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修煉口德就是修煉氣場 第7章有口德者,傾聽當為第一修養(2 / 3)

也許作為一個旁聽者,會客觀地將對方的問題分類,從而就能總結出這類問題的解決辦法。但其實,每個人的問題都是有所不同的,是不能共用一個回答來解決的。你把對方的問題簡單化,就是在否定對方的思考能力。

因此,當對方抱怨的時候,你能做的就是閉上你的嘴巴,隻做一個傾聽者。你要明白,訴說的人到底期望什麼?是要你幫助他解答他多年解答不出的問題,還是要你做一個聆聽者?如果將角色調換一下,你肯定會選擇後者。因為簡單的傾聽會讓對方覺得你在關注他的問題,願意了解他的心意。

聆聽的好壞,所產生的後果很大,無論對訴說的人還是對聆聽的人都有很大的影響。聆聽的藝術也構成了我們人際關係和互相交流的特色。但既然是一種藝術,聆聽就有和其他非藝術的東西不同的地方。諺語有言:“訥於發言而敏於聆聽。”發言比聆聽要容易得多,因為聆聽需要克製自我,必須把注意力從自我身上轉移到他人身上,以便進入他人的內心。此外,我們大家都免不了受偏見以及先入為主等觀念的影響,而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就是做一個安靜的傾聽者。

有時候靜靜聆聽是對他人最好的讚美

在交際過程中,對他人最好的尊重不是逢迎讚美,也不是誇誇其談,而是做一個忠誠的聆聽者,這是美國著名新聞記者馬克森從自己的采訪經驗中得出的結論。

美國新聞記者馬可森以采訪領袖人物而著名,當別人問他是如何引導大人物做訪問時,他說:“很多采訪大人物的年輕人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不能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在那些大人物看來,這些年輕的記者通常是有偏見或者很粗心的人。實際上,這多半是他們咎由自取,他們或是沒有認真傾聽被采訪者的談話,或是隻想說自己想說的。很多大人物都對我說,他們喜歡那些善於傾聽而非健談的人。由此可知傾聽是非常重要的才能。”

可見,在交際過程中,越是善於傾聽他人意見的人,人際關係就越理想,因為聆聽是褒獎對方談話的一種方式。你能夠耐心地傾聽對方的談話,等於告訴對方“你是一個值得我傾聽你談話的人”。而隻有善於傾聽的人才會像一個淘金匠那樣從別人大量的語言礦石中提煉出自己最需要的成分。

在交際過程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喜歡誇誇其談的人,但是這些人到了最後很少能給人留下好印象,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交際策略,即傾聽。

在交際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些人在聽別人談話時覺得自己對某個問題有其他的看法,因此就斷然搶過別人的話,不顧對方的想法,而自己一個人在那兒大肆議論,這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一般來說,在交際過程中,要盡量讓對方說完他要說的話,盡量不要打斷或搶對方的話題,這不但會擾亂對方的思路,還會使對方覺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因此你要明白,在交際過程中,有時候,聽比說更重要。

喬·吉拉德是世界著名的推銷員,在他剛踏入推銷領域時,他認為推銷員應該通過盡力說來介紹自己、介紹產品。而在他的一次推銷過程中,他體會到了聽的價值遠遠大於說。

在一次推銷中,他與客戶洽談得很順利,就在快簽約成交的時候,對方卻突然變卦了,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對此十分不解。

當天晚上,喬·吉拉德決定問個清楚,便按照顧客留下的地址親自找上門去。顧客見他滿臉的真誠,就坦然相告:“你的失敗在於你自始至終沒有認真聽我講話。在我準備簽約前,我講到我的獨生兒子即將上大學,而且提到他的運動成績和他將來的抱負,我是以他為榮的,但是你當時卻沒有任何反應,甚至還轉過頭去用手機和別人通電話,於是我一生氣就改變主意了。”

同樣,當我們換個角度看問題,就會理解,假如別人向我們傾訴的時候,如果我們用毫不在意的態度對待他人,他人自然也會感到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善於傾聽會使對方心情愉快,會換來對方的理解和信任。

赫斯特也說:“一個日理萬機、交際廣泛的人絕對也是世界上最棒的傾聽者。當他想讓你開心時,他可以讓你感覺自己像公主或王子一樣受寵。”

在交際過程中,比起說出對方不感興趣的話來,傾聽能夠起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盡管一些人有著很好的口才,可是他們常常不僅饒有興致地聽他人講話,還會把傾聽時那種美好的感覺表現出來。然而卻有很多人忽略了這一點,即便是在他們急於恭維的人麵前也不例外。

由此可見,傾聽便是你所能給予他人的最好的讚美。傾聽不僅是誘導他人說話的良策,更是一種取悅於人的十分簡單的方法。

當對方表達有誤時,最好先保持沉默

每個人都會出現過失,偉人也不例外。當別人表達有誤時,不要直言指出,給他人保全麵子,也給自己留下回旋的餘地。

《呻吟語》是明末大思想家呂坤所著,他在書中說:“責人要含蓄。”意思就是在指責他人的過失時,最好不要把心中想要說的話一次性地完全表達出來,這是他從政治生涯中總結出來的名訓。《菜根譚》中也有“攻人之惡毋太嚴”的訓語。

《呻吟語》中指出:“指責他人之過,需要稍作保留,不要直接地攻擊,最好采用委婉暗示的比喻使對方自然地領悟,切忌露骨直言。”

生活中,即便是父子關係也不能太過直言,做兒子的因為做錯了事、說錯了話,當場遭到父親的一通指責,心裏定會不好受,更何況是其他人。父子畢竟有血緣關係,不是一兩句話就能割舍得了的,但朋友就不一樣了,有時無情的反駁和過激的言辭都能造成友情的斷裂。

因此,我們在說話的時候無論怎樣都要給自己留下一條後路。與人爭辯時也是如此,以嚴密的辯論將對方駁倒固然會有成就感,但未必一定要將對方批駁得體無完膚。隻要略想一下就可以知道,這樣做實際上是很愚蠢的,對自己不但毫無益處,甚至還會適得其反,不僅得不到對方的認可,甚至有一天會自作自受,受到對方的攻擊。

言辭太苛刻、太犀利,不為他人留情麵不但傷害了別人的自尊,也使別人對你產生反感;長此以往,你還會很容易養成專門挑剔別人錯誤的惡習。這種以駁倒他人來獲取滿足感的做法會使你變得驕傲,甚至因此讓你失掉所有的朋友。

無論在哪個朝代、哪個國家,人與人交往的必備條件就是互相尊重。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如果你抓住對方的錯誤就加以苛責,一定會令對方感到十分尷尬,由此你應該加以小心,因為對方總有一天要報這“一箭之仇”的。因此,即使你要指責對方,也要為對方留一點兒退路。

一天晚上,卡耐基參加了一個宴會。宴會中,一位特邀嘉賓誇誇其談,講述了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故事中引用了一句成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之後,這位嘉賓還指出這句成語出自《聖經》。

卡耐基聽了,立刻知道這位嘉賓說錯了,這個成語明明出自《莎士比亞》,怎麼會出現在《聖經》呢?於是,卡耐基不由分說地當眾指出了這位嘉賓的錯誤:“這個成語出自《莎士比亞》……”

嘉賓聽了之後臉色立刻大變,他固執地說道:“什麼?出自《莎士比亞》?這不可能,絕對不可能!明明是出自《聖經》,這怎麼會錯呢!”

卡耐基不打算就此罷休,這時他看到老朋友西蒙也在場,而且他是專門研究《莎士比亞》的,便請他站出來證實。

可是西蒙不但沒有站出來證實卡耐基的說法,反而在桌下用腳踢了一下卡耐基,說道:“卡耐基,你錯了,這位先生才是對的,這句成語的確出自《聖經》。”

卡耐基聽了西蒙這樣說便沒再多說什麼,等宴會結束後,他好奇地問西蒙:“你不可能不知道那句話到底是出自哪裏的……”

西蒙沒等卡耐基說完就說道:“我的確知道這句話的出處是《莎士比亞》,但是你想想,你知道在私下對我進行詢問,為什麼對那位貴客就不行呢?在一個盛大的宴會上,我們身為客人,為什麼一定要找出證明,讓人家難堪呢?你這樣做究竟能得到什麼好處呢?為什麼不給人家留一點兒麵子呢?要知道人家並沒有征求你的意見,你又何必去爭辯呢?”

聽了朋友的一番見解,卡耐基幡然醒悟。他回顧自己的過去,的確因為爭強好勝而得罪過不少人。小時候,他喜歡跟自己的兄弟爭辯,以致直到現在兄弟倆的感情都不好;上大學後,他對邏輯和辯論很感興趣,於是到處參加辯論比賽,以獲勝作為目標;直到現在,他也一直改不了喜歡爭辯的毛病。

從此以後,卡耐基對爭辯不再感興趣了,而現在的他無論在品性、人緣上都堪稱成功大師。直到很多年後,他還經常提起那位讓他牢記“永遠避免正麵衝突”的人,雖然那個人已經去世多年,但他的那句話卻始終影響著卡耐基。

卡耐基在後來的生活中得出結論:“天下隻有一種方法能獲得辯論的最大勝利,那就是盡量避免辯論,就像避開毒蛇和地震一樣。”

故意為難對方、逞一時口舌之快,對誰都沒有好處。既然你不願意別人損害你的尊嚴,那麼你也絕對不能去傷害別人的自尊心。當與他人發生摩擦時,最先要做的是要了解他的想法,然後在顧及對方顏麵的前提下把自己的意見說給他聽,給對方留有餘地,這是處理人際關係時必須要注意的。