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伸出雙手,就能擁有全世界(1 / 3)

第11章伸出雙手,就能擁有全世界

淡然的人生不狹隘

生活中的我們看不到世界的寬廣,看不到夢中的藍天白雲,是因為自己的心胸不夠豁達。擁有淡然的心境,伸出我們的雙手,心靈就會變得澄澈、心靈純淨的人,即使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會泰然處之,不會因為那些無謂的事而耿耿於懷,不狹隘的人生才會感覺到幸福的存在。

所以,從現在起,不要計較太多,告別瑣碎與平庸,擁有一顆豁達的心,你就能嚐到幸福的滋味。

寬恕別人,寬容自己

寬恕他人讓我們自己心平氣和,如同一杯清茶一般沁人心脾。一個善意的微笑或一句幽默的話語,也許就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的怨恨和矛盾,填平感情的溝壑。

戰國末年,趙國大臣藺相如兩次出使秦國,將生死置之度外,表現出的大智大勇令秦王折服,為趙國贏得了尊嚴,因此得到趙國上下的讚揚。趙王為了獎勵他立下的大功,就封他做了上卿,地位在將軍廉頗之上。

廉頗自恃資格老,為趙國東征西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很不服氣,就對自己的手下說:“我是趙國的大將,為了保護趙國的江山社稷,立了多少汗馬功勞!大王不封賞倒也罷了,卻把一個隻會動嘴皮子的藺相如封為上卿,爬到我的頭上來了!哼!我見到他,一定要羞辱他。”

有人把廉頗的話傳給了藺相如,藺相如就盡量避免和廉頗接觸,多次稱病不去上朝。一天,藺相如乘車出行,遠遠地就看見廉頗的車馬迎麵而來,他趕緊叫手下把車趕進小巷躲一躲,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以免認出他來。藺相如手下的人十分憤怒,不明白他為什麼這麼怕廉頗。於是,他們紛紛責怪藺相如不應該如此膽小怕事。藺相如對他們解釋道:“你們覺得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一個人厲害哪?”手下說:“當然是秦王厲害啦。”藺相如又說:“對呀!天下的諸侯都怕秦王,而我卻敢逼他去鼓瑟,也敢當麵指責他的背信棄義,不把和氏璧交給他秦王並不能把我如何。廉將軍威勢不如秦王,我怎麼會怕他呢?因為我想過,虎狼般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來侵犯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在,要是我們兩人不和,就會削弱我們趙國的實力,讓秦國知道了,就會趁機來侵犯我們。因此,我寧願忍讓點兒。”

有人把這件事告訴給了廉頗,廉頗才明白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而處處忍讓著自己,心裏感到很慚愧,於是就光著上身,到藺相如家負荊請罪。請藺相如原諒自己的魯莽。藺相如聽說後,趕緊走出大門,將廉頗扶起來拉進府中。從此之後,兩個人就成了交心朋友為了保衛趙國而盡心盡力,他們譜寫的將相和的故事也被後人津津樂道。

寬恕是一種需要操練、需要思考才能達到的境界。它是在別人和自己意見相左時,不要固執己見,而應首先了解對方想法的根源,找到他們提出意見的基礎。任何人都有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和體會,我們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取其精華。

學會寬恕,意味著不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生氣的根源不外乎一己之利或一己之尊受到了侵犯,於是便勃然起色、怒火中燒。此種反應無非是在懲罰自己,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摒棄睚眥必報,寬以待人,從而擁有一份瀟灑的風采。

同時,寬恕也是一種不計較。每個人都會犯錯,如果執著於過去的錯誤,就會給彼此帶來思想包袱,不信任、不放開,既對他人造成了一種阻礙,也限製了自己的思維。寬以待人要求我們即使對有錯的人也不要厭惡,應該給人提供改過的寬鬆條件,原諒過失,助其改正。正所謂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男人是一家企業的老板,儒雅風趣;女人是一位娛樂經濟人,漂亮、善解人意。男人對女人關懷備至,女人也對男人嗬護有加。可是有一天,女人卻發現自己的丈夫有私情。

因為工作需要,她要到外地出差。在去車站的路上,她突然想到一個重要的文件丟在家裏,便立即趕回家。到了家門口,她看到了令自己為之一怔的場景:丈夫慌慌張張地打開房門,讓一個女人先進去,隨後向四周認真地觀察了一番,然後“砰”的一聲關上房門。那個女人是丈夫的秘書,就住在離他家不遠的單元樓。

她本想衝進屋內,當麵揭穿他們的私情。可是,轉念一想:這樣做勢必將會掀起一場軒然大波,不僅會激怒那個女人,也會令自己的丈夫感到難堪,甚至會在無形中把他推向那個女人。她不想看到這樣的結果,而且她相信自己的丈夫也隻是一時糊塗而已,在他的心中,一定還深愛著自己。難道,自己就該裝聾作啞嗎?想到這裏,她決定給那個女人一個台階,讓她自己斷了這份私情。

她撥通了家裏的電話:“老公,我有一個重要的文件丟在書房了,你幫我找出來。我請阿麗去拿。”阿麗就是那個女人。還沒等男人作出回答,她又撥通了阿麗的電話:“阿麗,麻煩你到我家拿一份文件送給我。我現在就在商場門口。幾分鍾以後,阿麗站在了女人的麵前,臉色滿帶尷尬。她接過文件,隻說了聲謝謝,便裝作若無其事地離開了。

可是,就在她離開的那一刻,她的眼淚卻流了下來。她不知道自己這樣做能否換回丈夫的心,如果不能的話,該放棄的人就是自己了。

上天是公平的,她理智的做法為她挽回了婚姻和丈夫的心。多年過去了,她的丈夫沒有再做出任何越過雷池的行為,他們之間也好像沒有發生過不愉快一樣,依舊幸福。男人與阿麗斷絕了關係後,也多次向朋友說道:“她真的是我見過的最睿智的女人。我對她有崇拜,也有感激。”

莎士比亞忠告人們說:“不要因為你的敵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結果會燒傷了你自己。”這是在告誡我們,做人要容納,待人要寬恕。如果當初沒有包容自己的愛人,也許早已將他推進別人的懷抱;那時的她依然深愛著自己的丈夫,將其推向別人這樣違心的做法,豈不是讓自己更加痛苦嗎?還好,她是個睿智的女人。

寬恕他人,也就寬容了自己。一位智者曾經這樣說過:“你必須寬恕兩次。一次是你必須原諒你自己,因為你不可能完美無缺;另外一次是你必須原諒你的敵人,因為你的憤怒之火隻會讓你變得更加愚蠢。”一個人的胸懷能容得下多少人,就能夠贏得多少人。與他人相處,寬以待人就是指對他人的要求不過分、不強求,以寬為懷,能讓人時且讓人,能容人處且容人。

往往,生活中的很多矛盾大都是由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對於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其實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斤斤計較。放鬆一些,一笑而過,反而會讓人比較容易接受。否則,不但不能讓他人理解我們心中的煩悶,隻能讓人感到我們的涵養和素質的低下。甚至,缺乏寬容的火爆還會引發一些不必要的悲劇。

寬以待人,正是以廣闊的胸懷、包容的氣度去創造一種和諧的人際關係。大度豁達地待人,使自身的人品得到尊敬和傾慕,使我們的人格魅力得到不斷地提升。如一束仁愛的光芒,對他人釋懷,也給自己帶來了無上的福分。它就像一個指南針,在繁蕪的迷霧中給人們指明了方向,使人際之路、生活之道不再複雜。

敞開心扉,學會為別人著想

人與人之間在交往的過程中,就會出現糾紛、摩擦。對於彼此之間出現的糾紛,不妨多一點謙讓,多一點理解,化幹戈為玉帛,才能讓自己少一分煩惱,多一分平靜。

清朝時,在安徽桐城有個一個著名的家族,父子兩代為相,權勢顯赫,這就是張家張英、張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後來鄰居吳家建房,要占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倒縣衙門。縣官考慮糾紛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麵,幹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後,認為應該謙讓鄰裏,給家裏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6尺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傳為美談。

這個故事告誡人們,忍讓是一種處世的智慧,也是一種極高的修養,一方麵它可以使人獲得心靈上的平靜與道義上的支持;另一方麵還能讓人與人和睦相處,實現共贏。

“忍讓”中的“讓”不是一種無能的表現,更不是低人一等的表現,而是一種大度的風格、一種高尚的情操,它是處理人際摩擦、矛盾的黏合劑,也是使心靈獲得快樂的重要秘訣。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在與朋友的相處過程中,常因為不懂得忍讓而與對方發生矛盾或衝突,有的甚至還大打出手,結下“世仇”,不僅損害了自己的形象,還給自己的工作、生活和事業帶來一定的負麵影響,讓自己陷入無盡的痛苦和煩惱中。

肖林是廣州一家貿易公司的業務經理,有一次他代表公司去一家公司進行商業談判,沒想到雙方因為商品價格問題發生了很大的矛盾。

肖林當時十分生氣,明明自己報的是市場價,而對方卻認為肖林做人不地道,肖林也回了句:“做人地不地道不是由你說了算的!”這時,對方代表突然站起來,直奔肖林麵前,然後揮舞著憤怒的拳頭,對他大發雷霆道:“肖林,我們以前合作過多少次了,真看不出來你是一個無利不圖的奸商!我有絕對的理由說你做人不地道!”肖林當時也怒火中燒,便顧不得許多,與對方恣意地謾罵了起來,雙方還差一點動起手來。

最終,談判沒有往下進行,雙方就不歡而散。肖林當月因為沒有完成領導的銷售任務而被扣了獎金。後來,那個客戶又打電話給肖林的領導,說肖林當眾罵人之類的話,兩個月後,肖林因為失去了一位大客戶,給公司告成了一定的損失,就被降了職,心中極度地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