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亮
喜馬拉雅FM教育培訓事業部總監
職場,還記得剛畢業那幾年我們滿懷期待地步入職場,卻不得不遍體鱗傷地成長;一直在堅持最初的夢想,一直在堅持自己,永遠也不要變成自己看不起的那種人的樣子,可是我們又不得不和自己不喜歡的人配合與協作,收起自己的“玻璃心”和矯情;“耐撕”應該是混跡職場的必備技能。
雖然剛開始我們沒有什麼特別的技能,也沒有什麼社會資源,我們卻很努力地想把老板安排的事情做好,隻是突然有一天發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職場已經不僅僅是拚智商的地方;“能幹活”僅僅是一個60分的要求,而剩下的從未有人教過我們。這裏不像曾經在學校裏讀書,工作績效不會像考試成績那麼簡單地評價我們行還是不行,老板也不是老師,沒有義務去教會我們一些什麼;同事更不是同學,如何平衡利益和關係是一道永遠解不完的題。
不得不承認我們這一生很短暫,卻大半輩子都在工作;畢業1年、3年、5年……當我們不得不在這社會上靠自己闖出一片天的時候,我們會去期待有人引領我們,少走一些彎路,就像小時候父母教育我們如何在幼兒園做一個討人喜歡的孩子一樣。很多時候,我們確實需要一位長輩教我們如何在這複雜的職場中“混”得更好一點。剛畢業的時候,我也曾經簡單地認為,職場,無非就是把事情做好就行,隻是慢慢地才發現,這個所謂的“好”並沒有標準答案,需要自己去評估和判斷。也許,這就是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職商”了。
《老汪談職場》並不是一本教我們如何能快速在職場中風生水起的書,在我看來,更多的是以一位資深HR的角度告訴我們職場中的一些事情應該如何更好地處理和如何學會換位思考。站在老板、同事,甚至是公司的角度上看待一個問題,我們便會得到不同的答案,也能更好地權衡利弊;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是不知道怎麼做,而是會自然而然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問題和想問題,於是便會出現一些職場上的衝突和摩擦。
這本書是一麵鏡子,折射出無數我們在遇到似曾相識的問題的時候“或許更好的處理方法和解決方案”。這些問題和場景,或許是我們已經遇到但沒有處理好的,或許是我們在未來還將遇到的,那麼就當作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參考答案吧。人生無非就是在無數次的決策中都“對”那麼一點點;在職場生涯無數的問題處理中都“好”那麼一點點,我相信我們都會過得更好,更幸福。
這是一本先有音頻,再有紙質版的書。很少有人會記得2015年4月,在喜馬拉雅FM上多了一檔職場節目——人呐(後來改名成《老汪談職場》)。剛剛看了一眼App,《老汪談職場》正好更新到第102期,我也非常高興地知道同名圖書的出版也進入了尾聲。2016年1月,我開始負責喜馬拉雅FM的教育培訓業務,也開始真正接觸老汪。
老汪,曾經的某外企HR高管,下海創業,做過產品、拍過視頻、寫過公眾號,也做了這麼一檔音頻節目。記得在2016年7月,老汪團隊正式宣布結束商業化運作。我知道內容創業不易,更加知道老汪這一年的不容易。當創業項目結束的同時,留下的隻有喜馬拉雅FM的音頻和這本書,或許這是一位還在堅持自己理想的HR,在經曆了職場那麼多年後,想把他的故事講給你聽;或許這就是初心吧,我甚至去質疑:曾經年收入百萬的老汪為什麼要做這麼一件不賺錢的事情?去做做高管培訓、谘詢不比這麼折騰賺得多啊?
其實,人生除了眼前的賺錢,真的有詩和遠方。
老汪更像一位混跡職場多年的大叔,把多年來自己了解的這些“坑”、這些幹貨告訴我們這樣的年輕人,讓我們在職場這條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
無論你是剛畢業的年輕人,
還是混跡職場3~5年的“老司機”,
真心地希望這本書,
在你第一次帶團隊的時候,
第一次跨部門協調資源的時候,
第一次與平行部門爭奪資源的時候,
第一次去和你不喜歡的人配合和協作的時候……
有那麼一點幫助。
希望每一個“第一次”都能順利一些。
推薦語
王越男
英格索蘭(中國)人力資源總監
轉眼認識汪宇已經很多年了。他是我認識的做HR的男生中最不典型的,卻也是最具創意的。每次跟他聊天,我經常會覺得這個朋友還是當年那個IT男孩,黑色的框架眼鏡是他的標誌。我見證了他從培訓發展方麵的專家到自媒體人的轉變。這期間的過程一定不會平順,而不變的是他一如既往地將自己豐沛的創造力展現出來給大家分享,無論是在講台課,還是而今的喜馬拉雅。
老汪不老,還很年輕,不隻是他圓圓的娃娃臉叫人“穿越”,更是他不曾改變的初心。記得跟老汪在去新加坡開會來回路上的飛機上將近10個小時不曾中斷的談話,可以說是跨越職場、人場的各種探討。回來後,我開玩笑說這是典型的雙子座啊,話可真多還從不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