柿蛋湯還是讓他喝了。每次喝完他都會跟她說一句“好喝!”她從不化妝的臉上便蕩漾著幸福的光芒。那時,他是她心裏最大的幸福,傻子都看得出來,並相信他和她會幸福的。

她苦熬了3年,他終於如期畢業了。她想,是時候苦盡甘來了。他是一個有進取心的男人,很快做了礦上的技術員,接著升為礦長,這段日子,他們的小日子過得很舒坦。不久,他做了國土局的局長,應酬多了,接觸的女人也多了,誘惑也多了,開始怎麼看她都覺得不順眼了。女人敏感地覺察到了,但是她是一個不善言辭的女人。終於,他看上了另外的女人。有一天回家跟她說,咱們離婚吧。她愣了一下,該來的總會來的。眼淚湧上了眼眶,但她強忍著沒讓自己哭出來,因為她知道有一些事攔是攔不住的。她點了一下頭說,我同意,但是在離婚之前,我想再給你做一碗西紅柿蛋湯。他沒反對,西紅柿蛋湯很快端了上來,像從前一樣她們在餐桌前對坐著,她說“喝吧”,他拿起勺子喝了第一口西紅柿蛋湯,很寡淡的感覺,莫名其妙地他就想起了從前那些他們相依為命的日子;她說“多喝點”,他已經喝下半碗西紅柿蛋湯了,很熟悉的感覺,就像他一直記得她耳朵上的痣在哪裏;她說“快喝,涼了就不好喝了”,他碗裏的西紅柿蛋湯隻剩下一勺了,很難舍的感覺,他忽然明白她就是自己的西紅柿,不是山珍海味,但是它含多種維生素,養人。他在喝下最後一勺西紅柿蛋湯時,流下了淚水。她知道,她留住了自己的男人。

她是一個惠心施愛的女人,她最常講的話是——一張桌子,半臂的距離,愛就在碗裏。

愛,也許很平淡,沒有絢麗的激情,但,這是真正的愛。

真正活過的人

真正活過的人,他們的生命應是自主的,他們的精神應是自由的,他們的人格應是獨立的。他們做他們認為應該做的、自己覺得無愧於心的事。一個缺乏熱忱的人總是無精打采的,即使機會都來到身邊,也會糊裏糊塗地和他們擦肩而過。

阮籍、嵇康位列竹林七賢之首,曆史上往往將兩人齊名。

這不僅是因為兩人性情相近,才情相若,而且他們的生活態度與處世作風與其他的文人學士截然相反,他們活得真實、自然,敢於蔑視禮法,敢於橫眉冷對那些所謂的“大人”。然而真正的“大人”卻是他們,因為一個大寫的人必然是一個心靈自主、意念堅強的人!

現實中人們囿於各種條條框框活得總是十分壓抑。從小到大,長輩們苦口婆心,做人要安分守己;老師們循循善誘,做人要循規蹈矩。日常生活中看多了世俗中那一張張打磨出來的虛偽的、呆滯的、一統化的、模型化的臉孔,一個個被禮教規矩斧斫、被病態思想扭曲了的靈魂,真是不勝厭煩。

阮籍對於司馬家政治集團十分不滿,因此他以整天喝酒來實行不合作主義。當司馬家來向他求婚時,他一連大醉60天,以醉酒加以推辭。司馬家又逼他做官,他偏不挑大官而挑小官做,因為“步兵營”會做好酒,他就去做了“步兵校尉”,然而做了沒多久,就又雲遊四方了。阮籍的嫂子回娘家,阮籍卻要送行,但按照當時的禮法,小叔子跟嫂子是不能打交道的。可阮籍不以為然,在他看來,給嫂子送行才是真正的禮貌,才是真正的合禮合理。“禮”隻有在合理的基礎上才有意義否則就是無理。阮籍的母親死了,阮籍甚至還擊節高歌,表現得十分高興。這在一般人看來是不合禮法的,甚至是無異於禽獸的行為,可是阮籍並不在乎,他隻求問心無愧。

在阮籍“外坦蕩而內淳至”的態度裏,那一句“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感歎,真正道出了那個時代的悲哀,也道出了他對這個黑暗腐朽的社會的抨擊!

然而跟嵇康比起來,阮籍就要遜色一些了。阮籍的不合作,是柔和的、灑脫的,略顯消極。而嵇康的不合作卻是強硬的、認真的,用積極的行為去表現這種反抗。他的好友山濤推薦他去做官,他就寫了絕交信給山濤。相較阮籍,嵇康的人生態度顯得更加明確,“擺脫約束,回歸自然”,他與那些病懨懨、弱不禁風的書生們不同,與那些遠離人世、孤芳自賞的隱士們也不同,他活得健康而又快樂。他把生命直接獻給自然,在與自然的接觸中體會著生命的真與美。他謝絕了仕途,在洛陽城外開了個鐵匠鋪,過起了悠閑自在的打鐵生活。他的最大財富就是擁有幾個誌同道合、肝膽相照的朋友。就連鍾會來看他,他也是傲然不理,冷眼以對,甚至還出言諷刺。難怪陳寅恪說“七賢”之中應推嵇康為第一人。這個評價是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