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讓皇帝魂牽夢繞的石榴裙(2 / 3)

那段日子,身著白色孝衣,淒然駐守在劉鄩墓前的王氏,儼然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讓許多人望而卻步。據說,在此期間,許多權貴之人都紛紛想要再娶王氏,但都被她謝絕,直到認識李嗣源後,王氏才心甘情願地脫下孝衣,再為人婦。

當時,李嗣源剛剛失去妻子夏夫人,因此想要再尋佳偶。於是,曾對王氏略有耳聞的安重誨便向李嗣源推薦了王氏。此時,李嗣源雖然因屢立戰功而名聲顯赫,但他卻大字不識,所以對於博學多才且樣貌出眾的王氏十分滿意,他想盡了一切辦法討得了王氏的同意,將其娶回家中。

嫁入李家後,王氏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籠絡人心,她將前夫劉鄩留給她的財產全數分給了後宮中的嬪妃們,使得大家都對這位美麗又大方的女人產生了好感,即使她備受李嗣源的寵愛,也沒有人忍心去忌妒她。此外,王氏的到來,對李嗣源以後的人生,也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盡心盡力做好賢內助

由於精通文史,王氏很快就發現了丈夫李嗣源處境的危機。當時,同為李克養子的李存勖,由於在攻打後梁的戰爭中取得了顯赫的戰功,對李嗣源稱帝表示不滿。王氏便時常勸誡李嗣源,要學會自我保護,不可與軍隊分離,以免被人趁機殺害。

事實上,已經登上帝位的李嗣源,對李存勖的存在也的確如芒在背。李存勖先是殺死了大將郭崇韜,後又多次對李嗣源發難。幸而李嗣源時刻謹記王氏的忠告,再加上官員李紹宏的保護,才得以幸免於難。

此後不久,借助叛軍的勢力,李嗣源在河北稱帝,公然與李存勖宣戰。此時,曾在王氏的諫言中受益的李嗣源又主動向妻子請教。王氏認為,河北不具有戰略優勢,她建議丈夫先下手強攻,主動出兵攻占洛陽。

在王氏的提議下,李嗣源率領大軍主動出擊,準備跨過黃河,先入駐開封,再攻洛陽。值得慶幸的是,在李嗣源出兵後不久,洛陽城內便出現了叛亂,禁軍統領郭從謙率軍攻入了李存勖的宮中,推翻了他的統治。李嗣源趁機攻占了洛陽,隨後又平定了叛亂,最終奪取了皇位,成為了後唐的第二位皇帝,廟號明宗。

據了解,李存勖之所以會被趕下政台,與他稱帝後昏庸的統治有直接的聯係。他稱帝後,覺得大局已定,便開始沉浸在奢華無度的享樂生活之中,不僅無心朝政,而且還偏袒伶人,助長伶官的勢氣,導致其他官員怨聲載道,百姓也是民不聊生。

在李嗣源登基稱帝後,王氏以此為鑒,便向丈夫提出應該減免苛政,撤銷了一些有名無實的機構,以免重蹈李存勖的覆轍。李嗣源再次接受了王氏的意見,勤政愛民,使後唐在他的統治下呈現出了五代時期難得的平靜。

王氏儼然成為了李嗣源的賢內助,從而奠定了她在李嗣源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她從來不主動邀功請賞,李嗣源想要立她為後時還婉言謝絕。她說自己並不看重皇後這個名號,而且已故的夏夫人是李嗣源的原配,並為他育有兩個兒子,此外夏家在宮廷中的勢力也不可小覷,所以理應先追封夏夫人為皇後,以此來鞏固李嗣源與其子之間的關係,收攏夏家官員的心。

王氏淡泊名利、能識大局的做法,一方麵讓李嗣源心悅誠服,另一方麵也再次樹立了她在後宮嬪妃及官員們心中的美好形象。因此,在皇後之位虛置三年後,官員們便主動向李嗣源提出,應該立王氏為後。不過這一次,王氏卻依然拒絕,而是將曹淑妃推上了後位。

曹淑妃曾是夏夫人的侍女,夏夫人死後被留在宮中,成為了一名妃子。王氏以曹夫人一直在照顧夏夫人的兩個兒子為由,建議應立她為後,此舉讓曹夫人深受感動。據說當初淑妃之位,就是王氏讓給自己的,現在又大度地將自己推上了皇後的位置,因此曹夫人在被立為皇後之後,便對王氏說:“我身體不好,不能太過勞累,所以以後後宮中的事務,妹妹可以替我做主。”

身在爾虞我詐的後宮之中,能夠做到與世無爭,實屬不易,需要有容乃大的胸懷。王氏做到了這一點,這使她的一生幾乎沒有任何敵人,同時還積累了許多恩德,所作所為深得人心,後宮井然有序。

也正是這些,李嗣源對王氏更加寵愛,對她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百依百順,因此就連王氏與劉彠所生的兩個二子也都被加官進爵。李嗣源病重之際,甚至國家政事也常常采納王氏的意見。

這樣一來,雖然王氏沒有做上皇後之位,得到皇後的稱號,但實際上卻早已擁有了許多實權和地位,而且顯然要比皇後還要高。其身份的重要性,恐怕難以言喻。

朝代更替,泰然相對

李嗣源的統治雖然深得人心,但仍有一些人窺探著他的皇位。例如在公元933年,李嗣源的次子李從榮就率兵發動了一次戰亂。雖然這次叛亂最終被平定,李從榮被誅殺,但同時導致年過花甲的李嗣源一病不起,很快便離開了人世。

隨後,南唐的統治也陷入了難以挽回的危機之中,皇帝之位被爭來奪去,先是李嗣源的第五子李從厚即位,但在登基僅4個月就被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替代。三年後,李從珂又與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目成仇。

李從珂和石敬瑭原本都是李嗣源的得力助手,但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李從珂奪得皇位後,也容不下石敬瑭的存在,最終導致石敬瑭與其反目。最終,在契丹君主耶律德光的幫助下,石敬瑭打敗了李從珂,推翻了後唐的統治,建立了後晉。

也許是因為善良、賢德的美名在外,因此無論是李從厚,還是李從珂,亦包括後晉的開國之君石敬瑭,都對王氏十分尊敬。尤其是石敬瑭,不僅厚待王氏,而且還為她的養子李從益封官,甚至是遷都汴梁之時,也招王氏和李從益母子一同隨行。因此,雖然經曆了朝代更替,但王氏卻奇跡般的沒有受到絲毫影響。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石敬瑭去世後,其養子石重貴即位,並與契丹公然反目,最終落敗,導致耶律德光的大軍攻占了汴梁。但即便如此,王氏依然沒有受到迫害,反而被耶律德光看重,想要封李從益為彰信軍節度使,不過卻被王氏婉言謝絕。之後,王氏便帶著自己的兒子返回了洛陽。

耶律德光占領汴梁後,由於遼兵肆意掠奪,導致城內的民怨四起,叛亂頻頻,不勝其擾的耶律德光隻能假借天氣炎熱為由北歸,僅留下諸部之長蕭翰獨自鎮守在汴梁。此時,後漢高祖劉知遠聽聞耶律德光的大軍已經北歸,便立即想要出兵攻占汴梁。

得到後漢高祖想要出兵的消息,蕭翰為了增加號召力,便逼迫王氏的兒子李從益做了傀儡皇帝。王氏母子是亡國之後,沒有權力與人對抗,王氏頓感大難臨頭。她阻止了兒子想要防守的舉動,並親自修書給劉知遠,表示會歡迎他的到來。

但是,對於王氏的禮讓和明智,後漢高祖劉知遠卻沒有領情,他以李從益原本想要出兵抵抗為由,派人斬殺了王氏母子,結束了王氏跌宕起伏的一生。王氏死於公元951年,相傳那一年她42歲。

在動蕩不安、朝政跌換的五代時期,王氏的存在無疑是個傳奇。她被譽為五代十國的第一美女,擁有“花見羞”的美譽。但是,王氏令人們念念不忘的主要原因,不在於天生麗質的外表。身在爾虞我詐的後宮之中,能夠做到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實屬不易。然而,王氏卻做到了這一點,這使她的一生幾乎沒有任何的敵人,同時還積累了許多的恩德,奠定了她與眾不同的人生。

也正是這些恩德,使她在朝代更替的鬥爭中一次次化險為夷,是五代時期多個朝代興衰的見證者。如她見證了後梁、後唐和後晉三代的興衰,同時還目睹了後漢的建立。麵對這一切,王氏始終淡然而視,所表現出的沉著與冷靜,令人訝異與欽佩。

唯一讓人覺得遺憾的是,因為生不逢時,王氏最終成為了朝代更替的犧牲品。但是對於一個最初出身於平民的女子來說,她能先後得到了多位五代時期重要皇帝的賞識,完全可以算是一個很大的奇跡了。

“淑妃王氏,邠州餅家子也,有美色,號‘花見羞’。”“淑妃王氏,許王從益之慈母也。”——(北宋)歐陽修:《新五代史》

4 南唐後主李煜皇後(大周氏)

——天姿國色的一代才女

大周氏(公元936~965年),名娥皇,南唐廣陵(今揚州)人,史書上說她“通書史,善歌舞,尤工鳳蕭琵琶”,且“有國色”,為南唐時期宰相周宗之女,南唐後主李煜皇後,諡號“昭惠國後”。

公元953年,18歲的娥皇與南唐後主李煜成婚,後李煜繼承其父李璟之位,周娥皇被立為國後。後來,其妹妹周薇因與姐姐同樣才貌雙全,被李煜納入宮中,故後人稱周娥皇為大周,其妹為小周。

擁有天姿國色的周娥皇既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後,也是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並因此而邂逅了一段長達10年的愛情。她是南唐後主李煜眾多文學作品的靈感來源,並成功恢複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使後人們在傳誦這些詩詞歌賦時,也記住她的名字——周娥皇。

與子偕老長相思

中國封建王朝時期的婚姻,通常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並且講究門當戶對。作為南唐中主李璟的兒子,李煜的婚姻自然也深得其家人的重視,無法自己做主。經過一番精心的挑選,李璟選中了宰相周宗的長女作為兒媳的最佳人選。

周宗不僅是南唐的開國功臣,並且在為人處世和經商之道方麵都有不錯的成績,集權勢和富貴於一身。而周宗的長女,即周娥皇,也是美名在外。她不僅是天姿國色,而且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均樣樣精通,可謂是不可多得的才女。

於是,在李璟的安排下,李煜與周娥皇於公元953年結為夫妻。而在此之前,周娥皇與李煜從未謀麵。不過,令她欣慰的是,父母完全自主的安排,卻機緣巧合地促成了一段美滿的婚姻。

洞房之夜,李煜與周娥皇首次相見,竟然一見鍾情。在李煜挑開周娥皇的紅蓋頭時,便立即對這個妻子產生了深刻的愛意,隻見她雙目清澈、櫻桃小嘴、發髻如雲、素手纖纖、舉止優雅,從頭到腳皆完美得無可挑剔。

與此同時,周娥皇也對李煜的俊秀的長相和溫文爾雅的性格十分滿意,二人情不自禁地雙手緊握,彼此凝視,卻相對無言,最後還是李煜深情款款地說了一句“與子偕老”,這段婚後定情有了一個完美的開始,並因此而傳為佳話。

也許很多人都會認為一見鍾情的感情不牢靠,很容易就會改變,但李煜與周娥皇卻是例外。婚後,由於兩人都精通音律,喜愛詩詞歌賦,因此他們的感情不僅沒有衰減,反而日益濃厚,很快便到了難舍難分的地步。

有一次,周娥皇獨自回娘家省親,短短幾日,卻令李煜度日如年,並在孤枕難眠之際,寫下了一首《長相思》。作品分為上闕和下闕兩部分,上闕為“雲一渦,玉一梭,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主要描寫娥皇在臨走之前的裝束和神態;下闕為“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表達了李煜在深夜觸景而生的思念之情。這首小詞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盡展濃濃的相思之苦,並因此而被後人爭相傳誦。

除了《長相思》以外,李煜還有一首代表作品《一斛珠》也表達了他與周娥皇之間的真摯愛情。這首詞的全文為:“晚妝初過,沉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羅袖裛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該詞不僅讚譽了周娥皇的美貌,而且也將她可愛、頑皮的一麵記錄了下來。

據說,在創作《一斛珠》的那天,李煜和周娥皇同樣像往常一樣,對酒當歌。酒過三巡,周娥皇略有醉態,一張小臉白裏透紅,嫵媚動人,令李煜久久地挪不開視線。麵對癡癡凝視著自己的丈夫,周娥皇頓生頑皮之心,她將一團紅絨線嚼在口中,並輕輕唾在了李煜的身上,動作天真淘氣,頗有打情罵俏之意,二人都情不自禁地笑了出來,夫妻情誼也瞬間倍增。於是,李煜立即提筆創作了《一斛珠》。

夫妻共譜《霓裳羽衣曲》

精音律的周娥皇對琵琶可謂是情有獨鍾,並且可將琵琶彈奏得溫婉動聽、餘音繚繞,這對愛好音樂的李煜來說,無疑是一個馴夫“殺手鐧”。

有一次,李煜的父親李璟過壽,周娥皇便獻上了自己最拿手的琵琶彈奏作為賀禮。其表演讓李璟大為讚賞,立即將他收藏的一具用漢朝末年著名的文人和學者蔡邕的焦桐製造的琵琶送給了周娥皇。

這具琵琶不僅造型精美,而且音質也十分動聽,稱燒槽琵琶,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寶貝。再加上是公公李璟所賜,因此深得周娥皇的喜愛,幾乎隨時都會帶在身邊。而且在周娥皇病危之際,她還委托李煜將燒槽琵琶與其母遺留下的一件玉環與她一同陪葬。

周娥皇不僅能夠將琵琶彈奏得娓娓動聽,而且她的舞藝也十分超群,她經常在自己的寢宮中舉行歌舞會。同時為了與李煜共舞,她還常常會即興作曲,從而為南唐時期音樂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很多的貢獻。

尤其是在李煜成為國主之後,周娥皇也隨之成為了國後,她的生活更加富足、奢華。於是,她開始費盡心思地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

周娥皇首先創造出了宮樣新妝或北苑妝,在穿著和妝扮上都煥然一新,將自己打造得超凡脫俗。這些新穎的妝扮不僅讓她得到了丈夫李煜更多的寵愛,同時也被其他後宮佳麗們爭相效仿,引領了一場流行時尚。

除了妝扮自己以外,周娥皇還對自己的寢宮也進行了親手裝潢。據了解,由於不喜歡煙火的味道,所以周娥皇便在自己寢宮的牆壁和藻井上鑲嵌了大量的明珠,通過明珠反射的月光來代替火燭,使室內不僅如同白晝,而且還光怪陸離、神秘異常。在加上多種名貴的香料的使用,從而使周娥皇的寢宮終日富麗堂皇、芳香四溢。

如此優美的生活環境,周娥皇也懂得如何充分利用,她時常召集後宮的佳麗們一起在自己的寢宮中舉行歌舞會。舞會場麵宏大、熱鬧非凡,有時候甚至通宵達旦,也無法讓人玩到盡興。這一點我們從李煜的《玉樓春》和《浣溪紗》中就可以體會出來,這兩首詞都是以舞會為題材的。

在周娥皇組織的各種舞會中,以霓裳羽衣舞會最多。而提到霓裳羽衣舞會,就不得不提著名的《霓裳羽衣曲》。這首曲子最初是從西涼傳入的法曲,後被唐玄宗李隆基潤色成了一首大型舞曲。據說,唐朝著名的紅顏楊貴妃就十分喜歡舞《霓裳羽衣曲》,從而進一步提升了這首曲子的知名度。不過,安史之亂後,由於種種原因,《霓裳羽衣曲》逐漸失傳,隻有一些殘破不全的曲譜保存了下來。這期間,也曾有一些來自於宮廷或民間的樂人試圖對《霓裳羽衣曲》進行修複,但都沒有如願。

然而,在周娥皇和李煜的共同努力下,《霓裳羽衣曲》最終被恢複了原貌,這對夫妻在音樂方麵的造詣由此可見一斑。此後,周娥皇又親自召集宮娥,親自指導,完成了霓裳羽衣組舞的編排。由於付諸了自己和丈夫的心血,因此霓裳羽衣舞會也令她最為青睞,經常在其寢宮中精彩上演。

一病不起玉終毀

李煜在成為南唐後主之後,也曾想要專心於國事,但卻有心無力,加之南唐有長江作為天塹,並不容易被攻陷,因此李煜很快便放下了國事,繼續與周娥皇一起沉浸在歌舞升平的世界之中。

公元964年七夕之夜,李煜一時興起,在碧落宮內精心布置了一個模擬的月宮天河,並招攬了眾多歌伎,讓她們扮成仙女,在模擬的月宮中彈奏《霓裳羽衣曲》。

此情此景,讓周娥皇讚歎不已,她說:“陛下的思維真是巧妙,這樣一布置,使這裏與廣寒宮分毫不差,如果嫦娥看到,一定也會下凡來參加這場盛會了。”

但李煜卻說:“嫦娥雖然已經成仙,但獨自居住在月宮,怎麼比得上凡間的我們這樣相互恩愛、日夜歡樂呢?”此話讓周娥皇聽得十分開心,於是便與李煜開懷暢飲,直至天明。

也許是由於飲酒過量,亦或許是因為受了夜風,在七夕夜的第二天,周娥皇就病倒在床上。盡管李煜派來了最好的禦醫,開了最貴的藥物,並且親自為生病的周娥皇端水送藥,甚至常常日夜陪在妻子的身邊,衣不解帶,但周娥皇的病卻始終都未見好轉。

這不僅讓李煜十分擔憂,而且就連周娥皇年僅4歲的小兒子李仲宣也甚是著急。有一天,小仲宣學著其他人的做法,獨自到佛堂為母親祈禱。但卻意外地受到了驚嚇,沒過幾天便離開了人世。

仲宣的夭折原本被李煜隱瞞了下來,但最後仍然傳到了周娥皇的耳裏。兩個兒子都是周娥皇的掌上明珠,尤其是小兒子仲宣,不僅樣貌俊朗,而且聰明懂事,深得周娥皇的寵愛。所以仲宣的突然離世,對於周娥皇來說可謂是致命的打擊,導致她的病情迅速加重,更加沒有了康複的希望。

正所謂禍不單行,愛子的離世已經令周娥皇傷心欲絕了,偏偏此時,她還發現自己的妹妹周薇也來到了宮中,而且已經居住數日。聰明的周娥皇立即便猜出了妹妹與丈夫產生了新的感情,頓生醋意,這無疑對她的病情更為不利。

此事在南宋詩人陸遊的《南唐書·昭惠傳》中曾有記載,而且在周娥皇去世四年後,其妹妹周薇也被冊立為李煜的國後,可見周娥皇的懷疑並不是無中生有,其妹妹與李煜的關係確實非同一般。

雖然懷疑丈夫已經移情別戀,但在彌留之際,周娥皇仍然對李煜說:“我覺得自己很幸福,能夠嫁到君家,得到了君長達10年的恩愛,這對於一個女子來說,已經十分榮耀了。唯一遺憾的隻是我將要死去,所以以後也不能再報答你的恩德了!”之後,周娥皇又親筆寫下了遺書,要求進行薄葬。而且在臨死前,她還強打起精神,為自己梳妝打扮,並將一塊玉含入口中,才最終躺在床上,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從這件事上人們可以體會到,周娥皇對自己的要求極高,就連離開人世都力求完美。

周娥皇去世後,因為悲傷再加上些許的愧疚,使得李煜“為伊消得人憔悴”,一直都無法從悲痛中解脫出來,並寫下了許多感人肺腑的詩篇。與此同時,李煜還不顧周娥皇的臨終遺言,為她舉行了盛大的葬禮,並親自寫下了一篇祭文,命人刻在了周娥皇的墓碑上,署名鰥夫煜。情真意切,令人稱羨。

李煜之所以專情於大周,與她的優秀是分不開的。大周生得天姿國色,才情不俗,又擅於妝扮自己,還懂得投其所好,經常同李煜一起研究詩詞、音樂和舞蹈,既得到了皇帝的寵愛,又享受到了愛情的甜蜜。

而對於一國之君的李煜來說,能夠專情於一個女子長達十年的時間,也是一件十分難得的事情。周娥皇病重之際,李煜無法再與其吟詩作賦、把酒言歡,甚是想念,所以他將感情轉移到來宮中探望姐姐的小周身上。盡管如此,李煜也並沒有將大周丟在一邊,反而更加細心地照顧。可見李煜對大周後的感情,並沒有因為小周的介入而減少,這對於一個女人來說,也可以算是一件極其榮耀的事情了。在大周去世後,李煜“為伊消得人憔悴”,久久不能釋懷,四年後才將小周立為了新後,足見對其思念之深。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大周和小周畢竟是親姐妹,兩人在一些方麵有許多相似之處,對小周的喜愛恰是順其自然、愛屋及烏的表現。據了解,雖然小周在嫁給李煜後,也得到了極端的寵愛,但兩人的感情卻始終都不及李煜和大周。所以也可以說,李煜和大周的愛情,是罕見的,也是不可複製的。

大周雖然沒有陪伴愛人走完整個人生,這讓她在臨死前都覺得十分遺憾,但從另一個角度,這也是一件頗為幸運的事情。李煜最終成了亡國之君,在此期間,小周曾多次慘遭趙光義染指,並在李煜死後不久便也被迫自殺。而此時,大周早已離開人世多年,她沒有見到愛人的悲慘下場,沒有經曆亡國之痛,反而帶著許多美好的回憶離開,這都可謂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後主昭惠周後,通書史,善歌舞,尤工鳳蕭琵琶。”唐朝盛時,霓裳舞衣曲為宮廷的最大舞樂章,“亂離之後,絕不複傳,後(大周後)得殘譜,以琵琶奏之,於是開元天寶之餘音複傳於世。”——(南宋)陸遊:《南唐書·昭惠傳》

“侁自肩如削,難勝數縷絛。天香留鳳尾,餘暖在檀槽。”——(南唐)李煜:《書琵琶背》

“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南唐)李煜:《浣溪紗》

5 明憲宗朱見深寵妃(萬貞兒)

——內心陰險的笑麵狐狸

萬貞兒(公元1428~1487年),祖籍為青州諸城(今山東益都縣一帶)人。她4歲入宮,從一名小宮女一步步向上攀爬,最終成功俘虜了明憲宗朱見深的心,與這位與她相差19歲的小皇帝創造了一段名副其實的姐弟戀。

萬貞兒的父親萬貴原是縣內的一名小官,後因犯罪被發配霸州(今河北霸縣),這開啟了萬貞兒在皇宮中的曆程。有關萬貴妃入宮的過程,一說是由於她父親犯罪而波及妻子兒女,使得貞兒按律被迫入宮為奴;另一種說法則是萬貞兒的父親想要為自己留一條後路,所以才托付同鄉把女兒送進皇宮當宮女,期盼著女兒能夠幸運地得到皇帝的寵幸。

不管萬貞兒入宮究竟是何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她的確正式成為了一名宮女。由於自幼在宮中長大,並憑借著聰明伶俐得到了明宣宗皇後孫氏的喜愛,從而培養出了萬貞兒不可一世的性格,也讓她見慣了後宮之中的爾虞我詐,為其日後的惡劣行徑埋下了禍根。

在萬貞兒美麗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勃勃的野心。不過,或許是因為內心太過險惡,因此她一生都沒能實現登上皇後之位的夙願,她唯一的成功就是得到了明憲宗朱見深的愛。盡管這段愛情因年齡和地位的懸殊而顯得有些不合常規,但明憲宗對她的那份真摯之情,卻也足以令人稱羨。

從小宮女到貴妃

萬貞兒與朱見深,一個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一個是身份卑微的宮女;一個寬容大度,一個內心險惡。兩個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物為什麼能夠走到一起,並產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戀情呢?

在敘述萬貞兒的風雲人生之前,我們要先來了解一下明憲宗朱見深。這位皇帝自幼便經曆了皇室的多次動蕩,先是在他二三歲時發生了“土木之變”,其父親英宗朱祁鎮淪為戰俘,皇位也被他的叔父明代宗朱祁鈺繼承。此後不久,朱見深的太子身份被廢除,改封為沂王。直到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南宮複辟”事件發生後,朱見深的父親英宗被重新擁立為帝,其太子的身份才得以恢複。在經曆這些大起大落之時,始終陪伴在朱見深身邊的人,有其生母周貴人和汪皇後,同時還有他的貼身侍女萬貞兒。

據記載,萬貞兒在明憲宗2歲時被皇太後孫氏安排照顧這位皇太子,但在此之前,萬貞兒便與時常到皇太後寢宮的小見深有過多次接觸。她深知朱見深的未來不可小覷,所以就在不知不覺中和他建立了不同尋常的關係。而在成為皇太子的貼身侍女後,萬貞兒對朱見深的關心和照顧更是無微不至,使自己在太子幼小的心靈中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與此同時,隨著朱見深年齡的增長,萬貞兒在他身邊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斷發生著改變。起先她是保姆,在朱見深麵前雖然以姐姐自居,但所作所為卻猶如母親,對太子嗬護備至。後來在朱見深逐漸長大成人後,萬貞兒又將她對太子宛若母親一般的愛悄悄轉化成了情人之間的愛戀,並充當起了朱見深性與愛的導師。萬貞兒所做的一切,正好滿足了少年太子對情愛的渴求。這兩個人,一個情竇初開、年輕氣盛,一個雖然已經年近30,卻風韻猶存、充滿心機,且仍是處女之身,所以他們很快便墜入情網,並有了肌膚之親。

在成為太子的第一個女人後,萬貞兒覺得自己離成功又跨進了一大步,她認為隻要牢牢抓住皇太子的心,就一定能夠最終登上皇後的寶座。然而這一次萬貞兒似乎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站在皇太子背後那些人的力量。她雖然在皇太子的心中占據了不可磨滅的地位,但一方麵由於身份卑微,另一方麵則因為與朱見深在年齡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她一手創造的與太子的戀情遭到了除朱見深以外所有人的反對。讓萬貞兒更加失望的是,麵對其他人的反對,朱見深雖然十分不滿,但也並沒有為自己的愛情據理力爭,其原因與這位皇太子謙虛、謹慎的性格有很大關係。

據說,明憲宗朱見深自幼便具有寬容、謙遜的性格。如在他10歲左右,其父複辟成功,推翻了明代宗朱祁鈺的統治,同時也結束了朱見深這位叔父的生命。由於當時宮中有一條君王去世需要宮女嬪妃陪葬的規矩,因此朱祁鈺的離世便危及到了後宮眾多嬪妃的生命,其中也包括曾陪伴過朱見深的汪皇後。得知這一消息後,朱見深不僅主動為汪皇後求情,免除了她陪葬的厄運,並且在登基時還特意廢除了宮女嬪妃為已故君王陪葬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