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一個人不管有多聰明,多能幹,背景條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最終的結局大多失敗。做人做事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很大程度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

表麵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簡單,有誰不會呢?其實不然,比如說你當一名教師,你的主觀願望是當好教師,但事實上你卻不受學生歡迎;你去做生意,你的主觀願望是賺大錢,可你偏偏就賠了本。拋開這些表層現象,去發掘問題的症結,你就會發現做人做事的確是一門很難掌握的學問。

年輕的時候,做什麼樣的人都好。叛逆的、乖巧的、張揚的、憂鬱的,即使一失足,也不會就直接奔著“千古恨”的終極目標而去,隻要歲數還小,有的是機會“金不換”。問題是,青春總是短暫的,等到流水無情,韶華漸去,這個時候就要考慮“做人”的問題。關於做人,編者覺得有句古話很有道理:“利不可賺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這句老話所說的就是我們在做人的時候要給自己留出一定的餘地,以備不時之需。現代社會,變數大,風險多,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所以我們在平時的待人處世過程中,千萬不要把事情做絕,要時時處處為自己留下可回旋的空間,就像行車走馬一樣,你一下子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方,調頭就不容易了。

如果我們時時精於算計,事事錙銖必較,不給他人留半點餘地,不甘心犧牲自己一點點利益,那麼我們與人之間的交往,必定是極易出現劍拔弩張的局麵。也許此時你在上風而他在下遊,暫時奈何不了你,但是山不轉水轉,等時勢易位時,你難免就要品嚐自己釀下的苦果了。

所以,我們完全不必把事情做得太絕,能栽花的時候千萬別種刺,寬容別人其實也就是寬容自己,給別人留條後路也是給自己留條退路。一個人隻有深諳進退之道,能審時度勢,洞悉對方意圖,體察自己處境,從而進退有節,揮灑自如,才能在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左右逢源。

關於做事,編者認為這內涵很大。比如在辦公室裏,你以出色的專業水平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這其實是做事的一部分,做事還包括了如何設計和規劃自己的前程,如何與上司溝通,如何與同事合作。在社會上,做事又包括了體察人心、保持分寸、尋找助力、清除障礙等等。做事,當然不隻是肯做、能做那麼簡單。

做事要講方法,講辨識,講分寸,講策略。盡管世界千變萬化,但隻要人性不變,做事,就有脈絡可尋。對於前人得與失的思考,對於某些代表事件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獲得為人處世的經驗和智慧。雖然通過讀書而獲得的認識,比不得親身躬行印象深刻,但它給你的卻是如何做強自己,清除身邊隱患的忠告,如果我們的彎路走得少一些,達到自己目標的行程就能快一些。

當然,做人做事是一門涉及現實生活中各個方麵的學問,單從任何一個方麵闡述,都不可能窺其全貌。要掌握這門學問,抓住其本質,就必須對現實生活加以提煉總結,得出一些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經驗來,如此才會對今後的做人做事帶來幫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