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千古遺憾:無緣身在最高層,太子終未登龍廷
太子是一種高回報高風險的行業。對於那些有誌於爭奪皇位的人來說,登上太子之位意味著自己在皇位爭奪戰中占據了先機。不過,一旦成了太子,所有還在覬覦皇位的人都會把你當成眼中釘、肉中刺。以致很多人雖然當上了太子,但還是被人拉下了馬,終究沒能當上皇帝。至於像胤那樣苦等幾十年卻仍然兩手空空的太子來說,就隻能說是悲劇中的悲劇了。
劉據——父皇受惑清君側,母子俱亡
劉據是漢武帝和衛子夫所生的兒子,又稱衛太子。元朔元年3月,衛子夫被立為皇後,元狩元年,時年7歲的劉據就被立為太子。後來,劉據之孫劉詢登上帝位,是為漢宣帝。漢宣帝即位後諡劉據曰“戾”,所以劉據又稱“戾太子”。
太子劉據為人忠厚孝義,內則事親盡孝,外則秉公辦事,頗得眾心。後來武帝為成年的太子修建“博望苑”,讓其在那裏跟賓客往來,“從其所好”,足見漢武帝劉徹對太子劉據的重視程度。事實上,劉據雖不及武帝的雄才大略,但不乏守成之本事,可惜,他的這身本事卻終究沒能得到施展的機會,而諡號中的那個“戾”字更是對他赤裸裸的汙蔑。
繼位內幕
在中國傳統的倫理當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對於一個雄才大略的古代帝王來說,如果沒有子嗣,那麼統治是絕對不會穩固的。隨著劉據的降生,將到而立之年的漢武帝終於有了自己政治衣缽的傳承者,其欣喜之情可以想象。原本是父慈子孝、一派祥和的景象,按說劉據應該可以平平安安地當上皇帝,為什麼會因為幾個奸臣的誣陷就死無葬身之地呢?
政治資本雄厚無比,劉據地位堅如磐石
漢武帝劉徹的第一位皇後是陳阿嬌,當年漢武帝能夠順利地登上皇帝之位,跟陳阿嬌的母親館陶長公主劉嫖的大力扶持是分不開的。因此,漢武帝一繼位,就把陳阿嬌立為皇後。但是,漢武帝劉徹和陳皇後的婚姻純粹是一場政治聯姻,是漢朝宮廷內部權力博弈的產物,在生活中,劉徹與陳皇後的感情並不好。
後來,劉徹在一次打獵之後返回宮中的路上前去自己的姐姐平陽公主家裏做客。平陽公主有一個歌姬名叫衛子夫。劉徹一見衛子夫,便喜歡得不得了,馬上把她帶回宮去,極盡寵愛之能事。很快,衛子夫為已經快要30歲但卻仍然沒有皇子的漢武帝劉徹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就是史稱“戾太子”的劉據。
生下劉據之後,衛子夫越發得寵。沒過多久,漢武帝劉徹就廢黜了陳阿嬌的皇後之位,改立衛子夫為皇後,在劉據7歲的時候,又立了劉據為太子。後來,衛子夫的弟弟衛青在與匈奴作戰的時候立下大功,被封為大將軍,衛青的外甥霍去病也因為戰功卓著,在20歲那年就成了與衛青並列大司馬、大將軍,與衛青分掌兵權。到了這時,衛氏一門已經是極盡榮寵。
不僅如此,圍繞著衛、霍兩位名將,還有戰功卓著的一批軍人,包括李廣、張騫、公孫賀、李蔡、李息、公孫敖、張次公、趙食其、韓朔、蘇建、郭昌、苟彘、路博德、趙破奴等人,皆以軍功而位列要職。他們或出將入相,或為九卿郡守,個個都是朝廷中的股肱之臣,他們也自然而然地成為太子的臂膀。身為太子的劉據政治資本如此雄厚,再加上他本身仁慈賢明,深得人望,地位自然是穩固無比。
政見不合,太子劉據聖眷漸衰
劉據剛剛被立為太子的那段時間,漢武帝劉徹可以說是相當的春風得意。不僅是因為自己中年得子,有了一個確定的皇位繼承人,徹底堵住了反對他的那些貴戚大臣們的嘴,更是因為胸懷大誌的漢武帝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屢戰屢勝,這種種的喜事加在一起,自然會讓漢武帝更加寵愛太子劉據。
然而,隨著劉據一天天長大,慣於炫耀武力的劉徹,和當年劉邦看不上性格懦弱的兒子劉盈一樣,也覺得性格仁慈謙恭的劉據跟自己的行事風格完全不同,就好像不是自己的兒子似的。再加上這時衛皇後漸漸因為年老色衰而失去了漢武帝的寵愛,劉據的太子之位就不像之前那樣穩固了。
當時,深得漢武帝寵幸的王夫人生下了兒子劉閎,李姬生下劉旦、劉胥,李夫人生下劉。兒子越來越多,選擇也越來越多,劉徹對劉據母子自然而然地也就有了些成見。雖然如此,劉徹一時還沒有廢掉太子之意。為此他對劉據的舅舅、大將軍衛青說:“我聽說皇後和太子心裏不安,其實我並沒有廢掉太子的意思。太子敦厚好靜,之後必然能夠守住我留下的基業,不會讓我擔憂。我想立一個守成的君主,又有誰能賢明得過太子呢?所以你替我去安慰一下他們母子吧。”
但是,劉據對於父親窮兵黷武、四處用兵征戰早就心存不滿了。他經常就這件事去向父親勸諫,但是漢武帝卻終究不肯把他的話放在心上,還笑著對劉據說:“我這樣做,還不都是為了你嗎?這些事情是早晚都要做的,我現在替你做好了,以後你當了皇帝不就省事了嗎?”父親對自己的勸諫不以為然,劉據也就隻有歎氣的份。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逝世,死時年僅24歲,衛家失去了一位棟梁。公元前106年,大將軍衛青病逝,衛家的第二根台柱子也轟然倒塌,皇後衛子夫和太子劉據就此失去了最有力的後援。由於漢武帝多年以來四處征伐,不知道將養民力,造成國用匱乏,天下戶口減半,社會危機加劇。原先衛、霍手下的將領、衛太子周圍的軍功封侯集團也已經厭倦了多年艱苦的遠征,在這種情況下,以太子劉據為首的一批溫和派官員提出對內與民休息、停止酷斂,對外與匈奴和解、停止征伐四夷的新政方針。固執的漢武帝則堅持以武力討伐四夷的方針。這樣一來,漢武帝父子間在政見上的分歧漸漸被擺到了台麵之上,也使得劉徹和劉據這對父子之間變得漸漸冷淡、疏遠。
政治權力的轉移,對於最高當權者來說,是非常嚴重的。即使是自己選定的繼承人,也難免麵對苛刻挑剔的目光。在父子政治理念有重大分歧的情況下,心理裂痕最終轉化為政治危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開始重新考慮衛太子的繼承權問題。於是,具有敏感的政治嗅覺和投機之心、再次受到漢武帝的特殊信任並授以重要權力的江充,利用這種矛盾製造了“巫蠱之禍”,把衛皇後和劉據母子逼入了死亡的深淵。
巫蠱禍亂太子遭牽連,頭腦發熱劉據起兵謀大逆
漢武帝是一個十分迷信的人,他相信神仙,甚至像秦始皇一樣,也想追求長生不老之道。因此,漢武帝偶一臥病,就會自然而然地認為有人在用巫蠱害他。所謂的“蠱”,根據民間傳說,就是巫者將毒蟲毒蛇放在一個器皿之中,讓它們互相吞並,最後隻剩下一個最強的。然後巫者再操縱這隻毒蟲毒蛇用咒詛符籙削製木人埋蠱地下等諸多方式來害人。使用巫蠱的人相信經過這樣的法術,被詛咒者的靈魂就可以被控製或攝取。由於當時人們深信蠱這種東西是真實存在的。巫蠱在當時是婦女間相互仇視時發泄私憤的通常方式之一。當年皇後陳阿嬌失寵,就曾使用巫蠱之術詛咒其情敵衛子夫,漢武帝知道這件事之後,才廢黜了她的皇後之位。因此漢朝嚴格立法,禁止民眾行巫蠱之事。
但是,這一次的“巫蠱之禍”的發生令上一次相形見絀。武帝此時已近垂暮之年,又疾病加身,一次,他在大白天看到了刺客出現的幻象,又做了個被數千木人圍攻的噩夢。帝王晚年的多疑、猜忌的特質在他的身上加倍地表現出來。於是,一場悲劇就這樣開始了。
“巫蠱之禍”的發生,還要先從宰相公孫賀和武帝之女諸邑公主、陽石公主巫蠱案說起。公元前91年,有人舉報丞相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聲與衛皇後所生的女兒陽石公主私通,又派人用巫術詛咒漢武帝,並且在漢武帝經常經過的甘泉宮馳道埋偶人,祝詛之言十分惡毒。
漢武帝最痛恨的就是巫蠱之事,聽聞這件事自然是勃然大怒。於是,在漢武帝的特意關照之下,廷尉府嚴辦此案,公孫賀父子死於獄中,整個家族都被處死。數月之後,衛皇後與漢武帝的女兒諸邑公主和陽石公主也都因為牽連此事而被處死。
漢武帝在處理這一案件時的冷酷無情讓每個人為之膽寒。但是,任何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公孫賀一案竟然還隻是意見更大的滔天大案的導火索。
在審理公孫賀一案時,漢武帝已染病在身,為了養病,漢武帝前往甘泉宮療養,長安城中隻有衛皇後和太子劉據在主持大局,但是武帝卻不信任他們,而是全權委托新任丞相劉屈和禦史章贛,以及為武帝所寵信的特務頭子、背景十分複雜的江充一同審理公孫賀案。
公孫賀案被辦成大案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漢武帝時期的外戚李氏集團和劉屈的崛起。漢武帝的寵姬李夫人原本隻是一個美麗的歌伎,通過其兄樂師李延年來到武帝身邊。李夫人能歌善舞,千嬌百媚,深受武帝寵愛,但李夫人不幸早死。她隻留下一個王子劉,被漢武帝封為昌邑王。李夫人有3個兄長:李廣利、李延年、李季,其中李廣利後來成為貳師將軍,逐步取代了衛、霍集團的軍事領導地位。李廣利遠沒有衛青、霍去病那樣的軍事才華,但是他全力支持武帝繼續對外用兵的方針,因此而贏得了漢武帝的寵信,同時也使李氏集團逐漸崛起,成為了朝廷當中的一股重要勢力。
劉屈是漢武帝的侄子,其父是武帝的庶兄、大名鼎鼎的中山靖王劉勝。雖然劉屈在名義上也是皇親國戚,不過他父親劉勝是著名的大色鬼,一輩子生了120多個兒子,劉屈僅是這120多個兒子中的一個,原本不過是個小小的涿郡太守罷了。在公孫賀因為巫蠱案被罷相後,劉屈得到了漢武帝的提拔,一步登天,從一個地方上的太守一夜之間搖身一變當上了左丞相。與此同時,劉屈的兒子娶了李廣利的女兒為妻,作為兒女親家,劉屈自然是和李氏集團同坐一條船的。
李廣利自然十分希望自己的外甥、昌邑王劉能夠當上太子,繼承帝位。因此,在李廣利和劉屈眼裏,太子劉據自然是一塊必須被除掉的絆腳石。進而,特務頭子江充在李廣利和劉屈的幕後支持下開始借公孫賀一案羅織罪名陷害太子和衛皇後。他向漢武帝密奏,說漢武帝的病因是由於“巫蠱”作祟,而公孫賀隻不過是受人指使而已。於是,病重的漢武帝授權江充成立專案組,進一步對這件巫蠱大案進行深入調查。
在江充的操縱之下,案子越查越大,牽連的人也越來越多,導致漢武帝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左右從人都已經被那個巫蠱事件的幕後主使人所收買了。江充趁機對漢武帝說:“皇宮之中蠱氣太重,如果不清除的話,皇上的疾病是不會好的。”漢武帝聽信了江充的讒言,命令江充率領部下進入皇宮徹底搜查,並派遣按道侯韓說、禦史章贛、黃門蘇文等協助江充督辦。江充親自帶領胡巫入宮搜查。
進宮之後,江充耀武揚威地先從後宮中很少得到寵幸的嬪妃宮中開始搜起,每間屋子都掘地三尺,把偌大一個未央宮翻了個底朝天。結果,江充在太子宮中掘出了桐木人和寫有咒語的帛書。當然,這些東西都是準備蓄意謀害太子的江充事先派人埋進去的。
眼看江充已經欺負到自己頭上來了,太子劉據忍無可忍,情急之下問計於太子少傅石德。結果這個石德誤導了劉據,他說:“不久前公孫賀父子、兩位公主及衛伉家人都已遭陷害被殺。現在,逆賊江充就是在蓄意誣陷您,連木偶都已經挖出來了。皇上素來信任江充,一定會被他欺騙而懷疑您的。我們現在已經很難證明自己的清白,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動手殺掉江充,難道您不記得前朝始皇帝的太子扶蘇受冤屈而死的事了嗎?難道您想做扶蘇第二嗎?”
可是,向來優柔寡斷的劉據很難下定決心就此起兵造反,他總覺得自己是一國儲君,絕不應當擅開殺戒,因此仍想麵見武帝,陳情辯白。但是,此時江充早已堵死了劉據晉見武帝的途徑,並且已經向武帝誣告他用巫蠱謀害天子,意圖謀反。
當劉據發現自己已經不可能通過正常渠道麵見父皇之後,他終於下定了決心,決意除掉江充。於是,劉據以太子的身份調動了宮廷衛隊,並且在衛皇後的支持下,以皇後印信調集了宮府中的弓兵、武庫兵和長樂宮衛兵。緊接著,劉據告令百官,說江充要謀反。
起兵之後,劉據命自己的門客詐稱是漢武帝派來的使者去見江充,結果一見到江充就把他抓了起來。江充的助手按道侯韓說則因為捕被殺,江充的另一個助手禦史章贛在混亂中帶傷突圍,逃到甘泉宮向武帝報告太子劉據發動政變的事。在暫時控製了長安城之後,劉據將一腔怒火全都傾瀉在了江充身上,親自監督,把江充斬首示眾。
此時的劉據已經殺紅了眼,他在殺掉江充之後索性派兵攻打丞相府,捉拿此次巫蠱事件的幕後黑手——丞相劉屈氂。結果,劉屈氂還要比江充機警得多,一聽說江充被殺,早就腳底抹油了。繼章贛之後,劉屈氂也跑到甘泉宮向漢武帝報告情況去了。
一開始,武帝在甘泉宮聽到章贛等人來報告太子出動軍隊,並不相信平常老實巴交的劉據竟然真的會起兵造反,認為可能是江充逼劉據過甚,劉據才一怒之下殺掉江充的。直到丞相劉屈氂的使者來報,他才確信劉據真的已經起兵造反了,並且已經占領了長安城,下一步估計就該登基稱帝,讓自己當太上皇了。於是,武帝下令劉屈氂率正規軍殺回長安,討伐劉據,他本人則由甘泉宮到達長安城西郊的建章宮,親自指揮奪回長安城的軍事行動。
劉據此時已是騎虎難下,隻能帶著自己那幫臨時拚湊起來的烏合之眾去抗衡自己父親所率領的精銳之師。劉據的軍隊與丞相劉屈氂率領的政府軍在長安城中血戰數日,終究還是被擊潰了。長安城重新被政府軍占領之後,皇後衛子夫自殺。太子劉據不得不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慌忙逃離長安,藏在湖縣(今河南靈寶西)的一個朋友家。這家人很窮,家無餘糧,根本養不活劉據這一家三口。為了生計,劉據派人去尋覓一個有錢的朋友,結果被朝廷密探發覺,地方官吏帶人來捉拿。當縣卒張富昌破門而入的時候,劉據不願被小吏所辱,進入內室自縊而死,他的朋友與前來捉拿他的士兵格鬥被殺,他的兩個兒子也在混亂中被殺死。
在衛子夫和劉據死後,衛氏家族被誅滅九族,隻有一個當時還未滿周歲的孫子劉詢幸免於難,就是後來的漢宣帝。劉據的幕僚與眷屬也被殺光,而與衛氏沾親帶故有交情的侯爵、將領都被抄家殺頭。由於兒子的背叛,盛怒之下的漢武帝大肆牽連,導致數萬人死於非命,在這場大動亂中為劉據出力的兵丁則大多被舉族流放到敦煌做苦力。
可悲的是,當武帝這位一代雄主人到暮年的時候,才終於識破了這場政治的陰謀,終於以理智的心情,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了一番審視。明白過來的漢武帝下詔罪己,檢討自己多年前的過失,終於為劉據恢複了名譽,不過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千秋評說
眾所周知,太子劉據是一位仁慈的太子,雖然與父皇在政見上有顯著分歧,但還不致因此而引來殺身之禍。劉據之死,純粹是以丞相劉屈氂和外戚李氏家族為代表的兩股政治力量的合流,再加上江充這個特務頭子的全盤運作而導致的。
應當說,在這件事上漢武帝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漢武帝雖然是一代明君,可是在他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衰老之後,開始篤信巫蠱之術迷信異術偏方。這就給了奸佞小人以可乘之機,終於使得耿直的太子劉據自縊。當太子劉據被殺的真相被解開後,漢武帝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之中,並且用建思子台、殺江充等行動來表達了對劉據的無限哀思。
當然,太子劉據在巫蠱之禍這件事上的所作所為也並不是無可指摘的。盡管父皇受到奸佞的迷惑,但他是完全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與父皇武帝直接進行對話。畢竟他還隻是一個太子,並不是真正的皇帝,並不應該越過父親漢武帝直接舉兵清理奸佞。他的這種做法在無形之中給了別人誣陷他謀反的口實,也就給自己最終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孫和——遭姐弟暗算,致使父皇生疑
孫和,是三國時期吳國開國皇帝孫權和王夫人所生之子,也是吳國最後一位皇帝孫皓的父親。他曾被孫權立為皇太子,但後來被廢黜,最後被賜死。
孫和以孫權三子的身份,之所以被封為皇太子,就是因為先他之前的兩位兄長孫慮和孫登的先後夭折,再加上他個人的聰慧稟賦,才被父皇看上作為替補繼承人的。
孫和自幼“好文學,善騎射,承師涉學,精識聰敏,尊敬師傅,愛好人物。”因此孫權對他很是器重,但孫和被立為太子後,卻招致同父異母姐姐孫魯班的強烈不滿,因孫魯班和孫和的母親王夫人曾有過過節,而孫魯班卻把這怨氣延伸到孫和的身上。而與此同時,那位對政治權力有較高期待的四弟孫霸,更是把三哥孫和看做他通向最高權力的障礙。因共同的利益交彙,孫魯班和孫霸便成了政治盟友。於是,這兩位姐弟便通過暗箱操作的方式,在父皇麵前聯手誣陷孫和。缺少識別能力的父皇孫權終於架不住女兒和四子的讒言,便稀裏糊塗地將孫和從太子的位置上清理下去。
孫權死後,孫和又因一次宮廷爭鬥而再次成為權力角逐的犧牲品,這次,孫和賠上了性命,死時年僅30歲。
繼位內幕
作為孫權三子的孫和被父皇東吳大帝孫權立為太子並不意外,因為他的兩位皇兄英年早逝,況且孫和頭腦聰慧、處世幹練、為人正派。盡管孫和身上存在諸多優點,但在爭寵激烈的皇室內部,那些心懷鬼胎的親屬們,為了各自的利益,才不會顧及孫和的聰明與才學,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對孫和頻頻暗下黑手。就這樣,孫和被從太子的位子上硬生生地拉了下來,就此與最高權力擦身而過。
機緣加能幹,奪嫡之爭孫和先拔頭籌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戰亂頻繁,而在各個國家的內部,各種爭權奪利的鬥爭也時時上演,作為三國之一的吳國也同樣如此。吳國正式建立於公元222年,史稱孫吳或東吳,開國之君為東吳大帝孫權。
孫權一生有過多個女人,共育有7個兒子,因此在冊立太子一事上,孫權可謂是煞費了一番苦心,先後冊立了3位皇太子。孫權所立的第一位皇太子,是他的長子孫登。雖然史書上沒有記載孫登生母的名字,但由於是孫權的第一個兒子,因此孫登從小便接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在父親的要求下熟讀《漢書》,通曉漢代曆史,並且對政治和軍事也很早就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因此孫權在自立為吳王之後,便立即將孫登冊立為王太子。不久後,孫權稱帝,孫登又榮登了皇太子的寶座。
孫登為人謙和,懂得知恩圖報,又有真才實學,因此在他擔任太子的20多年中,吳國的內部也算是太平,沒有出現明顯的爭端。不過,也許是因為天妒英才,孫登穩坐太子之位21年之時,卻突然因病去世,享年33歲。
孫登去世後,孫權在傷心之餘隻能再著手挑選一位皇太子。由於當時孫權的次子也已經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因此皇太子的人選就自然落在了孫權的第三個兒子孫和的身上。孫和字子孝,是孫權的妃子王夫人的兒子。孫和的母親王夫人曾深得其父孫權的寵愛,因此她所生的兒子也理所當然的得到了重視。據說,孫和在14歲時,父親孫權就派了專門的學者教他讀書和技藝,為他成為一名合格的皇太子打下了基礎。
由於天資聰穎,再加上後天的培養,所以孫和的才能也日益凸顯了出來,史書上記載其“好文學,善騎射,承師涉學,精識聰敏,尊敬師傅,愛好人物”,可見孫和在各個方麵都不遜色於他的兄長孫登。而且若論年齡,孫和也算是孫權在世的子嗣中最為年長的,所以在孫登去世後,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孫權最終將三子孫和冊立為吳國曆史上的第二個皇太子。
孫和處世沉穩老練、公正嚴明,並且還善於聽取公眾意見,從不擅自主張,因此也深得人心。同時,對於朝臣之間所產生的矛盾和衝突,孫和也通常都是盡力地調和,不會有所偏袒。據說,有一次,孫和發現都督劉寶和庶子丁晏二人產生了矛盾,而且還借此相互攻擊。於是孫和便將這兩個人叫到麵前,對他們說:“身為文武官員,應該相互團結,才會有益於朝廷。不要因為一點小的私怨就彼此爭鬥和陷害,那樣你們自己也得不到任何好處。”聽到孫和的這番話,劉寶和丁晏均深有感悟,於是便主動握手言和,徹底放下了他們的個人恩怨。
另外,在管理方麵,孫和也做得十分得心應手。在被冊立為太子後,孫和奉命入住東宮,並負責對其進行管理。在東宮中,孫和發現有些侍從愛好博弈遊戲,並沉溺於其中,耽誤了正事。於是孫和便耐心地對這些侍從們進行勸誡,而且為了以理服人,孫和還親自編寫了一篇關於博弈遊戲有害無益的文章,使一些貪玩的侍從們自心裏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主動加以改正。在孫和的精心管理下,東宮的風氣也日漸好轉,很少再出現侍從因沉溺於遊戲而懈怠工作之事。
由此可見,孫和成為太子,可以算是實至名歸的。但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在孫和成為太子後,一場激烈的宮廷內部爭端也隨之展開。最終導致一個深受擁戴的皇太子被廢,同時也給孫權的小兒子孫亮提供了一個享受太子之位的機會。
姐弟聯手潑汙水,太子蒙冤遭廢黜
孫權解決了再立太子的事情後,又開始考慮冊立皇後的問題。據了解,自孫權登基稱帝後,東吳的皇後之位遲遲未定,即使是深受擁戴的孫權之妻步夫人,也是在去世後才被追封為皇後的。而在孫和被立為太子後,其母王夫人也無疑成為了皇後的最佳人選,同時孫權也確有此意,但這個想法卻引起了孫魯班的強烈反對。
孫魯班又稱全公主,是孫權的長女,為步夫人所生,曾先後嫁給已故的大都督周瑜的兒子周循和東吳後期的名將全琮為妻。孫魯班與王夫人之間存在著很深的矛盾,矛盾的根源究竟是因為孫魯班嫉恨王夫人代替了其母親步夫人寵妃的位置還是其他原因,人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小生長在皇室貴族、恃寵而驕的孫魯班,絕對不會眼看著自己的仇人成為皇後。於是,她開始尋找時機,以打消父親孫權想要冊立王夫人為皇後的念頭。
在孫權麵前,孫魯班時常會趁機挑撥離間,訴說王夫人的不是,致使孫權在女兒的遊說下對王夫人漸漸有了成見。有一次,孫權身染疾病,孫魯班一直陪在父親身邊,細心地照顧,體貼入微,讓孫權感動不已,卻完全沒有察覺女兒另有所圖。在覺得時機成熟後,孫魯班開始在父親麵前誣陷王夫人,說她在得知孫權生病的消息後常麵露喜色,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讓自己的兒子孫和登基稱帝。
孫魯班的蓄意誣陷讓孫權頗為惱怒,對王夫人的成見也更加深刻,徹底打消了冊立王夫人為後的想法。在與王夫人的鬥爭中,孫魯班可謂是大獲全勝,不過她並沒有放下戒心。因為雖然王夫人已死,但她的兒子孫和卻還在,而且有朝一日還極有可能成為皇帝。孫魯班深知,如果孫和知道是自己害死了他的母親,一定會設法報複,因此也隻有把太子孫和也拉下馬來,才能保全自己。
從那以後,孫魯班又將矛頭對準了自己的弟弟孫和,想要說服父親易儲。與此同時,孫權的第四子孫霸也在暗中策劃讓父親易儲之事。
孫霸和孫和是同母所生,但在利益的驅使下,他卻完全忽略了自己與哥哥孫和的兄弟之情。據說孫霸和孫和原本都深受孫權的重視,孫和立為皇太子時,孫霸也被封為魯王,兩兄弟同住在東宮之中。但一些大臣們卻說,太子和其他皇子應該有所區別,所以孫霸很快就被迫離開了東宮,這使他覺得很不平衡,好像自己低人一等似的。於是,為了贏回自己的地位,他開始在朝中結黨營私,希望有一天能夠取代孫和的太子之位。孫霸的所作所為不久後便被孫權察覺,為了控製兒子的錯誤行為,孫權要求他專心讀書,禁止他與其他人有過多的往來,想要以此來讓孫霸改正學好。但孫權的這一做法非但沒能讓孫霸打消奪嫡的念頭,反而使孫霸更加堅定了取代孫和、登上皇太子之位的決心。
在易儲一事上,孫霸和孫魯班雖然各有所圖,但目的卻是一致的,使得孫和腹背受敵,太子之位也是岌岌可危。一方麵,孫魯班繼續采取誣陷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她在孫和受父親之命到廟中替孫權祭奠之時,派人跟蹤自己的弟弟。在發現孫和代父祭奠完後,又受邀到自己太子妃的叔叔張休府上做客後,便借此來無中生有地指控孫和不但沒有到廟中去祭奠,反而到到張休家去商議謀反之事。孫魯班的指控雖然不能讓孫權完全信服,但心中也不免產生了對孫和的懷疑。於是他找到大臣楊竺,想要聽聽他對孫和與孫霸的看法。但此時的楊竺卻已經被孫霸收買,因此他在孫權麵前大讚孫霸的好處,激發出了孫權想要易儲的想法。
孫權萌生易儲的想法,很快便傳到了孫和的耳裏,這位皇太子也不是孤立無援、任人宰割的,於是他讓尚書陸胤出麵,要求丞相陸遜幫助他在皇上麵前說些好話,避免自己無端被廢。陸遜得知這一情況,立即對孫權進諫道:“太子是國家正統的繼承人,陛下您應該想方設法穩固他的位置。魯王隻是一個王爺,是皇親國戚的藩臣,是決不能和太子享受一樣的待遇的。兩者的地位越分明,國家才能越安定。”孫權在聽完陸遜的諫言後,想到當初自己隻是秘密和楊竺商議太子之事,並沒有其他人知道,於是便懷疑太子與朝臣有勾結的行為。盡管陸胤最終將走漏風聲的罪名全部推到了楊竺的身上,沒有牽連到太子,但仍不能打消孫權對太子勾黨結派的疑慮,同時也使皇帝想要易儲之事迅速傳開。
不過,雖然孫權有了想要廢黜太子的想法,但卻始終都在猶豫,使得孫魯班也開始按捺不住了。按理說,孫魯班和孫霸有相同的目的,而且孫魯班的丈夫全琮也支持孫霸成為太子,因此她應該也是站在孫霸一邊的。但這兩個人看似聯手,實則卻不然,因為孫霸也是王夫人的兒子,所以此時的孫魯班又開始實施她的第二步計劃,即拉攏孫權的另一位寵妃潘夫人,並在孫權麵前不斷地稱讚潘夫人之子孫亮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雖然年紀尚小,但前途不可限量,如果能立孫亮為太子,絕對是吳國之幸。
也許是由於太過心急,所以孫魯班和孫霸的心思也漸漸被孫權所察覺。但是,雖然知道自己的這對兒女為了達到他們各自的目的,而使皇太子孫和蒙受了很多不白之冤。但孫權卻沒有因此對孫和產生同情,而是認為這種朝廷的內部爭鬥對自己的統治十分不利,很容易挑起更大的內訌,而避免這些爭端的唯一途徑,就是另立太子。所以,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孫權最終下定了廢黜太子的決心。
決心已定,孫權先是將皇太子孫和囚禁了起來,這一舉動自然遭到了許多朝臣的不滿,他們紛紛上諫要求保留太子之位,並各盡其法,希望可以改變孫權易儲的決心。然而,朝臣們的所作所為卻讓孫權更加反感,導致許多官員都因此受到了牽連,有的被責罰,有的被發配,甚至還有的被賜死,將這場皇太子之爭推向了白熱化。最終,在公元250年8月,孫權一意孤行地廢掉了孫和的皇太子之位,並將其安置在故鄣縣。
孫和雖然被廢,但其弟弟孫霸卻並沒有因此取代他的位置。因為對於孫霸的陰謀,孫權很早就了如指掌,所以在廢黜太子後,孫權又開始著手處置孫霸。他采用嚴酷的手段清除了孫霸身邊的同黨,處死了孫霸。此後,東吳曆史上的第三位皇太子也浮出了水麵,即孫權最小的兒子孫亮。同時,孫亮的母親潘夫人,在兒子成為太子後不久,也被冊立為皇後,填補了吳國空置多年的皇後之位。
據了解,潘夫人在被冊立成皇後之後,開始變得不可一世,這讓曾深愛著她的孫權十分失望,並且還牽連到了孫亮,導致孫權對這第三個皇太子也產生了一些不滿情緒,甚至想再度將曾經蒙冤被廢的孫和召回。隻是他的這一想法仍然遭到了孫魯班及其黨羽的反對,最終沒能得到實施。公元253年,在孫權去世後,孫和又在一場爭奪皇帝之位的鬥爭中受到牽連,被迫自殺,從而徹底失去了繼承皇位的可能。公元264年,孫和的兒子孫皓奪得了皇位,成為了吳國的末代皇帝,並追諡孫和為文皇帝,實現了其父生前未完成的皇帝夢。
千秋評說
從孫和被廢太子一事,再次讓人感受到了權力這個魔咒發揮的作用,它不但可以挑戰道德底線,甚至可以泯滅親情。因為,太子就是未來的帝王,都不願意屈尊他人,盡管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可是在權力麵前,親情就會在瞬間打折。孫和就是這樣的受害者。按理說,孫和之所以能立為皇太子,並非濫竽充數,而是他本身就具備了作為太子的一切要件。他“好文學,善騎射,承師涉學,精識聰敏,尊敬師傅,愛好人物。”孫權對他很是器重,因此,孫和在兩位皇兄英年早逝後成為太子就非常自然。當然,隻要任太子,未來承襲大位就應當沒有任何懸念。
可是這卻引發了姐姐孫魯班和四弟孫霸的強烈嫉妒心理。尤其是四弟孫霸的野心更是明顯,一心想取而代之。因而,廢除他的太子身份就成了當務之急。孫霸經過一番密謀策劃終於使孫和成為廢太子。
李建成——玄武門之變,與帝位擦肩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後所生的長子,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西南)人。公元617年,李淵起兵反隋,密召他與其弟李元吉至太原援助。授左領軍大都督,封隴西郡公。李淵立隋煬帝孫代王侑為恭帝,改元義寧。恭帝封李淵為唐王,封李建成為唐王世子,開府置官屬。公元618年,李淵建國大唐,立李建成為皇太子。李建成為人豁達寬厚,長期在京輔佐李淵確立唐初大政。李世民繼位後,追封李建成為息王,諡號為“隱”。貞觀十六年5月,又追贈李建成為“隱太子”。
由於李建成是唐初那場政治鬥爭中的失敗者,而史書又一向是由勝利者所寫的。因此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倆在史書中幾乎被寫成昏庸無能之輩,甚至再三陷害李世民。最駭人聽聞的說法是說李建成曾在酒中投毒,李世民便吐血數升。但是,史學界也對這一類的史料產生懷疑。投毒事件其實十分可疑,那時兄弟倆早已勢同水火,李世民又怎麼會去東宮和李建成喝酒?如果李建成真的想殺害弟弟,哪有毒不死的道理?人的血又有多少,李世民吐血數升未死,豈不是醫學上的奇跡?因此不少史學家認為:李世民為了替自己的行為辯護,便在史書中捏造了很多栽贓李建成他們的傳聞。
繼位內幕
李建成在建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晉陽起兵開始乃至之後的曆次戰役,李建成衝鋒陷陣、一馬當先,並率先攻破長安,奠定了唐都號令天下的軍事基礎。李建成正是憑借著這樣顯赫的戰功和長子的身份,在父親李淵稱帝後成為大唐的第一位皇太子。但為什麼像李建成這樣一位既有功勞又具人望的皇太子最終卻沒能當上皇帝呢?此事說來話長。
既生瑜,何生亮,李家二子勢同水火
唐高祖李淵推翻了隋朝,是名震天下的大唐王朝的創立者。李淵有4個嫡親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在這4個兒子當中,李玄霸在後世評書中以“李元霸”的名字傳世,被後世的小說家塑造成了武功卓絕的天下第一好漢。但實際上,李玄霸16歲就夭折了,自然也沒什麼機會像小說中那樣征戰沙場、建功立業。
事實上,在李淵推翻隋朝,並最終一統天下的過程中,他所倚仗的主要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這3個兒子。
但是,李建成的二弟李世民更是了得。唐朝建立以後,李世民討伐薛舉、薛仁杲,擊潰劉武周,生擒竇建德、王世充,平定劉黑闥,為唐朝統一中國作出的貢獻可說是無可匹敵。事實上,李世民之所以能夠屢立戰功,得到如此之多的表現機會,恰恰是因為他沒當上太子而僅僅是秦王。當時,李淵的長子李建成已經被立為皇太子了。身為皇太子,李建成按朝規必須謹言守身,留在東宮韜養資望。因此,統兵出征、東征西討的差事自然就落在了秦王李世民的肩上。
這些戰爭的經曆對於李世民來說是絕好的曆練,同時也是他積累人望和政治資本的大好機會。當時,他麾下能者如雲,武將有李世勳、程咬金、秦叔寶、翟長孫、秦武通、尉遲恭等能征善戰的大將,文臣則有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等“十八學士”,真可謂賢臣如雲,勢力蓋天,已經遠遠超過了太子李建成。公元621年,東都大捷之後,秦王李世民班師回長安。唐高祖李淵為勝利的將士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秦王身披黃金甲,騎“颯露紫”,身後是25位威武的大將。李世民統率上萬鐵騎,在嘹亮的軍樂聲中通過長安城的街道,兩旁百姓齊聲歡呼,令李世民大出風頭。這次大捷之後,李世民被父親李淵封為“天策上將”,更享有特殊的權力,能夠自設一套官署,位在諸位王爺之上,儼然一個小朝廷的架勢。
隨著勢力的增大,雖然自己不像李建成一樣有嫡長子的名分,但李世民也還是不可避免地對皇位產生了覬覦之心。另一方麵,李世民勢力的過分膨脹也理所當然地使太子李建成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憑心而論,李建成還是一位厚道豁達的人,在性格上,他比李世民更像他的父親李淵,本來可以成為一位極有作為的有道明君。但是,他最大的麻煩是遇上了一個曠古絕今的天才,而這天才不幸就是他的親弟弟。既生瑜,何生亮,這就是李建成的悲劇所在。
不管李建成怎樣厚道,但是在皇位爭奪這樣的原則性問題上是不能有太多的仁慈之心的。隨著李世民功名日盛,勢力也越來越大,李建成不可能不對李世民充滿敵意,並且要想方設法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公元622年,農民起義軍首領劉黑闥第二次起兵反叛唐朝。李建成接受了太子洗馬魏征的建議,上奏請求率軍親征,李淵馬上批準了他的請求。事實上,此前類似的工作都是由李世民全權負責的,這一次換帥,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深意:李淵想要壓製日益強大的秦王府勢力,鞏固東宮的太子地位。
此後,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雙方變得水火不容。李建成也開始正式把李世民視做自己的敵人了。他私自招募了幾千人擴充東宮的軍隊,並且向幽州的羅藝借了三百人馬重做自己的貼身隨從。與此同時,李建成還與四弟齊王李元吉聯盟,允諾他自己登基後立李元吉為皇太弟,兩人聯合起來與李世民的秦王府進行爭鬥。
齊王李元吉也不是善類,他是個既有野心,又有心計的狠角色。李元吉看得很清楚:無論是依憑宗法製度還是個人實力,自己都很難與兩位哥哥一爭長短。他的如意算盤是:先幫李建成除掉最難對付的李世民,並在爭鬥中消耗李建成的實力,充實自己的實力,最後再扳倒相對比較容易對付的太子哥哥。他的目標根本就不是什麼虛無縹緲的“皇太弟”之位,而是要跨過兩位哥哥的屍體直接登上九五至尊的寶座。
無論李元吉打的是什麼主意,東宮與齊王府聯合的力量,終究會對秦王府構成嚴重的威脅。雙方的鬥爭從後宮、外朝一直到地方,幾乎無所不在。縱觀中國曆史,每當朝廷中有兩位或者諸位皇子都有資格競爭太子之位的話,那麼朝中的大臣們也就幾乎不可避免地會分別聚集在這幾位皇子周圍。當時的大臣們自然是分成兩大派:一派支持太子、齊王,另一派支持秦王李世民。
這時,作為關鍵人物的李淵又是一種什麼態度呢?李淵想要堅持嫡長子繼承製,維護李建成的皇太子地位,不許李世民染指。但他也沒有完全倒向李建成一邊,想依靠帝王之術來搞平衡,從而維持朝廷內部的秩序。但是,李淵的這種搖擺不定和稀泥的態度非但無法阻止兩派之間日益激烈的爭鬥,卻反而會使兩派的鬥爭愈演愈烈,一場大火拚顯然是無法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