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佛經中說:“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意思是說,人的一切外在形貌、境遇都是隨著心念的變化而產生的,心念善則麵善,心念轉則境轉。

要想理解這句話的內涵,還要從這樣一個典故說起:從前,有一個手藝高超的雕塑家,他非常喜歡雕塑夜叉及各種妖魔鬼怪的塑像,並且雕塑得惟妙惟肖。但是有一天照鏡子時,他突然發現自己的麵貌越來越醜了。“醜”並不是說膚色和五官改變了,而是指神情與神態變得狡詐、凶惡、古怪了,以至於他自己看到這個麵相也覺得有些可惡可怕。於是他遍訪名醫,均無法治愈。因為吃藥也好,整容也好,人世間的醫生誰也無法醫治五官之間的“關係”——無法醫治一個人愁眉苦臉,無法醫療“滿臉橫肉,凶神惡煞”。後來有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遊覽一座廟宇時,把自己的苦衷向廟中的長老說了。長老說,我可以治你的“病”,但不能白給你治,你必須為我先做一點活——雕塑幾尊神態各異的觀音像。雕塑家聽後接受了這個條件,由於觀音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就是慈祥、善良、聖潔、寬仁、正義的化身,雕塑家在塑造的過程中也不斷地研究、琢磨觀音的德行言表,不斷模擬觀音的心態和神情,達到了忘我的程度。他甚至有時相信自己就是觀音。半年後,他的工作結束了,同時,他驚喜地發現自己的相貌已經變得神清氣朗、端正莊嚴。他感謝長老治好了他的病。“不,”長老說,“你的病是你自己治好的。”此時,雕塑家已找到了原來“變醜”的病根——過去兩年,他一直在雕塑夜叉及各種妖魔鬼怪的塑像!

上麵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的外在麵貌、形態以及福報因果都是由內在心念決定的,也會隨著心念善惡而改變。縱使一個人麵帶凶相,如果能夠心生慈悲,也會逢凶化吉。反之,縱使一個人大富大貴,如果不知行善積德,經常起貪戀和憎恨的念頭,福相也會逐漸消失。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己身邊的朋友,當他的內心充滿喜悅與感激的時候,他的麵目是那樣鮮活生動;而當他心生貪念或憎恨的時候,他的臉是那麼猙獰、醜陋。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切身的感受,在我們心情很好的時候,周圍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見到的每一個人都是那麼美麗,小鳥的叫聲也變成悅耳動聽的歌聲,這時候一切好運都降臨到我們的身上,這時我們聽到的總是一些好消息。而在我們心情很糟的情況下,見到的一切都是那麼的令人生厭,即使美妙的音樂也變成了噪音,一切都是那麼糟糕,聽到別人說話,就想和別人吵架。這說明什麼呢?一個人心情的好壞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如此的不可思議,現在再去回味“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就不難理解了!

麵相是一麵鏡子,映照人的一切,透過“相由心生”這麵鏡子,我們不能止於省視他人,更要觀照自己。認識一個人,應從認清一張“臉”開始。麵對或陽光、或滄桑,或威嚴、或和藹,或驕狂、或靦腆等麵孔,我們不能簡單看美、醜,更要用心辨善、惡、真、假、忠、奸……不僅要看形貌,更要看神貌,看臉色、表情,看那肉臉深處的素養、氣質和性格。

林肯說過:“一個人在40歲之後,就應該對自己的長相負責。”也就是說,人在真正成熟之後,就應該具備調控心念的能力,進而改變自己的外在麵貌與人生境遇。

心相是麵貌的根本,心相是行動的映照,心相是善惡的分水嶺,心相是禍福的策源地……

一個真正成功的人,需要的不是攻城掠地的謀略,爾虞我詐的計策,而是內心的平和與淡定、強悍與充盈,一個人的心點亮了,整個世界也就點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