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皇宮裏屈死的冤魂
宮門一入深似海,後宮曆來是深不可測的淵冥,處處皆為凶險之地,行錯一步就生不如死。嫁禍、下毒、栽贓、誅殺……有多少爭風吃醋、權傾朝野的寵妃,就有多少含怨屈死的冤魂。
1 西漢武帝劉徹皇後(衛子夫)
——遭陷害含冤自殺
衛子夫(?~前91年),西漢平陽(今山西臨汾)人,漢武帝劉徹的第二任皇後,大司馬大將軍衛青是她的弟弟,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是她的外甥,生有一男三女。
衛子夫出身卑微,母親衛媼是平陽侯曹壽家的女奴,父親鄭季在平陽侯府供職,兩人通奸生下三男三女。後來,容貌漂亮的衛子夫被曹壽送給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做婢女,並成為府中的歌舞伎。
“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是漢武帝時期廣為流傳的歌謠,敘述了衛子夫從歌女到皇後,一人得誌,全家富貴的傳奇。但是,這位深受帝王寵愛、顛覆“重男輕女”觀念的女子,結局卻是無限淒涼,兒女被誅殺殆盡,自己被廢皇後封號,在絕望中自殺身亡。
幸運進宮,卻遭“冷藏”
衛子夫不是由漢武帝充斥後宮時由選美入宮的,她在平陽公主家做女婢時,巧遇漢武帝來訪。她以光豔奪人的外貌、嬌柔動人的舞姿照亮了漢武帝的眼睛,遂被臨幸,並帶入西漢皇宮中。
俗話說“好事多磨”,對漢武帝滿懷著希望與柔情的衛子夫被漢武帝帶進宮後並沒有備受寵幸,甚至被冷落在後宮深院中。這是因為在她麵前,擋著一座大山——皇後陳阿嬌。
漢武帝和陳皇後兩小無猜,青梅竹馬,感情很深。但陳皇後卻恃寵驕橫,經常阻礙漢武帝臨幸其他宮女。當初,衛子夫剛到宮門,武帝攜她下車時,陳皇後就曾鳳眼含威地衝著武帝嬌喝道:“你好大的膽子!你隻管風流快活,我要回母親那裏告狀去!”
衛子夫站在那裏,不知道該往何處去。沒想到,漢武帝幾步跑到陳皇後前麵,說:“阿嬌,都是我錯了,你別生氣!有什麼話好好說。”隨後轉身喝道:“把她帶下去吧,住到偏宮。”
陳皇後為什麼這麼霸道?漢武帝為什麼對她言從計聽。這是因為,漢武帝劉徹是景帝與王夫人的兒子,本沒有希望即位。正是在阿嬌母親長公主的策劃和扶持下,他才有幸被立為太子,並逐漸坐穩了皇位。
自從進入宮中,衛子夫便再也見不到漢武帝的身影,她心情十分沮喪,常常以淚洗麵,寂寥度日。一年後,因宮女過多,大約有一萬多人,漢武帝決定放回一批宮女到民間。衛子夫主動請求出宮。
宮女出宮時,一一晉見漢武帝,衛子夫一見到漢武帝,想起人是情非,不禁淚如雨下,這也引起漢武帝回憶和眷念,當即留下了衛子夫,並對她情深意濃、寵愛有加。
原來,開始時漢武帝礙於長公主在朝中的勢力,不得不對陳皇後處處忍讓。但時間長了,陳皇後一直沒育子嗣,再加上自己的皇位已經鞏固,漢武帝對她的態度越來越冷淡。
陳皇後跑到竇太皇太後那裏告狀,武帝說:“祖母息怒,孫兒也是為了大漢江山後繼有人。皇後入宮多年卻不能生育,而衛子夫已有身孕,常受皇後的騷擾,祖母應該為孫兒著想才是。”
聽說有了身孕,竇太皇太後大喜,便不再追究。由於曾被漢武帝冷寂了一年之久,衛子夫得寵後不像其他宮女那樣貪得無厭,不提任何要求。漢武帝對她更加寵愛,衛子夫在宮中的地位越來越高。
一人得誌,全家富貴
陳皇後知道衛子夫懷孕後,幾次在漢武帝麵前以死威脅,甚至和母親長公主密謀害死衛子夫,漢武帝因此對陳皇後更添反感。後來,長公主派人綁架了衛子夫的弟弟衛青,企圖殺害他,幸好衛青的朋友公孫敖帶人將其救出。
事發之後,漢武帝大怒,他立即將衛子夫的兄長衛長君、弟弟衛青召入宮中為侍中,衛家大姐衛君孺嫁給太仆公孫賀,二姐衛少兒嫁給開國功臣陳平曾孫陳掌,封衛子夫為夫人。衛家開始顯貴……
衛子夫一連為漢武帝生了三個女兒,深受武帝的寵愛。不過,她知道皇宮鬥爭殘酷無情,必須生一個兒子,因為“母以子貴”在皇宮中體現得非常明顯。
作為漢武帝的第二代皇後,衛子夫加冕後冠的道路雖然也有曲折,但是與其他的皇後比較起來,還是比較順利的。
公元前128年,衛子夫在宮中生了一子,這是武帝的第一個兒子。漢武帝在宮中大擺酒宴,仿照古禮立祠作文來紀念,賜名為劉據,立為太子。皇太子的冊立,鞏固了衛子夫的地位。
當聽說衛子夫之子被立為太子後,既得不到武帝的寵幸,又不能生育子嗣的陳皇後非常惱怒,於是讓一個名叫楚服的女巫在宮中動用巫術。此事為漢武帝所知後,陳皇後被廢,衛子夫被立為皇後。
“一人得誌,全家升天”。衛子夫當了皇後以後,衛氏家族亦受到漢武帝的寵信,特別是衛子夫的弟弟衛青、外甥霍去病多次征戰匈奴,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分別被封為長平侯及大司馬大將軍、大司馬驃騎將軍,形成了“衛氏滿門將相侯”的局麵。
衛氏家族的富貴榮華,在衛青迎娶平陽公主時達到了最高潮,可以說是威震天下。從前的主人成了衛家的媳婦,這場浩大而豪華的婚禮標誌著衛家的出身從卑賤的奴婢發展到了高貴的皇親國戚。
衛子夫由婢女平步青雲,衛氏家族變為皇家國戚。對此,史家深為感慨,道:“丈夫當時富貴,百惡滅除,光耀榮華,貧賤之時何足累之哉!”
伴君如伴虎,可憐的陳阿嬌與武帝恩愛多年,“金屋藏嬌”的美夢如今破滅了。衛子夫常常以陳阿嬌為戒,處處小心,謹小慎微。即使漢武帝日後又納新寵,衛子夫表麵上也強作歡顏,以免得罪武帝。
衛氏一門被封爵封侯後,衛子夫對衛氏子弟的管教更是格外嚴格。如弟弟衛青的四個兒子都不成器,衛子夫多次勸誡無效後,流著眼淚向漢武帝報告,請求武帝一並削奪他們的封爵。
衛子夫以恭謹謙和贏得漢武帝的信任和恩寵,漢武帝每次出行時都會把後宮事務托付她,同時,她也贏得了後宮和大臣等人的尊敬。在衛青死後的11年裏,衛氏外戚基本沒有了依靠,但年老色衰的衛子夫仍然穩穩坐著後位,這與她這種識大體的性格是分不開的。
隨著歲月的流逝,雖然衛子夫年老色衰,但她沒有恃貴而驕,既賢又善,不僅沒有失去漢武帝的敬重,而且衛氏一門更加顯貴,可以說是權傾朝野。比起陳阿嬌,她要聰明多了。
“巫蠱”事件致滅頂之災
花無百日好,月無百日圓,盛極而衰,古之真理。衛氏家族的富貴,引起了一些人的忌妒和陷害。一場宮廷“巫蠱”事件,致使衛子夫和太子劉據喪命,一時興盛的衛氏家族慘遭滅頂之災。
所謂“巫蠱”就是利用人們的迷信,將象征真人的木製偶人埋到地下,通過巫師祈求神鬼,幫助施行巫蠱者加害所要憎惡詛咒的人。漢武帝很相信巫術,也最忌諱“巫蠱”,因為巫蠱事件多人受牽連而死,前麵說的陳皇後就是因為“巫蠱”事件被廢。
漢武帝作風嚴厲,刑罰嚴苛,製造了很多冤獄。劉據仁慈敦厚經常勸武帝施行仁治,休兵安民,不要勞民傷財。漢武帝見劉據缺少魄力,不像自己,對他的好感一天天減少。
衛子夫見狀,經常勸劉據少過問漢武帝的事,以免使年老多疑、心懷奸惡之人乘機製造事端,搬弄是非,離間中傷他們父子之間的關係。盡管劉據萬般小心,但還是為奸人江充所害。
江充善揣摩武帝的心思,深受漢武帝的寵信,官拜繡衣直指,專門監督皇親國戚們的不法行為,施加酷刑。而劉據的處事方式不同,平時遇有冤獄,往往代為平反,為江充所不容。
歲月不饒人,公元前91年,漢武帝在甘泉宮患病。江充害怕武帝死去,劉據繼位會對自己不利,便想趁機除掉太子,免貽後患。於是,向漢武帝說其之所以患病是因為遭受“巫蠱”。
漢武帝信以為真,便派江充審理,江充先懲治後宮嬪妃,然後開始對衛皇後和太子下手。
巫蠱之事來勢凶猛,衛子夫預感到江充此次來者不善,一定有什麼陰謀,深不安。但轉念一想,自己已經是60多歲的老太婆了,與武帝也可以算是白頭偕老,武帝應該不會對自己下毒手吧?
想到這裏,她的心中坦然了,告誡劉據:“江充是奉皇上的旨意來的,我們是無力插手的,隻好一切由他。凡事你少過問,隻把東宮管好,不要授人以柄就萬幸了。”
江充故意在太子宮中掘地三尺,太子、衛後的宮殿被挖得連放張床的地方都沒有,最後江充趁人不備把將早就準備好的木偶人拿出來,一本正經地從太子的宮殿挖出來,即把巫蠱之事加在了太子頭上。
劉據知道是江充陷害自己,起初並無懼怕,打算去向武帝解釋。但車馬被江充強行攔下,無奈之下,劉據以武帝已死奸臣作亂的名義發兵,與江充等人在長安城中展開激戰,終於殺死了江充。
宦官蘇文逃到甘泉宮,向漢武帝慌報太子造反。漢武帝大怒,派丞相劉屈發兵討伐太子,雙方在長安城中苦戰五天五夜,血流成河,最後太子兵敗,逃出長安自殺身亡。
盛怒之下的漢武帝大開殺戒,收走衛子夫皇後禦璽,下令誅殺丞相公孫賀一家,諸邑公主與陽石公主、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皆坐誅,屠滅衛家三族和幫助衛家的宮人,達十萬之多。
衛子夫知道兒子自殺,衛氏家族慘遭滅頂之災後,不能自明懸梁自盡,走完了她38年的皇後之路。衛子夫自殺之後,被人用小棺材草草埋葬在城南的桐柏園,離武帝的茂陵極遠,沒有號,也沒有廟祭。
值得一提的是,巫蠱之禍時,劉據之孫劉病因尚是繈褓中的嬰兒幸免於難,後即昭帝之位,改名劉詢,是為漢宣帝。漢宣帝即位後,給曾祖母衛子夫改葬,定諡號為“思”,史稱孝武衛思後。
衛子夫是最早的有獨諡號的皇後,自她之後,曆代皇後在丈夫的諡號之後也開始有了形容自己的獨立的諡號。
衛子夫出身卑微,由歌女、夫人而成皇後,身居高位後她安分守己、謙虛謹慎,表現了相當良好的品德。然而這些低姿態並沒有帶給她安寧和平靜,也沒能阻止厄運的降臨。
如果能在60歲時死去,衛子夫仍不失為一個身世傳奇、兒孫滿堂、曾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幸福女人。可惜,家族裏那些地位尊崇、封侯拜相的男子,都已在盛年死去,身單力薄的她為奸臣所陷害,兒女被誅殺殆盡,自己則在絕望中含冤身亡。
作為一個在位30多年的大漢皇後,衛子夫的結局無限淒涼,甚至比不過一個庸碌的平民婦人。曆史上沒有一個史官留下她的喜怒哀樂,在她絢爛的榮耀背後,究竟有多少眼淚和血,誰又能真正知道?
那首樂府中流傳至今的歌謠:生女無怒,生男無喜,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雖然概括了衛子夫一人得誌,全家富貴的傳奇,卻也是對她最終落了個悲慘結局的無情諷刺!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唐)王昌齡:《春宮曲》
有女妖且麗,裴回湘水湄。水湄蘭杜芳,采之將寄誰?瓠犀發皓齒,雙蛾顰翠眉。紅臉如開蓮,素膚若凝脂。綽約多逸態,輕盈不自持。常矜絕代色,複恃傾城姿。子夫前入侍,飛燕複當時。正悅掌中舞,寧哀團扇詩。洛川昔雲遇,高唐今尚違。幽閣禽雀噪,閑階草露滋。流景一何速,年華不可追。解佩安所贈,怨咽空自悲。——(唐)武平一:《妾薄命》
2 魏文帝曹丕皇後(甄氏)
——改嫁飄零難得善終
甄氏(公元182~221年),其字嫦娥,人稱甄洛或甄宓,世稱甄妃。冀州中山無極人(今河北省無極縣),魏文帝曹丕之妻,魏明帝曹叡的生母。
甄氏的出生籠罩著濃重的傳奇色彩,據說其母張氏在懷孕時曾多次夢見一個仙人手拿玉如意,站在身側。臨產之時,張氏又看到那個仙人將一件玉衣蓋在自己身上。據說,在甄氏年幼時,家人曾多次隱約看到半空中有人為已經入睡的她蓋玉衣。不僅如此,著名的相士劉良看了甄氏的麵相之後曾說:“此女之貴,乃不可言。”
甄家為東漢王朝宰相(太保)甄邯的後裔,世代擔任二千石的大官,祖父甄逸為安鄉侯。甄氏在同輩的子女中最年幼,又被相士劉良預言將會貴不可言,因此從小便備受家人的寵愛和重視。
出身名門的甄氏可謂是才貌雙全,她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才華出眾,知書達理,孝敬賢惠,且精通詩文,還懂得“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的道理,才貌有口皆碑、豔名遠揚,堪稱三國年間的知名人士。
她秉性重情,雖有無雙智謀,卻隻求一段平凡人生。但是,命運卻如此捉弄於她,讓她成為亂世中的美麗傳奇,又讓她的人生以一種極為淒慘的方式匆匆落幕!
以女俘身份再嫁曹家
在三國時期,曾流傳過一句話,即“江南大小喬,河北甄宓俏”。這其中所說的甄宓即出生於中山無極的甄氏,可見這個女人的美貌在當時是被大眾所公認的事實。除了貌美如花以外,甄氏還是個極有主見的人,這在她年少之時就已經有所體現了。
東漢末年,戰亂頻頻,百姓民不聊生,許多人為了換取糧食都不得不付出大量的金銀財寶。然而這種現象在甄氏家裏卻剛好相反,甄氏的父親雖然在她3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但是其家業卻沒有因此沒落,仍保持在巨富階層,且家中還常有大量的糧食儲備。因此,甄氏的家人便趁機高賣穀物,以聚斂更多的財富。當時,年僅10歲的甄氏極力反對家人的這一做法,她認為在戰亂之際,家人該做的不是趁亂斂財,而應該廣開善緣、賑濟親戚鄰裏,這樣才能使甄家更深得民心,同時也能避免遭到亂兵盜匪的窺探,維護家人的安危。甄氏的想法合情合理,因此也得到了母親及家人的認同。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甄氏從小就有與眾不同的想法,同時也讓人看到了她善良的一麵。不僅如此,在此之前,甄氏就早已有了自己人生的目標,她想要成為一名女賢者。雖然甄氏的這一目標以及她喜書好學的做法曾遭到過兄長的嘲笑,但她不但沒有動搖,反而為自己據理力爭說:“聞古者賢女,未有不學前世成敗,以為己誡。不知書,何由見之?”這句話表明了甄氏想要成為女賢的決心。
不過,甄氏的第一段婚姻似乎並不幸福,她的丈夫袁熙在婚後不久就被調守到幽州,留下甄氏一人在鄴都獨守空房,並承擔了伺奉家母的重任。沒過多久,袁家又在與曹操的戰爭中落敗,袁熙被殺,她也即將麵臨重回娘家的命運。
然而,或許是因為上天垂憐,整件事不僅很快出現了轉機,而且還令人大跌眼鏡。對甄氏的美麗早有耳聞的曹丕攻破了袁紹的大本營鄴城後,不顧父親曹操的禁令,搶先一步進了袁府,對哭泣的甄氏說了一句:“吾乃曹丞相之子也。願保汝家,汝勿憂慮。”
關於曹丕看上甄氏的事實,裴鬆之在注釋《三國誌》時,引用了現已亡佚的史書《魏略》裏的一段記載,說曹軍攻下鄴城後,曹丕搶先進入袁府。甄氏非常害怕,正伏在婆婆劉氏的膝上哭泣。曹丕對劉氏說:“讓新媳婦把頭抬起來。”劉氏把甄氏的頭捧起來,果然是美豔絕倫,驚為天人,曹丕一見不能自已。
以曹操的家世來說,不會隨便讓一個已經結過婚的女人做兒子明媒正娶的妻子。但是待甄氏出拜,曹操看到後不禁讚歎道:“真吾兒婦也。”便同意曹丕迎娶甄氏為妻。
就這樣,在曹操的安排下,甄氏改嫁給了曹丕,並且是明媒正娶,風光無限。曹丕這年19歲,而甄氏這年24歲,比曹丕大5歲。
俗話說“好女不嫁二夫”,甄氏之所以嫁給曹丕,或許是因為她如果不嫁給曹丕就無處可去。袁熙已經不可能回來了,即使曹丕放她一條生路,在當時嫁人的女兒再回家也是很不光彩的事,而且無外乎再嫁。
甄氏再嫁曹丕,正直之士還是頗有異議的。《魏氏春秋》中這樣記載:袁紹戰敗之後,孔融在給曹操的信中寫道:“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解其意,孔融答曰:“以眼前的事猜度,想當然耳!”諷刺曹丕迎娶甄氏之事,這件事也為日後孔融被殺埋下伏筆。
還有一個人也因為甄氏差點丟了性命。曹丕做太子時經常宴請“建安七子”。有一次,酒酣坐歡之際,他忍不住想炫耀一下甄氏的美貌,便讓甄氏出來拜見大家。眾人依照禮儀,都低下頭來不敢正視甄氏。唯獨劉楨,居然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甄氏看。
曹操知道這件事後很不高興,盛怒之下要定劉楨的死罪,可後來念其有才,便改罰做苦工推碾子。後來,劉楨對曹操一語雙關地說了句“這石頭堅貞得很,怎麼打磨也改不了紋理”,才被赦免官複原職。
這便是甄氏在中國曆史舞台上的第一次登場,丈夫被殺後她因美麗撿回一條命,也因為美麗被迫改嫁,被人喻為妲己,視為不祥之物。這樣的出場雖然與眾不同,卻始終處於劣勢而被動的位置。
韶德爭取曹家珍愛
婚後,或許是迫於命運,或許是出於對曹丕深情的回報,甄氏處處是以一個大姐姐的身份照顧、嗬護曹丕,並為曹丕生下了一雙兒女,即後來的魏明帝曹叡和東鄉公主,因此很得曹丕的寵愛。
可是,她越受寵越是謙遜,總是以大家閨秀的風範讓曹丕不要集恩寵於自己一人身上,要把雨露分施給其他嬪妃,為皇室多添一些子嗣。她不僅不忌妒受寵的妃子,還安慰不受寵的姬妾。
有一次,曹丕不再喜歡任氏了,就打算把她趕走。甄氏知道後勸曹丕說:“任氏是名門之後,她的賢德、美貌都是我們趕不上的,為什麼要趕她走呢?”曹丕回答:“任氏脾氣急躁,而且老是頂撞我,所以我要趕走她。”甄氏哭著再三請求道:“我很受您寵愛這是盡人皆知的,現在您要趕任氏走,大家一定會說是因為我的緣故。希望您能慎重地重新考慮這件事。”
曹丕雖然最後沒有聽她的,趕走了任氏,但是甄氏的賢德讓大家都很敬重和欽佩,曹丕也覺得甄氏甚是賢惠。其實曆代後宮中的明爭暗鬥都是很激烈的,甄氏能做到這一點真是非常難得,也更能看出她非同一般的心胸。
正所謂百善孝為先,作為二次出嫁的女子,甄氏明白要想在宮中站穩位置,就要搞好與卞夫人的婆媳關係,待人接物都能夠拿捏得當,向所有人證明了自己的賢惠與善良,這一點她在14歲時就懂得了。二哥甄儼去世後,甄氏一如既往地敬重寡嫂,對侄兒也很好。母親張氏性情嚴厲,她還屢次勸母親對待嫂子要像愛護自己一樣。後來張氏慢慢地改變了對媳婦的態度,婆媳好得形影不離,一家人也相處得非常和睦。
嫁到曹家後,甄氏一直規規矩矩,恪守本分,許多細節瑣事都博得婆婆卞夫人的愛憐,卞夫人感歎地說:“你真是一個孝順的媳婦啊!”
卞夫人身體不太好,甄氏總是細心伺候婆婆。曹操征討關中時,卞夫人也隨軍前往,有一次,卞夫人在途中身染疾病,甄氏聽說後急得寢食難安,晝夜泣涕。後來聽說卞夫人病好了,她卻提出了質疑:“夫人在家病犯恢複時總是需要很長時間,這次這麼快病就好了?”她以為是人們在安慰她,反而更加擔心了。無奈之下,曹丕派人前往孟津,讓自己的母親親自寫信告訴甄氏已經病愈,甄氏這才完全放心下來。
大軍回到鄴城,甄氏親自相迎,並在剛剛見到婆婆的轎子時便已泣不成聲。卞夫人見此也哭了,並趕忙安慰兒媳說:“上次我隻是有些不舒服,十幾天就好了,你看看我現在臉色不是很好嗎?”
還有一次,卞夫人帶著甄氏的一對兒女一起隨曹操、曹丕出征,甄氏因病留在鄴城。一年後他們回來,卞夫人發現甄氏不僅病已康複,而且還紅光滿麵,便問她:“我帶著你的兩個孩子出去,你如果日夜掛心的話本應該憔悴才是,怎麼反而精神百倍,似乎完全沒把此事放在心上?”
對於婆婆的疑問,甄氏的回答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說不好的話就會落下不關心兒女的罪名。然而甄氏卻沒有被這個問題難倒,她對婆婆說:“我的兩個孩子跟著您一起出去,您自然會盡心盡力地照顧他們,所以我當然就沒必要擔心了。”
此話一出,不僅解除了婆婆的疑問,而且還讓她聽得十分舒心,對這個媳婦的滿意程度自然又增加了幾分。總之,甄氏與曹丕最初的婚姻生活可謂是順風順水,而且還得到了一個當世孝婦的美稱。
因為甄氏的關係,甄家與曹魏皇室有了密切的聯係。曹操最寵愛的兒子曹衝去世,曹操擔心愛子泉下寂寞,便為他選了一位冥妻。這位被選中的早夭少女就是甄家的女兒。明帝曹教去世後,齊王曹芳即位,甄氏的哥哥甄儼的孫女還當上了他的皇後。
不過,在一夫多妻製的封建社會,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得到寵愛也同樣會遭到忌妒,這無疑給甄氏的生活埋下了很多的危機,而在曹丕成為皇帝後,這些危機也開始日益明顯起來。
披發覆麵,以糠塞口
公元220年,魏武帝曹操去世,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的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即位為魏王、丞相、冀州牧,同年,曹丕又設法迫使東漢的最後一位皇帝劉協讓位,其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成為了魏朝的開國之君。
丈夫登基稱帝,對甄氏來說應該是一件極其幸運的事情,皇後的寶座非她莫屬,難怪當初會有看相之人說她貴不可言。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甄氏卻沒有被立即冊立為皇後,甚至沒有得到任何名號。
在薄海歡騰,萬民稱慶,歌頌改朝換代的升平外貌之下,一場宮廷奪位鬥爭,突然白熱化,而甄氏一開始就處於不利地位。
曹丕當年因看上甄氏的容貌才娶她,甄氏比曹丕大五歲,容顏衰退得比較快。所謂“以色相事人,色衰而愛弛,愛弛而恩絕”,甄氏終究是不可能脫離嬪妃們人老色衰失寵的宿命,不被曹丕喜歡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更為關鍵的是,在曹丕初承世子即魏王位,後逼獻帝禪讓登皇帝位的全過程中,甄氏不僅沒有幫助曹丕出謀劃策,反而站到他的對立麵,這讓曹丕深為不滿,對甄氏也越來越抵觸。
曹植天生不世才具,談笑間筆下生花,一揮而就,這令曹操驚服,在立繼承人上頗費躊躇。身為兄長的曹丕才華不及曹植,立嗣上處處被動,他憂心忡忡,十分苦悶地向甄氏訴說。但甄氏處處護著曹植,替曹植說話,還勸曹丕要顧念手足兄弟之情,想盡力調和他們兄弟之間的矛盾……
曹丕得不到甄氏的關切和疼愛,覺得她是胳膊肘往外拐,便轉而向姬妾郭氏訴苦。郭氏在政治智慧、權謀心術等方麵勝出甄氏若幹籌,她處處為曹丕著想和謀劃,最終幫助曹丕贏得了立嗣之爭,曹植及其同黨遭到慘敗。
因此,曹丕登上帝位之後,立即將郭氏封為貴嬪,李貴人、陰貴人以及後來退位的漢獻帝(也就是山陽公)所獻的兩個女兒也都一並受到了曹丕的喜愛和寵幸。
為了挽回自己的愛情和爭得皇後的位置,甄氏出麵相勸:“你是皇上啊,天下那麼多事需要你來處理,可別整天泡在女人身上了,這樣既會累壞身體,又會耽誤國事。”不過這非但沒能成功,反而激起了曹丕的厭煩感。加之郭氏垂涎於皇後之位,時常在曹丕麵前說甄氏的壞話,甚至借助甄氏曾嫁給過袁熙為由,誣陷其子曹叡不是曹家的骨肉,漸漸地曹丕就對甄氏置之不理,冷漠相待了。
甄氏從小就不是一個逆來順受的人,盡管讀書無數的她深知後宮的爭端很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麻煩,但是對於曹丕的移情別戀,她沒有辦法做到視而不見,無動於衷,便將心裏對曹丕的怨氣都寄托於文字之下,其中以《塘上行》最為著名。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出亦複何苦,入亦複何愁。邊地多悲風,樹木何翛翛!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這是一篇怨婦詩,寫了一個女子被人誣陷,遭到丈夫的拋棄,因為思念丈夫,傷心難過得夜不能寐。曹家是官僚大家,流傳到社會上小則有損曹丕的政治形象,大則有辱曹家門風,這讓曹丕很惱火。
此時,郭氏在宮廷內外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勢力和宗派團隊,她勾結奸臣,在一個木偶上刻上曹丕的生辰八字,偷偷埋在甄氏居住的院子裏,誣陷她埋木偶詛咒文帝。曹丕派人核實,果然挖出了一個木偶,遣使賜了甄氏一杯毒酒。這一年為公元221年,曹丕當皇帝一年,甄氏終年近40歲。
甄氏被逼死後,曹丕和郭貴嬪不僅不按照禮儀安葬她,甚至還用頭發蓋住臉,並用米糠塞入口中後才下葬。據說以此種下葬方式,寓意死人在黃泉路上既無臉見人,又有口難言。他們這樣做是害怕甄氏的冤魂索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