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不管有多少艱難,也應該堅持自己的原則
艱難與困苦壓不倒人,壓倒人的是拋棄信念、是失去本色,是將自己的生命之舵交給命運掌管。原則是一個人的立人之本,輕易放棄原則就是拔掉了自己的根、放棄了自己的本,終其一生隻能做浮萍,飄搖不定。因此,不管命運如何作祟,都要保持自己的本色,哪怕世事難料,再難遇到成功的機會,也算是給自己的人生一個交代。
永遠不可降低人格
在這個世界上,人格永遠是由自己塑造的,這絕對不是客觀原因造成或是由他人主觀認定而成的。人格有高低、好壞之分,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內心。盡管每個人的人格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但都是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去保持和完善的。
高尚的人格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高不可攀,也並不是我們一定要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才算有高尚的人格。相反,即使你做出任何驚世駭俗的事情,如果沒有一個高尚的人格,那麼也是不值得人們尊重的。
要想讓自己的人格變得高尚,也並不是一件難事,隻要你能在大是大非麵前依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就是堅持了自己的人格;如果你一旦遇到一些客觀因素上的困難或當你的人生陷於絕境時,為了自保而在人格方麵喪失主動權,那麼你就麵臨危險了。
不管有多艱難,都要保持人格不變。其實,那些所謂的高尚的人格也都是體現在平凡的生活考驗中的,隻要你能挺住艱難,就能在平凡中顯示出不平凡的氣度。
居裏夫婦不是平凡的人,他們為科學事業獻出了卓越的功勳,然而,他們依然保持本色,視名利為糞土,始終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彰顯著自己的高尚人格。
1903年12月,居裏夫婦和貝克勒爾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一時間各種應酬隨之而來。當鐳元素被提取成功後,有人勸他們向政府申請專利,從而壟斷鐳的製造,這樣就能發大財,一輩子衣食無憂。對此,居裏夫人嚴加拒絕,她說:“那是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應該公開發表,別人要研製,不應受到任何限製。何況鐳是對病人有好處的,我們不應當借此來謀利。”
雖然居裏夫婦的日子並不富裕,但最後還是把得到的大部分諾貝爾獎金捐贈給了慈善事業。為了提取更加純淨的鐳,他們需要更多的瀝青鈾礦,這種東西在當時是非常昂貴的,於是,居裏夫婦便從自己的生活費中一點一滴地節省出來,先後買了八九噸瀝青鈾礦。
幾年後,居裏先生去世,無依無靠的居裏夫人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養老問題,而是把千辛萬苦提煉出來的、價值高達100萬法郎以上的鐳一點兒不剩地捐贈給了治癌實驗事業。
1937年7月14日,居裏夫人病逝了,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這樣評價她:“在我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裏麵,居裏夫人是唯一一位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
居裏夫人用她那金子般善良、堅定的心保持住了自己崇高的人格。這種崇高並不是基於她發現了鐳,也不是為科學事業作出了多大的貢獻,而是當她麵對利益和良知時作出了正確的選擇。這一點看似簡單,卻是很多人很難做到的。
那些事業有成的人,如比爾·蓋茨、李嘉誠等人的人格是高尚的,因為他們曾獻出巨資來支持慈善事業。有很多人說,隻有成功人士和有錢人才有資本保持人格,因為他們有足夠的名和利,已經不在乎其他東西了。其實並非如此,那些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一生的人,甚至那些街頭的流浪者,同樣可以保持自己的人格。
一個人的人格是否高尚無關乎地位、業績,而在於他的精神世界。一個人如果隻有10元錢,那麼他不會在乎拿出5元錢來與他人分享,但如果一個人擁有100萬元甚至1000萬元,就很難拿出一半甚至一小半來與人分享。擁有得越多,往往越很難做到無私奉獻,但比爾·蓋茨和李嘉誠做到了,還有更多的人也做到了,那麼他們的人格就是高尚的。
不管你是處於順境還是逆境,不管你是富有還是貧窮,不管你是健康還是患有疾病,無論你有怎樣的困難和挫折,都不能成為你降低人格的理由。生活在這個世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平凡的,但我們可以用我們高尚的人格為曆史增添一絲亮麗的色彩。
從現在開始,你不妨對自己的人生做一個反省,想一想自己是否因為艱難的處境而降低過人格。如果做過,請為此懺悔,然後重新來過,不為別人,隻為自己生活得更快樂。無論你之前的人格有多少缺損,從現在開始都可以進行修補和改變,然後從頭開始,重新來過。
想一想,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生存,自己是否還能保持一個樸實的生活觀念?看到別人買房買車、有權有勢,你是否也感到羨慕或忌妒?你希望自己有多少錢?有沒有想過拿出一部分錢用來捐贈給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是不是對現在的生活水平感到滿足?如果不感到滿足,要達到怎樣一個水平才會滿足?要通過怎樣的手段來達到這個目的呢?
當你這樣進行一番反省後,會很容易發現,原來人的心是沒有止境的,當你沉浸在這些物質追求時,就會迷失自己的人格;當你感到生不逢時時,就會對自己的生活加以抱怨。而你的人格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降低的。
人一旦失去了人格,就如同行屍走肉一樣,為生活而生活。當你賺到了足夠多的錢,當你的生活得到了保障時,它又能帶給你什麼呢?這時你才發現,自己的貪欲已經吞噬了自己的內心和人格,整個人就如同掉進了無底的深淵。
這就在告訴我們,一個人,不管在什麼條件下,都應該管住自己的內心、守住自己的人格。工作中,要學會用紮實的勞動手段換取平凡的生活;有多少錢就用多少,不必太在意;對於那些你所得的,不去妄想和奢求,更不能以非法的手段去攫取。這樣,你隻要能做到以下幾點,自然能保持人格不變,甚至還可以提高人格。
首先,要保持自己的親情。血濃於水,親情是永遠無法割舍的東西。不管你有再多的錢和權,都無法改變自己身上所流的血液。因此,你永遠不要舍棄那些想要依附於你的親人,應該把他們的每一句話都放在心上。不忘本,這是你保持人格的前提。
其次,要尊重友情。朋友不是用來利用和攀比的,多個朋友多條路,不管你現在是否需要朋友的幫助,都應該與之保持一個良好的友誼關係,虛心聽取朋友的建議,即使朋友說錯,也不要責怪或怨恨,也不要妄想利用你的朋友關係來脫離自己的困境或實現自己某種目的。如果抱著這樣的心態,就永遠無法交到真心朋友。
再次,即使生活再艱難、再拮據,也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對富有的人心生忌妒。過節儉的生活,用自己的雙手去改造命運,這樣,即使以後富有了,也不會忘記這段時間的艱難,那時,它將變成一段美好的回憶,時時為你注入新鮮血液,讓你保持人格不變。
最後,要善良、要正直,在家中要孝敬父母和長者。生活中,要善待他人、助人為樂,哪怕你隻能付出一點點的微薄之力,也會因為有這種想法和行為而感到光榮。獻出一份真心,幫助了別人更安慰了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堅持品德不可變
有人說,品德折射人類內心的世界。人們擁有怎樣的品質,就會做出怎樣的事情,因此,大多數人都相信品德是人生的立足之本,直接影響著人生的成敗,決定著事業的興衰。品德高尚的人,做出的事情也是高尚的、被人稱讚的,因為會更得人心、結人緣,事業也就更順利;而品德欠佳的人,即使獲得小範圍的成功,最終也將毀在自己的手裏,一生無法翻身。
一位大學教授給新生上素質教育課,隻見他神神秘秘地從包裏掏出一個玻璃瓶子,然後又拿出一些小石頭,這下立刻挑起了學生們的好奇心,心想:這位哈佛教授到底想要做什麼呢?
緊接著,教授把小石頭一塊一塊地裝進瓶子裏,直到再也裝不下一塊石頭,然後他就問他的學生們:“裝滿了嗎?”
學生們麵麵相覷,然後非常肯定地回答說:“滿了。”可是,哈佛教授似乎並不以為然,因為他又拿出一小袋沙子,在給學生們看過後,直接把沙子倒進了瓶子裏,直到瓶子再也放不下一粒沙子。這時,他又問:“裝滿了嗎?”
“沒有。”學生們回答說。
教授笑了笑,說:“對!不愧是哈佛的學生,一點即透。”隻見教授又拿出一瓶水,緩緩地倒入了已經裝滿沙子和石頭的瓶子裏。
等到已經再倒不下水時,哈佛教授結束了實驗,然後語重心長地問道:“同學們,你們從這個實驗裏得到了什麼啟發呢?”
一位學生大聲說:“時間,時間都是這麼擠出來的,隻要你願意,總能擠出時間來學習。”
另一位學生也搶著說:“知識,無論你的知識多麼淵博,總有你不知道的。”
哈佛教授略帶滿意地笑了,說道:“你們說得都對,但你們說的隻是它的一部分意思而已。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剛才先放沙子再放石頭,那麼,石頭還能全部裝下去嗎?先放石頭還是先放沙子,其中包含了我們人生一個很重要的道理,那麼,什麼才是人生這塊石頭呢?”
“地位。”一位學生說。
“學曆。”另一位學生說。
……
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教授最後搖搖頭說:“是品德,品德就是這塊石頭,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要把別人放在第一位,先人後己,這是做人的基本。”
“品德”在英語中的定義是:“一個人的生命過程中建立的穩定和特殊的品質,使他無論在什麼環境中都有同樣的反應。”優良的人品源自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它不受地位、財富、環境等的限製。
隻有保持良好的品德,一個人才能享受到真正的成功與快樂。所以,品德應該是建立在學曆、地位、能力等一切成功因素之上的。一個人再有能力再有作為,如果沒有良好的品德,隻能遭人唾棄。
三國的呂布,身騎赤兔,手拿方天畫戟,能征善戰、異常勇武,然而卻敗在了品德上。呂布先認丁原為父,然後殺了他,後來又認董卓為父,而後同樣殺了董卓,最後被曹操抓起來,又想投降曹操,但曹操認為他兩弑其父,不敢用他,隻能把他殺掉。
一個人僅僅才華出眾是不夠的,還要具有高尚的品德。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人們都欣賞那些誠實可靠的人,對那些自私自利、偷奸耍滑或者喪失原則和品德的人,即使他們才華橫溢、聰明絕頂,也不會加以重用。
因此,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你是用人還是為人所用,都要牢記“人品最重要”這句箴言,否則失去了品德就失去了做人的意義,最終為千夫所指、遭人唾棄。
一個農夫把斧頭掉進了河裏,便坐在河邊傷心地哭起來。財神聽見了他的祈求,便現出原形幫他打撈,財神先是從水中打撈出一把金斧頭遞給農夫,可他卻搖頭說:“這不是我的。”於是財神又跳入水中打撈出一把銀斧頭來,農夫還是搖頭表示不要。最後,財神拿出了一把鐵斧頭,遞給農夫,農夫仔細看了看斧頭,然後眉開眼笑地說:“這才是我失去的斧頭。”然後他堅持要感謝財神。財神見這種堅持自己原則的人少有,為了獎勵他,財神就把金斧頭和銀斧頭一起送給了他。
後來,這件事被村裏一個貪心的人知道了,便故意將自己的斧頭扔進河裏,然後裝作很傷心的樣子號啕大哭起來,財神聽聞後急忙趕來幫忙,同樣是先拿出一把金斧頭來,那人一見財神手中閃閃發光的金斧頭,全身激動地大叫起來:“這就是我丟失的那把,快還給我吧!”
財神立刻有所察覺,頓時和那把金斧頭一並消失了。最後,這個貪心的人連自己原來的斧頭也沒有找回來。
生活中,很多人就像後來丟斧頭的那個人一樣,見到金錢就被其所誘,從而喪失了自己的品德,甚至認為隻要對自己有利,說點兒謊話,做點兒錯事也無妨,這樣一來,他們所說的謊便越來越大,所犯的錯也越來越多,最後機關算盡,害人害己。
曾被美國《時代》雜誌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的史蒂芬·柯維博士有過這樣一段論述:
“我潛心研究自1776年以來美國所有討論成功因素的文獻。對於愛好自由民主的美國人民所公認的種種成功之論,算得上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