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相36 留福佑子,澤被後世(1 / 2)

心相36 留福佑子,澤被後世

《菜根譚》中說:“問祖宗之德澤,吾身所享者是,問子孫之福祉,吾身所貽者是。”意思就是說,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恩德,就是我們現在所享受的生活。至於子孫的將來能否幸福,那就要看給子孫留下的德澤是多少。林則徐曾經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反損其誌;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日本的知名學者深見東州先生有一句經典的座右銘就是“留德不留錢”。所以,金錢權貴終究會有殆盡的時候,唯有德澤才能流芳百世。

讓子孫銘記你的恩德

人們常常說要造福於我們的後代,所以總想著給我們的後代們留下點兒什麼。於是,有的人給子孫留下了寶貴的金錢,有的人留下了絕世的技術,也有的人給自己的子孫們留下了做人的榜樣。無論你給後代留下的是物質上的金錢還是精神上的榜樣,這些對你們子孫們來說都是一種無比寶貴的財富。總之,要始終想著給子孫們留下點兒什麼,那麼你的恩德將不會被後世忘記。

但是,縱觀我們的前人,他們給子孫留下的那些財富中,到現在我們手中花的錢有哪一份是先人留下的呢?先人們留下的金錢早就被花光了,隻有他們留下的賢德才是我們今天無比寶貴的財富。

清朝乾隆年間的進士、著有《忠雅堂全集》的蔣士銓撰有一副對聯:“富貴無常,爾小子勿忘貧賤;聖賢可學,我清門但讀詩書。”對聯高懸中堂,用以訓誡子弟。世上本無富貴,隻是攢的錢多了也就成了富貴。但是錢終究還是要花光的,沒有了金錢還算得上是富貴嗎?所以說蔣士銓在教育兒子時說:“富貴無常,你小子現在雖然身在福中,但也不要忘記了什麼是貧賤。”那麼,就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了嗎?有,那就是聖賢。正如蔣士銓所言:“聖賢是可以學習的,沒事幹的時候多讀讀聖賢書吧,就像我這樣雖然過得貧寒了點,但我始終在向聖人學習聖德。”他的言外之意就是,我現在的品德還是挺高的呀。不像我們今天的有些人表麵上看似做了點好事兒,就向外大肆宣揚,說不準他那點兒好事隻是為了玩弄自己手中的權力而圖一時之快的結果呢。

大教育家張伯苓也說過:“我不給孩子留財產,我給他們留德。”他為什麼不給孩子留點錢呢,是沒錢留還是不想留?就是因為他德高才能望重。張伯苓先生一生的教育看重的就是對德育的培養。一個人要是沒有了德,哪怕他有再多的錢也是沒有用的。就像那些愛錢財如命一樣的斂財者,經常做一些偷雞摸狗的沒有德行的事情,更為危險的是他們用斂得的錢財去做那些見不得人的敗壞道德的醜事。這樣的人即使留的錢財再多,也隻能背負一世的罵名,叫子孫們也跟著受人非議。

清朝的大貪官和坤,在世的時候做盡了人間敗壞道德的醜事,死的時候留下了令人乍舌的財物,而死後幾乎是全世界的人都在罵他是個大貪官,到現在了多少輩人過去了,人們還是不放過他、繼續罵他。這樣後世唾罵的人在現在社會裏仍大有人在,比如說現在的“富二代”、“官二代”等的“富爸爸”和“官爸爸”們,他們像是道德不高尚,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似的,爭著搶著給自己的後代們爭取一點罵名。這種人尤有甚者,他們還要“雞犬升天、澤及子孫”,把子孫吃喝玩樂所需費用,趁有權時抓緊撈。這樣的“留錢不留德”的貪官,罪孽深重,禍延子孫!

知名的日本學者深見東州先生,視讀書為智慧與道德之源,他能熟練背誦《論語》,他有一句經典的座右銘就是“留德不留錢”。一般人能說出這樣的話來不容易,這樣的人不論他德性多高,至少他有這樣的表現,有這樣的行動,說明他已經是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了。

朱德同誌勤儉一生,臨終前隻存了不到一萬元錢。為了給他交清黨費,好友遵從他的遺囑,給他湊夠兩萬元錢,替他交了最後一次黨費。朱老總去世前對孩子們說:“我是一個無產者,我所用的東西都是公家的,死後我的東西一律上繳。我沒有什麼遺產,隻有讀過的馬列主義和毛主席著作,你們可以拿去學習。”朱德的晚輩們經常背誦他留下的一首詩:“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勤儉建國家,永久是真言。”這些話與這些事都充分說明了朱德同誌的品德高尚,他就是一個德高望重、值得後世子孫銘記的德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