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緬懷先賢的悲壯傾訴(1 / 3)

第九章 緬懷先賢的悲壯傾訴

——憑吊講話

1.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祭十二郎文258

背景資料

十二郎是韓愈的族侄韓老成,與韓愈兩人自幼相守,由長嫂鄭氏撫養成人,共曆患難,因此感情特別深厚。但是長大之後,韓愈本人在外飄泊,與十二郎很少見麵。十二郎的英年早逝令韓愈痛心不已,於貞元十九年寫了這篇祭文,當中的經典之作——《祭十二郎文》。

講話實錄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韓愈在聽說你去世後的第七天,才得以含著哀痛向你表達誠意,並派建中在遠方備辦了應時的鮮美食品作為祭品,告慰十二郎的魂靈:

唉,我從小就成了孤兒,等到大了,不知道父親是什麼模樣,隻好靠哥嫂撫養。哥哥在中年時死在南方,我和你都還小,跟隨嫂嫂把靈柩送回河陽老家安葬。隨後又和你到江南謀生,孤苦零丁,一天也沒有分開過。我上麵本來有三個哥哥,都不幸早死。繼承先父的後代,在孫子輩裏隻有你,在兒子輩裏隻有我。子孫兩代各剩一人,孤孤單單。嫂嫂曾經撫摸著你指著我說:“韓氏兩代,就隻有你們兩個了!”那時你比我更小,當然記不得了;我當時雖然能夠記事,但也還是難以體會她話中的悲涼啊!

我十九歲時,初次來到京城參加考試。四年以後,才回去看你。又過了四年,我去河陽憑吊祖先的墳墓,碰上你護送嫂嫂的靈柩來安葬。又過了兩年,我在汴州輔佐董丞相,你來看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請求回去接妻子兒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離開汴州,你沒能來成。這一年,我在徐州任職,派去接你的人剛動身,我就被免職,你又沒來成。我想,你跟我在東邊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從長遠考慮,還不如我回到西邊去,等在那裏安下家再接你來。唉!誰能料到你竟突然離我而死呢?當初,我和你都年輕,總以為雖然暫時分別,終究會長久在一起的。因此我離開你而旅居長安,以尋求微薄的俸祿。假如真的知道會這樣,即使讓我做高官厚祿的公卿宰相,我也不願因此離開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去年,孟東野(即唐朝著名詩人孟郊)到你那裏去時,我寫給你的信中說:“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但視力模糊,頭發花白,牙齒鬆動。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強壯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這樣衰弱的人,難道還能長活在世上嗎?我不能擅離職守,你又不肯來,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會有無窮無盡的憂傷。”誰知道年輕的卻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還活著,強壯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還活在人間呢?

唉!是真的這樣呢?還是在做夢呢?還是這傳來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為什麼我哥哥有那麼美好的品德,他的兒子卻要英年早逝呢?為什麼你那麼純正聰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澤呢?難道年輕強壯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卻應活在世上嗎?我實在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啊!如果是夢,傳來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東野的來信,耿蘭的報喪,卻又為什麼在我身邊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後代,你純正聰明,本來是應該繼承家業的,現在卻不能承受你父親的恩澤了。這正是所謂的天意難測,神意難知吧!也就是所謂天理不可推求,壽命的長短無法預知啊!

即使這樣,我從今年以來,花白的頭發,全要變白了,鬆動的牙齒,也像要脫落了,身體越來越衰弱,精神也越來越差了,過不了多久就要隨你死去了。如果死後有知,那麼我們又能分離多久呢?如果我死後無知,那麼我也不用悲痛多少時間了,而死後不悲痛的時間卻是無窮無盡的。

你的兒子才十歲,我的兒子才五歲,年輕強壯的尚不能保全,像這麼大的孩子,又怎麼能希望他們成人立業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你去年來信說:“近來得了軟腳病,時常發作,疼得厲害。”我說:“這種病,在江南人身上是很常見的。”根本沒有把它當作值得憂慮的事。唉,誰知道你竟然會因此而喪了命,還是由於別的病而導致這樣的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寫的。東野說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蘭報喪時沒有說日期。大概是東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問明日期,而耿蘭報喪竟不知道應該告訴日期?還是東野給我寫信時,才去問使者,使者胡亂說個日期應付呢?適時到底是怎樣的呢?

現在我派建中來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們有糧食能夠守喪到喪期終了,然後我等到喪期結束後再把他們接來;如果不能守到喪期終了,我就馬上把他們接來。剩下的奴婢,叫他們一起守喪。如果我有能力遷葬,最後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墳旁,然後讓奴婢們按照他們的意願或去或留。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時間,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著的時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顧,死的時候沒有撫屍痛哭,入殮時沒在棺前守靈,下棺入葬時又沒有親臨你的墓穴。我的行為辜負了神明,才使你這麼早死去,我對上不孝,對下不慈,既不能與你相互照顧著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塊死去。一個在天涯,一個在地角。你活著的時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後魂靈也不在我的夢中顯現,這都是我造成的災難,又能抱怨誰呢?天哪,我的悲痛哪裏有盡頭呢?

從今以後,我已經沒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還是回到老家去置辦幾頃地,度過我的餘年。教養我的兒子和你的兒子,希望他們成才;撫養我的女兒和你的女兒,等到她們出嫁,我的心願也僅剩下這些了。

唉!話有說完的時候,而哀痛之情卻不能終止,你知道呢?還是不知道呢?悲痛啊!請安心享用祭品吧!

經典解讀

大文豪蘇軾曾經說過:“讀過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之後卻不悲痛流淚的話,這樣的人決不能跟他交朋友。”當然,這些說法未免帶有誇張的成分,但本文飽含作者對十二郎的滿腔真情,卻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感受得到的。在這篇祭文中,韓愈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一邊不斷回憶家庭、身世和幼時的生活瑣事,一邊反複抒寫他對亡侄十二郎的逝世的無限悲痛,一邊抒發自己淒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訴說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數極寫內心的辛酸悲痛。其中韓愈對於噩耗將信將疑,不願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顯得哀婉動人。文章語意反複而一氣嗬成,最能體現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悠長,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以致明代著名學者茅坤評價《祭十二郎文》為“祭文中千年絕調”。

名句賞析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時間,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著的時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顧,死的時候沒有撫屍痛哭,入殮時沒在棺前守靈,下棺入葬時又沒有親臨你的墓穴。我的行為辜負了神明,才使你這麼早死去,我對上不孝,對下不慈,既不能與你相互照顧著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塊死去。一個在天涯,一個在地角。你活著的時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後魂靈也不在我的夢中顯現,這都是我造成的災難,又能抱怨誰呢?天哪,我的悲痛哪裏有盡頭呢?”

由生離到死別,韓愈心中對於十二郎的生時的歉疚和死後的悲痛疊加在一起,造就了這段感人至深的傾訴。正如蘇軾所說,一個擁有正常的情感的人,在讀到這一段時,是不可能不潸然淚下的。

2.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蘇軾:祭歐陽文忠公

背景資料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北宋散文歐蘇並稱,歐是歐陽修,蘇則是蘇軾。這篇《祭歐陽文忠公》正是蘇軾為紀念歐陽修所作的祭文。

講話實錄

悲痛啊!先生到這世上來,已經有六十六年了。因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國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龜甲一樣解決疑問的人;文化得到傳承,學生有了老師;有德行的人因有所依仗而不會害怕,小人因有所顧忌而刻意收斂。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它運動,但受它恩惠的事物,更不能用數量來進行衡量。現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負的人沒有了仰仗庇護的人,朝廷也沒有了決疑問難的人。文人被說成了異端,學者被安置在了邊遠的地方;君子把不作為當做成就,小人高興的認為時機來了——就像深淵沼澤,神龍沒有了老虎也離開了,怪異的事情層出不窮,像鰍、鱔飛舞,又像狐狸嚎叫。

以前先生還沒得到朝廷重用的時候,天下人認為這是朝廷的過失;等到先生得到重用,天下人認為先生早就該位列廟堂了;到了先生放棄官職的時候,天下人都希望您再次得到起用;到了先生告老還鄉,天下人無不惆悵失望,但同時也還抱著期望的心情,那是因為先生還沒有老去衰弱。可誰知道先生不再留戀這世間,就這樣去了,讓人們追悔莫及。先生難道是因為潔身自好,厭倦了世間的混濁才走的嗎?又難道是百姓沒有這樣的福分,上天不肯留住先生嗎?

以前我的父親胸懷大略卻隻能隱居於世,沒有先生就不可能入朝做官;而那時沒有才能的我,因為這樣才得以跟隨先生,在先生的門下聆聽先生的教誨,到現在都十六年了。聽說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應當跪著前去憑吊,但是身有公務不能前往,我也因為愧對過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隻能在千裏之外寫信,來抒發心中的悲哀。這樣做是為天下蒼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對先生的憑吊。悲痛啊!先生您安息吧!

經典解讀

歐陽修與蘇軾的父親蘇洵平輩論交,是蘇軾童稚時的偶像。蘇軾在年輕時讀其文,誦其詩,在心中早已經把歐陽修當做了老師。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純私人的祭文,而蘇軾的這篇《祭歐陽文忠公》則是一篇半官方的祭文。因此,蘇軾在文中並未表現出那種錐心刺骨的悲痛,卻多了些對於歐陽修畢生功績的總結和評價。因此,蘇軾的這篇祭文寫得雍容大氣,是另一種風格的祭文名篇。

名句賞析

“因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國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龜甲一樣解決疑問的人;文化得到傳承,學生有了老師;有德行的人因有所依仗而不會害怕,小人因有所顧忌而刻意收斂。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它運動,但受它恩惠的事物,更不能用數量來進行衡量。現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負的人沒有了仰仗庇護的人,朝廷也沒有了決疑問難的人。”

官方祭文當中,都會有類似的評價之語,從這段話中,後人就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對這位死者的評價是怎樣的。但是,能夠把這段評價之語寫得如此花團錦簇文采斐然的,恐怕古往今來就隻有蘇東坡一人而已。

3.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祭妹文

背景資料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人。清代詩人、散文家,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乾隆四年進士,曆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袁枚以詩聞名,創性靈巧,多數作品抒發其閑情逸致,是清代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袁枚辭官歸隱之後,在江寧小倉山下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弟子,女弟子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