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做人要舍得讓
把好的讓給別人,吃虧也是福
在人際關係中,我們無法做到絕對公平,總會有人吃虧。做人要舍得讓,把好的讓給別人。吃虧得福,吃小虧得小福,吃大虧得大福。
吃小虧,得大福
清代著名書畫家鄭板橋,在寫過“難得糊塗”之後又寫了一個著名的字幅就是“吃虧是福”,就是要告訴世人:當我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能吃得了虧,不能過於計較個人眼前的得失。
在生活中,一個能夠吃虧的人,往往有著更遠大的誌向。他們不沉陷在與人是非爭鬥中斤斤計較,也不局限在狹隘的自我思維中。這不僅是一種風度和品質,更是一種交際的重要手段,會贏得很多的人緣。
鄭板橋被譽為“揚州八怪”之一,他心胸寬廣大度,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詩、書、畫藝術精湛,號稱三絕。他在創作過程中能把詩、書、畫三者巧妙結合,獨創一格,從而達到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境界。這讓他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心情豁達而開朗,而且還結交了很多朋友。
這一切都源自他舍得“吃虧”。在官場上,他非常愛護百姓,曾經因為在災荒之年為災民賑濟而觸犯了上司,最後被罷官回鄉。可是,鄭板橋並沒有因此而和上司斤斤計較,也不為官場失意而悶悶不樂,而是騎著驢悠然回到故鄉,從此專注於詩、書、畫。後來他因書畫而聞名於世,很多人為了他的墨寶而登門造訪,這些人中也包括他昔日的上司,而最終他也和上司成為了朋友。
在生活和工作中,收獲與付出相伴而行,卻不可能總是對等,自然會有得有失,既不會有全得,也不會是全失,而是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吃虧則是收獲與付出之間的平衡,是得與失中的理性。
鄭板橋因為在災荒之年為災民賑濟在官場上吃了虧,但他並沒有計較這樣的虧,而是專心於自己的書畫上,從而讓自己在書畫上揚名於世,得到了世人的尊敬,與其說是吃虧,還不如說是占了便宜。
在現代的工作和生活中,“吃虧是福”更是尤其適用。克林頓在麵對個人名譽的得失時,曾說過:“如果我每讀一遍對我的指責,就做出相應的辯解,那我還不如辭職算了。如果事實證明我是正確的,那些反對意見就會不攻自破;如果事實證明我是錯的,那麼即使有十位天使為我辯解也無濟於事。”由此可見,“吃虧”往往不是真的有損於己,更多的,隻是一種工作態度。
“吃小虧,可以獲大利。”國外某知名品牌在武漢辦事處主任伊森總結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時,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當年,他和三個同寢室的兄弟,進入了同一家公司工作,現在他是他們的上司。
和許多大企業一樣,伊森所在的公司,分工精細,每個人隻完成一個細節就可以了。由於對於本細節之外的領域完全沒有機會接觸,員工在公司工作久了,就會遇到接觸麵狹小,平台太窄的問題。
為了得到更多的鍛煉,伊森本著“吃虧是福”的信念,在漂亮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後,對自己部門的其他工作也非常盡心盡力,總是主動找事情做,巴不得加入到每一個環節的工作之中,甚至還主動要求為其他部門加班,他說:“我還主動給設計部的女同事買漢堡包,以此‘賄賂’她們讓我們加入。”
這個時候,同寢室的兄弟認為伊森太傻了,工資就那麼點,憑什麼要給公司做這麼多的工作呀,他們寧願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看電影、玩遊戲上。漸漸地,伊森如願以償地學到了自己想接觸的東西,而且還贏得了上司的青睞。如今,伊森的年收入已經達到了七位數,而同寢室的兄弟們生怕吃虧,總是上班混點下班娛樂,到現在仍然還在過著和當年差不多的生活。
初入職場,伊森化被動為主動,願意主動承擔起更多的工作,多幫助別人完成他們的工作,這樣看起來他是吃虧了,但是他卻學到了全麵的技術和更多的經驗,而且還贏得了同事的愛戴,最終轉“虧”為“福”。
因此,在社會交往中,在顧全大局的前提下,我們不要再斤斤計較,更不要患得患失,對別人吃虧一下也無妨,這樣既豐富了自己,又贏得別人更多的尊重,進而在交往的過程中更加如魚得水,何樂而不為呢?
把好處讓給別人
在現實的生活中,總是有些人不肯吃一點虧。在他們眼裏,吃虧是一種被人利用的表現,而永遠不吃虧才是好的事情,是上天的恩賜。因此隻要一見到好處,就巴不得將好處全部都占為己有,一見到壞處就恨不得全推給別人。這樣的人,是很難交到朋友的。
從前,有一對十分要好的朋友,他們決定利用假期進行一次旅行,於是兩人收拾好之後就出發了。他們高高興興地走了好長時間,突然在路上遇見了一位白發老者。這位老者說:“兩位年輕人,我是天上的神仙,見到你們非常高興,我給你們準備了一個禮物,如你們當中的一個人先許願,願望就會實現,而另一個人就可以得到那願望的兩倍!”
聽完,他們兩個人心裏都開始算計起來。其中一個人心想:“我已經知道我想要許什麼願,但我不先說。如果我先許願,他就能夠得到雙倍的禮物!這樣對我來說太不公平了,一定要讓他先講!”
而另外一個人盤算著:“我怎麼可以先說出願望,讓他獲得加倍的禮物,那我豈不是很吃虧?”於是,兩個人互相推來推去誰也不肯先許願。
兩人推辭了半天,其中一人生氣地說:“真不知好歹,你要是再不許願的話,我就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聽到這樣的話,心想怎麼好友居然變成這個樣子,既然你這麼無情無意,就別怪我心狠手辣了。於是,這個人心一橫,狠心地說道:“好吧,我先說出願望!我的願望就是,我希望自己的一隻眼睛馬上瞎掉!”
他的眼睛馬上瞎掉了一隻,而與他同行的好朋友的兩隻眼睛都瞎掉了!
這兩個人就是因為誰也不肯把好處讓給對方,誰也不肯吃虧,結果兩個人的眼睛一個瞎了一隻,另一個的都瞎掉了,他們不但無法再繼續他們的愉快之旅,而且也失掉了最寶貴的情誼。此後,兩人的生活恐怕就隻有黑暗和痛苦了。
事實上,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肯把一些好處讓給別人,那麼我們會贏得更多的朋友,給自己的人脈存折增加份額。而且,我們把好處讓給別人,別人也會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有什麼好處也會讓給我們。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春秋時期吳國人季劄是一位非常賢德的人,他氣宇非凡、遠見卓知,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他總是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把好處讓給別人。在《史記》裏司馬遷讚美季劄是一位“見微而知清濁”的仁德之人。
季劄是吳王壽夢的四子,當初壽夢覺得四個兒子當中,季劄的德行才幹最足以繼承王位,所以一直有意要傳位給他。但是季劄認為自己上麵有三個哥哥,始終不肯受位,堅持把王位讓給了哥哥,其厚德感動了吳國人。
有一次,季劄奉命出使徐國,順便到老朋友徐君的家中拜訪,他隨身帶著一把非常精美的佩劍,是吳國國君為他出使而特意準備的。徐君非常喜歡他的佩劍,可是又不好意思開口。季劄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出使任務完成以後,季劄因一直記得徐君喜歡這把佩劍的事情,便打算將之送給徐君。可是事與願違,還沒等季劄回來,徐君就暴病身亡了。季劄非常悲傷,於是就把那把佩劍放在徐君的墓前。
隨從非常奇怪地問季劄:“徐君已死,你做什麼他都不知道了,你又何必浪費一把劍呢?”
“這不是浪費,”季劄回答道,“徐君在世時,十分喜愛這把劍,我當時就想等我出使任務完成以後送給他,雖然他去世了,現在已經看不到這把佩劍了,但是我也一定要把劍送給他。”
這件事慢慢傳開了,大家都認為季劄是個重情誼的人,於是楚、徐等國的很多賢能之士都不遠千裏來和他結交。他們和吳國人一樣將季劄如同眾星捧月般擁戴著,雖然季劄無國王之名卻有著國王般的待遇。
徐君人已經死了,季劄完全可以不犧牲那把劍,但是他並沒有那麼做,仍然還是把劍送給了徐君。表麵上來看季劄是吃虧了,但是他把好處讓給了別人,卻因此而得到了許多賢能的朋友。損失了一把劍換來了很多的朋友,值!
在生活中,當我們要付出的時候,把好處讓給別人。雖然我們會有吃虧的感覺,但是我們不要灰心,因為你損失的隻是眼前暫時的利益,換來的卻是無盡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