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輯 隨緣美在知足,自在過人生淡定看得失(1 / 3)

第12輯 隨緣美在知足,自在過人生淡定看得失

常言道:知足常樂。人生是否快樂,關鍵看你是否懂得知足。俗話說,“欲壑難填”,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滿足了一種欲望還會有更多的欲望滋生出來,欲望太多太高,則永遠得不到滿足和快樂。麵對著各種滿足不了的欲望,我們需要換一個角度去理解。隨緣美在知足,人生路上,不管成敗,都要學會對自己說:“知足常樂,適可而止,順其自然,無須苛求,無所欲也無所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才會獲得快樂,活出自在。”

不刻意強求,知足自然常樂

“知足者常樂”,出自《老子》中的一文:“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是大足矣。”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恪守這一箴言,一生平平安安、幸福美滿;也不知有多少人不以為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結果卻一生坎坷,多災多難……“不知足”是人的本性,“知足者常樂”就是針對人的這一“劣根性”所說的。

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人們為了追求更高的目標和享受而奔波忙碌、拚搏奮鬥這無可厚非。但是,社會和生活所能滿足欲望總是有限的。

一位哲人曾說過,人生苦惱的最根本原因就在於,每個個體因為它需要的多樣性,與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有限性形成了矛盾。這種矛盾是人生的矛盾焦點,這種矛盾存在於每個個體的身上,隻不過有些人的矛盾會表現得更突出、更尖銳、更激化。

人們的苦惱也來源於自身的欲望。有欲望、有需要並沒有什麼錯。人的這種非自足性、非完滿性會激發人的鬥誌,讓人奮發圖強,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可很多人錯就錯在明明對自己的現實生活不滿,不斷地追求、索取,以為這樣就能獲得快樂。

而快樂與知足有關,隻有知足後心境才能平和,待人才能慈祥,微笑才能自然。雖然一日三餐清茶淡飯,也能夠享受生命的天倫之樂。這種人生境界是整日泡在榮華富貴之中,而又永遠沒有滿足感的人所無法想象的。

一人在岸邊垂釣,旁邊幾名遊客在欣賞海景,隻見垂釣者竿子一揚,釣上了一條大魚,足有兩尺多長,落在岸上後,仍騰跳不止。可是釣者卻解下魚嘴內的釣鉤,順手將魚丟進了海裏。

周圍圍觀的人一陣驚呼,這麼大的魚還不能令他滿意,可見垂釣者雄心之大。

就在眾人屏息以待之際,釣者魚竿又是一揚,這次釣上的隻是一條一尺長的魚,釣者仍是不看一眼,順手扔進海裏。

第三次,釣者的釣竿再次揚起,隻見釣線末端釣著一條不到半尺長的小魚。圍觀眾人以為這條魚也肯定會被放回,不料釣者卻將魚解下,小心地放回自己的魚簍中。

遊客百思不得其解,就問釣者為何舍大而取小。

釣者回答說:“喔,因為我家裏最大的盤子隻不過有一尺長,太大的魚釣回去,盤子也裝不下,所以隻好要小的,其實小魚挺好,做起來也沒那麼麻煩呀。”

在現實生活中,“足”是暫時的,而“不足”卻是永恒的。如果一個人時時處處以“足”作為目標追求,那他得到的將是時時處處的“不足”。反之,如果一個人時時處處以“不足”對生活的事實予以理解和接納,那麼他對自己的感受反倒是時時處處是“足”的。

“足”和“不足”是對立的,但是,也是辯證的。知“不足”,所以,才知“足”;不知“不足”,所以,才不“知足”。“不足”,才可以知足;不知足,便總是“不足”。足不足是物性的,知不知則是人性的。以人性駕馭物性,便是知足;讓物性牽製人性,就是不知足。足不足在於物,非人力所為;知不知在於人,非貧富貴賤所左右。

1. 平淡者知足。人生最大的煩惱不在自己擁有得太少,而在自己向往得太多。莊子雲:“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就是說一個人的欲望多了,就缺少智慧與靈性。所以,一個人要時刻節製嗜欲,減少思慮,棄除煩躁,杜絕塵勞,省精保神,以平淡的心態對待生活的誘惑和幹擾,讓自己的靈魂安然於夢。但是,安守平淡,並不是不求進取,也不是無所作為,放棄追求,而是要以一顆平淡的心態來對待人生。

2. 儉樸者知足。“儉樸”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儉樸的生活方式使一個人的內心感到充實。有恬淡修養的人,他在物質上永遠感到滿足。所以,儉樸者時時都感到快樂,處處都覺得幸福。反之,物欲愈多,人想要享受和占有的欲望就愈大,隨之帶來的痛苦、煩惱也就愈多。

3. 惜福者知足。古人雲:人生在福中要知福。人生福實祿,都有定數。珍惜福分的人,福常有餘。暴殄天物的人,福常不足。隻有知道無憂無慮的生活來之不易,隻要知道還有人比自己生活得更辛苦,也就是俗話說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就是一種難得的福分。隻有這種心態,你才不會小看這一福分,也不會浪費這一福分,更不會養成奢靡頹廢的習慣。

宇宙萬物,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玄機,生老病死、貧賤富貴,太多事、太多時候是人力所不可及的。知足者當然知命,絕不貪得無厭,知道什麼都要適可而止,見好就收。所謂認命,就是承認和接受現實,絕不進行抗爭。所以一切不幸和苦難對知足者來說,都是一種必然,沒有什麼必要去痛哭流涕。與其怨天尤人,在痛苦思索中消亡,不如找到一個好的方法盡快地解脫自己、解脫痛苦,也許命運從此會有轉機。相信緣分、知足常樂,反映出一種理性的成熟,是一種長期生活閱曆的沉積和對人生的感悟。

八分哲學——適可而止,順其自然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刻意財追求有時不僅不能完美,反而讓你更惆悵。因此,知足常樂、適可而止、順其自然是人生的至理名言,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智慧和哲學。

人生就是充滿缺陷的旅程,從哲學意義上講,人們永遠不會滿足自己的思維、自己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水準,這就決定人類不斷創造和追求,假若事事都能做到十分,難道不是一種停滯嗎?哪裏還有追求的動力呢?人的欲念無止境,當得到不少時,仍指望得到更多。一個貪求厚利、永不知足的人,等於是在愚弄自己。貪婪是一切罪惡之源。貪婪能令人忘卻一切,甚至自己的人格。貪婪令人喪失理智,做出愚昧不堪的行為。因此,我們真正應當采取的態度是:遠離貪婪,適可而止,知足者常樂。

一生中我們想要得到的東西很多很多,可又有誰知道,當我們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某種東西,同時又失去了什麼呢?2000多年前的老子清醒地認識到人類貪欲自私的弱點,告誡世人千萬要注意,不要因追名逐利而喪身,要克製自己的欲望,“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順應自然,知足知止。要知道“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的道理,物極必反,過分的愛惜會導致極大的耗費,過多的斂取必定導致重大的損失,盛極而衰是已被曆史證明了的。所以,在名與利、得與失上,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明智的選擇,隻有這樣,才可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你的生命、名聲、利益才可以長久。

有一個小孩,大家都說他傻,因為如果有人同時給他5毛和1元的硬幣,他總是選擇5毛,而不要1元。有個人不相信,就拿出兩個硬幣,一個1元,一個5毛,叫那個小孩任選其中一個,結果那個小孩真的挑了5毛的硬幣。那個人覺得非常奇怪,便問那個孩子:“難道你不會分辨硬幣的幣值嗎?”孩子小聲說:“如果我選擇了1元錢,下次你就不會和我玩這種遊戲了!”這就是那個小孩的聰明之處。的確,如果他選擇了1元錢,就沒有人願意繼續和他玩下去了,而他得到的,也隻有1元錢!但他拿5毛錢,把自己裝成傻子,於是“傻子”當得越久,他就拿得越多,最終他得到的,將是1元錢的若幹倍。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妨向那“傻小孩”看齊——不要1元錢,而取5毛錢。而更多的人在社會上,卻常有一種不拿白不拿,不吃白不吃的不知足。對於人生、事業的追求,有人把適可而止與遺憾看成是對等的。其實,一個人隻要是按照自己所能承載的度適可而止的話,那便沒有什麼遺憾。

人生有很多的風景,但並不是每一處你都能夠擷取,適可而止是一種大智慧。適可而止說的就是一個度,過了這個度就與原本的意願相違背了。

適可而止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睿智。人要奮鬥,要進步,但適可而止會讓我們明白在哪裏是需要止步的。學會停止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也是對生活的珍視和負責。每個人的生命和能力都有自己的極限,超過這個極限可能就會適得其反。不顧自己所能承受的能力而一味地勇往直前,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人的生命隻有一次,和生命相比,無論怎樣的高度都是次要的,正確地估價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適可而止,才能描繪出人生最美的圖。

有個年輕人問洞山智者:“如何回避寒暑?”洞山答道:“何不向無寒暑處?”年輕人又問:“如何是無寒暑處?”洞山又答:“寒時寒殺闍黎,熱時熱殺闍黎。”

洞山智者最後的一句話的意思是:“寒冷時徹底與寒冷打成一片,炎熱時徹底與炎熱渾然合一。”猛一聽這話,覺得很玄乎,細究之下,明白一點其實就是“順其自然”。

人生之旅,不知要過多少個寒暑,其實天氣的寒暑易過,真正難過的倒是我們事業、生活、感情、學業等方麵的“寒暑”。並且上天之造華弄人,注定每個人往往不可能終其一生都是一馬平川、一生坦途的,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要真正地認識生命、認識人生,作出最大的對策,那就是用洞山智者所悟的理——“順其自然。”

智者說要與炎熱、嚴寒渾然一體,要“順其自然”,也即炎熱時享受炎熱的樂趣,寒冷時享受寒冷的樂趣。人生之旅,成功時就分享成功的喜悅,失敗時就享受失敗的樂趣,摒棄痛苦與絕望,時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與活力,保持一種恬淡快樂的心情,保持一種無欲無求,無拘無束,無掛無礙的上好心境,成也是成,敗也是敗,做自己願意做的事,吃自己愛吃的飯。如此心境,如一的境界,何等灑脫,何等自在。

讓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隨風飄散

生活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你所應承受的痛苦與他人也無太大差別。當你覺得自己被實實在在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頭暈眼花時,為什麼不卸下生命中那些不能承受之重,還自己一個輕鬆的人生呢?

一位哲人曾說過:“你來到人世間,要想活得瀟灑,活得自在,活得快樂,應該有一種樂觀向上的情懷。”有了樂觀的情懷,麵對任何危難就都不會恐懼、不會憂鬱、不會煩惱了。

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覺得自己被實實在在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著名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有一句名言:“承受生命之重。”實際上絕大多數人不堪承受生命之重,因為他們被占有物質財富——好房、名車、高收入、高開銷等欲望折磨得疲憊不堪。其實,物質財富並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重要。有許許多多的人是在令人難以察覺的絕望狀態下生活的。這在工業化程度較高的西方國家,情況尤其嚴重。美國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和埃德·迪納已經證明,物質財富是一種很差的衡量快樂的標準,人們並沒有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而變得更加快樂。

我們總是把擁有物質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壞看得過於重要,用金錢、精力和時間換取一種有目共睹的優越生活,卻沒有察覺自己的內心在一天天枯萎。事實上,隻有真實的自我才能讓人真正地容光煥發,當你隻為快樂的自己而活,而不在乎外在的虛榮,快樂幸福感才會潤澤你幹枯的心靈,就如同雨露滋潤幹涸的土地。我們需求得越少,得到的快樂就越多。

我們卻常常會有一種擠壓感,一種身居哪裏都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擠壓。不合時宜的感覺處處為難我們,迷亂了我們對生活的憧憬和熱愛。一天天變化的人,一天天變化的社會環境,讓我們覺得有些措手不及,我們渴望輕鬆和快樂,可是卻往往找不到通向輕鬆和快樂的通道,隻有沉重的感覺如影相隨地跟著我們。

有時我們的內心充滿了緊張壓抑感,是因為我們對不可預知的未來充滿了憂慮和恐懼,總擔心有什麼災難會突然降臨到我們頭上,俗話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這就是說,現實要比人們想象的複雜得多,有時並不是你所遭遇的環境使你受到挫折,而是由於你自己的想象。

一個青年背著個大包裹千裏迢迢跑來找無際大師,他說:“大師,我是那樣的孤獨、痛苦和寂寞,長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極點;我的鞋子破了,荊棘割破雙腳;手也受傷了,流血不止;嗓子因為長久地呼喊而喑啞……為什麼我還不能找到心中的陽光?”

大師問:“你的大包裹裏裝的什麼?”青年說:“它對我可重要了。裏麵裝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時的煩惱……靠它,我才能走到您這兒來。”

於是,無際大師帶青年來到河邊,他們坐船過了河。

上岸後,大師說:“你扛上船趕路吧!”

“什麼,扛上船趕路?”

青年很驚訝:“它那麼沉,我扛得動嗎?”

“是的,孩子,你扛不動它,”大師微微一笑,“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這些對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華,但須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負重。”

青年放下包袱,繼續趕路,他發覺自己的步子輕鬆而愉悅,比以前快得多。

原來,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其實,人這一生能得到什麼呢?隻有過程,隻有注滿在這個過程中的心情。所以,一定要注滿好心情。既然失敗已經無可挽回,為什麼不將注意力轉移開來,將自身的強烈痛苦化為永恒的美好。何必苦苦執著於那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物上,而堅持做一個可歌可泣的悲劇英雄?

樂觀的態度是孤獨沙漠中的駝鈴,是清澈消息中的一位遊動的魚,是嘈雜亂世中一處安靜的避所。它教會我們在痛苦中享受生活,在浩瀚無垠的生命的長河中體味生命的真諦。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